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称代词是指在汉语中指代人物的特有词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均有其人称指代的专有词汇。
典型人称代词包括自称代词、对称代词和他称代词,它们体现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
第一人称
中文第一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有时汉语复数,如“我们”,可以指单数;例如行政官员发言时用“我们”以示代表整个政府发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卬、台、言、侬(侬家、阿侬)、身、咱、昝(喒、偺)、俺、洒家、某、某甲、某乙等等。自称代词的考论以传统难点“我”、“吾”的区分为重点,着重对比考察了上述自称代词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异,并补入了以前很少论为自称代词的“某、某甲、某乙”。
现代汉语
我、我们:最常见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 咱、咱们:比较常用中文第一人称代词。其中“咱们”通常包括聆听、阅读者,而“我们”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中国东北方言“咱们”的用法相当于“我们”。 • 本人:多用于书面语。
• 人家:多为女性所使用,古义中性,今义则带有撒娇或挑逗等亲密关系意味。
例:《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袭人啐道:“小蹄子,人家说正经话,你又来胡拉混扯的了。”
•
职业
•
本席:司法官或民意代表自称
方言
• • • • • • •
俺、俺们:山东等地 我、我米(我么):晋语 我伲(吾伲)、阿拉:吴语
侬:吴语(在其他地区方言不一定是第一人称) 阮:闽南语
我、我哋:广府话 涯、涯等:客家话
网络用语
偶(台湾、大陆) • 禾(港女)
•
古汉语
常用“等”为复数 • 余、予 • 卬
• 吾(单数)、吾人(单、复数用法皆有)、吾辈(复数) • 洒家:宋代
君王贵族
• • • • • • • • •
朕:秦皇朝之前为第一人称,秦代以后成为皇帝专用自称。及至清代,“朕”已成奏折书面语。像康熙,平时自称“我”,只在公文才自称“朕” 予一人:先秦天子自称
孤、孤家、不谷、寡人:君主、诸侯等的自谦之词 本王:亲王
哀家:死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 本宫:皇后、妃嫔、公主、王妃
寡小君、小童:先秦时诸侯妻自称,秦代之后为皇后自称 梓童:皇后自称(亦用于皇帝称呼皇后) 本座:有名望、地位之人,如大官、教主。
官员
• • • • •
本官:文官对下属、百姓自称 本将:武将对下属、百姓自称 末将:武将对上级官员自谦之词
臣、微臣、下臣、臣等:文官对皇帝自称。 下官、卑职:文官对上级官员自谦之词
自谦
• • • • • • • • • • • • • • • •
在下、仆:对一般人自谦 小人、小可
小弟、愚兄、小妹、愚姊/姐:对朋友自谦之词
小生、晚生、后学、不才:青年学子对前辈的自谦之词 老夫、老朽:年老男性自称 老身:年老女性自称
老奴、老仆:男、女仆人和自称,一般老年女性亦可作自谦。 臣、微臣、下臣、臣等:文官对皇帝自称。 下官、卑职:文官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末将:武将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妾、妾身、贱妾:女性自谦(后妃、命妇对皇帝的自称) 小女、奴家:女性自谦
奴才、老奴:宦官对皇帝、贵族自称,奴仆对主人自称,清朝时满族官员对皇帝自称
奴婢:女官、宫女对皇帝、贵族自称,婢女、女仆对主人自称,清朝时妃嫔、满洲贵族女性和满臣妻女对皇帝自称 贫僧、贫尼、老衲、小僧:佛教僧侣自谦之词 贫道、小道:道士自谦之词
草民、小人、小的:庶民对官员自谦之词 • (姓氏)某、(姓氏)某人:用至20世纪中
•
第二人称
中文第二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对方的人称代词。如“你”、“你们”(用于复数)等对称代词最早有女、汝、尔、而、若、乃、戎七个,中古时期统一于“汝”、“尔”两个,其中“尔”逐渐写为“你”,并在用法上得到全面完善。元代以后,随着白话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你”几乎成为对称代词的唯一形式。近代汉语还出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对称代词——“您”,有时也用作“恁(nín)”,相当于“你”。清代以后,“恁”不再作人称代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对称代词完全统一于“你(们)”和“您”,并且“您”演变为一个对称尊词,多用于指称单数。 汉语中的他称代词,多半是从别的语法成分变来的。大多由指示代词转化而来,有的由甄别代词演绎而来,还有的是借用名词而来。
现代汉语
你、你们:最常见第二人称代词
• 妳、妳们:用于女性,多见于现代文学作品(中文本无此用法,大陆使用很少;“妳”原为“奶”或“嬭”的异体字) • 您:普通话中用于表示尊敬的称呼 • 祢:多见于宗教作品,指代“神”。
•
汉语方语
•
上海吴语:侬
古汉语
• • • • • • • • • • • • • • • • •
汝(用于平辈、后辈和地位较低者,语气一般) 尔、尔等、尔曹 子(带尊敬语气) 乃:赣语仍使用 而 若 戎 明公 公
君:华人常以之称男子,但也有例外,如《纪念刘和珍君》,现少见于口语;日本使用比较广泛(发音为:kimi)
卿(君王对臣下、夫对妻的客气称呼;自王戎之妻称丈夫为“卿”,亦用作夫妻之间的亲昵称呼,也是成语“卿卿我我”典故) 先生、老师(不分男女) 夫子 阁下 足下
陛下、圣上、皇上、万岁:臣下对皇帝的敬称 殿下:对诸侯王、皇族
第三人称
中文第三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我、你以外的人的人称代词。 由于他称代词所代指的主体不在当场,称代上就不必有太多的讲究,一般直呼其名称就可以了。重复提到该主体时,就再以其名称称之。所以,他称代词的发展较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缓慢,而且远没有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发达。不过,重复罗嗦也不符合语言发展的需要,于是借用了几个指示代词作为他称代词,这就是上古汉语中的“厥”、“其”、“之”、“彼”、“诸”、“夫”。它们形成了一个功能上互为补充的相对完整的他称代词系统。秦汉以后,方言他称代词“伊”、“渠”和“他”才逐渐产生并盛行起来。最终“他”以绝对优势取得主流地位成为汉语通用他称代词。清代以后,逐渐产生了几个补充性的他称代词,即“她”、“它(牠)”“祂(tā)”、“怹(tān)”等,现代汉语中统一于“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现代汉语
他:用于男姓(能用于女姓);
• 他们:用于指代你我以外的人(不分性别); • 她:用于女性(不能用于男姓); 由刘半农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1]); • 她们:(中文本无这种用法,模仿自西方语文,最早由刘半农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
• 牠、牠们:用于指代你我以外动物(中国大陆并入“它”字); • 它、它们:用于指代你我以外死物(中国大陆指所有非人类事物); • 怹:用于尊称,不常用,多见于文学作品。 • 祂:不常用,多见于宗教作品。
•
古汉语及现代部份汉语方言
• • • • •
伊:今闽南语仍保留此用法、复数为“伊们(in)”。台湾政府于公文仍常用。 彼 其
渠、佢:古作渠,今客家方言、粤方言仍保留此用法、复数为“渠地、佢哋”。台湾政府于公文仍常用。 之
其他
人家(粤语作人哋):可作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多为女性所使用,暗示自己或在场某人。古义中性,今作第一人称代词时则带有撒娇或挑逗等亲密关系意味。
1. 第一人称,自己。[2]
2. 第三人称,他人、别人。[3]。
•
参考文献
1. ^ 刘半农与“她”的故事. 光明网(原载《中华读书报》). 2004-07-20 [2010-08-11].
2. ^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袭人啐道:“小蹄子,人家说正经话,你又来胡拉混扯
的了。”
3. ^ 《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凤姐听见,便叫“平儿,你来,人家好心来瞧,不要冷
淡人家。你去请了刘姥姥进来,我和他说说话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