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及其对供电企业的影响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竞争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这必将给整个电力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研究分析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措施及其对供电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电力工业 体制改革 影响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又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网络性行业,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电量不断增加,客观上要求国家必须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1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0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的改革原则,拉开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通过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国国情和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加快完善电力行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促进电力企业转变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力体制的方案。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以此来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2002年2月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正式实施。2002 年 12 月 29 日,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重组的 5 家发电集团、2 家电网公司和 4 家辅业公司正式挂牌。
2003 年 7 月,国务院下发了《电价改革方案》,提出要在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包括两部制电价、竞价上网、丰枯电价、峰谷电价、需求侧管理在内的新型定价机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表述要按照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要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厂网分开,加快主辅分开,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要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定价的机制。
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评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厂网分开”指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
“竞价上网”理顺电价机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电价体系将划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电价首先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上网电价由容量电价和市场竞价产生的电量电价组成,对于仍处于垄断经营地位的电网公司的输、配电价,要在严格的效率原则、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的条件下,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最终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销售电价。
2 国家对电力产业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对电力产业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最主要的调整集中在能源结构和电力需求侧管理两个方面。
2.1 能源结构的变化
由于近年来的用电紧张,国家准备在下阶段大力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垃圾电站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能源政策是这样表述的“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2.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变化
电力需求侧管理(Power Demand-Side Management,简称DSM),是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其主要内容是对终端用户进行负荷管理、提高终端能源使用效率及实现综合资源规划等。DSM产生于本世纪七十年代能源危机之后的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一方面,当时的能源危机使电力公司发电成本大幅上涨,八十年代初核电受到公众舆论谴责,环保标准也更加严格,这进一步恶化了电力公司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政府要求通过节电,提高用电效率来控制需求,尽量推迟装机时间,而用户也抱怨电费支出的增加,要求电力公司降低发电成本,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电力公司及其政府管制的机构纷纷开始研究和实施DSM。八十年代中期,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巴西及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开始实施DSM,并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电力体制改革对供电企业的影响
3.1 改革前后供电企业面临内外环境的比对分析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电力企业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主要受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以及电力发展的不断加快,电力紧缺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从“九五”末期电力供应略有剩余转变为大体平衡,但是这种低水平的平衡与局部地区的窝电现象难以持久,电力工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面临着持续的高速增长需求。2002-2004 年全国供电形势即呈现总体偏紧、部分电网供应紧张的局面。
3.1.2 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政企不分,电力企业集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于一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也容易造成过度垄断经营,忽略内部管理、优质服务等社会责任。电力体制改革后,政府职能全部移交,供电企业与其他独立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都是平等的法人关系和市场竞争主体关系,企业的一切管理和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在坚持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下,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公平竞争。
3.1.3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电力部门代表政府,对外行使政府职能。电力体制改革后,供电企业作为特殊行业,将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电力服务质量、价格水平、环保等方面的直接监督和约束,特别是在电力价格和服务方面,将成为公众和舆论监督的焦点。政府对电力企业的监管也更加严格。
3.1.4 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不论在全国或在省级供电营业区内,电力企业从发、输、配、用等全过程统一管理,缺乏竞争,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电力体制改革后,电源市场对各类资本完全放开,引入竞争机制,发电市场的放开对电网企业利润影响较大。若供电环节电价机制不理顺,将造成效益滑坡。特别是今后输配分开后,电网企业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将进一步萎缩。
3.1.5 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电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推进发展将主要依靠企业的竞争力。电力体制改革要求供电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实施输配分开,打破原有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核算模式,对直供区、县(市) 供电系统实行独立核算,实现各主体责、权、利的统一、协调。
3.2 电力体制改革对供电企业的主要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对供电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监管体系、盈利能力、经营管理等方面。
对监管体系的影响。确立了电力监管体系,明确了供电企业接受监管的内容,要求供电企业相应地把监管管理提到应有的高度来,主动接受监管,全面披露企业经营情况,提高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就近期电力体制改革的内容看,影响市级供电企业盈利能力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电价改革问题、大用户直供电(既与网厂分开有关又与小火电有关)、地方小火电的发展等因素。
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在影响企业经营管理与服务问题上,具体涉及到电力行政职能移交后的问题、农电体制改革(产权改革、管理等) 及相应的管理问题、加强电力社会普遍服务的问题、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韩其峰,关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J], 商业时代,2011,(10).
[2]王旭东. 探索创新中国电力监管之路.中国电力报,2008(12).
[3]黄献松. 我国电价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陕西电力, 2009,(0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