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济宁二模)20世纪30年代,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这些现象( )
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 B.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 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
解析:选B。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这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故选B项;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无法体现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新政的任何信息,排除D项。
2.(2019·盐城期中)下列是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这些做法(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C.实现了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D.赢得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解析:选B。胡佛的做法是国家干预,但他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对罗斯福新政有借鉴作用,故B项正确;实现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是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胡佛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是有限的,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因此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
3.(2019·博雅闻道高三联考)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有学者认为是为解决由人民群众购买力低下而造成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如“通过强大的工会和最低工资法提高货币工资”来增加收入的思想。这些认识( )
A.只有经济视角的解释可信 B.仅仅着眼于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 C.未能涉及劳工立法的实质 D.有助于相对全面地理解立法原因
解析:选D。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的原因,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思想理论等角度
分析,这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相对全面地理解,故选D项;题干中学者的分析都具有合理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可知,这些认识涉及政治、思想领域,排除B项;劳工立法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题干中的认识与此相符,排除C项。
4.(2019·昆明二模)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
解析:选D。据材料“1921年7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材料“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D项;农业集体化开始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A项;材料“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材料强调的是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而不是余粮收集制的危害,排除C项。
5.(2019·滨州二模)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 )
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 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 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
解析:选D。题干中“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说明当时还有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声音,故选D项;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也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描述,排除。
6. 20世纪30年代,“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莫斯科“计划”( )
A.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是战胜一切法西斯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C.是新兴独立国家借鉴的模式
D.推动西方国家向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过渡
解析:选D。根据材料“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可知,西方在遭遇经济危机后,向苏联“计划”学习借鉴,推动西方进入国家干预经
济新时代,故选D项;“斯大林模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刚刚兴起,排除B项;材料“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主要指代西方社会,排除C项。
7.(2019·德阳二模)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项;苏联引进欧美新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部由落后到发展的原因,而B项只是在陈述事实,排除B项;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是一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8.(2019·潍坊二模)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 这一讨论( )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D。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的实质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1921年到1928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的实质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这是使苏联经济利用市场因素,而不是步入市场轨道,排除B项;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的实质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这是使苏联经济利用市场因素,这并不能动摇公有制的地位,排除C项。
9.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解析:选C。根据材料“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可知,工农业产值的增长,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故选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排除A项;“激活了集体农庄”不能涵盖“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单一的公有制,排除D项。
10.(2019·中原名校高三质评)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 )
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 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
解析:选B。据材料“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黄金时代’……‘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隐含新危机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经济滑坡,因此是经济“停滞时期”,但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因此为“黄金时代”,由此可见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更加全面,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多种认识,而非共同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从不同角度谈对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而非对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评价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围绕对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分析,与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关系不大,排除D项。
11.(2019·吉林三模)下表是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表。根据呈现的国有经济的比重可知( )
英国 加拿大 法国 联邦德国 日本 美国 邮政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电站 100 100 100 75 私有 25 煤炭工业 100 私有 100 50 私有 私有 铁路运输 100 75 100 100 75 25 航空运输 75 75 75 100 25 私有 A.发达国家开始仿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尤以英、法两国最快 C.六国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以渡过经济困难 D.发达国家依然在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解析:选D。“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表”体现出绝大多数部门是国有部门,可见国家对经济干预强烈,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有经济比重”体现不出发展快慢的信息,排除B项;从“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中可以看出多数国家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没有体现混合经济的作用,排除C项。
12.(2019·潍坊二模)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单位:英镑)。
月收入 儿童津贴 其他补贴 纳税 国民保险 实际收入 低收入家庭 50 13.0 50.1 0 -4.5 108.6 中等收入家庭 80 无 30.1 -7.9 -7.2 108.0 高收入家庭 200 无 无 -43.8 -18.0 151.2 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 A.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 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 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 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
解析:选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中高收入家庭的月收入差距很大,但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说明政府在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上成效显著,故选A项;表格数据说明低收入家庭收入低,但低收入家庭不完全是工人,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低中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表格中没有体现国家财政赤字,排除C项;表格反映的是低中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差距有所缩小,表格中没有体现福利规模的降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达州一诊)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困境,据材料一“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方面进行回答;由材料一“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得出农业市场“滞胀”;据材料一“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从土地租售状况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国际背景,据材料一“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并结合所学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进行回答。第三小问国内政策因素,据材料一“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普遍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得出长期奉行自由主义。(2)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从加强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等方面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国家干预方面回答。第三小问影响,从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等方面回答。
答案:(1)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国际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国内政策因素: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特点:国家干预。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14.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2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缕、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
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解析:(1)抓住所问“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回答“五年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五年计划的实施使得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本问回答好的关键有二,一是材料观点是什么,必须明确归纳;二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由材料“苏联人的衣衫褴缕、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可以看出人民的贫困、人性的被束缚,论证使用材料进行归纳即可;由材料“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可以看出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亦为新兴民族国家所效仿,论证结合此材料和所学(东欧、中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回答;由材料“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可以看出五年计划甚至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结合所学论证即可,史实主要列举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强化等。
答案:(1)逐步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
观点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史实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 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
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