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摘 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建者,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表现出其对交往理论的步步深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发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作用,并最终形成交往理论。对于交往普遍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整准确的理解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实践;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价值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交往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一产生,便有了交往实践活动。因此,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同时,通过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促使“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
对于交往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关注到了。《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两方面中揭示了人的交往关系。首先,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有着主体能动性。马克思把社会交往定义为“人的活动和
1
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①。把交往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方式,“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②,“才能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③但是此时马克思仍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1845年马克思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这里马克思开始了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及其直观唯物主义的强烈批判,从现实和社会的角度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了关于现实的人与其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实践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这本著作当中集中阐述了社会交往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诞生。他没有延续从异化概念来分析人与人关系的表达方式,而是以《提纲》中的实践批判原则出发,从现实的人的交往活动出发,来分析交往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交往理论。“交往”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相互往来”,在学科上,我们把“交往”定义为“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接触的过程”。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对“交往”关注度不够,“交往”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交往越发达。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交往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范畴,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交往。生产是以彼此间的交往为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①②
2
提的,而这种生产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交往与生产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会劳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交往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交往使得人们联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它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交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方式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金字塔式的带有阶级性质的交往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建设。交往关系纷繁复杂,使得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社会是人类交往产生的结果,同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促使
④人们通过交往产生新的社会关系,新的交往的出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反过来,这些社会关系会成为促进或抑制个人发展的因素。因此,“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⑤
(二)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交往是人的社会生活,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活动。可见,交往是一种社会范畴,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往来,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本质是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⑥因此,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性,那么,人类是自我认识、发展和完善只能在这种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选择。社会关系乃至各种社会制度无一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9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29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⑤
3
是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
(三)生产决定交往,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的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⑦所以,生产决定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人类的生产,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二者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人们的交往根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发展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往,才能建构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家庭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人的交往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无论是个体、民族,还是国家,在这个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的交往方式。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其他地区、民族、国家的交往愈发频繁,联系加强,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已经跨进了一个社会化的全球式的人类社会交往体系中。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往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交往的节奏明显加快,层次逐渐深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世界性的交往。研究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科学解释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人的解放。在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建立,世界交往的扩大,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演进过程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交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扮演着不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
可或缺的作用,使得人逐渐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成为真正普遍的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不仅掌握了生产技术,而且高度发达的思想觉悟,人将是全面的自由的人、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特征,并且是我国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依据。交往使得各民族国家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的状态,进入世界整体化的历史,即历史由民族的历史向世界的历史转变,世界市场的出现更加确证了交往带来的关联度的增加。在当今世界普遍交往的背景下,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特征下,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的腐蚀,积极地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给予发展和壮大自己,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而,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交往的普遍发展,只有同时兼顾二者并使之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3] 韩小荣:《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4
[4] 王婷婷:《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5
[5] 高振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6]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