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2024-07-23 来源:爱问旅游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一、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

1.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P11

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之间的距离——杜能圈。将孤立国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从内到外依次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农作圈、畜牧圈

孤立国模式:

(1)在一片肥沃的平原中央存放着一个城市,平原上没有任何可通航的运河和河流;

(2)平原上任何地方的土壤肥沃程度都是一样的,都适宜耕作;

(3)城市向全国提供工业品,同时从其周围的土地上获得粮食等产品;

(4)把平原上各个点和城市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是马车,马车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市场的远近成比例;

(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6)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农业用地的四周为荒野所包围,这一片只供狩猎之用

的荒野把孤立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隔绝开来。

2.工业区位论 P13

韦伯的工业区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吸引作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效益三要素:

(1)第一阶段——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第二阶段——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第三阶段——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等相关概念

1.土地利用率:

在一定区域内已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2.土地垦殖率:

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及种植业发展程度。

3.耕地复种指数:

指一定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耕地的利用程度。 P56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 P68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

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土地适宜性纲

2)土地适宜性级

3)土地适宜性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

②我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位

2.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

①两步法:

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值与参评因子等级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得出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等级;

第二步把各单项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成所评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性等级。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a.主观综合法:总适宜性等级的确定,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依靠评价者的主观判断

b.极限条件法:把最低的单项评价等级作为总适宜性等级

c.算术方法:常用方法有加法和乘法两种

②评分法

a.经验指数和法

b.经验指数乘积开方法

c.模糊聚类法 P69

经验指数和法的步骤:1)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 2)参评因子等级指数的确定 3)各

参评因子指数求和 4)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全国、省、市(地)、县(市)、乡(镇)五级组成。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或为解决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中某一单项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细化。与各个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匹配,可以编制相应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五、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主体、审批主体;县、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文字资源等内容。

1.审批主体:

①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②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国务院批准权限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③授权批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2.编制主体:各级人民政府

3.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P121

国家级规划图比例尺为1:4000000;省级规划图比例尺为1:500000~1:1000000;

地区(管县的市)级规划图比例尺为1:200000;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为1:10000—1:50000;县(市)规划图为1:50000;乡(镇)为1:10000。

4.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文字资源等内容。P120

六、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1.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

2.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①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数

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②规划指标法,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

③分区测算法,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

④模型预测法,应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

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层次、期限、特性

1.核心层次(县级)P32:

1)确定规划的目标和方针

2)确定县(区、市)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分解各项用地指标

3)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制定实施县(区、市)级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编制期限: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限相协调,一般为10~15年。展望期限为20~30年。在规划期限内,应作出近期土地利用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性P27:总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政策性、动态性、强制性

八、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P95)

1.主要依据

上级规划的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供需状况的分析;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估计等。

2.最终依据:

3.研究对象:

①土地的集约利用

②土地的科学利用

③土地的合理利用

④土地的有效利用

九、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P105—106)

1.基本原则:P105

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②集约利用原则

③因地制宜原则

④可操作性原则

⑤公共参与原则

2.方法:P106

常用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和聚类分析法。

①综合分析法: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的情况。

②主导因素法

③叠置法:适用于规划图和区划图齐全的情况。

④聚类分析法:定量

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是综合平衡法,即在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有关的产业政策、用地政策,对各部门、各单位提出的用地计划进行综合,协调各类用地矛盾,提出各类用地的规模指标、调整利用数量和布局安排。

十一、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1.土地整理类型:农地整理、市地整理。

2.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收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分析研究土地整理的潜力,准备土地整理的资金和技术条件,确定土地整理的目标和要求)

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根据选定单元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要求,编制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并广泛征求土地整理参与者的意见,修改完善规划和设计后,申请批准)

③审批土地整理方案(依据制定的法律或政策性规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审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通过调查和测量确定权属,进行工程建设,经过他谷底评估并

重新配置后,最终经登记发证的法律手段,确认整理成果)

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十二、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性质。P8

1.规划分类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宜按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的深度及规划的期限来进行划分。

①按行政管理体制划分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行政管理体制,可分为全国—省级—地区(管县的市)级—县(市)级—乡(镇)级五个层次。全国、省级及地区(管县的市)级均属于战略性土地利用规划,县(市)级与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②按规划的深度划分

按规划的深度划分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项目设计。

③按规划期限划分

按规划期限可分为远景(长远)规划(十年以上)、中期(近期)规划(一般为五年)

和年度规划(一年)。

2.性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对城市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专业、专项规划的规模和布局起控制和指导作用。

十三、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P78

1.人口预测

①部门预测方法

②自然增长法(综合平平衡法)

③劳动平衡法

④职工带眷系数法

⑤人口统计学法

⑥数学模型法(线性回归)

a.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b.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城市化水平预测

①联合国法

②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商品粮食供应率预测法、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P78

十四、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十五、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

1.土地的属性:

土地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和通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赋予的特性的总和。

土地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2.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P71)

1)土地评价法

a.从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分析

b.从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角度分析

2)高产地块推算法

3)综合分析法

a.土地评价法

从提高生产率方面分析

从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角度分析

b.高产地块推算

这是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尤其适合县、乡级规划应用。

第一步是分析调查,调查规划区内各种高产地块、如高产农田、高产果园、速生丰产林等,并分析高产条件和投入水平;

第二步以这些高产地块的产量作为规划末期普遍可以达到的产量水平来计算全规划区内的土地生产潜力。

在应用这种方法是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认真分析目前的高产地块的高产条件和投入水平,所选择的高产条件和投入水平必须是能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是规划期末普遍能够达到的;

二是生产潜力应按地块的具体类型分别计算,如水田按垄田,冲田的高产地块分别计算,使计算结果更加切合实际。

十六、土地利用规划图的制作程序 十七、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P61

1.概念

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评价土地质量高低的过程

2.分类

①评价对象: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和农业土地质量评价;

②评价属性: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

③评价目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

十八、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文本与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一)成果资料组成

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

包括文本、说明书、图件和附件四部分。

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成果的要求不同。

(1)说明书、附件的基本内容一致;

(2)文本前4点内容一致;

(3)图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比例尺以及图件的内容上。

(二)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文本与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县级规划文本:

1、前言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3、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原则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总目标、分阶段目标和土地利用原则

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5、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6、土地用途分区

简述各类土地用途分区类型、面积、分布及其管制规划、管制用途。

7、耕地保护

阐述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及其分解。

8、土地开发、整理复垦

阐述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规模、布局、重点项目及措施。

9、居民点建设用地

阐述城乡居民点体系和建设用地规模,城镇用地规模、布局及其调控措施。

10、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阐述交通、能源、水利、采矿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

11、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阐述土地退化防治、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任务和用

地管理措施。

12、乡(镇)土地利用

简述各乡(镇)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13、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说明:

1.修编的必要性

2.修编规划的简要过程

3.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4.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乡(镇)级规划文本:

1、前言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3、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原则

阐明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原则、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4、土地利用结构调和布局调整

阐明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指标、调控对策。

5、土地用途分区

6、重点村镇和建设项目用地

阐明重点发展村镇和交通、水利、工矿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用地位置等落实情况。

7、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

阐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范围、对策等。

8、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简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的规模、范围、对策等。

9、近期规划

阐述主要用地近期调整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近期任务。

10、乡镇规划的措施。

说明:

1.修编的必要性

2.修编规划的简要过程

3.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4.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十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基本农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经验指数和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与调整、建筑密度、土地供应政策、土地利用分区概念。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为贯彻国家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结构),(对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以及当地的土地资源状况),(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与布局的战略构想或方案)。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且相

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宜按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的深度及规划的期限来进行划分。

3基本农田:

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4.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5.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保护区域。

6.土地利用结构: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7.土地评价:

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8.土地利用潜力: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针对某种用途,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的生产能力或使用能力)。其大小既与一定的土地用途相联系,也与土地投入成正相关。

9.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的情况下,用以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所提出的一套措施、政策和方案。

10.经验指数和法P69:

将各参评因子按其对土地适宜性贡献(或限制)的大小赋予不同的权重,再根据评价单元各因子的实际情况赋予不同的分值,计算出评价单元的加权平均值,然后用各参评因子数值之和来表示土地适宜性高低的方法。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P136: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期限内,由于某些不可抗拒或不可预料因素的出现,致使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对规划确定的指标和布局进行调整的行为。

12.建筑密度:

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3.土地供应政策:

一个国家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及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而制定的长期、中期和年度供应土地的原则、用途、数量、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准则。

14.土地利用分区P104:

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域内土地划分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

二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与调整的范围P136

二十一、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的原则

2.最优化的原则

3.重信息的原则

4.动态平衡的原则

5.逐级控制的原则

6.因地制宜的原则

【遵循土地基本国策原则(十分珍惜与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遵循基本国策是总原则)、土地权利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经济原则、逐级控制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二十二、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及主要内容。P72

1.预测模式

1.探索性预测(即根据一事物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规律,有条件地延续到将来,预测将来的发展和演变)

2.规范性预测(或目标预测,即首先确定一事物将来必定要实现的目标,研究围绕达到这个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手段,并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时间和顺序)

2.主要内容

包括人口预测、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二十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P9

1.地租与地价理论

2.土地区位理论

3.生态经济理论

4.人地协调的理论

5.系统工程理论

6.由供给引导并制约需求的规律

7.持续利用理论

二十四、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三种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

1.人口预测常用方法:

①部门预测法

②自然增长法(综合平衡法)

③劳动平衡法

④职工带眷系数法

⑤人口统计学法(宋健模型法)

⑥数学模型法 P73

2.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方法:

①部门预测法

②自然增长法

③劳动平衡法

④数学模型法

⑤定额指标法

3.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

①部门预测法:在制定本部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作本部门用地预算,并根据土地的供给状况,确定各部门的用地指标;

②总量测算法:分析建设用地面积与其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预测建设用地总规模;

③定额指标

二十五、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四种)及其特点。(P42—44)(一)指标控制模式:

仅限于制定规划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1.成果:(1)各项用地的控制指标,包括规划前、规划中期、目标年土地的面积和结构;(2)规划中期、目标年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的用地控制指标。

2.特点(1)内容简化;(2)能充分发挥下级规划部门的主观能动性;(3)工作量小,周期短;(4)对具体部门的土地需求考虑较少。

3.缺点:未进行土地的空间布局,削弱了土地总体规划对土地合理利用的宏观协调、组织和监督职能的作用。

一般用于较宏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总体蓝图模式

1.成果:土地利用规划图系列。它详尽而准确地反映了规划期末国民经济各部门,主要

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骨干水利工程等的远景用地规模和布局。

2.特点(1)需要参加的部门多,工作量大而且周期长。

(2)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

(3)便于操作

3.适用范围:短期规划,即实施型规划,一般是1-2年实施完成。

(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1.成果

(1)划分土地利用控制区域

(2)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用经济指标来表示

(3)相应土地利用方针和配套土地利用政策、措施

2.特点:

(1)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

(2)缺乏对部门用地微观活动控制与反馈

(3)各级规划之间工作重复

(4)对规划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保证措施。

3.适用范围:

对于分区控制图可用于乡镇级的规划中,但是,在指标的控制上,必须采用第一种模式即指标控制模式。

例如湖南省土地规划区可分为:

1、湘北洞庭湖粮棉油淡水养殖区

2、湘中城镇、城郊农业发展区

3、湘东农林发展区

4、湘南林农发展区

5、湘西林业发展区

(四)用地分区与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模式:提倡

1.成果:

(1)用地指标

(2)用地分区

(3)与上述指标及分区配套的实施措施

2、核心内容

(1)供需平衡(综合平衡法)

(2)规划分区(土地利用类型组合的空间差异)

3.特点:

(1)通过用地分区与用地指标相结合能够为规划确立一个与当地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目标。

(2)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协调产业之间用地矛盾,为各个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3)具有弹性、灵活性(对于同类用地区而言)

(4)能紧密结合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搞好规划的实施监督。

二十六、土地利用规划中常采用的方法P25

(一)系统分析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五)宏观分析、微观分析相结合法。

二十七、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方法(P78—79)

(一)联合国法

(二)国民生产总值法

二十八、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

1、动态分析法

2、指标对比分析法

3、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4、图上分析法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P58:

1.基本情况概述

2.土地利用现状

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4.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

二十九、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P65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分类系统的构成。

(一)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

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市一个五级分类系统,即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土地潜力区:零级单位,以气候和水热条件为依据。全国共9个土地潜力区,反映了生产潜力的差异。

2.土地适宜类:是土地潜力区内根据土地对农、林、牧生产的适应性划分的。反映了土地的主要适宜性和多种适宜性。

3.土地质量等: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一等、二等、三等宜农、宜林、宜牧土地)

4.土地限制型:按其限制因素种类划分。同一土地限制型的土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似的改造措施。

5.土地资源单位:根据限制因素的空间变异进行划分的。最低一级的分类单位。

(二)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分类系统的构成。P64

四级分类体系

1.土地适宜性纲

2.土地适宜性级

3.土地适宜性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

三十、计算耕地需求量

计算耕地需求量=粮食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粮食作物种植比重×耕地复种指数)。书上实例P88

三十一、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李潇整理的资料的倒数第二页)

三十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P169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

2.园地(果园、茶园、其他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4.草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

5.商服用地(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

6.工矿仓储用地(工业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

7.住宅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

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9.特殊用地(军事设施用地、使领馆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宗教用地、殡葬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

12.其他土地(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

三十三、水库库址的地形要求

地形要肚大口小。肚大指库址谷底宽广平缓、蓄水多;口小即谷狭窄,以缩短坝长,

降低工程造价。

三十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概念

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的计划利用,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根本目的。

三十五、耕地利用组织形式、耕地田块的配置

(一)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1.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是按轮作田区进行作物轮换种植。具备的

条件:科学的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土地权属稳定,集中连片。不足之处: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进行的轮作方式。比较灵活,较为普遍。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耕地田块的配置(李潇整理的资料的倒数第五页)

三十六、土地用途分区层次P110

三十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告的形式。(P134—135)

国家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告的形式尚未做统一规定。各地的做法多样,主要形式有:

(1)在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办公室设公告栏,张贴规划图件及有关规定。。

(2)在乡(镇)醒目位置(交通要道旁、村镇公共中心等)设固定公告牌。

(3)将规划成果印制成小册子,按户分发。

(4)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告规划主要内容。

三十八、土地供需分析、水库有效库容、水土资源平衡定义

1.土地供需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2.水库有效库容

是水库的供水量,在放水涵洞以上和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库容

3.水土资源平衡定义

综合考虑地区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

三十九、拟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依据(重复),步骤

步骤(4):

1.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要求,初步确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