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子人性之修心之法

孟子人性之修心之法

2022-09-29 来源:爱问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孟子人性之修心之法

作者:任艳艳

来源:《知识文库》2014年第07期

摘要:孟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类善心,但是这仅仅只是“善端”,这也就意味着人仅仅只是拥有向善的先天可能性,而并非一定能够成为拥有仁、义、礼、智这样的高尚道德的人。因此,需要修心。 关键词:孟子;修心;人性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善心,那么恶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此,孟子认为一个人本身的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恶性的滋长,善性的失去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自身,人不能向善是因为人“不能尽其才者也”,也就是因为人摒弃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由此,孟子是非常反对自暴自弃的,他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子最重视的是仁和义,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安稳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仁义本来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有的人却放弃了仁义,这些人是自己残害了自己,自己放弃了自己,这是非常可悲的。人与禽兽的差别又是非常小的,这一点点的区别就是人性固有的善端,如果人不能保有这个善端,自暴自弃,那么就会陷于恶中,与禽兽无异。

除了人自暴自弃,自己放弃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点点”善端,外界的环境对善性的成就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外界环境对现实中的人向善的影响,孟子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孟子还以水的特性为比喻,进一步说明环境对人性向善的影响。水的本性应该是顺势向下流,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能违背本性向上流。以此类推,人也是一样的,人的恶性恶行同样不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恶的因素,而是不善的外部环境造成的。 一、先立乎其大

“修心”的第一步在于明确“大体”和“小体”。孟子认为,人除了是“性”的存在外,还是“命”的存在,他将仁义礼智之性称为“大体”,声色耳目之性称为“小体”。孟子在“大体”和“小体”之间,更为重视“大体”,主张以“大体”来决定“小体”,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对此,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只要在心中确立并坚信仁义规律,就可以不为自然欲望所动,坚守善性,并顺应善性而为,从而达到仁义。

对于“大体”和“小体”的重要性,孟子以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不同地位作出解释:身体的每个部分人都是要爱护的,都是要保养的,哪怕只是尺寸之肤,但是身体的各个部分的重要性不同,不要因小失大。保养小的部分是小人所为,保养大的部分是大人所为。就好像园艺师不种桐梓树而改种酸枣荆棘,那他就只可能是小园艺师。如果一个人为了保护一个手指而放弃整个肩膀的,那他就不是一个明白人。孟子以这个比喻形象的说明了“大体”的重要性,人在提高自身修养,顺应善性而行时决不能因小失大,这样才能存善性,让与生俱来的四善端引导自己一心向善,不受外界环境地干扰。 二、存心养性

孟子“修心”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存心养性”。“存心”与否是君子和庶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和庶人本来是同类,那么为什么会有君子和庶人的高低之分呢,关键就在于君子能够存心,能够保存好仁义礼智的善心。如果人人都能存好心,那就能够成为君子,一旦丢失了,就成为了庶人,高低立现。孟子还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孩童之心,孟子认为,一个人从小就有仁义之心、恻隐之心,就有“善端”。人要想成为大人、成为君子,只要能保有赤子之心而不丢失。那么相反的,人要是没能保有赤子之心,那就会成为小人,成为庶人,扼杀了人性本有的“善性”。“养性”与存心相似,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只要能够存心养性,就能够将仁义礼智这四个善端存于内心,也就能够顺应天道,顺应了天道,也就是顺应了天道赋予人的善性。 三、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难言,大概而言,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它的培养靠的是“直养而无害”,时时处处以仁义道德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久而久之,就能够培养出“浩然之气”。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需要经年累月的顺应善性来行事、来要求自己,不是通过偶然的善行就能够达到,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人自觉地长时间地顺应善性行事,从而充分地体会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的“善端”,并让“善端”充分发展,让人的“善性”得以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以至达到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的境界。 四,“修心”的推广:仁政

孟子并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修心”达到单个人的至善,还致力于将其放诸整个社会,建立一个“至善”的理想社会,建立一个“仁政”的政治蓝图。孟子提倡的“仁政”,从根源上说就是将“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善论”从个人推广到整个社会。对于仁政,孟子是这样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认为,“仁政”的前提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也是因为有人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所以才会有“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一个普通人有“不忍人之心”,那他就有了“善端”的基础,如果将普通人变成君主,那么他的“善德”就会被放到他对国家的治理之中,这样的政治就是“仁政”。 注释

[1]《论语·宪问》

[2]《孟子·离娄上/告子上/离娄下/尽心上/公孙丑上》 (作者单位:孟子研究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