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英译本对比研究——近似双母语译者(林语堂等)与单一母语译者的译本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英译本对比研究——近似双母语译者(林语堂等)与单一母语译者的译本对比研究

2020-11-28 来源:爱问旅游网
百家讲坛 教学研究 2013年10月 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近似双母语译者(市市语堂等)与单一母语译者的译市对比研究 杨淑芳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 5 001) 【摘要】传统哲学典籍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 是传统文化之精华。《道德经》作为传统哲学典籍之代表在翻 译界不断掀起热潮。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 的翻译经历了 三次高潮。从理雅各服务于基督教传播,到亚瑟韦利传播中国 文化以医治西方的弊端,再到林语堂既忠实于原文又兼顾西方 读者,努力再现原文神韵的唯美译作 《道德经》的英译本已 超过180多种。本文选取《道德经》不同版本英译篇章为例,对 比分析近似双语译者林语堂和单一母语译者理雅各和亚瑟韦利 的译本的特点。以了解不同译者在英译 道德经》的过程中不 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道德经》跨文化交际;近似双语译者;单 一母语译者;理雅各;亚瑟韦利 1.《道德经》英译目的 作为汉语典籍的代表作之一, 《道德经》充分体现 了中国智慧,短短五千余言,既包含了宇宙根本,天地万 物变化的玄机,又阐释了处世方略,人事进退之法。它不 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本处世指南。 《道德经》中所 涉及的处世智慧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广泛而积极的应用价 值。对道德经的英译即可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又能让世 界共享伟大的文化资源。 1,2《道德经》的翻译策略 由于译者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有所差异。中 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英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中 国人注重伦理,英美人注重认知。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 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中国人重直 觉,英美人重实证。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 维。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不同的翻 译策略。 2近似双语译者与单一母语译者对比研究 2.1二者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优缺点 2.I.1跨文化言语交际特征 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含义表现在词汇,话语,问题等 方面。英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又表现在单词的文化内 涵,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称谓词语的文化内涵,委婉语 和禁忌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 语堂翻译研究) 例如:i)普通名词 英语词“peasant”和汉语词“农民”,虽然他们的外 延意义相对应,但内涵意义并不相同。英语“”的内涵意 义是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举止粗鲁的人;汉语的农 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并无贬义。 2)色彩词 Green是英语里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词语,它所包含的 缺乏知识经验,嫉妒等意义,汉语的绿豆不具备。由于这 种非对等文化特征赋予词语特殊意义,在英译时应当注意 不要把green直译成绿。例如: a green hand生手a green hides未加工的皮革green—eyed ̄红(嫉妒)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 注意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含义。只有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好这 一问题,并恰当地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才能提高跨文化交 际的能力。 2.2不同译者《道德经》英译对比分析 一176— 2.2.1在词汇处理方面 林语堂把道德经直接谐音译成了“taG”且用了“The TaG”将其专有名词化,同样将名译作“The Names”.使读 者不会将其混淆成一般意义的道和名。 在词汇处理方 面林也做得非常微妙。例如:善行,善言,善数,善闭, 善结均为动词短语,倘若直译很难做到简洁明了。林将其 动词名词化,译为:A good runner,A good speech,A good reckoner counters.A wel1一shut door A well—tied knot.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 如果不理解古代文化,是很难真正理解《道德经》 的。例如中国古代用小竹竿计数,称为筹码,可以表示 很大的数。林语堂把“善数不用筹策”翻译为“A good reckoner makes use of no counters”。林语堂把“筹 策”简易为“counters”,十分巧妙。他正是考虑到古今文 化的差异和中西文化差异,才选用了一个广泛的counter-- 词来表示“筹策”。 2.2.2在形式方面 原文对仗工整,读起来有的美感。林语堂在翻译中 充分考虑到了原文的形式美。他的译文多为小旬,简单明 了,行文十分流畅。即忠实原文又不失美感。相比之下, 理雅各和亚瑟韦利在句式上显得有些冗长。 2.2。3在语篇分析方面 林语堂把一篇晦涩难懂的古文哲理诗用简单的现代 英语再现出来。很好地实现了中英跨文化言语交际。亚瑟 韦利没有真正到过中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限于汉语文 集,他把“道”理解为The way,造成整个语篇理解的误差。 2.2.4在翻译目的方面 林语堂曾说:“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 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术,极其 对于艺术之训练。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言。”只有对翻译 富有真正热情的人才能译出最好的作品。 理雅各是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也许不会意识到古代 经典翻译工程对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他的翻译目 标只在于阐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原则,帮助在华 传教士有效地完成传教使命。韦利是英国第二代汉学家, 文学翻译家,他翻译《道德经》的目的主要是把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华传播到西方。用以医治西方的弊端。 (刘婧 《道德经》的缘起和发展) 总结:近似母语译者林语堂对在《道德经》的绝妙 英译,充分体现了他对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 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林语堂在理解上达到与原作者 情感互通,译文忠实通顺且具准确传神美等特点,不失为英 译<(ifi德经》颇具代表性的佳作。为国外读者解读《道德 经》和老子思想提供一个很好的脚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中丈版[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7. [2】辜正坤译注《道德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7. [3】刘静 道德经》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郑州轻工业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 O卷第5期页码120-12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