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1)
一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
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庭官僚资本相结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器物层次。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体现在洋务派运动。中日
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其并不成功;
第二阶段:制度层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戊戍六君子”血溅
菜市口昭示,学习西方制度文化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推行
民主共和制,被袁世凯窃取果实。
第三阶段:文化层次。主张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来,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
动。但西方文化具有两面性:肯定性——现代性、工业化文明;否定性——强权、霸权和
侵略性形象(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之又望而生畏)。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西方,是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思想产物,同时又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和罪恶。正适合了中国人既想学习西方文明,又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
产生的种种罪恶的矛盾心理。
启示
简单的说:落后就要挨打
补充:
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有一个大致印象应该是在明朝,当时无锡东林书院一幅门联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言辞,说明明时中国人对除中国外的世界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墨西哥银洋在明朝流通很广,福建还从美洲引进了马铃薯,称之为“洋山竽”。中外交流基本也没什么大的障碍,以葡萄牙人利马窦为代表的一大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并带来了一套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知识,同时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阵中国旋风。由于当时中国和欧洲发展水平相差不多,中国人的心态比较平和,对西方的东西也没什么抵触情绪,象徐光启这种内阁大臣都信了基督教,明朝还向葡萄牙(当时称佛朗哥)购买过大炮对付满清骑兵。
问题的出现是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满人偏处于东北一隅,本来就不懂什么世界大势,又因为以数十万人之众统治数亿汉人,猜疑之心很重,生怕汉人和西洋人联合起来造反。所以,尽管康熙乾隆仍然请过西方传教士帮助修订历法建造圆明园,不久就把他们全部赶出中国,并下禁海令,严禁和国外往来。后来,英国又先后派过马嘎尔尼、阿美士德代表团去北京要求通商往来,都被拒绝。长期与外界的隔绝的恶果就是中国自身的停滞不前,人民愚味无知,皇帝和官吏狂妄自大。
清以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西方科技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正当满清闭关自守的时候,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有些东西也流传到中国,比如自鸣钟、望远镜、洋枪之类。而满清统治者正陶醉于自己的所谓的十全武功,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奇不有,视洋人为西夷,(也就是西方的野蛮人),而野蛮人造的这些东西无非是“奇技淫巧”,雕虫小技,总归于没啥好学的,所以很快受
到了血的教训。1848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英国人凭借几只铁船,二三千人的部队,横扫中国东南沿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打到南京,清朝先后调动的几十万大军,就如同泥偶一般,不堪一击。更可笑的是在1851年,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本来在永州、长沙接连受挫,却因为在岳阳城下意外挖出了一批数百年前明人埋在当地的大炮,立即势如破竹,直取南京。由于这些教训,一帮汉人官吏真切体会到船坚炮利的利害,开始改变对西方科技的看法。于是,曾国藩成立了安庆军械所,李鸿章成立了上海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成立了福州船政局,并派留学生去美国学科技。
补充:
第二个阶段是对西方制度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学了西方的科技,清人以为大功告成了。张之洞著名的论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反映了这个意思:中国的科技虽说差些,但传统的圣贤伦理,道理文章,君主制度还是远胜过西方的什么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的。不料这主张在残酷的现实面实依然是屡屡碰壁。1895年,占居优势的东亚第一舰队,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北洋水师竟然被中国人一直视为蕞而小国倭寇岛夷的日本一举全歼,割让台湾不说,连满人的龙兴之地辽东半岛也被强占了。以后德意俄诸国接踵而来,瓜分豆剖,竟有亡国的迹象。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君主制的不足,提倡学习日俄,实行君主立宪。其实他们之前,得风气之先的广东、江浙一带已有不少人持相同看法,比如广东的郑观应,苏州人王滔(陆直人,是第一个在牛津作为学术报告的中国人)和冯桂芬(木渎人)。无奈守旧势力实在强大,制度改良者们不是喋血街头,就是远走他乡。错过了改革的最好机会,尽管慈禧后来又假惺惺搞什么新政之类,清朝灭亡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了。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确立了形式上的共和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尽管后来又出现过洪宪皇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前者不过八十三天,后者不到一个月。所以,西式制度从此在中国得到了全盘肯定,留给后人的不过是进一步学习运用充实提高而已。此后的国共之争不过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二者都是彻头
彻尾的西方舶来品。
第三个阶段是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过程。中国人看西方,往往先看到的是那些有形的东西,后面无形的东西总是被疏忽;往往看到空中楼阁,却注意不到下面坚实的地基。对西方文化也的认识也必然有一个相似的过程。和科技依赖于背后制度的支撑一样,制度也是产生于宗教和文化的土壤之中。美国的清教徒坚信上帝指引他们去建立一座山巅之城的神圣使命,遂成美国开创之前驱,并衍成出一部美利坚宪法;欧洲的新教徒信奉上帝赋予的自由意志,遂有限制王权,保护私产,发现新大陆之举。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人在引进西式制度之后,是否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文化?其实这个答案也是不言自喻的。现代的中国人价值观已逐步与西方趋同,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吧。
补充:
从科技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接纳从简单到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国人逐步西化的过程。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最大差别不在肤色语言,而在信奉的东西。试想有一天,我们的后人有了美国人的大脑,日本人的手,还有多少可以可算得上是中国的东西呢?回想起当初中华文明盛极一时不知吞噬了多少民族,今日自身又反被吞噬,波谲的历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
首先,从性质上看,中国人对侵略的抵抗,实质是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排斥,不利于中国的进步,违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其次,从实力上看,落后的中国也无力抵抗西方的侵略。故此,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
是忍辱负重,维持和局,努力实现近代化。有些学者强调,落后就要挨打,每次失败的抵抗,都给中国招致了更大的灾难。由此出发,有人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和”、“战”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价。
关于革命与改良
首先,肯定近代的改良活动,特别是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改革.
其次,对近代的革命提出批评和否定
盲目的闭关锁国是不可取的,在历史不断的进程下,需要我们打开国门,正确的面对社会的进程,否则就会被动挨打,成为别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所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科学,文化。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盲目,择优选择,将中西结合,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
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
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1.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目的: “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报;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军事技术
(器物层次)
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但没有付之于实践。
2.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6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清政府内忧外患,急于寻求出路。而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中央洋务机构的建立为洋务派学西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的:具体目的“剿发捻”(镇压人民革命);“勤远略”(抵抗外来侵略);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经济:创办近代企业;
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器物层次)
是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晚清政府
背景: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又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实质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经济: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内容较全面,但却是骗局(主要是后者)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最终破产,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成熟的客观革命形势,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
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
1.早期维新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发展资本主义。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并宣传自己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更未付之于实践,实际影响不大。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康、梁维新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19世纪90年代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成为高潮。
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制度层次)
昙花一现。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革命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国家学说,并把它发展为三民主义。
(制度层次)
功败垂成——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最终失败。
4.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家一天天还下去;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与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目的: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思想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无产阶级学西方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
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
主要实践: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
影响: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农民阶级对西学的态度
(1)太平天国运动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并没有吸取西方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却从西方寻来了已经腐朽没落的中世纪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糅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实现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愿望。
B.《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由于社会条件不具备,农民阶级不欣赏,根本未得到实施。说明农民领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农民阶级却不赞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