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从教学⽬标出发,在对教学内容进⾏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基本、最核⼼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指⼀门学科所阐述的重要概念、原理、规律、技能,是学科思想⽅法或学科特⾊的最集中体现。它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节课所必须要达到的⽬标。每⼀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内容都有重点,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俱到、平均使⼒,不仅难于操作,也不会产⽣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很重要的⼀个⽅⾯就是要从教学重点进⾏选定和突出。
课程标准中只是平⾏列出了教学⽬标,教科书也是组织编排⼀些内容来阐释和落实这些教学⽬标,并没有说明哪些⽬标是教学重点、哪些不是教学重点,更没有说明⼀节课内容⾥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重点。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进⾏深⼊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确定,这也是教师创造性⼯作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备课时,⾸先必须明确教学重点,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学习。我根据长期教学实践与观察中得出结论,⼀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这样得到确定:地位作⽤分析法、课题分析法、习题推断法、学情分析法。
地位作⽤分析法。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的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就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课题分析法。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习题分析法。重点内容往往都是要求学⽣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的。因此,在教科书中,⼀般都对其配⽐了⼀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练习和巩固,并促进学⽣迁移运⽤,最后形成学科技能与能⼒。所以,分析教科书中的习题可以确定出我们的教学重点。学情分析法。教师根据学⽣学习基础和知识本⾝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的理解⽔平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往往也是变化的,变化原因之⼀就是学⽣实际情况。所以在\"备教材\"时也要\"备学⽣\"。
在每⼀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中,往往有⼏个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也有着不同特点,所以,突破重点的⽅法应根据不同的重点来进⾏取舍。在教学实践中,以下这⼏种⽅法⽐较可⾏:
历史假设法。就历史科学本⾝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实现教学⽬标、突出教学重点、引起学⽣学习兴趣,可以进⾏假设性提问。例如《美国内战》中南
北双⽅的经济制度⽭盾、内战的爆发是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假设:假如有⼀个北⽅资本家在美国南⽅开了⼀家织布⼚,这家⼯⼚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通过⾃主阅读后再互相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的奴⾪主⼿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买,因为南⽅⼤量的奴⾪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活的⾃由劳动⼒⼯⼈,因为南⽅实⾏的是奴⾪制\"。这样,让学⽣进⾏讨论、争论、辩论⼀个假设性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积极运⽤语⾔材料组织新的语⾔内容,⼜训练了他们在同⼀信息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材料讲解分析法。分析史料是学⽣必备的技能,通过材料的分析和讲解⽐较容易突出重点。⽐如,教师在讲有关共产党建⽴\"三三制\"抗⽇民主政权问题时可出⽰相关材料:陕⽢宁边区1941年11⽉召开第⼆届参议⼤会,所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有7⼈,当时共产党员徐特⽴⽴即声明退出,换上⼀名党外⼈⼠。之后通过让学⽣结合史料进⾏讨论:为什么要采取\"三三制\"这⼀做法?通过学⽣讨论和教师的精讲引导,为学⽣揭⽰抗⽇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民族统⼀战线性质的政权,使之真正认识这⼀政权在团结⼈民、调动⼀切反对⽇本帝国主义的阶级和阶层的积极性⽅⾯所起的作⽤。
列表对⽐法。⽐较是⼈们通常运⽤的⼀种认识事物的⽅法,通过⽐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较好地实现教学重点问题的解决。例如: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然⽽,⽇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内容对学⽣来说往往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量对⽐、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然了。这种对同⼀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的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从现象到本质,从⽽帮助学⽣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较的⽅法,可以启发学⽣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度、深度发展。
直观图⽰法。此法适⽤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制的确⽴促进了⽣产⼒的发展\"这⼀内容,如何引导学⽣从⽣产⼒⽔平发展的⾓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多媒体教学⼿段依次展现。如原始社会时⼈们制造的粗糙⽯器;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器;殷墟平⾯图和古巴⽐伦城;⼤规模奴⾪劳动的场⾯和⽣产中精密分⼯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进⾏讲解,使学⽣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培养了学⽣的历史思维能⼒。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的认知规律。对于⽣动、形象、具体的史实,情景性强,引⼈⼊胜。因此,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条件和⾃⾝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络⼿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产⽣情感共鸣,轻
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既提⾼教学效率,增强学⽣对历史课的兴趣,培养学⽣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加深记忆,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的。\"南京⼤屠杀\"使学⽣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百年中国\"使学⽣理解了共产党的伟⼤,\"世纪战争\"让学⽣感受了战争的风云……这样,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动形象,但也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流于形式,⼲
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学重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的学习效果,历史教师⼀定要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并要掌握突出重点的⽅式与⽅法,从⽽提⾼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