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
姓名:周淑媛学号:年级:专业:对外汉语
11260249 2011级
浅析《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
摘要:老庄学说的“自然”、“无为”的主张,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蔑视权贵礼法、功名富贵的傲岸态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它常被一些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作为思想武器与黑暗污浊的现实抗争。在他们的作品里,或是以“自然“或”无为”来自我排遣,或是发泄自己强烈的愤懑之情,或是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不少熠熠生辉与对自然的向往有关的作品。而不去追求的话,向往永远只能是向往,又有几人能像陶渊明那样远离世俗尘嚣,远赴山林呢,就连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也只能临渊羡鱼。
关键词:《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创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特色 正文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都向往与之亲密接触,又更何况是文人墨士呢?又更何况是那些在仕途中遭遇挫折或不满于当时朝政的文人墨客呢?老庄学说的“自然”、“无为”的主张,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蔑视权贵礼法、功名富贵的傲岸态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它常被一些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作为思想武器与黑暗污浊的现实抗争。在他们的作品里,或是以“自然“或”无为”来自我排遣,或是发泄自己强烈的愤懑之情,或是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不少熠熠生辉的与对自然的向往有关的作品。而不去追求的话,向往永远只能是向往,又有几人能像陶渊明那样远离世俗尘嚣,远赴山林呢,就连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也只能临渊羡鱼。张衡的《归田赋》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同为“归田诗”,但二者之间却大有不同,无论是创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特色,还是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二者的不同。 一、创作背景
当时正值东汉王朝全面崩溃,政治极端黑暗,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等行径愈演愈烈。再加上连年灾害,导致田园凋敝、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势,张衡既深恶痛绝,又无力回天,不得不进行人生的反思,寻求自我解脱的道路。便写出了《归田赋》这篇文章。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挂冠去职,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已的生活,决心终老田园,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从上可以看出,二人的创作背景有相似之处却又是不同的,二人的归隐之心都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关。张衡主要是因为对当时政权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才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而陶渊明是因为对官场趋炎附势的厌恶,看不惯风气的沦丧和官场的龌龊。 二、人生经历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从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张衡也同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在东汉首都洛阳,他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的崔瑗。公元100年,张衡做了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8年后张衡辞官归家。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并因此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公元114年,迁尚书郎。次年,迁太史令。之后曾调任他职,但5年后复为太史令。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公元133年,升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挤中伤,于公元136年调到京外,任河间王刘政的相。刘政骄横奢侈、不守中央法典,地方许多豪强与他共为不法。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使得上下肃然。3年后,他向顺帝上表请求退休,但朝廷却征拜他为尚书。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做过很多大官。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在个性、修养上,都继承了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公元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不久便辞官归去。他辞职回家后,也辞谢州主簿一职。公元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因为桓玄图谋不轨,意图篡权,他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次年,他因丧母辞职回家。他在家乡躬耕自资,对桓玄篡权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后又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所做的一系列残害忠良,任用叛贼的事,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随着离职了。同年秋,任彭泽县令,任期81天,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授印去职。陶渊明13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13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13年。
由上对比,首先二人出自不同的朝代,却同属于大混乱时期。再看二人出生的家庭环境,虽同为官宦世家,却一个名门一个破落,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再从经历来看,张衡所遇到的都是对他有益的,或许正因如此,才让他对社会仍抱有幻想,到最终才会欲隐而不得。而陶渊明所遇到的则让他越来越看清社会的腐朽黑暗,世俗的趋炎附势,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三、写作特色
从写作特色上看,张衡的《归田赋》一扫司马相如以来大赋的那种宏丽,虚夸堆砌的风气,以文句清丽,直抒胸臆,短小明快的特色取而代之。赋的一开头就写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只好归田隐居。开门见山,为提起全赋的纲领。其二,语言清新质朴,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作者写隐居生活中的赏景之乐,抓住春景,写天气、草木、鸟鸣三种景物,实际上铺排交织了一幅明媚秀丽的春景图,让人心旷神怡,同污浊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其三,他在赋中多用典故。《归田赋》中第一段是最明显的例子:“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一连串的典故委婉含蓄的反映了他思想的变化历程,从希望匡时济世到意求脱世隐居。
《归田赋》和《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都十分精美。诗句都以六字句为主,间以四字句,而归去来兮辞还有三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
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关关嘤嘤”、“遥遥”,“飘飘”、“欣欣”、“涓涓”。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在《归去来兮辞》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字里行间满是诗情画意。本文语言浅显,辞意畅达,格调清新自然,音韵和谐,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匠心独运,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四、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归田赋》通过设想隐居生活的自由和欢乐,表达了作者盼望隐居的强烈愿望。对隐居生活的想象越美好越丰富,描绘得越充分,也就越能充分地表现出归隐的愿望,这正是作者欲隐而不得的心理反映。仕途的污浊使作者郁郁不快,想游于纷乱的尘世之外又做不到,于是他便憧憬与官场形成鲜明对比的田园。他构想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这百草和禽鸟都能任情舒展的田园,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境界,足以令他心驰神往!在这里有赏览自然景物的欢乐,还可以轻松自由地射钓。他的蓬庐远离尘嚣之外,在这里奏前代名曲,读圣贤之书,尽情地陈述其对人生、社会的感受。他笔下的田园充溢着浓厚的生活兴趣,体现出身心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归去来兮辞》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本段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菊,幼儿,居室,酒,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含两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一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
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本文作于他辞官之初,为陶渊明的述志作品。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厌恶官场、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古代汉语》下册 郭锡良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李华 巴蜀书社 1988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