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2022-09-09 来源:爱问旅游网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修身应“言忠信,行笃敬”,接物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处事应“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传统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用岁月的厚重重新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有根、有传统的。

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其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信息化时代,古老的书院如何返本开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文脉因人而兴,亦因人而系。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院正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目前,有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

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书院在与其它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求。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历史,激活书院文化,古为今用,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无限风采与永久魅力。 (摘编自《书院精神为现代人撑起心灵的绿荫》) 材料二

山林蔚秀,清溪湛湛,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氲着书卷墨者。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而得名。1179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

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划拨田产,苦心经营。鹅湖书院“朱陆之辩”后,朱熹还曾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李宁宁教授评价道:“《揭示》是对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练,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

如今,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此为接物之要。”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

“《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是后世学校教育的参考榜样。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白鹿洞书院研究员闵正国表示。

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据《利玛窦书信集》所记,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书信中多处提到白鹿洞书院,“他们待我十分客气与敬仰,对人生等重大问题常和我辩论”,并与时任白鹿洞书院院长章潢结为好友。

《揭示》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整个东亚儒文化圈中,白鹿洞书院传承与彰显的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是一国之财富,更是可供其它国家共同分享的富矿。至今在日本与韩国的乡校,仍有悬挂和集体吟诵《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活动。日本兴让馆山长,每天早上招集生徒一同齐诵《揭示》,申明义理,已成为兴让馆的传统。”李宁宁介绍说。 “言忠信,行笃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育思想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进入21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国学应当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李宁宁说道,“这不是唯我独尊的文化自大和文化独白,而要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的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境界。” (摘编自《——一篇南宋校规的恒久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仅仅应该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脆弱的陈列品,而且还要进行创新。

B.“言忠信,行笃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等精神都是传统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

C.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复书院,自任洞主,苦心经营。

D.所有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明确了所有书院教育的价值旨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开篇的景物描写,既实写山中所见,又象征书院历经百年不衰,同时避免语言枯燥。

B.《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育。

C.《揭示》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一条谈及做学问,说明书院很重视为人。

D.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让书院展现出时代风采与魅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作用的一项是(3分) A.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B.为现代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 C.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D.“国学”的道场

4.分别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角度概括材料二的主要特点。(4分)

5.如果你是某书院院长,你会如何发展书院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深秋 安庆

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

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想回家,回家吃母亲煮的玉米。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偏爱煮玉米,也许是自己出生在秋天;母亲说生她前吃了两穗煮玉米,秋梅在娘胎里就闻着煮玉米的味儿了。父亲也是在秋季离开人世的,那时候秋梅才5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亲坟前茫然的样子。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一进入八月,她就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回了家,母亲挎着那只荆篮往地里走,瘦瘦的身影淹没在无边的青纱帐里。那一年看母亲挎着荆篮往地里去,她跑过去要挎篮子,母亲不让,她就挎着母亲的胳膊。她看见母亲日益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心里隐隐地有些忧郁。人干吗要老呢?母亲这么慈祥的人也会老呀? 水在火上滚,几分钟后那玉米的香味儿溢得满屋子都是。母亲说:成熟前的玉米穗儿,也就是熟到七八成时的嫩玉米煮出来最好吃,干干净净的黄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秋梅有一次和单位的几个人进饭馆吃自助餐,一伙人津津有味地抢吃切成一截截的玉米,只有秋梅稳塔似的坐着。有人问:秋梅,你不吃呀?秋梅摇摇头。真的,秋梅从不在城里的街上买玉米吃。她只喜欢吃母亲煮的玉米。有一次吃着吃着,秋梅忽然冒出这样的灵感:吃母亲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亲的奶。真的,怎么不是呢?母亲不是说生自己时吃了两穗煮玉米吗,这么说,自己一生下来吃的第一口奶里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爱吃煮玉米也许从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煮玉米的馨香已经在心里扎根了。秋梅为这种想法激动,更坚定了回家吃玉米的念头。

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亲把一锅的玉米从火上端下来,把一个个玉米穗捞进灶台上的一个用秫秸编成的小筐里。一缕缕热气喷着一个

个小小的气柱,幻成气圈儿往上蹿。晾几分钟,母亲把一只玉米穗递给女儿,女儿接过来,睃着母亲也拿过一只,便贪婪地吃起来。 这时候女儿就要告诉母亲自己在城里的一些消息,让妈妈为自己高兴。秋梅说:妈,我受了奖励,工资又长了一级。妈问:真的吗?秋梅说:真的,我能骗妈吗?妈嘱咐:做本分的人,好好儿干,干好才有出息。秋梅点点头,她看见母亲脸上绽出了欢喜的笑容,她迎着母亲的目光笑得露出了白白的牙齿。

有一次,秋梅啃着玉米说:妈,我每年都回家吃你煮的玉米,每年。不,一辈子都回家吃,也给妈带来女儿的好消息。

母亲笑笑,脸上的皱纹往一处挤。妈不知还能给你煮几年啊,妈是煮一次少一次啊。

秋梅急了:妈,你咋这样说呀?妈,你记着,女儿喜欢你煮的玉米,你要长生不老。

秋梅真的每年八月都回来一次。秋梅有一个哥,哥忙,要种地还要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妈在一起。这年回家,母亲挎着荆篮往河滩走。秋梅有些迷惘地跟着母亲,母亲把她带到河滩上一片勃勃生长的玉米旁。秋梅看见玉米穗上的红缨子舞动着,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河滩的上空叫。母亲站着,说:咱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这是我开的荒。 开荒? 母亲点点头。

母亲庄重地说:我要让你每年都吃到我亲手种的玉米穗。 秋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开荒的难,要除掉荒草,剔走石子……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秋梅蓦地想起自己心里的那句话:吃母亲煮的玉米像吃母亲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

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

妈。她喊着。

水开了,玉米在锅中咕嘟咕嘟地沸,玉米的香气出来了,溢得满屋子都是。秋梅把锅端下来,把玉米捞在那个每年捞玉米用的秫秸筐里,腾腾的热气顺着筐沿往空中飘。

秋梅把半截玉米放在妈的手里,妈倚在床头,慢慢地抬起手,把玉米穗慢慢地往嘴边送。秋梅也开始吃,吃另半截玉米。吃了几口,像往年一样讲她在城里的事儿……

妈侧着头看着秋梅,脸上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 第二天晚上,母亲走了。

秋梅搂着妈,哭着,唤着,把个秋夜哭得好阴沉。 哥说:妈其实一直在等你回来。 妈葬了,坟地就在荒地的不远处。 又是一年的深秋。

这一天午后,秋梅打开寝室的门,哥风尘仆仆地站在她的门口。哥把几穗煮玉米递过来,说:照妈的嘱咐,每年的秋天我都给你送玉米穗来……

秋梅伏在哥的肩头,好久好久才抬起头,泪眼婆娑地对哥说:哥,回去告诉妈,每年秋天我还回去,咱一起去看妈,还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B.“慢慢地抬起手”“慢慢地往嘴边送”这些细节暗示母亲病重,大限将至;“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则表明母亲为有好女儿而感到欣慰。

C.因自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为了让女儿每年吃到自己亲手

种的玉米,母亲不辞辛劳在河滩开荒:这一情节凸显母亲的爱心与坚韧。

D.母亲过世后,哥哥每年秋天给秋梅送玉米:一是为兑现母亲的嘱咐;二是补偿生前很少与母亲在一起的缺憾,同时也是表达自己未尽孝的忏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这一句勾勒出母亲白发披散的形象特点,比喻贴切,满含怜爱、忧虑之意。 B.单位一伙人在饭馆里抢食玉米,而秋梅“稳塔似的坐着”,不为所动;这处对比,意在突出秋梅对母亲煮的玉米的喜爱。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干净,饱蘸真挚的情意。 D.小说剪辑母亲为女儿煮玉米、种玉米,秋梅回家吃玉米,哥哥给秋梅送玉米等若干片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玉米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9.请从情感、审美两个角度谈谈小说为什么以“深秋”为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

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授静江府古县令,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之,琥怒,中之以危法。会有诉琥侵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适登母死舟中,草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B.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C.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D.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故特指士以上的穿着,代指缙绅、名门世族。

C.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满秩”即秩满,文中指高登贺州学事任期结束。

D.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先买马还是先养士,高登与太守争辩,他认为学校是礼仪诞生的地方,不能废弃,他坚持治理天下依仗礼仪和法度之理。 B.高登任静江府古县令时,秦琥有改变,高登增补他担任学职;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声气严厉地喝令他,并对他处以死刑。 C.高登因不满秦桧的作为,拒绝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了上司;他因处置秦琥一事遭受上司的诬陷,遭受打击报复而终致入狱。 D.高登求纳官赎罪,担任右司的故人建议他拜见丞相,而不要直接向朝廷上书,可是他却只认君父,不认权臣,不肯媚附权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适登母死舟中,草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4分) 14.高登重视教育,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②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冷”字明写天气之冷,暗寓诗人心头之冷,诗人由此想起山中道士。

B.道士在山中修炼,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砍柴做饭的事都是亲力亲为。

C.风雨交加之时,诗人想给山中道人送去一瓢酒,让他得到友情的慰藉。

D.尾联借落叶满山、人迹全无之景突出道人超凡脱俗,诗人非常羡慕他。

16..请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6分)7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2)《劝学》中用“蚓”“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却能实现目标,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不仅电影《长津湖》让观众了解并走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

使观众牢记祖国因何国泰民安,今天因何山河无恙。长津湖之战是朝鲜战争中最的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般的意志,用冰与血凝聚成的英雄赞歌。

影片以的画面全景式、史诗般地呈现了震惊世界的长津湖战役。《长津湖》上映后引发的热评,显然不仅缘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光影艺术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更缘于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战争叙事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之战,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1081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坚守阵地,全连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牺牲,成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惨烈跌宕起伏气势恢宏演化 B.激烈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演绎 C.激烈跌宕起伏气势磅礴演化 D.惨烈荡气回肠气势恢宏演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电影《长津湖》让观众了解并走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使观众牢记祖国因何国泰民安,今天因何山河无恙。

B.电影《长津湖》不仅让观众了解并走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使观众铭记祖国因何国泰民安,今天因何山河无恙。

C.不仅电影《长津湖》让观众走近并了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使观众牢记祖国因何山河无恙,今天因何国泰民安。

D.电影《长津湖》不仅让观众走近并了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使观众铭记记祖国因何山河无恙,今天因何国泰民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分析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也同样要“望”。。在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去,③,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都是为了“望”。

B.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C.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丰富和得到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D.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丰富和得到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都是为了“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10月,为保家卫国,为和平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在装备极其落后、物资极为匮乏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国军”血战三年,迫使其签订《停战协定》。

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

的苦难历史。

为什么志愿军能不畏强敌,打出军威、国威?为什么普通农民能创造人间奇迹?当物质条件不足时,精神意志就更加重要! 上述材料激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应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脆弱的陈列品,而是要进行创新”错误,原文表述为“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是指它应该扎根现实,故而要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C项,“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复书院”错误,材料二表述为“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可见,他向朝廷请示并未得到批准。

D项,“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明确了书院教育的价值旨归”错误,从材料二“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来看,该评价仅仅针对白鹿洞的学规,而非所有书院学规。故选B。

2.B【解析】B项,“《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育”曲解文意,《揭示》确立其要求和精神格局,只是有了系统性的教育理念,但并不表示此前没有书院教育。因为“白鹿洞”书院并非朱熹首创,而是“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的,因此在《揭示》出现前是有书院教育的。故选B。 3.C【解析】A项,“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材料一第二段“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其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

B项,“为现代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在材料一第一段“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 C项,“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于文无据。原文是“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求”,“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的作用,而不是“书院”的作用。D项,“‘国学’的道场”在材料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中可找到证据。

4.【答案】(1)论证结构:文章从由来,内容、意义、发展多个角度介绍《白鹿洞书院揭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论证方法:文章善用引言论证。既有史料引用,又有今人评价。【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先概述了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的经过,并引述“《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的内容,引述教授话语为《揭示》作出极高评价:“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21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

会进步、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展现出《揭示》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甚至对当今时代也有启示,层层递进地介绍《揭示》。

文中多处引用,如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石刻史料,也引用教授和研究院的话语,更有说服力。

5.【答案】(1)守住传统书院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书院精神。(2)信息化时代,不断探索与尝试,让书院以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3)调动社会力量,因为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4)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最下,与世界接轨,与其它国家共同分享书院文化,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解析】根据材料一“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