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中的“教化、视民如子、好儒雅”等信息可知,汉代地方治理引用了儒家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结合题目时间“汉武帝之后”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选官标准和条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奠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
答案:B
2.(2020·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适应性训练)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实行削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令强行分国为手段;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儒家、纵横家、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A.仁孝思想广泛传播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B.治国注重传承创新 D.确立了思想大一统
解析:根据材料“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实行削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令强行分国为手段;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儒家、纵横家、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可知,汉武帝借鉴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法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由汉景帝时强行分国变为以“仁孝”之道分国,故选B项;汉武帝时才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仁孝思想广泛传播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汉景帝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手段,并没有提到结果,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不是思想大一统,排除D项。
答案:B
3.(2020·山东淄博二模)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解析:西汉名臣丙吉、黄霸少学狱法律令,后学儒学,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强调儒法思想的结合,而不是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排除A项;由两个人的经历不能得出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可知,法家思想在当时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排除D项。
答案:B
4.(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一)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
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 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解析: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削弱地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排除D项。
答案:A
5.(2020·河北张家口一模)见下表。
时期 汉惠帝 吕后 汉景帝 汉武帝 公卿中无文化或 文化偏低者占比 — 40% 33.3% 10% 公卿中儒生占比 11.1% — — 40% 汉宣帝 汉元帝以后 4.6% — — 70%~80% 上表为汉代公卿文化程度和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登上政治舞台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B.治国理念的变化 D.统治集团的好恶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公卿文化程度和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可知汉武帝时期儒生比重急剧上升,这是由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儒生就已经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材料提到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重较小,说明并没有垄断教育资源,排除C项;统治集团的好恶可能存在,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B
6.(2020·山东菏泽一模)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
学术流派 阴阳家 法家 纵横家 杂家 汉初著作数 2种21篇 1种31篇 3种40篇 2种54篇 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无 无 3种5篇 28篇 A.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B.儒家官学地位逐渐确立 C.各派思想已与儒家思想相互糅合 D.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
解析:表格反映出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在汉初的著作数较多,到汉武帝时期迅速减少,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上升,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是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的统计,体现不出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排除A项;“相互糅合”说法错误,排除C项;纵横家、杂家的存在表明汉武帝不是仅仅重视儒学发展,排除D项。
答案:B
7.(2021·广东省高要区第一中学9月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统),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
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结合历史背景说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心态?简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提炼出思想主张,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说明其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从“天人感应”思想的特点说明董仲舒的心态;从儒学思想糅合其他思想的特点角度说明其思想根源。
答案:(1)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目的: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提出上述观点。
(2)心态: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学说。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这时要明白一点:考试是很重要,但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瞬间,所谓胜败也只是这一瞬间的胜败,它的确会带给我们很多,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