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景观艺术在日本文化领域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作为艺术,它既具有有形的物质构成要素,又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 民族风格、气质、形式,凝聚着千百年来各民族的审美实践,是在千百年来各个民族按照美的尺度造型的过程中,积淀在心理深层的物质构成。
民族的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外化于文化艺术,就体现为民族特征.日本庭院的文化基因,都源自于先民对自然的祟拜和由此产生的神话,由于宗教信仰和原始崇拜这种特殊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创造了“神气 具有东方禅意特征的日本庭院景观风格,其起源于中国文化。
日本庭院在模仿中国山水庭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诗情画意,而走向枯寂境界,形成了被人们所熟知的 “枯山水”庭院。另外,日式庭院还有几种类型,包括耙有细沙纹的禅宗庭院,融湖泊、小桥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古典步行式庭院,以及四周围绕竹篱笆的僻静茶庭.无论何种形式,都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立意构思上都反映着东方人独特的山水意识:追求自然纯真,向往超凡脱俗的境界。
日式庭院的造园手法,表现了由繁到简、由仿真到拟意的不同风格样式。庭院凭借对水、石、沙的绝妙布局,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来体现玄妙的儒家道法。日式庭院的整体风格宁静、质朴;色彩奇妙,里外都泛着灰色,而不是俗气的艳色。一尊石佛或石盒是庭院中必不可少的,配上富有特色的净水钵,声色并茂,划分内外世界的洁净之所。
本文试图从日式庭院景观的风格演变的过程入手,来分析各原始要素的各种构成手法,以及对一些新构成的要素进行研究。 日本是一个岛国,特殊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炼. 由于日本的自然资源有限,在庭院景观的认识理解表达上,挖掘和提炼了自然精髓,对于景物深刻感悟,加上文化的情结,化平淡为神奇,提炼了自
然景观,创造了自然的境界。日本庭院景观作为日本园林文化领域中的一个载体,它既具有有形的物质构筑要素,如山、水、建筑、植物等。
日本庭院景观作为一种文化,其中承载了更多的历史底蕴:汉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影响,都对庭院景观的发展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 平安时期,中日双方的官员与文化交往很频繁,日本大量的派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历史学家黄仁宇说,留学生中“最具热忱的是日本人,其中有些像今天大使馆的文化参赞
在中国即曾居留达几十年.他们回国后,对日本的文化有了具体的贡献,很多方面即仿照唐制—自铜币的设计到妇女的发髻,自室内的布置到围棋—从此以后,日本文物深具大陆色彩。高丽与越南也有同样的趋向,但不像日本这么热切”。 ①与此同时中国佛教也同样传入日本。而且在日本,佛教不是因为信仰而是作为统治工具被日本的新兴势力所接受。佛教的传入,催生了日本大批的寺院,使飞鸟时代的文化具有浓烈的佛教色彩,寺庙享有特权,而且僧人参与执政,并对建筑以及庭院景观等艺术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最先掌握水墨画技法的都是僧侣,以禅僧为主的造园大师,为相国寺禅僧。禅僧的生活态度以及携来的茶和水墨山水画等都对日本上层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也引起日本住宅与园林文化的变化。在禅之精神和中国水墨画理论的强力影响下,以禅僧为主的造园大师,标新立异,构筑了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枯山水庭院,并且发展成为独立的庭院样式在日本广泛流行,成为最具日本庭院特色的样式。
在造园的基本理念上,日本庭院景观理论还是自树一帜。只是日本枯山水在佛学影响和本土条件的制约下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而完整的理论。其实,出于日本汉学家构思的庭院景观中,采用了大量中国的古典诗文作为造园的依据。所以与汉诗意境不能水乳交融。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从日式庭院的发展历程及风格形成的因素,通过对日本枯山水庭院和茶室庭院的描述着重寻觅研究日本庭院景观学习、汲取、消融中国园林文化并重新创构日式庭院的踪迹。日本庭院景观产生的根源· 庭院也称为第宅庭院伽usegarden),是庭院理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它远比皇家园林的规模要小,面积小到半亩,大到数十亩不等,且四周多有高大的围墙使其与外界隔绝开来,所以被西方人士称为带围墙的花园.庭院的风格有多种,之所以研究日式庭院,是因为其形成与中国园林以及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并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便形成了其独特的园林艺术。 日本庭院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给人以充满自然主义的印象。
日本庭院有悠久历史,可以说,日本的庭院盛衰兴亡与当时国力和政治环境成正相关关系。日本在应仁之乱前,也就是中国明代中叶以前,其庭院形式基本上属于真山真水的布局,后期不断汲取消化中国园林文化,并有一段时期处于部分仿效阶段,一直到室盯幕府时期,其才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庭院,并迅速发展遍及日本。
日本称为大和,意思为多山之地,在古代的中国和朝鲜称其为侨国,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者说对“楼国”这个名称觉得不雅,而改为日本。
日本是亚州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日本气候恶劣,矿藏资源贫乏,艰苦的环境,培养了日本民族的顽强意志、斗争精神,也培养了他们虚心好学的精神,他们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是个“资源小国”,甚至说:“日本人从摇篮到墓场都一直依赖外国资源”。日本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善于学习,善于模仿的民族。
他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很鲜明的“兼融”特性。 由于日本列岛孤悬于西太平洋上,所
以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长期处于以渔猎采集为经济基础的绳纹时代。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石器时代,日本列岛就已经有人居住,日本绳纹陶器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可确定年代的陶器,距今约在一万年前。沿海岸、河力}地区居住的日本先民
其主要经济是以捕捞业为主,居住在森林地带的先民则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居住在日本丘陵台地或平原地区的的先民,则以极其原始的农耕方式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出现的“大陆归化人”,给日本文化注入了中国先进的文化血液,才促使日本社会跃进了以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日本采用了中国技术,包括青铜和铁器的铸造、编织等等。
整个社会更趋向于定居式,而且形成了社会等级,并受到新生的神道宗教的严格约束。进入古坟时期后,地方统治家族势力扩大,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政治走向一体化,古代日本国家开始形成。
飞鸟时代日本皇室的汉学水平和佛学造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并且中国的造园艺术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庭院景观作为一种新的园林景观形式的起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日本的庭院景观文化正是源自于日本先民们在与自然抗衡的过程中,经常看到和感受到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了对自然崇拜的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神话。
庭院景观是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依赖于人的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庭院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1.2日本庭院景观的发展 1.2.1 6}7世纪日本庭院的发展 这一时期日本随着中国道教神仙思想和佛教净土须弥山思想的东传,出现了“中国式池苑”。
神仙道家思想在6世纪中叶随着佛典一起传入日本,蓬莱仙境的神话立刻使日本的天
皇和贵族们心摇神迷。他们受海上神山传说的启蒙,只要大海中的岛上有长满常春藤的山峦,都称之为“富士”。因富士词义本身有“常春”的寓意,而且“富士山”的发音与“不死草”在发音上十分接近. 最早受到蓬莱神话影响在私家庭院中掘池筑岛的是推古王朝(554-628)前半期的权臣苏我马子,他是当时在朝廷中积极主张吸收大陆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因为苏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这是日本庭院发展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在自家院中造园在当时属于开天辟地之举,据说庭院样式是经朝鲜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飞鸟时代,约始于佛教开始传入日本的6世纪前半叶,这个时代的日本人,从佛教传来开始就受到了须弥山世界的强烈刺激。
佛典以三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每一大千世界由无数小世界所构成,每一个小世界之中心是一座须弥山,须弥山即妙高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它位于世界中心的金轮之上,其高八万四千由旬,由金、琉璃和玛瑙四宝构成,顶峰居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大王天”,居住着四大天王几眷属。山周围被香水海包围:外层再由七层香水、七层金山环绕。第七层金山之外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每洲侧有两个中洲,共八个中洲,皆有人居住,形成一个小千世界,洲外又被铁围山(又称“铁轮山
团团围住.须弥山居“九山八海”之中心,佛教把须弥山称为“一小世界”,须弥山世界是佛教世界中的最小单位。佛国净土即由无数个这样的须弥山世界所构成。须弥山的构筑方法也同一时间传到日本,作为佛世界的象征,须弥山自古以来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要置景之一,在现存的的古代庭院中,如天龙寺、圆城寺、一休寺等都有须弥山的造型。。 飞鸟时代的7世纪末,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的庭院里增加爆布和海滨,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风味的日本庭院。奈良时代后期,庭院池中放入水鸟,配置小桥,池中采用岩石,仿造海景,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因而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
平安时代,京都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如池沼、涌泉、森林尽收庭院之中,宛如一幅画。 曲水宴在很早就作为贺宴传入日本,“曲水宴”在中国古代是在水畔饮酒作乐的一种形式。在日本,曲水宴代表着国外传入的先进文化,成为文化修养的一种体现,于是在曲水边饮酒吟诗,成为了一种流行于宫廷贵族的雅举,并引入庭院。 现今仍就能看到飞鸟地区造的须弥山和曲水宴的遗物,例如平城京三条二坊六坪庭院遗址,贯通南北的细长的开放式建筑,面对着西侧呈S形弯曲的苑池,池作斜坡,池水由北向南,明显而又舒缓地流淌,南端的取水口处,设有相当于调节排水量的水闸的简单木装置。
池中还设有培植草木的木箱,汀岸堆积大石,随处点缀花木,水面极浅,池底用五彩卵石铺就,以追求景致的多姿多彩.这是仿效王羲之兰亭“流筋曲水”而举行曲水宴的庭院遗址.这种室外进行的曲水宴,完全传承了中国魏晋时期的曲水宴风貌,只是仪式习俗不同. 1.2.2 8^}9世纪日本庭院的发展 平安时代(784^-1192)或称平安朝。这一时期,中日双方文化交往十分频繁,日本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进步的工艺、美术和宗教等,通过遣唐使传入中国进步的文化。
如,日本僧人圆仁,为了发展日本的佛教,随谴唐使来到中国历时 c 九年的求学,并回国著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及唐朝的宫廷音乐和中国的茶籽荀 分别在不同时期被传入带入日本。 日本人首先是通过中国的文学作品了解到了中国园林。周文王的囿、汉武帝的上 林苑等也是通过文学作品传到日本,并被日本人所熟知,而且在庭院景观中加以效仿。
其代表神泉苑庭院在开始建造时就是仿照周文王的灵囿。 在公元894年废止了谴唐使,日本逐步摆脱了对中国文化的依赖与效仿,开始注重本民族的文化,由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强调“国风文化”“国文学”。在书法上,开和式书法之先风,以小野道风为代表.在绘画上,在“唐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和绘,’. 公元8世纪末(794),
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
皇家庭院充分利用本地的天然池塘、涌泉、丘陵、山川、树木及石材等天然优良条件,进行广泛的庭院创造活动,建筑物仿唐制,庭院以汉代上林苑为楷模,建神泉苑,另外还建有磋峨院(大觉寺)。“一池三山”的布局源自于中国古代道家关于东海之东有“蓬莱、镶洲、方丈”一三座仙山的传说。到了平安时代近400年期间,日本把“一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水石庭”,以“池和岛”为主题表现已经形成,并且总结了前代造园经验,写出日本第一部造庭法秘传书《前庭秘抄》。
从庭院形态类型、立石方法、缩景表现、水景题材和山水意匠,以及石事、树事、泉事、杂事和寝殿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这个时期的庭院仍然是尽量表现自然,呈现不规则状态,建筑布局也不要求左右对称。寝殿之前都有南池,殿前设有礼拜广庭,庭前近水处架设石桥或平桥,池中设数岛,其中最大的岛称为中岛。大池比拟苍海,迭山如同蓬莱,具有写意山水特征,到平安时代(794=1192)后期还有《山水并野形图》,图中对“一池三山”式的水石庭布局有明确的定式,池中三岛,池后假山设拢及溪流,各种石组(拢石、遗水石、岛式石)分布都有定位
草木种植都有定法,而且指出处理手法及利弊关系等。 奈良时代始于迁都于平城京(今奈良)的710年,止于迁都于平安京的794年。它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太平盛世时期,使得统治者有时间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物质生活享受。这一时期,寝殿造系与净土教系庭院尤为盛行,首先,在贵族的住宅中,出现了具有池塘与筑山的寝殿造。
寝殿造的建筑物屋顶铺着桧木皮,地板铺设木地板,到了后世流行的榻榻米在这个时代只铺坐卧的一小部分,室内以帘子、纸门、日式风风格的屏风来作为装饰。“寝殿造”
是由飞鸟时代引进的并在平安时代逐渐成熟发展流行开来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宫廷贵族所喜爱的主要建筑类型。9世纪以后,日本寺庙开始营造净土式庭院,其风格特点是以自然风景式庭院为主体,不仅有池、泉、树、桥、岛,还有亭台、楼、阁等建筑,寺院中流行大门—桥一一中岛一一金堂和三尊石共一线的挣土庭院。
净土式庭院,一般面积都比较大,包括湖和土山,但以具有自然水体形态的湖面为主,如果湖面比较大,湖中必堆置岛屿并以桥连接,有时也以溪流代替湖面。树木和建筑沿湖配列,是典型的对自然山水的模拟。日本作为岛国,四周围依海洋,风景秀丽,这种庭院样式反映的是日本人对祖国风景的喜爱,说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庭院在平安时期就其定了发展的基础。影响日本庭院景观风格逐步形成的因素
,禅宗文化与日本庭院景观 日本庭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枯山水”,它以石块象征山峦,用砂石象征湖海,再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苔草。因为植物覆盖得极少,也没有人造假山,所以称为“枯山水”。以山石主导庭院风格,日本庭院布置的基本元素植物、山石与建筑。在植物配置方面,早期的日本庭院重常绿树而轻花卉,江户以后才有所改进。庭院内地面常用细草、小竹类、蔓类、羊齿类、辞苔类等植物覆被。
在此三种基本元素中,山石在日本庭院的布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山石的配置很少用石块叠成假山,一般多用土石或石组. 石组的样式非常多样,且多用大石块,以形成一种宏大稳重的气派。 日本的枯山水庭院在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沿镰仓时代的佛寺方丈庭发展,到了室叮时代形成禅宗枯山水庭.一支则是受中国宋元画影响i‘模拟中国的山水画,形成写意性很强的池泉式庭院。 对禅宗的信仰者来说,通过作画赋诗、鼓琴弹歌和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是有益的,并且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
这种超越了戒律和仪式的佛教形式于是被希望获得心灵上的平静的仕途失意的知识分
子愉快地接受了,因为它如此完美地适应了文人们的要求,信仰它又不至于失去日常生活的愉悦。 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体验与自然接近的愉悦正是禅宗的境界,~甚至也明白地体现了佛教的真正精神。禅的概念似乎是专门为那些既热爱现世又向往来生的人设计的。所以,禅宗作为佛教最为重要的分支在中国以至整个远东地区广泛地流传。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庭院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院,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醉、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院,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随着6世纪佛教传到日本,崇尚虚无的僧侣们开始在意境中觉悟出枯山水的味道来了,学着用石头堆砌出一些意境
而在600年前的日本室盯时代,日本人从中国的北宋山水画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遵循画中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表现手法,动手成就出较完整的枯山水庭院。 到了室盯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庭院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庭院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庭院;一种观照式的庭院,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 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因此,禅宗庭院内,寥寥数笔勾勒出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却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爆布、沙、世界,这样的庭院无异于一种精神庭院。
后来,这种庭院发展摈弃了庭院常用元素,甚至庭院不可缺少的水体均被一一剔除,
仅仅留下岩石、耙制的白砂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便组成了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院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院对人精神有着.惊人的震撼力。 日本艺术讲究精致,追求内在涵义胜于外表,从一点来看,就不难理解日本独有的枯山水为什么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了。 2.1.2茶道文化与日本庭院景观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一一菊与剑。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茶道可以说是日本茶庭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称“四规”是茶道的宗旨。13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饮茶习惯,在15世纪以后发展成为日本独特的茶道。茶道的兴盛给日本的庭院建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庭院—茶庭。
茶庭景观设计中,在通往茶室的小径上铺设踏脚石,不仅可以避免踩踏碧草青苔,更给人“小径通幽”之感.为了便于晚上举行茶会,还在途中立起以前只排列于神社和寺庙参道旁的灯笼。这种设计现在已成为白本庭院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模式。 茶道是日本传统艺术,人们以沏茶、品茶为手段,联络感情和陶冶性格。但茶道渊源于茶的故乡—中国。然而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己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之所以受到日本人的推崇,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
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在对茶道推崇的同时,也同样对茶庭产生起着推动作用。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极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日本艺术家干和休经过改革,创造了茶道社会,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并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门艺术,而日本的庭院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就是茶室所在的庭院也称露地是从茶道文化发展来的一种庭院形式,是指从庭院大门到茶室建筑之间的空间,其特色质朴自然.至今茶庭的景观作用己大于实用功能。置身于一处幽静的庭院,庭中一间小巧玲珑的木屋,推窗望去,庭院中球石摆成的小河,如潺潺流水,一簇簇圆锥形的灌木,素雅的馨木,落叶苔醉,放置着一种叫“蹲踞”的石制“手水钵”,是洗漱用的石盆,道旁伫立着花岗岩石雕品石灯笼,发出朦胧的灯光,整个茶庭典雅清新,以此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入口是一方活动矮门,茶室四壁悬挂“松”、“竹”、“梅”、“龟”等名人字画,茶室中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饮茶用具,更品味着一种韵味。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室庭院,处处体现了贬抑自我的“小我”意识,突出了神和自然的伟大和神秘性。 日本茶庭的构成,最能表现日本式的谦恭和小我意识。日本传统茶庭通常被一个荀单竹门分隔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门外是第一部分,处于一种期待状态,以培养篆室中心灵感悟的情绪。为调和围篱高度和质感,在围篱附近可见到一两棵依墙木从而丰富了茶庭外立面的轮廓线。路由未经处理的步石铺砌,似无意似有意的铺设方式能确保客人双足千爽。庭内多苔醉、获类植物和来自边远山林的灌木
另外,茶庭中也有作为主景树的庵添木。茶室入口处可能会栽植一株高大的松树,称为见付松,可以在室内观看到它的影子。而茶室中常常摆设一枝花,它是这个简朴房间内的难得的饰品,以展现季节更替。。 2.2日本庭院艺术风格的审美体现 风格是不同焚一般
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民族风格、气质、形式、凝聚着千百年来各民族的审美实践,是在千百年来各个民族按照美的尺度造型的过程,积淀在心理深层的物质构成。
民族的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外化于文化艺术,就体现为民族特点。具有东方禅意风格的日本庭院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2.2.,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盯、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日本古代的生活美似乎只限定在极少数特权阶级范围内。日本的贵族阶层通过美化生活充实自己的审美意识,同时也通过它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威严.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即日本平安朝后期。另一次高潮是十六世纪后半期至十七世纪即所谓的桃山、江户时期。奈良时代日本人主要模仿中国唐朝的生活方式。唐朝的生活用品和用具大量输入 日本。当时日本工匠制造的生活用品也完全模仿唐式风格.日本正仓院中收藏的宝物 中有一些是奈良时代制造的。通过一件件别具匠心,精心制作的器物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盛况。日本平安后期,日本对唐等外来文化的输入采取了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
以平安贵族生活为背景出现的“日本文化”,使纯日本情趣的美的环境展示在日本人面前。到了日本镰仓时代,中国宋、元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寺院的禅僧们传播的宋元文化向禅林社会和室盯时期的武家社会输送新鲜的知识,刺激了日本武士文化的发展。在审美上,日本古代审美意识“真(真实)”、物哀(感物兴叹)、哀 (非哀之情)趋于完成,在审美习惯上也有所变化,以往日本受中国的影响,对梅、菊和樱花作为日本精神的象征,现今的日本,只要说到赏花,就是特指“樱花”。
由于日本的樱花有上百个品种,所以日本素有“樱花帝国”之称。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导致了桃山、江户初期日本文化的诞生。桃山、江户初期文化主要反映武家生活情感和美的意识,它与平安后期的文化风格有所不同。平安后期的生活美主要通过贵族优雅的感觉产生出来,它是被限定的某些人充满自负的调和的美。而桃山、江户初期反映的美则是积极的,反映个性的美。它包括自中世纪末期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加强的富裕的盯民们的美意识。以前仅限装饰官僚、武家环境的美,逐渐向叮民中普及,或为近代普及日本生活美的先驱。日本审美意识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形成重自然不重人工,重间素不重繁杂,重纤细不重恢宏,重闲寂不重热烈
重精神不重形式,重想象不重现实,重主情不重理性,如此等等。在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来说,日本养成追求纤丽细小作为其美的目标。比如日本人认为山不在高,以小而幽为胜的审美意识。 日本这种重纤小简约的审美意识,不仅表现在外观的形式上,而且表现在内在的思想感情上。这种审美意识符合日本人的纤细的感觉和细腻的感情,并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2.2.2日本庭院景观美学 庭院的美学理论基础在于绘画、造园的兴衰演变。
日本庭院之美,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巧妙结合起来,体现着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这主要由于日本岛国四季分明的气候有关,它的庭院设计精美,用料精细,尤
其受到宗教、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影响,一座精美的庭院往往都映射着文学、绘画、书道、花道、茶道的影子,成为荟萃精华的艺术作品。 日本庭院景观风格集中表现在对禅宗枯、寂、陀境界的领悟,以及对原始自然的崇拜的自然山水庭院。自古以来日本人喜欢在自己家的院子周围种上树木花草,挖一个简单的鱼池,放养金鱼,建造庭院是日本人的传统。 平安时期庭院建筑仍由水池、假山组成的自然景观为主。
金阁寺庭院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以新建的禅宗寺院为中心,大胆使用石头、树雕等材料,创造了象征空间造园法。同以前那种模仿平常的自然美的造园手法相比,经人工挑选加工的树木以及经雕刻形态各异的石头,使人改变过去那种身临深山幽谷、巨瀑大海的深邃感觉。用假山表示瀑布,用白沙表示大海,人以一种孤寂的美感。并且通过这种手法试图创造出一种野趣美,以表现禅道的至真.枯山水庭院的重点在石组,在置石上主要是利用单块的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例关系,再现自然风景方面显示出一种高度概括、精炼的意境和抽象的写意手法。
茶庭是日本人以喝茶为目的的聚会及开展社交活动的场所.至今茶庭的景观作用己大于实用功能,茶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的一段空间里,按一定路线布置景观,以拙朴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矮松寓指茂盛的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联想到清冽的山泉,以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从思维形式上看,艺术和宗教虽然都主要地采取映象、表象和意象三种建立在人类普遍的思维规律、特别是辨正思维规律基础上的艺术思维方式,即艺术的构思和典型化过程。而宗教的三种思维则是与人类普遍规律相违的宗教思维方式,即图解宗教概念教义和标示神灵的抽象过程。艺术与宗教虽然都借助于想象或幻想,但是,「艺术想象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真实反映俗基础上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审美想象;而宗教想象则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生活颠倒反映基础上的消极的、虚妄的幻想。
日本庭院的佛教化倾向,就表明它试图通过对庭院中人工自然的枯意和寂意表现,达到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佛家美学最高境界佗意追求,其实它反映的仅是真实世界的枯寂侧面。 各门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艺术精神不断建构所导出的必然结果。是为了协调时代和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冲突,以达到社会与人们心理的平衡,因为艺术形式作为一个时代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投影,总是这个时代艺术精神的反映。
日本的庭院景观设计,‘大多有禅僧参与,故此在其风格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的禅宗庭院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 日本人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在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日本狭小的庭院空间内抽象的表现自然,塑造自然,这种细腻精致的表现手法很适合现代都市中应用。总的说来,庭院美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质量问题,也就是研究人们如何选择建设、改造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喜爱、欣赏、设计这一环境的方式,它强烈地反映了人的欲望和美感。
庭院是有生命的,庭院是主人寄托精神的理想之地,庭院元素是延续庭院生命的载体。作为日本庭院景观的主要物质构成是山石、水、建筑和植物,其设计理念也是以人为本,在进行各元素布置时,一种多以模拟大自然的山水植物,缩仿名山水为主要特征。另外一种庭院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
庭院筑山 日本筑山也称叠山,日语的“筑山”涵盖面很广,既指庭院内那种矮小的土石山,又指园林内那种高大得可以在上面造亭台茶室的土山。 在庭院深处造山,于山上植树,在假山一侧立石为瀑布,在落水处前部据地为池,池中筑中岛,建桥,修园路通岛,这种庭院称“筑山形式”。通常做法是:在庭中正面立最主要的是石块,称守护石,此石定位后在其后部筑假土石山,于山腹立两主石及数量为偶数的副石,由此组合成瀑布造型,爆布前泉池中置水分石与之呼应。
守护石斜后方种树,该树是庭中最大的,为树丛的中心,大多为松树、扁柏、柳杉等常绿树。作为远景,主山后部左右处再筑假山,以显示山的深度感。日本的筑山形式远不止这类矮小的,江户时代的庭院中也有不少高大实用的假山。 日本庭院的材料,土的、石的、石包土或土石相混的皆有。庭院内“筑山”用全石或土石相杂。池泉式则利用自然地势人工筑成的更多,有的纯为土山,是由挖地开池时的泥土堆成的土山。
山石在日本庭院的布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山石的配置很少用石块叠成假山,一般多用土石或石组。无论石多或土多,都必须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这是它的基本原则。石组的样式非常多样,且多用大石块,以形成一种宏大稳重的气派。仍以土山和土岸为主,点石和列石为辅,山势缓缓入水,偶尔点组石景,疏密得当。
构成石组的石块有立石、卧石和横石,用线条明显、角度感强的立石多,次为横石,明治以后臣石多了起来.立石适宜表现庄严向上的力量,倾斜的石块适宜表现对斜拉力的抗衡感和跃去感,平石则表现稳定,圆石表现丰满、稳健,方石豪健有力. “野筋”指庭内低于假山的坡度缓和的土丘,《山水并野形图》对其营造提出的要求是,为造成荒山野丘的情趣,在庭内左右各筑一道高低不同的土丘,以高者为阳,低者为阴,.土丘上埋石头、栽植,斧凿痕迹较少,虽然也是精心摆放,却好似自然形成,其力求消除人为的痕迹。
这种土丘对渲染庭内山野气氛作用很大,是日本古典庭院造景的惯用手法。甚至有些庭院仅以野筋表现山景,庭内大面积青苔上表示山丘的仅有野筋。在野筋微微高出平地,缓慢起伏,野筋散置了两三块石,青苔与野筋相辅相成,造成出了无限的野趣。 日本庭院的假山,大体上分为宗教式的抽象模拟和对中日名胜的模仿和缩景两大类:宗教类指的是对宗教或神话中的山岳的抽象模拟。一是对神山仙岛的模拟,大致是用土堆的低矮小岛,直接以神仙岛或是蓬莱岛命名,是对中国蓬莱神话的抽象模仿; 还有用石积成岛,对象征长寿的灵物龟和鹤为仿真,称龟岛或鹤岛。
二是对佛教经典中名山的模仿。 肥肉弥山的构筑法:在中心奸最高石,周围置群石比喻七金山,有须弥山造型的庭院有涉成园、毛越寺、天龙寺、一休寺、聚光寺、圆城寺等。如圆城寺本堂西侧的须弥山造型,中央一石稍高,微倾,周围为石群。 日本庭院在模仿名山时,有写意或缩写的艺术手段,再现深山幽谷的风景和氛围。如通过瀑布组石模式、岩岛等造型来模仿,形成“真之山水”“行之山水”和“草之山水”,枯山水,另有水中石矶、实用性的驳岸、护岸组石等。
庭院置石 所谓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一石头是庭院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庭院的生命,从古代庭院到现代庭院,没有石头的庭院是不可想象的,石头在庭院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普通的一块山石,如果从它周围的环境联系中脱离孤立出来,就成了“冰凉”“坚硬”“顽固”的象征,一旦将它置身到庭院景观这个舞台中,它就具有了生命,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古代日本庭院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卧石”概念。人们之所以将叠石、置石称作“立”,而不称作 “置”,是为了强调置石活动必须给石注入生命和灵魂。同时,也是非曲直了避免犯忌。古代日本人有着强烈的石神崇拜心理,只要看到形态奇特或者巨大的石头,就会认为是“神体”并供奉起来,这也使得古代造园的忌讳也非常多。
日本庭院置石从数量上说,不是很多,在技术上也没有中国园林那样复杂,但是,日本庭院中的石头名目繁多,《作庭记》在“立石方式”一节,将置石手法归纳为五种手法,分别冠名为:“大海、大河、山河、沼地、芦手”。《山水图》上“有名有姓气功能各异的“名石”为四十八种,如不老石、万劫石、神王石、品文石、两界石、关石、灵悬石、君石、臣石、总持石、镜石、桥引石、三尊石、放受石、蛤蟆石、忌石等。
而晚于《山水图》成书的《梦窗流治庭》“有名有姓”的“名石”则上升到了一百零五块石左右.0 与置石的名称相比,它的禁忌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它要求总体布局相对协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院的整体效果.置石在庭院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例如利用置石来分隔水面空间,既不一览无余,又可丰富水面景观:置石还可障隔视线,组织空间,增加景深和层次. 在置石手法上,日本庭院十分注重在全院散置点缀,所谓的散置点缀就是集中一地,将多块大小不同的山石,依照一定的地形或配景要求,攒三聚五、若断若续地自然散放或点缀。在山石的具体布置上,根据其形态、面张,或平伏,或仄立,或叠砌,做到有聚有散、有断有续、有高低、有曲折,既有层次,又要主次分明,在形式上虽为“散漫理之”,却能顾盼呼应,神气相聚。然而,按日本人造园的工艺标准、.审美标准来看,这些散置、点缀的山石大多是精心而立的“立石”。
日式庭院注重庭院空间构成的横向联系,平面布局,由此使院内充满平衡感和紧张感,庭院中的石体显得低矮,甚至令人产生横卧之感。 另外日本庭院常见的踏石,最初是铺设在茶庭中的露天地面上,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走在地面上踩坏了绿苔、弄湿了鞋袜,草庵式的茶室庭院适合布置较小的踏石,景观虽然重要,然而实用功能更重要。另外,如果仅仅将踏石排列起来,庭院就会显得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场所的需要,适当的布置一些石条、瓦片、磨盘、圆石、石径等来增加整体的节奏感,这样,庭院的布局就会妙趣横生,不过茶室庭院有很多规则,每块踏石都有一定的作用,需要慎重考虑。
庭院理水 日本庭院理水种类繁多,在庭院中水中与植物的配置结合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例如表现蜿蜒的溪流、动感十足的瀑布以及各种喷泉等等,都呈现着动态的水景美。水作为一种景观要素和造园方式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庭院景观艺术中,历来就
有“水为庭院灵魂”之说。
日本庭院十分注重于水型,根据前人总结的掘池方法,认为“掘池形状为水字形、半月形、心字形和流水形,但不必拘泥于此,应该根据庭之宽窄随机应变”。的确如此,泉池形状除了以上各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变形,,’,白”字形在各种泉池中似乎最受欢迎。龟鹤形池在日本流行相当长的时间里。《作庭记》中有“池应掘成龟或鹤状”的要求,原因是“水从器物成其形”,即造园时必须将水池掘成龟鹤状。 水给人亲切感,它的流动使其了充满活力。庭院用水有动静之分:静水犹如平镜,与周围的建筑,小品、植物等富有节奏感的体形相对比,可以形成庭院中的一个休止空间。
再加上水面倒影,阳光洒在水面颜色的变化,如画一般。在日本庭院景观中,对大海的模仿和对中日名胜中河水和溪流的模拟是庭院造景中传统自然山水园的常用手法。 日本的庭院艺术离不开水。在日本,水是有生命、丰攘、清静之意。有了水,庭院因此润泽生辉。在庭院景观设计水景设计中,有真水与假水之分,真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成鲜明对比。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庭院景象生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
“真水”一般以自然界中的真水为多,静态的湖水和动态的涌泉、飞泉,造成流筋的曲水,鲤鱼跳龙门等造型。不同的是,除了动态形式的水景外,还有宁静内敛的静态水景—以白砂和石子模拟海景.在枯山水庭院中,利用白砂产生各种各样的造型,弧形波纹、淤祸、水波纹以及海波纹等代表性的造型具有日本庭院代表性。日本庭院理水,十分注重细部的修饰。枯山水石庭中,每天都要精心梳理白砂的纹理. 各种纹理因造型不同而名称各异。不同的造型又表现了不同的水体和水态。将各种造型组合运用还可以起到动中有静的视觉效果。 庭院理砂用的不是普通的白砂,是产于白川地区所产的白河砂,也称“鑫米糖n 这种风化的花岗岩白砂颗粒较大,直径约在Jr-7毫米,有棱角,十分适宜在砂石
面上造型而且不容易变形。乌龟形状的垒石惟妙惟肖,砾石的造型因此而充满了生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oa}年版第24页 日本庭院以白砂造景有着悠久的历史,‘作庭记》在论掘池立石筑岛的手法时,总是提到白砂。而铺满白砂的南庭更成为平安时代代表性庭院。《源氏物语》中描写的平安时代宫廷贵族庭院中,己经流行折砂造景。所以白砂是日本庭院景观不可缺少的元素。镰仓时代以后,随着枯山水这一新型庭院形式的出现,白砂由以往在庭内局部使用发展到整体使用.白砂成了枯山水庭院最重要的构成元素。 白砂与石头的各种组合,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海、岛屿,还有云海、孤峰,小桥、流水。砂纹就是用耙子将铺在庭院中的砾石勾勒出耙痕的样子,其形状、线条之间的间隔,耙沟的深浅所产生的阴影效果给人以动感。白砂代表神圣洁净之域,日本神社也同样使用白砂覆地,神社作为祭祀日本祖先神的神圣之地,绝对不允许污垢的存在。白砂艘地正好起到净化作用。
古代日本天皇也是具有宗教权威的祭司,集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所以朝廷内往往铺满代表圣洁的白砂,用来表示朝廷为神佛所在的庄严之地。这个风俗流传下来,直至平安时代仍受到重视。作为天皇处理朝政的京教御所紫衰殿,是平安京正殿,清凉殿则为天皇起居处。两殿院内均铺满白砂,没有任何草木、池泉、假山一类的装饰物。当然,日本这种利用白砂的枯山水的做法仅仅限于庭院的局部,有的只在一个小小的天井里用石组来表现枯山水的内容和体现枯山水的风格。‘ 不管是真山水庭院还是枯山水庭院,都是以真水池或以基水池为中心。水和山同样重要,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建筑来组景,是庭院造景的传统手法,也是庭院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水是庭院里不可缺的精灵,它与庭院中的一切元素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水景图。 3.4庭院绿化 树木、花卉、草坪等是日式庭院不可缺少的要素,日本庭院经常植大量樱花、苔醉、草坪等营造景致.苔醉是日式庭院景观的特色之一,在茶庭中应用比较多,经常能
够看到绿茸茸的苔醉,有的庭院甚至发展成以苔辞作为造景的主要材料,犹如铺上一块巨大的绒毯,给予观赏者愉悦温馨的感觉。
日本人对自然资源的珍爱可以从他们对任何自然材料的特性挖掘中看到,草是经过疏理精心种在石缝中和山石边的,突现自然生命力的美;树是刻意挑选、修剪过的如同西方艺术的雕塑般有表情含义,置于园中,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挺拔秀丽的常绿乔木成为日本庭院中造景的中心,常见有日本黑松、红松、雪松、罗汉松、花柏、厚皮香等:落叶树中色叶的银杏、械树,尤其红枫,开花的樱花,梅花、杜鹃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本庭院植物配置突出的特点是,在同一庭院中应用品种不多,但简洁、美观,层次清晰。
早期庭院中常见整形修剪的树木,但现代庭院中以自然式居多。庭院植物设计中要表现植物的美感和景观的动感,主要体现植物本身的魅力: 配置中体现植物的多样性—绿化植物的配置多样性尤为重要,既要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进行构图,又要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要统一,利用各种植物将空间加以装饰,表现植物的各种生态关系,充分发挥植物在自然中关系,将植物在合理的配置中,搭配好植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配置中体现植物的个体美—自然界中植物的姿态丰富多彩,在设计植物的同时,能考虑植物的各方面的因素,更好的将植物的姿态、叶色、芳香加以体现。让观赏者从心理,嗅觉、视觉、感官得到满足,到处都体现着植物装扮环境的气息。 利用植物进行意境创作是庭院的典型造景风格。日本植物栽培种类繁多,植物的合理配置使观赏者从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升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地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庭院一般面积不会很大,而一些喜爱植物的人总希望能将各种不同品种的植物种在一
起,这样就会使庭院显得很杂乱。所以在进行庭院植物配置时要考虑不同植物的高度,将高度不同的植物进行有序种植,使其高度、错落有致、此起彼伏,在有限的空间中显示出植物品种多,美感强的效果。 除了考虑植物自然高度外,还需要考虑不同季节的季相变化,配置时一定要相互协调.另外,竹类植物很适合日式庭院的气氛,它的种类非常多,各地栽培的品种各有不同,它们可以配植在大门旁、通道边、门厅侧面以及作为石灯的衬托物等。植物是庭院景观营造的主要素材,所以庭院能否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庭院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高大的乔木、也有矮小的草坪及地被植物;有直立的、也有葡甸的和攀援的;树形也各异,如圆锥形、伞形、圆球形等。
植物的叶、花、果更是色彩丰富,绚丽多姿,因为植物的多样性我们也可以做出庭院的四季,在庭院中就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还可以大量用植物来增加景点,也可以用植物来遮挡私密空间,更能体现庭院的价值.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交替,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创造庭院的四季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庭院在同一地点有着不同季节特有景观,体会着时令的变化,给人不同的感受。
植物作为营造优美庭院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 创造观赏景观的好材料就是色彩缤纷草本花卉,由于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株体矮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庭院应用十分普遍。
既可以陆地栽植又可以盆栽,摆放组成花坛、花带,或采用各种形式的种植钵,点缀窗前环境,创造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点缀人们的生活。在庭院景观创造中可借助植物抒
发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5庭院小品 点缀小品就是布置在庭院内,能增加庭院的景观效果和情趣的东西,在日式庭院中可以采用的点缀小品有:营造日式气氛的石雕、洗手钵、井口、踏石、石径、桥、竹篱笆等。点缀小品是构成庭院的要素之一,作为点缀小品的绝对条件就是要具有独特的风格,高雅的格调。 日本庭院景观小品很多,有石制的,有木制的,有铁制的,但以石制的最多,精心挑选的岩石布置在特殊的位置,石头像沙砾一样铺成小路。倾斜着的、大的、宽阔的砂砾代表海浪或下雨天。像石灯笼、洗手钵、五轮塔、尘穴等石制小品,更是不胜枚举。茶庭是日本庭院中主要的一种风格。在茶庭中,通往茶室的路用造园手法加以修饰,以飞石为主体,洗手钵作为观赏的主要部分,以水钵为守护石,以前石做拜石,后部以浓郁的树荫做背景,里面设置灯笼。
因此,石灯笼和洗手钵成为常见的两种小品。 石灯笼是指用石材制作的供照明兼作观景之用的灯笼。比较适合选择装饰较少,灯笼按其用途可分成献灯笼和庭灯笼。前者较早,一般用于神佛之前,作为供灯用; 后者用于庭院之中,作为茶道礼仪和庭院的小品。而且,天然石制成的石灯笼最好不要放在正面,置于半隐半露的植物丛中才会使庭院显得深奥幽邃。 洗手钵和蹲踞洗手钵是茶庭中的必备用品。高的称洗手钵,矮的称蹲踞。在茶会之时,茶客在进入茶室之前,在经过茶庭的时候,就必须在洗手钵或蹲踞前先洗手和漱口,以达清净身心的目的。通常,庭院中的洗手钵是用一个巨石制成,但外形可以做成各种式样,于是他们有着花样繁多的名称,如八角形洗手钵、带有佛像的洗手钵等。作为洗手钵石组,则是由多个景石组成。
一般是以垫有石基的洗手钵为中心,周围有几个用以打水、洗手和站立的伴石。由围石发展到单个洗手钵,再由单个洗手钵发展到一个蹲踞石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也反映了茶庭的发展由飞石本位走向蹲踞本位的过程。如今,洗手钵的净身实用功能逐渐淡化,几经演变成美化庭院的小品。踏石最初是铺在茶室庭院总的露天地面,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走在地面上踩坏了绿苔、弄湿了布袜。布置踏石时,景观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
的是便于行走。另外,如果仅仅是将踏石排列起来,庭院就会显得乏味,应此,根据常说的需要,通过适当地布置一些石条、瓦片、磨盘、圆石、石径等来增加整体的节奏感。每块踏石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有节奏的、有品位的。
而完全融入到常常被人遗忘的土壤和树丛中的踏石更加含蓄典雅。 庭院设计包含要素众多,只能对其中极少的一部分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与探讨. 但庭院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并且尊重自然规律,把人的智慧巧妙地融入于各种景物之中,创造出一个怡人的居住环境。金泽尾山某庭院内的四方佛型洗手钵.四个角部刻有猫头鹰的图案。是利休钟爱的名品.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境这‘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远溯到先秦哲学,但这一词语却来自佛教术语,而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的绘画创作.意境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类艺术创作中去。这里谈一下庭院景观创作中的意境。
日本庭院景观中的艺术意境—禅境 受禅宗佛教、茶道和山水画的影响,使日本庭院景观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 庭院景观就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大自然的美,并以抽象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而日本的枯山水则具有一种禅宗的味道,使得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被另一种枯寂陀意境所取代。日本枯山水式的庭院即是以石组为主要观赏对象,象征峰峦起伏的山景,而用白砂耙出的波纹,象征水面或海洋,再配以简单的植物。
另外还有许多以上章节所提到的用石的方法,还有具有日式特色的洗手钵、石灯笼等等。至于在建筑上则采用散点式的布置。表现的是一种对于自然、生命、宇宙以及“道”的崇敬之情,看着这样的画面,会促使你在现实生活喧哗与躁动中疲惫不堪的脚步暂时停顿下来,沐手静心,谛听天籁之音,阪依灵魂家园。禅,是一种修行境界,禅,也是人们求悟得解脱的一种手段,惟有生活里历尽磨难,而又意志坚定慎思笃行者,才能入境生慧,
没有经历过大悲哀的人,是很难有大彻悟的。
要获得这种静气,必须进入一种超脱、澄静的精神状态。 日本人大多都有无常感跟宿命感,这是日本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日本远离大陆,四周环海,是一个多山多岛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他们认为再美的事物也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 位的思想。
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被日本人所接受原因。.这种禅宗文化对日本庭院景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常见日本庭院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即使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禅境。 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日本庭院景观中的艺术意境—画境 在13纪中叶,水墨山水画正式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庭院景观产生着重大影响,水墨画技法的传入,而最先掌握这种技法的都是僧侣,出现了僧侣独占日本初期水墨画坛的情况,日本水墨画的创始人为相国寺禅僧,他的画风影响着后天r}0 1'f曲牵,瞥丫等人从中国留学回来,开创了日本水墨画的一片新天地,他不仅能成功的切身感受到大自然激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能够创造出真正以日本人的精神为精
神的水墨画,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园林师,他所做的庭院叠山苍劲有力,气势雄厚,好似他笔下的山水画。 另外被日本人称为“玉润样”的画风,对雪舟派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画风用在庭院景观中被称为“玉润流”。
这时期的庭院特征是在两个假山中间做瀑布,瀑布之上架桥,假山高而山谷深,瀑布石组刚劲有力。假山上部置有多组石组,整个构造豪华奔放。随着山水画的进步,庭院景观的构筑技术也逐渐提高,并且形成了以搜长山水化的禅僧为中心的精通造园技艺的群体—石立僧。创造出脱胎于中国水墨画而又具有日本特色的庭院景观—枯山水庭院。 在庭院画面构成因素中,较多的采用了远借的手法。使其在空间上更有层次感,形成近实远虚的缥缈意境,日本的枯山水庭院被形象地比作是一幅无轴的水墨画。
日式庭院—枯山水庭院 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院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枯山水庭院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爆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几乎都集中在日本的古都—京都。如东福寺的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等,而作为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最高峰,则是由古岳禅师在 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 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当时正值日本室盯时代,是禅宗在日本最发达的时期,以禅意为原点的枯山水庭院开始深入民心。 位于京都市北区的大德寺大仙院,是一个面积只有99m2的枯山水庭院。庭院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撤除屏风的时候,整座庭院犹如山水画一般,高万丈的瀑布缓缓落下,化做激流冲入山谷,浅滩上架有石桥,溪流在此汇成大河奔流而去。大仙院被一个廊分划成南北两个部分。大概北部是利用闲暇时间整饰庭院的杰作,东北墙角有一组块石,形成山峰,其间铺砂石,层叠而下,形成瀑布。爆布出水口汇成溪流,有一石板跨溪而渡,即为桥.溪流经廊子下面,呈跌水落下。到了南部,溪流中排列数组块石,以其形状,比喻为舟、岛,组成一幅涧谷溪流的图画,幽静而恬美。
可见,大仙院庭院是一座受水墨画影响的、极为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它以具象的手法,表现无水的山水、溪流和小桥,很直观地反映大自然的动感和情趣。而另一类纯净达到极致的枯山水庭院,仅采用块石和石英砂,既无动态的水面,也不种植树木、花卉。它摒弃了水的盈竭、树木的枯荣和花卉四时色相的变化,几乎排除了一切生命和运动,表现出对自然美执著的追求。
庭院中还有诸多观音石、座禅石、达摩石等与禅学有关的名字,也有灵龟石、仙帽石等带有神仙神话色彩的,由此可见这类庭院不仅仅是为.T观赏,在某种意义上还有谈禅论道的作用。 京都龙安寺中的庭院布景是日本枯山水的典型代表作之一,15块大小各异的假山分布在白砂之上,被理解成大海上的岩岛,也有人将之解读为在海上翻腾的蛟龙。据说,15块石头位置巧妙,无论从庭院的哪一个角度观赏,都不能一次将它们尽收眼底。最为单纯、明快,但又最为玄妙。
这个庭院呈规则的长方形,铺满了白砂,砂中排列五组块石,以五、二、三、二、三的块数组合,布局错落有致,块石和附近的地面上,长着斑驳的苔醉,没有花木,每一组石组都以盆景的手法布置。其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可见,日本
枯山水庭院将中国园林对大自然写意化的缩移、模拟的创作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极致。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运用极少庭院元素,幻化为高山大壑,万顷海洋的壮阔景观,它看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禅宗文化在造园艺术上的凝聚,开拓了日本庭院的新领域,将日本造园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在这样的庭院中,我们见不到碧水细流,只有白砂与石头的各种组合,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海、岛屿,还有云海、孤峰,小桥、流水。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备受百姓欢迎,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这一点恰与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们己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日式庭院—茶庭 日本广岛园是由池泉园和茶庭两部分构成,以池泉为中,白,园路和其他的庭院要素都是围绕着这个构图中心进行设计,庭院布局采取的是自由式布局,整体感觉是朴素、高雅茶室庭院的产生。 茶庭式庭院一般是在进入茶室的一段空间里,按照一定路线布置景观,以拙朴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矮松寓指茂盛的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联想到清冽的山泉,以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日本的广岛园是日本的造园家亲自设计和施工的,以水池为日本庭院的构图中心、视觉中心和平面 中心,园路和其他的庭院要素都是围绕着这个构图中心进行设计,庭院布局采取的是 自由式布局,整体感觉是朴素、高雅茶室庭院的产生,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茶文化发展起来的,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茶道连同能乐、水墨画、庭院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文化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由此以提神和休闲的目的,走向茶道环境的营造和更高境界的追求,与庭院相结合创
立了茶庭。走近那掩映在绿色丛中的茶室,那涓涓细流,清澈的泉水,那典雅素朴的草庵,那若隐若现的竹篱笆,还有那满铺松针的院地,都在悄然地把人的心灵净化,显示了“千百妄想抛云外,一身清净万事空”的茶文化心境。 广岛园中采用的是草庵式茶室,是原木结构、修人字形草葺屋顶,内外均为土墙。窗框是苇编的,糊上白色的日本纸,一切保持原色,顺其自然。千利休通过草庵式茶室和简化,使茶道更加平民化,通过艺术的提炼走向上层,主张茶道使毕生的修养以及茶道精神所再“和、敬、清、寂”。茶室都很狭窄,仅有二铺席乃至一铺席半的面积。
但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茶庭的院门,沿着铺着石头的小路,可到候茶室,途中经过铺设着许多的称为“役石”,那是茶室主人接待重要客人室寒暄的地方,茶室室内的惟一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完,内挂一画轴或字幅。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余白,这种余白不是作为简单的“虚”的“无”,而是一种充实的“无”,即用“无心的心”来填补和充实。有石制的洗手盆。当石灯带进茶室庭院后,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照明,石灯名字也由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在广岛园中设有六角型的和赏雪型的石灯。
通往茶室的沿途旁边种有竹子,营造了茶道的自然、朴素环境。为了对武士阶层抗争,在茶室内沿着役石设置出入口,也称“痢口”,低而矮小的茶室“确口”目的使所有的茶客平等的低头弯腰,脱鞋卸剑。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庭院内石景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庭内准一的小品。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醉。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千扰人们的宁静情绪。通过对日本庭院景观风格设计的研究,发现有些亮点值得我们重新学习借鉴的地方,俗话说“艺术无国界”虽然日本庭院的产生与中国文化有着渊源,但它作为叶套单独而完整的理论发展至今,并且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加以效仿,故此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日本的自然山水园,具有清幽恬静,凝练素雅的整体风格,尤其是日本的“茶庭”,小巧精致,清雅素洁;不用花卉点缀,不用浓艳色彩,一概运用统一的绿色系。为了体现茶道中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学中所追求的“佗” 美和“寂”美,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
2、具有写意风格的“枯山水庭院”讲究空间的构图,丰富的寓意,精心耙制的白砂,叠放有致的石组,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态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3、日本庭院对细节上的处理是最精彩的地方。对于细节的刻画是日本庭院中的点睛之笔,对微小的东西所作出的感性表现,显得极其关心并看得非常重要户这些在庭院飞石、石灯笼、门、洗手钵、等的细节处理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4、日本庭院景观在选材上注重自然、朴素,以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质感美,其创意也是源于自然,手法细腻,巧妙的利用质朴的素材将自然界浓缩到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一种纯净至美的境界。
5、谈佛论法,体现禅意.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日本庭院的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蝎尽其简洁,蝎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 庭院景观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分支,在现今社会得到更多人关注,日本庭院景观从模仿中国的园林,到创出具有自己“和式”特色的枯山水庭院以及具有文化底蕴很深的茶庭,受到各国的人们的喜爱推崇。由于其先民们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
砂,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总之,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庭院景观文化至今,我认为一个现实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这一点恰与越来越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由此可见,在喧闹、紧张的生活中,人类内心对自然生活环境的渴望向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