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略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2-10-2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l5卷第6期(2010) 寸音高怦孑拒 略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梁 枢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摘743000) 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形成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及其才学见识的重要影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0)06—001—03 关键词:本有;继承;拿来;创新 中图分类号:1210.97 神、品格、才具、胆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迅生平 鲁迅在他的《摩罗诗力说》lll一文中说:“国民之 发展,功虽有在于怀古,而其怀也,思理朗然。如监 明镜。故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途。时时 所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坚韧不拔、威武不屈、勇于 自新、大智大勇、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诸多优秀品 格无一不是受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优良文化传统的 陶冶熏染所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也不死。”“时 时进光明之途”就不能固守传统,所以鲁迅针对当时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这是对中国历史上 那些创造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人物如 尧、舜、大禹、孔子、墨子、孟子、玄奘等无数古圣先贤 的热情赞颂。而鲁迅自己也正是这样的人物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鲁迅对孔子以及孔子所创 立的儒学的批判是极为用力的。这当然是因为孔子 中国社会、政治和国民的病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糟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时时念辉煌之旧有”就不 能不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鲁迅在这种批判 中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鲁迅先 生那种独特的批判精神内力的来源之一,正是得之 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深人细致的了解和掌 握。鲁迅在这方面是做得非常出色的,这一方面得之 于鲁迅早期所受的教育;一方面得之于鲁迅中后期 及其儒学也是有它的局限性,可是更为根本的是在 于孔子及其儒学从汉代董仲舒以后就被历代的封建 统治阶级从他们的目的出发改造利用,经常地变成 了卫护封建统治和愚弄人民的工具。鲁迅抨击的是 那些尊孔派手中经过历代统治者改造之后代表着封 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作为“敲门砖”和统治工具的“孔 子”和“儒学”。当然在这个批判中对原始的孔子和儒 的自我努力。这两方面又是结合着鲁迅过人的天资 以及他的人生经历的。 可是多少年来,我们由于时代的政治的种种原 因,对鲁迅先生深刻的批判精神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和评价,而对在他的批判精神的观照下的中国传统 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的一面则重视不够。如果没有 学也有所连带。而这个连带也正是孔子和儒学中所 包含的缺陷,即主要是“开不出民主与科学”。 但鲁迅对孑L子及其儒学并没有全盘否定。而且 也有过客观中肯的评价。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 说到儒墨时,讲他们“各欲尽人力以救世乱”,又说孔 子“祖述尧舜,欲以治世弊”,又说“儒者崇实”。他在 1936年写的《(出关的)“关”》l3J中谈到孔、老两家的 人生哲学时说:“‘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子也 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掌 握,没有在这种了解与掌握基础上批判的继承,那也 就没有“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文化革 命的旗手”、“空前的民族英雄”的鲁迅。[2] 鲁迅的文化思想和创作道路是本着改造国民 性、挽救民族危亡,创造民族新文化这样的目的进行 的。本着这样的目的,他不管是对东方文化还是西 方文化,凡是合于以上目的的,就“拿来”。 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形成鲁迅先生的精 尚柔,但孔子以柔进取,而老子却以柔退走。这关键 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 松的实行者,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一事不做,徒作 收稿日期:2010—09—17 作者简介:梁枢(1956一),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第15卷第6期(2010) 梁枢:略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言的空谈家。”这里对孔子的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无花的蔷薇》 中鲁迅是这样论及孑L子的: 预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 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 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 沉默,或者不在面前。总而言之,第一要难 于质证。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 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 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所以,如果活 着,只得迫害他。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 石,人们都称他伟大时,他已经变了傀儡 了。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 给人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在这段话中,鲁迅把孔子和释迦、耶酥基督列在 一起并置于首位,可见鲁迅对孔子的崇敬与重视,这 说明鲁迅是肯定原始孔子及其思想的,认为孔子一 样是“先觉”者,是“伟大的人”,斥责那些把孔子当作 “傀儡”而利用的所谓“教徒”们。这就说明鲁迅先生 对孔子本人的人格和他所创立的真正代表他的儒学 精神是给予了十分明确的肯定和赞扬的。他猛烈批 判的是那个“可给人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的“孔 子”和“儒学”。 鲁迅先生勇于自新,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就是 “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鲁迅的小 说《一件小事》[5I的主题就是赞扬人力车夫的道德品 质,对比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的自私心理以达到忏 悔自新的目的。这种“内省”的儒家精神,鲁迅在其 他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如“反省于内面者深”、“自省 其内曜”、“内省诸己,豁然贯通”(《坟・文化偏至 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派别老庄思 想,鲁迅去其消极、遁世、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的一 面,而老庄的大智慧以及他们蔑视礼法、抨击黑暗现 实的勇气,超脱功利、超脱生死的人生观对鲁迅的精 神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鲁迅还特别称赞庄 子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 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的同时代人刘半农曾送给鲁迅这样一副对 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同前一句“托尼学说”说 的是向外的拿来和借鉴,“托”指托尔斯泰,一说指陀 思妥耶夫斯基,或两者都包括;“尼”指尼采。这个 “托”即指强调向内的自我心灵的解剖和自我牺牲的 2 必要性和必然性,合于基督教传统,其道德精神是指 向平民的,其热忱是趋向现实的、对社会现实有着强 烈的批判精神;“尼”即指对个人的自尊和至高无上 性的肯定,对社会的叛逆,对西方文化传统和宗教传 统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都是鲁迅向外的拿来。而 “魏晋文章”就是指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中继承和发扬 那些优良的传统。鲁迅的杂文就有着“魏晋文章”的 风格特色和精神实质,与感时抚事、针砭时弊的传统 一脉相承。 鲁迅在建安七子中特别佩服孔融,因为“孑L融作 文,喜欢用讥讽的笔调……并不大对别人讥嘲,只对 曹操。”(《而已集・魏晋的风度及文章与酒及药的关 系》)冯雪峰在《鲁迅论》中也说鲁迅“曾以孔融的态 度和遭遇自比”。在“竹林七贤”中,鲁迅很喜欢嵇康 和阮籍,他说:“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 以命笔’。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文章的特 色”(同前)。鲁迅在这里赞扬嵇康用自己反传统的独 到见解议论人事,也赞扬阮籍用自己的个性脾气去 创作诗歌。鲁迅多次校正《嵇康集》,并说: 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 往往与古时的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 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还有管叔 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诛,一 向公认为坏人的。而嵇康做的《管蔡论》,就 也反对历代传下来的意思,说这两个人是 忠臣,他们的怀疑周公,是因为地方相距太 远,消息不灵。但引起最多注意,而且于 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 “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懿因这篇文章就 将嵇康杀了(《而已集・魏晋的风度及文章 与酒及药的关系》)。 鲁迅喜欢嵇康的文章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采, 重要的是因为嵇康思想的新颖,爱发议论的文风;反 那些残暴腐朽的统治阶级愚弄统治人民的礼教,反 那些被残暴腐朽的统治阶级乔装改造过的愚弄统治 人民的所谓的“周孔”。鲁迅的反抗旧传统、反抗社会 之黑暗,其本意是为民族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而着想 的。他要“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 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 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 130页)。鲁迅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中这种敢于直面残酷现实勇于牺牲改造社会、改造 国民性的战斗精神,才有大勇和大智,才有大力和大 第15卷第6期(2010) 寸音高.厣孑拒 能,才能切合当时中国的真实现实和人生,震聋发聩 要干涸的一滩死水。这和不加选择的全盘西化的“拿 地呐喊,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革命和中国人的精神革 来”一样,只能是装腔作势的“假洋鬼子”的发疯。但 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也不应是赶时髦式地从东西方文化中拾几个名词的 鲁迅杂文的形式美也得力于他对中国古代散 拼凑或剪贴画,而是应如鲁迅先生所讲:“采用外国 文、骈文、诗歌艺术技巧的广泛的吸收和借鉴。形象 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 说理、寓理于事、笔调灵活、运用曲笔、讽刺幽默等写 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 作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随处可见,并达到了炉火纯 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本刻纪程>小 青的地步,但追本溯源,这些手法的根源在我国,从 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日新月异,光 先秦诸子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历代散文当中都有诸多 彩夺目。 表现。 鲁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绝望的反抗者难,比 从语言的运用上讲,鲁迅杂文的用字用句精炼、 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集外集・(穷人) 准确生动,行文的节奏、韵律优美,句式整散夹杂、谐 小引》《鲁迅全集》第七卷104页)鲁迅反抗旧传统、 合自由,修辞手法多彩多姿。这些无一不是鲁迅在 反抗社会之黑暗,其本意是为民族整体的生存与发 谙熟我国古典文学语言运用艺术的基础上变化翻新 展而着想的。他要“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 而达到的高境界。 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鲁迅的其他创作,诸如散文小说也是如此,他虽 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 然尽可能地从西方文化中大胆地“拿来”好东西融合 集》第一卷130页)。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 在自己的作品中,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始终流在其 儒家的精神,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 深处的,这就是民族性,用鲁迅的话讲就是:“外之既 作大言的空谈家”。 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 古,别立新宗”(《坟・文化偏至论》)。鲁迅文学创作的 参考文献: 民族性、深刻性、新颖性正是由此而来。 [1】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58. 四 [2]--G泽东.论鲁迅【A】.毛泽东文集[C].(第2卷)北京:人民 我们探讨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我们今天 出版社,1999.42~45. 的文化艺术乃至整个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有现实的意 [3]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73.49. 义。这就是我们不能不顾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一 [4】鲁迅.华盖集续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83. 味空洞地去进行所谓的“创新”,不顾民族文化传统 [5】鲁迅.呐喊f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57~60. 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成不了大流,它只能是就 [6]孙伏园.孙氏兄弟谈鲁迅I^ .重庆:新星出版社,2006.200. LU Xu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AGN Shu (Chinese Department,Dingxi Teachrs College,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Lu Xun S spiritual character and his talent. Key words:original;inheritance;get;innovation 责任编辑:何启明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