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 people's opinions.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从“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引入新课,很帖切、自然,并让学生初步感知随机事件。再以熟悉的抽签、掷骰子的游戏活动入手,引出事件发生的不同,感悟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必然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有的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为本节课的知识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完成游戏活动。也让学生例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必然、不可能、随机事件。在展示交流环节中,(以抢答的方式进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观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游戏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度,鼓励学生大胆逆向思维与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互助式学习。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拓展提升环节中,以“摸球游戏”为题,将知识进一步延伸为“你能否通过改变袋子中某种颜色的球的数量,使“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小相同?”在这一问题中,同学们积极探讨交流,想出的方法各具特色,说明学生是充分的开动了脑筋,达到了培养学生好思考的好习惯。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设计的几个游戏,是力求引领学生在游戏中形成新认识,学习新概念,获得新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游戏中参与数学活动,在游戏中分析、归纳、合作、思考,领悟一定的数学道理。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2
课程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而随机现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使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研究随机现象;本节课正是引导学生从数量这一侧面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如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军事、气象、水文、地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使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和体会数学的奇异美和应用美.
学情分析: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设计思路:
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探究以及知识的迁移,侧重于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多“动”;引导学生注重体验,积极思维,通过探索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本质. 教学媒体设计:
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争取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和随机事件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归思想;
(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幻灯片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所述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观察思考、感知对象??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活动)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得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2、(出示幻灯片2)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应用概念判断,加强理解学生活动)
3、请同学们再分别举出一些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动手写,然后投影)
二、观察探索: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做抛掷硬币的实验,观察正面朝上事件的规律性。
历史上曾有人作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试验,结果如下(出示幻灯片3) 抛掷次数(n) 正面向上次数(m) 频率(m/n) 20__ 1061 0.5181 4040 20__ 0.5069
1__ 6019 0.5016 24000 120__ 0.5005 30000 14984 0.4996 72088 36124
0.5011我们可以看到,当抛掷硬币的次数很多时,出现正面的频率值m/n是稳定的,接近于常数0.5,在它附近摆动.(出示幻灯片4)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m/n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的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教师强调:对于概率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
(2)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
(3)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4)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5)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因此0≤P(A)≤1;
2、例题分析:(出示幻灯片5)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50 100 200 300 500 1000 优等品数 40
92 192 285 478 954 优等品频率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各个频率;
(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再给出答案,比较后加以肯定)
四:总结提炼:1、随机事件的概念,2、随机事件的概率,3、概率的性质:0≤P(A)≤1(由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心里一阵轻松:任务完成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初中数学学习中接触过一点概率的内容,对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定义,比照随机事件自己总结,事实证明,在课堂上,任务都交给学生处理,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效果很好。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抛掷硬币的实验,获得正面向上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认识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具体的方法应用图表以及多媒体等工具,逐步认识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性;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概率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里既有随机性,更有规律性,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就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抛掷硬币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从而形成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课堂上学生们做实验十分积极,基本上完成了我的预先设想。比如在事件的分析中,因为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在做实验中,有做的,有记录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热闹而不混乱,回答实验结果时,大胆仔细,数据到位,在总结规律时,也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思虑很敏捷,说明学生真的在认真思考问题。总之,效果明显。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们做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在1/2左右徘徊,有的组差距还比较
大;因为时间问题,实验做的并不很仔细,对实验的分析没有想设计中那么完美等等.
教完之后,很多想法。我想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时,将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们更充分的融会到自由学习,自主思考,交流合作中提炼结果的学习氛围中。
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师很少板书,可能使学生对个别问题的印象不很深刻,在学生做出实验得到数据后,对数据的.分析过快,对学生的分析点评不很到位,总结不多,这几点没有达到事先的教学设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以后教学中改进。
总之上完课后有一点让我不再担心:用新教材的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也就把知识交给了学生。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3
1、本节课所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与概率”第1课时。本课设计旨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以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抽签、掷骰子游戏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中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他人的意见,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相信学生。
4、本次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学生分组讨论的质量不佳、活动的时间把握不够好,以致后面的学生练习量不足,学生的易错点发现的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够全面。 5、下次上这节课,我觉得可以这样上:
(1)本课时设计合作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上完课。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能感受到,让学生更喜欢。 (3)知识源于生活,新课标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本设计通过摸球、抽签、掷骰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体验中理解和领悟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4
在课堂上我先由小游戏和生活实际的例子吸引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自己说一说,练一练,创造了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
们知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授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上完《随机事件》这一节课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5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可能性有关的初步知识,在本节将学习更加数学化和抽象化地,描述可能性的知识──概率。
在本节课中,通过设置的几个生活中的实例的教学活动,例如问题1的“抽签问题”和问题2的“掷骰子问题”,让学生来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有些事件是必然发生的,
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件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的。教科书为了避免出现太多的概念,所以没有给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只给出了随机事件的概念。在学习了问题1和问题2后,学生就能够判断一个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还是随机事件。问题3是一个摸球问题,通过这个问题要使学生在前两个学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通过问题3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判断几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相对大小。 我试图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实例探索——合作讨论——引导归纳”,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确定与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创设“抽签”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有可能抽到也有可能抽不到”的认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鼓励学生抢答,让数学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的去运用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探索中展现了他们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达到更深入理解概率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让他们觉得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数学是有用的。当然,本节课也不流于单纯的活动形式,学生在活动中也在思考隐藏在活动背后的深刻而生动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高潮迭起,让我深深感受到新教材的魅力。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如何放开手,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等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