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吃饭,但孩子却自顾自玩,几乎每天都这样,家长到底如何处理?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里没有“任性”一说,而我们的孩子会有执拗的敏感期,而“自我为中心”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而这个敏感期的孩子会表现为“什么都是我的”。至于你说的早上起床后刷牙和吃饭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这样来做:我们可以与孩子针对这件事情共同商量一个规则,跟孩子说清楚早上起来可玩多少时间,且用闹钟调好所定的时间,时间到后就和孩子一起去刷牙,然后一起共进早餐。因为我们需要依靠规则,建立一个文明、秩序、平等、公平和能使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展潜能的环境;我们需要依靠规则,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由,使其接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而获得正常的成长;我们需要依靠规则,建立孩子与成人之间、孩子与环境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我们也需要依靠规则,建立一个秩序化的环境,
以配和儿童内在秩序的发展,这样才能建构儿童的自律和智能
。
如果家里老人总觉得为了孩子要代她做很多事,孩子的父母该如何处理?又不
会伤老人的心? 李晓玲老师:
在我们的机构里我们认为: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切的选择权取决于监护人父母,父母有权利有义务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关于不同教育观念的沟通,建议针对爷爷奶奶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给与接纳和认可,再对于现行教育方式理念多讲事例进行沟通。但最终对选择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还是在于孩子的父母。
Q33:15个月的孩子喜欢看汽车卡片,请问要教他认车吗?会不会透支孩子的智
能?是否不适合教这些非实物而是图片的东西?
李晓玲老师:
当你的孩子对图片感兴趣时不用刻意的教孩子认车,而是观察孩子的内在有没有想认车的意愿,如果孩子对车感兴趣,他一定会指着问你他所感兴趣的事物,这个时候就告诉孩子。如果你教孩子毫无兴趣的东西,类似于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就会让孩子没有空间认知他所感兴趣的。建议提供真实的实物给孩子建立概念,图片与真实的实物是不一样的,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世界,感觉一定是真实的。我们要做的是观察孩子,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把感觉背后的概念告诉孩子。 Q34:女儿3岁,进阶段逆反心理特别重,一不称心既大哭大闹,作为家长有点
束手无策。 李晓玲老师:
孩子正处于执拗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内在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成人破坏了她的内在模式,不合她的意愿孩子就会哭闹,表现出不可逆性。
建议家长,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渡过执拗的
敏感期。推崇书籍《倾听孩子》
Q35:我的孩子已经4岁半,他被破坏的内在是否能得到修复?
李晓玲老师:
孩子需要调整放松,给孩子提供爱和自由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让你的孩子放松,孩子需要在自由的环境中放松宣泄呈现他生命最本质的状态,在放松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破坏性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内在所压抑的,破坏性的行为会持续一段时间,孩子会试探你是否真的爱他,之后他会开始撒娇,孩子的情感慢慢开始变得细腻,生命好像退化了,再从起点开始,这之后孩子会变得
很安静,逐渐得以调整,也就是你所说的修复。
「该帖子被 admin 在 2008-6-6 17:51:54 编辑过」
在这个世界上,我唯一真正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在这个世界上,我唯一能做
的一件事情,就是成为我自己。
Q36:孩子3岁,捏死了班级养的蚕宝宝,违背尊重生命?如何沟通?
李晓玲老师:
孩子对生命没有感觉,这可能还有其它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有违背规则的事情发生,我们需要了解并倾听孩子发生事情的过程,以此我们来帮助孩子建立尊重生命的概念,同时在发生此类事件时告诉孩子蚕宝宝和我们一样
是有生命的。
Q37:您说12岁以前的孩子没有道德意识,无所谓自私,那是否意味着12岁之前,大人没有必要着意培养他在餐桌上和其他吃的方面礼让长辈的习惯和意
识?如果不培养,确定孩子不会变得自私自利并习以为常吗?
王芸老师:
在孩子真正具有道德意识之前,需要有着对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和尊重的充分体验。给孩子“爱和自由”这种教育观念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我们自己从未享受过,也没有那样生活过,我们甚至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都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常常把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等同于放纵,甚至等同于其他意义上的自由,这同我们所理解的发展孩子潜力的自由、人与人相处时的自由和平等有着截然的不同。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儿童体验人际的亲和性;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规范性,让孩子更深的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彼此尊重的感受,学会在环境中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环境。自私自利只是成人惯用词语,并不是孩子的特质。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因为孩子永远是成人的一面镜子。而教育的最高本质就是改变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提供给您一篇箴言,希望对
您有所帮助:
Q38:0—6岁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那么是否意味着过了这个阶段让他在传统的小学、初、高中和大学里接受教育也不用再担心他的人格会被扭曲?
王芸老师:
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最难适应的是两点: 一、心理状态。这个在自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突然面对环境的改变,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二、思维模式的改变。过去的成长过程,是依靠自我统合的思维结构,进入普通学校则更多的是以记忆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这需要儿童有一段时间来转换。
同时适应环境是任何人都要做到的事,不论曾经接受的是否是“爱和自由”的教育,儿童对于环境的改变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从没有教学要求到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有因为年龄的变化而面临的家长和教师的不同的期待,这是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不仅仅是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
所以在进入普通小学半年至一年,有的甚至更长一些的时候,儿童就都会调整过来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希望能帮助孩子在0——6岁建构完整而强大的人格、建构健康的心智状态,并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今后一生的各种变化与成长。
Q39:孩子非常反叛,非要和大人对着干,请问我应该如何处理?
徐丽达老师:
首先要看看孩子的年龄,如果是两岁半到三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孩子到了执拗的敏感期。如果超过这个年龄出现这种现象,要回顾一下孩子在两岁半到三岁左右是否出现过执拗的敏感期、是否顺利度过,从而
判断孩子是否是在弥补他的敏感期。
面对执拗期的孩子是非常考验成人耐心的一件事,但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孩子在心里层面与外界建立界限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顺利度过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会轻松的对别人说“不”并且接受别人说“不”(在心理层面学会拒绝和被拒绝)。 如果遇到确实不能满足孩子的情况,就如实的告诉孩子,并向孩子表达爱,耐心倾听孩子的哭闹,和孩子一起接受现
实。
Q40:孩子14个月大,总喜欢咬人,给她可以咬的东西代替也不行,就是爱咬
人,该怎么办? 徐丽达老师:
首先回忆一下孩子第一次咬人时的情景,是否引起很大的关注,所以让孩子总想重复这种感觉。这是孩子到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表现为咬人,有的孩子表
现为打人或说不等。
另外孩子到这个年龄已经可以尝试用牙齿切断食物,是否给孩子提供相关的食
物。如果还一直给孩子提供流质品,建议增加一些可以咬的食物。 如果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是,孩子只是想满足咬人的那种感觉,可以尝试买些
橡皮糖。
Q41:见到熟人,经常会主动给孩子东西,该不该要?会不会让孩子养成拿别人
东西的习惯?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徐丽达老师:
我们在幼儿园会帮孩子建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规则,这一规则的意思就是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让孩子知道以上规则,您担心的情
况就不会发生。
您遇到情况是别人愿意送给他东西,这时建议您让孩子自己选择要还是不要,同时让孩子知道他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别人送的东西,但不管接受还是不接受都要谢谢别人的友好行为,尤其是不需要时,要告诉别人:“谢谢您,我已
经有了”或“谢谢,我现在不需要这个”。
Q42:儿子2岁半,最近孩子好象有些焦虑,如: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别人小孩子抢他手上的玩具时,他会说“不能抢,不能抢”,可别的小孩子力气比他大时就会抢走,我的孩子就会很焦虑地哭,找妈妈,甚至把玩具扔掉。有时一起玩的孩子会打他,他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打,不能打”,可是大一点的孩子可能比他强势,我的孩子就会哭,找妈妈,我不知道是我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这样的状态,是否有些过份焦虑了,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我接触爱和自由的教育有两年了,一直在学习中,我自己的分析是:我的孩子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他碰到的问题时(如:不能抢,不能打人),还是解决不
了问题时,他只能找更有效的方式(找妈妈),这是正常的,是吗?
徐丽达老师:
从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您是一位非常有秩序也很文明的家长,并且您的孩子已经吸收到了这种秩序和文明,很好!您描述的孩子的反映也是很正常的,首先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很清晰的辨别是非,并且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孩子现在还小,还没有足够大的心里能量来面对比他大的孩子的粗野的行为,这时最需要妈妈的鼓励和支持,肯定孩子的行为并让孩子知道妈妈会保护你支持你就可
以了。
Q43:错失0—6岁黄金时期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成长的8岁的女孩如何修复?
徐丽达老师:
最主要是看父母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真正能给孩子提供爱和自由的家庭人文环境,如果父母决定并能一直坚持给孩子提供“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的家庭环境,孩子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慢慢修复的。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孩子在8岁之前受到的控制、压抑非常严重的话,调整修复的过程会比较漫长,很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心理修复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面对孩子的发泄,突然变小,不像之前那么听话那么乖,甚至一段时间没有办法投入到学业中等情况,这些对父母的挑战非常大,绝大部分的家长是很难做到的。
还想跟您交流的是这个世界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从自己了解知道的那一刻起开始做,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这对于自己、对于您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完美的状
态,千万不要有弥补的心态,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Q44:女儿胆子比较小,平时不善于和陌生人沟通,怎样引导她善于交际?不爱
叫人,在外表现得比较拘束,怎样让她表现得和在家里一样放松?
梁永玉老师:
我觉得对于孩子的交往问题,家长无需要刻意地进行引导。孩子的交往实际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如两岁多的孩子交往的方式是物物交换,而到了大一点的时候就会上升到另一个层次,比如是由于彼此喜欢或因共同的兴趣而交往。如果您的孩子还比较小,我建议您可以给孩子提供相应的一个物质条件,
让她自己去进行交往活动。
儿童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他是不会有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愿望的,除非是他特别喜欢的人。孩子不爱叫人在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里,我们会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但同时我们会营造一个文明的氛围,让孩子在这样有规
则的环境中展现他的人际交往智能。
Q45:小孩子在做有危险的事情,父母“教训”后没改善,我们就限制他自由5
分钟,比如把小手用大手固定住,这样可以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梁永玉老师:
孩子在做在危险的事情时,我们会先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这当中可能有几种原因,可能是他没有这样的一个意识,也可能是他故意要这样做,对于第一个原因,我们会给孩子建立危险、规则等概念以让孩子明确。如果是第二个原因,我会先制止他,坚定且真诚的告诉他:“妈妈很爱你,但是这样做不可以。”同时在平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注。通常我不建议使用失去自由的方法。 Q49: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美的概念,我们给孩子好的玩具,带他在环境好的地方吃饭,给他买质地好的衣物,蒙氏的幼儿园和教具也是昂贵的,这一切都要以金钱换取。这样孩子在长大后会不会脱离不了物质的环境?会不会沉沦在物质的享受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既不让孩子失去审美能力又不会太物质? 余涛老师:这些担忧是我们成长的“经验”。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美好的东西,但是我们需要确定的一点是,什么才是美好的东西呢?蒙特梭利认为,艺术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而这些美不是产生于臃肿或奢华,而是高雅、和谐、简单、轻便、洁净、淳朴、自然、美观,大方相一致。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情况给孩子提供。例如:为孩子选择衣服,我们还可以看到颜色搭配的和谐、自然,穿起来是否舒适,不阻碍身体的发展。蒙氏幼儿园要看那里的老师是否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是否能给孩子真正意思上的自由。是否能够达到蒙氏的状态呢?而这些不是只有价位高,收费多的才能做到。就像蒙氏教具,我们需要选择适合儿童生命发展的,
简单、大方,很多物美价廉的也很好的。
其实,物质化的概念是我们成人世界的词汇,儿童会把注意力放在物品本身上面。假如我们不给儿童贵、贱、物化的评判,孩子应该不会有这方面的感受和认识。另一方面,物化出现在不满足的情况下,如果儿童有足够自由和空间发展自我,适度的拥有一些事物(在家长实际情况允许的范围内)则不会出现物化现
象。
Q50:平时我和哈林爸爸都是上班族,回家就尽量陪哈林玩,自认为和哈林之间的关系构建得还好,但他为什么2岁了都不愿意自己走,在小区里与其他同龄的孩子都愿意下来玩,但与我们出门就不愿意自己走,就爱我们抱,但阿姨带出去玩,小家伙就可以自己走,是我们给孩子的爱不够,安全感不足吗? 余涛老师答:你们需要去觉察,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呢?是否真正的达到了陪伴的效果呢?在陪伴时抛开所有的事情就专心的陪他,就像伙伴一样和他做游戏,并满足他的情感需求。其次,孩子通常在父母面前和在其人面前表现的不太一样,他在父母面前要更放松,更自然。并且,儿童在行走能力的发展时,并不是仅仅等待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走路来获得的。他们的第一步是对自然的一种征服,它通常标志着儿童从1岁进入2岁。学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降生,他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一个主动的人。这番努力的成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你会发现在这段时间里他对走充满了迫切的渴求,想尽一切办法达到目的。对斜坡、梯子等有一定难度的物体尤为感兴趣,但是他们的这种需求和我们成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而这段时间过后,儿童走的兴趣锐减,所有父母会发现他怎么总是要求抱了,不像以前呢?走的敏感期过后,这是正常的表现,此时的他会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发展接踵而来的下一个敏感期上。所以,你不必担忧,这是正常的状态。
Q3:我有一个4岁和一个8岁的孩子,常常为如何正确处理两人之间的冲突困
惑。 王雅静老师:
很能理解您的心情,要在家庭中处理好两个同样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只要在一个宽松、和谐、包容而充满爱的家庭中,我坚信
这个问题会很容易解决。
首先,良好、融洽、相濡以沫地夫妻关系可以营造和谐地家庭氛围。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确一点:无论这两个孩子年龄跨度有多大,他们都是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接纳、我们的认同、我们的欣赏和我们无条件的爱,即:他们需要爱、
自由、规则和平等;这是唯一能平衡孩子成长发展的先决条件。 其次,请放下我们素有的信条:认为年龄大的孩子需要礼让年龄小的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在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是应该针对事件本身,客观的看待事情的真实情况。怀着这样的意识,将会给两个孩子确定的界限;而且,会给两个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公正、平等的解决所有问题,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
给了两个孩子安全感、归属感)。
最后,请依据一套完善的原则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第一、不伤害环境;第二、不伤害他人;第三、不伤害自己。(只要违背其中一条,都应被制止或干涉)
虽然年龄小些的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和照顾,但是,大一些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在心理上的爱和理解。如果,能够以爱待人,就会产生互动,大孩子也自然能够爱小孩子,且会有自发的谦让、宽容。(这时孩子所流露的爱就是自发和无
条件的,纯粹的爱)
Q4:8岁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该如何正确疏导?
王雅静老师:
12岁以前的孩子是对道德没有意识的,他这样的行为请不要给孩子定性为:
偷窃。那样会伤害到孩子,而且也会给孩子不好的体验。
一个孩子有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这只是一个表象,究其本质一定有原因。作为家长,请观察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有多久?他一般会拿哪些人的东西,他会拿哪些东西,还有近期是否父母工作较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是持续长期这样的行为请回顾是否孩子对物质或对口腔不满足而上升到了占有的层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可能孩子经常对自己的物品没有支配权,而没有你的、我的、别人的界限。很多情况下,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要获得成人对他的关注,或是不满足。如果,孩子足够放松和信任,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像聊天一样,谈谈为什么拿了那个东西,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也会有帮助。
针对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Q5:让孩子自主在超市选购零食,那如果他选择了一些有危险的食物,如蚕豆、果冻、葡萄干、瓜子、核桃之类的东西,大人该阻止他吗?如果该,怎样劝阻?
王雅静老师:
我个人觉得可以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事物,作为爸爸妈妈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难免会有一些担忧,而限制孩子的行为。但是如果过于担忧,我们就会过于紧张而阻碍了孩子感知世界的机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会面临很多挫折、危险,那我们是逃避还是想办法解决?是的,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和了解危险,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能够应对危险和解决。我们无法控制台风的来临,但我们掌握了监测方法,我们也有了应急预案,这样我们就脱离了台风给人类带来的危险。同样对于孩子,她是用感受来学习的,同时她的感受也很灵敏,当成人对外部世界有恐惧时,不可遏制的,孩子也同样受到传染而对未知的世界产生恐惧。教育应该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同时也是生活的教育。我们需要孩子透过她的视角来认识和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尽管在这过程中会有误差,但我们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的使用。孩子会在实践中总结,通过自己的感受反而会更快的认知,这样,反而比我们不让他接触真实更好。因为,孩子不会永远生活在父母编织的安全大网下,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何不让他循序渐进地一点点面对呢,到那时当他在面临更大挑战时,他会勇敢地承受、接纳而不会手足无措。蚕豆可能会硬,我们可以让他尝试(怕噎,可以掰小一些)果冻可能太大,不小心吞食可能会有危险(可以打开一个小口,也可以用勺子一点点分割不就没有危险了)、
葡萄干(可能会吃多了上火,那我们给他买小包装的或是定量,或是大量食用后多喝水不就没事了)、瓜子(会卡,请给孩子示范剥的方法练习,然后选择小一些的不就没有危险了)、核桃之类的东西(太大,太硬,可以帮他剥开或是把它敲到孩子可以自己剥开的程度,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不更有意义)把生活变为教育,遇到危险、难题不逃避、不放弃,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也会给孩子传递一个勇于解决困难的美好品质。这样的教育比因为可调整的外因而放弃更有意义,更
有助于孩子发展。
如果不是孩子可以接受的,的确对他的安全有影响的,请及时制止和干预。但我觉得上面您所陈述的问题,都可以让他尝试,也可以帮他降低难度。重要的是,
孩子能够在安全的程度下参与和感受外界,获得成长。
我曾带过一个孩子,他拿着完整的煮鸡蛋大哭,措手不及。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完整的鸡蛋,家人都给他剥一半或给他剥好的,这是对孩子的帮助还是代替?我
们需要思考。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支配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支
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