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5.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曲折性体现在回复影上,要求我们采取科学态度分
析,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事物由于内部矛盾运动,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完成一个周期。在第三阶段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它的片面性,仿佛又回到了出发点,实际上是在最高层次上的回复,实现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表现形式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②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质是共性与个性的
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
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9. 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从服务的形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③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0.生产力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商品的本质: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2.12.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
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13.13.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一)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二)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①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②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③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⑥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弊端:①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②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③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④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⑥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1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定义: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5.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分配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分配 后果:①可以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进步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②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良机分化,一是,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二是,可能亏损破产。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6.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转化股,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
17.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各大企业、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强;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连结成一个整体。
18.如何提高利润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
19.货币资本与资本总公式、商品流通公式: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自身的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货币)商品流通公式:W-G-W
20.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2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
2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3.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
2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好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25.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2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
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可以为新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改革可以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