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人类文化最早的起源,神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文化在信仰崇拜上的不同。由于社会、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神话体系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为代表。本文试图从多角度探析中西神话的异同。
关键词:中西神话;异同;价值观念;神人关系
作者简介:王纪玉(1994-),女,汉族,安徽淮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神话表现了初民对大自然的认识与想象,充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由于各个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传承的差异,民族心理结构的不同,这种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与把握及其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一、中西神话的相同点 1、对人类起源的质问
在西方的上帝耶和华创世前,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在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中,“天地混沌如鸡子”的描述,彰显着世界之初的“空虚混沌”。二者都描绘了世界在远古人类的头脑中都是混沌一片,无形无状的,天地之间没有界限,浑然一体。都是由于诸神的努力,创造了人类世界。“创世记”说中,上帝首先造了光来划分白昼和黑夜,接着造了天地和万物,最后才造出了人类亚当,由亚当夏娃繁衍后代。在中国首先有盘古的“开天辟地”,变“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使“天去地九万里”;再有“女娲抟土造人”。从中西神话中可以看出当原始人民遭遇自然灾害时,他们都无所畏惧,大胆与自然抗争,努力战胜自然。 2、原始杂婚制的相似
在中国神话中,《后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女娲伏羲一开始为兄妹,当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导致 “天柱折,地维绝”,洪水泛滥,经历这场浩劫,整个世界只剩下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为了人类得以继续繁衍,他们站在骊山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古希腊神话中,雷电神宙斯与他的堂妹——水神墨提斯生下了雅典娜,与他的姑母——正义和法
律女神忒弥斯生下“时序女神”,与他的姑母——记忆女神摩涅莫斯涅生下九个文艺女神缪斯……最后册封自己的姐姐赫拉为天后。 3、传达原始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英雄的推崇。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先人在自然面前微不足道,生命似乎脆弱的不堪一击。《精卫填海》表现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先民们顽强地与其进行搏斗。《后羿射日》则是对英雄的推崇。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世间的光明盗取火种却得罪了宙斯,因此被困在高加索山上遭受残酷的折磨,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并未屈服。
二、中西神话的不同点 1、神的形象差异
中国神话将人神化,希腊神话将神人化。中国的神严肃、矜持、不食人间烟火,具备人世间一切的美好德行,其形象是伟岸高大、超凡脱俗的。中国的神多是“半人半兽”、“人面兽身”的形象,如“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希腊神话中人和神则同形同体,甚至同性,神是以人为原型塑造出来的。而且有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他们把人的一切赋予给神,将神人化。他们放纵自我,享受现世。在中国文化里的小人,却在希腊神话里成了神和英雄。 2、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德的化身,他们是奉献式的集体主义的英雄。中国的神以压抑人性和人欲为美,呈现的是“崇高”,即有“存天理,灭人欲”之意。他们具有一种牺牲与奉献的精神,为民服务,造福百姓。例如,盘古以自己的骨骼化为山,肌肉化为土,血液化为江海,皮肤化为森林;神农氏日尝百草,七十有毒,最后试食断肠草而死;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出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以充分展现人性和人欲为美,呈现的是“优美”,具有“尊重个性,崇尚自由”的人本主义传统。神的世界没有被伦理道德所规范,而是由强大的力量和发端于原始本性的快乐所统治。如宙斯的专横跋扈、赫拉的狠毒善妒……早期诸神权欲膨胀,为了争夺天主之位,父子火拼,夫妻反目。 3、保存完整度不同
在神话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中,中国古代神话属于无意识的创作,没有完整的体系,因而并没有过多地发扬光大,散落在各个古典文集中,如《山海经》、《淮南子》、《庄子》等均有所保留。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西方神话
却是有意识的创作,具有一套完整的神系。如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规模宏伟,内容丰富。
综上所述,神话是原始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社会、自然等因素而使各自的神话创作彰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了解一个民族的神话,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民族的原始文明。 参考文献:
[1]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2]葉名.中国神话传说.新华出版社,1993.
[3]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杨有礼.注.淮南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