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理与价值
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2、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
3、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志决定的,实际上人们的社会活动过
程服从于“历史合力”,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社会现象体现了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 2、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
握。
社会认知的显著特点是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与自然认知相比) “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3、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指出“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
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价值。 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正确”,不是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假对错,还包括价值观上的是非对错。社会科学
理论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
主体尺度的复杂性:个体与群体、小群体与大群体、眼前与长远的矛盾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文学有无真理性?
一种观点:
文学有真理——体裁形式和语言文字 文学无真理——内容意义 另一种观点:
文学的真实性——人性之真,人深层的精神理想寄托和心理追求。(不同于科学之真理)。
二、社会事实
1.事实及其特点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 1、什么是事实?
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 (1)现象、事物本身被称为事实;
(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
(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事实乃是关于感
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 “事实” 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可靠性; (2)客观性;
(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社会事实除了具有一般事实的基本特征,社会事实区别于自然事实的显著特点是它具有价值附着性。 因此,对自然事实的认识和评价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对社会事实的认识和评价则常常产生分歧甚至对
立。
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 (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
握。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社会评价的困境
其一,社会事件及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
“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
其二,社会利害关系和情感因素的渗入,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妨碍对客体的正确把握,从而造成社会过程中所特有
的“社会测不准”现象。
三、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人的情感、意志、目的等等都对社会活动始终发生影响,并最终凝结进活动结果之中,即社会事实中凝结着社会价值。由此引起对于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的质疑,进而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合理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如果社会科学理论没有了客观性,也就不能称为“科学”而只能是“意见”了。 1.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
在理解、解释和评价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时,不能仅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
明方法,还要用理解、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追求“外在于我”的客观性,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则是“我在”的客观
性。 (弱客观性) 2.国外学者的观点
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是承认价值评价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客观研究。 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社会评价中的“先见” (“偏见”) 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先见”
一种是历史给予的,对理解有正面价值的,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先见”,它来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联结每
一代人与历史的存在上的关系。因此,它是“合法”的先见。
另一种“先见”伽达默尔称之为“盲目”的先见。它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触吸收的见解。 3、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
保持社会评价内部不同的评价向度之间及时空上的开放。
通过向不同的社会评价体系开放来获取和保证一定社会评价的客观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自然科学客观性和人文社会科学客观性之间相互开放、对话,使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在新的生长点上生成。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合理性理论
(1)不同参与者作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真诚地、自愿地、平等地交往行动; (2)不同参与者“解释性地讨论”、论证性地表达、反思性地批判;
(3)在普遍的交往行动、学习行动、讨论批判行动中,达到比较一致的合理性的确立。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评价,着眼于历史的事实及其联系和发展,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尺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进行
评价。(科学性)
价值评价以社会主体(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需要和利益等为尺度对
社会进程进行评价。(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典范 社会评价的标准与原则 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思考题
谈谈你如何理解和评价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