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设计理念]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故事连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 (板书:少年 吴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3、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词语 :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4、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得不清楚,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
5、指名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完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6、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完成了学习任务之一----复述课文。】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呢? 自由朗读第9--11自然段,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一说,指名学生以用箭头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并在边上写出自己的体会。
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教学时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体会,对课文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学生有了体验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过渡: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寓意,齐读加深感受。 2、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劝说吴王。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板书:智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 “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出示:友情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2、同桌间互相练读。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8自然段,配上古筝曲。(其他学生评价) 【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五、拓展延伸,设计讲稿
1、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请同学们小组、前后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2、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六、总结提升,学会劝说
从少年和大臣们劝说吴王的不同结果,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如何劝说别人呢?(智劝,讲究说话方法、方式。)
七、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1、排演课本剧《螳螂捕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 新课标要求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而这一作业的布置,正符合这一要求。】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智 劝
少年 吴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