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浅谈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浅谈

2021-07-13 来源:爱问旅游网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浅谈

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也是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 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

一、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指依据发生的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工程经过长期所积累的经验等等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的基本思想,也是进行建筑与结构整体上布置并且认真确定的建筑细部构造的一种过程。地震动按理来说就是一种随机的振动,它有一种很难以把握的随机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想很精确地预测所在建筑物可以遭遇地震的特性与参考数据,就目前来说我们还很难有更好地做到。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欧洲和新西兰规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数来划分延性等级,“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这个方面,由于我们不能够很充分地考虑建筑结构的一种空间作用、建筑结构的性质、建筑的材料以及外界引起变化等等很多种不同的因素,也有着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能够全部的取决于它的计算得到的结果,更应该能够以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以及经过长时间建筑工程抗震经验所能够总结出来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方法为基本出发点,可以有更好的建筑结构性能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常用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法 2.1 根据建筑结构基本构造来设计抗震

一般情況下,建筑采取的混凝土结构,是通过建筑钢筋砼构件的截面高宽比来限制取值,那么,建筑要求的最小配筋率,是由承重柱的轴压比来控制的。建筑的砖混结构,一般比较常见的构造方法有限制建筑房屋的整体高度与建筑的层数与层高;在建筑的横纵墙中来设置一些钢筋混凝,并且还要设置一些防震缝等等。在经过修订以后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标准中要求增加一些具有强制性的条例,要突出建筑屋顶的楼、电梯,要求建筑构造柱应该延伸到建筑的顶部,并且要与建筑顶部圈的粱连接在一起,以此来拉结建筑的填充墙来加入总体建筑

结构的承受力,并且对建筑结构自身的刚度有着比较大的作用,这个应该在抗震设计中加以充分的思考。

2.2 根据建筑结构性能目标来设计抗震

建筑物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有高度的安全性,是在抗震设计中应该具有的很大特点,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以将要建设建筑物的地区可能会大地震的烈度为基本的标准。而且还要以建筑自身以及建筑物得室内物品没有造成破坏为最终目标来确定建筑结构的一些抗震性能指标。建筑结构的一些非抗震的下部结构以及建筑结构的一些基础部位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抗震能力,在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建筑结构要基本保持在所能承受的弹性范围之内。另外,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是因为抗震的建筑水平所具有的刚度比较小而容易发生一些比较小的波动,这个应该思考那些因为发生的季节风等所带来的作用发生的影响。所以由于风压所产生的建筑水平振动很有可能会导致建筑的安全使用性能以及建筑抗震部分的耐久性能受到破坏。因此,建筑结构要有一定的比较好的性能指标,以便达到高的抗震设计要求。

2.3 根据建筑场地和建筑规划来设计抗震

建筑结构要有好的抗震性,需要选择比较有稳定性的场地,这样会有比较好的基础。另外,具有抗震性的建筑需要有抗震层的设置,而且建筑结构的外部空间应该做包括邻栋间距、建筑外观等等的一些舒适感以及安全性能的角度来考虑。而且在进行建筑结构的场地规划的时候,也应该从适应建筑上部结构的位移等特点与性能方面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物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建筑结构的整体可能发生移动的范围之内不应该堆放一些障碍杂物。在建筑结构可能发生移动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会设置一些建筑的出口与入口,并且还要注意不能因此而使得人受到一些伤害,最好为了避免人或者车辆比较容易通过出入口,应该设置一些门墙或者指示标记等等。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抗震措施

3.1建筑物结构悬挂隔震,悬挂隔震是将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个结构悬挂起来,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悬挂结构, 这样,当地震来临时, 地震的能量不会传递给悬挂起来的结构, 从而达到减小地震损害的目的。这种隔震方式最常见于大型钢结构, 大型钢结构总是采用钢结构悬挂体系,以此隔震。大型钢结构一般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 在悬挂体系中,子框架通过索链或者吊杆悬挂于主框架上, 当地震来临时,主框架会随着地壳运动发生摇摆, 但是, 子框

架和主框架之间是能够活动的索链和吊杆, 地震的能量到达这个部位的时候就会削弱,不至于传递到子结构产生惯性力。

3.2建筑物基础设置隔震装置减震。建筑物基础隔震, 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 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 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传统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交替铺上粘土和砂子, 或者直接设置粘土或砂子垫层。

参考文献:

[1]李楚舒;刘春明;李永双;;结构抗震设计相关问题探讨[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贾超;金峰;张楚汉;;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