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2020-08-15 来源:爱问旅游网


家乡的年味

中091-5班 赵静 200901501528

春节对于中国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古老而又传统。潍坊古邑,人杰地灵 ,文化底蕴深厚。其春节习俗既融合了民族年俗的内容与形式,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现在就让我们回味那浓浓的家乡的年味。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过后,家家开始忙年。户户择吉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以示辞旧迎新。做新衣,办年货,购置用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最有趣的还是年前的赶大集,俗称“赶年集”。那时候的大集上,什么东西都有:锅碗瓢盆、年画、对联、做富贵鱼的木头模子、菜刀、案板、各种的特色小吃。还记得小时候最爱吃的是糖葫芦和麻糖,那都是本村的手艺人做的,吃着特别放心。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我们叫做“辞灶”。传说这一日灶王爷要离开各家灶台到天上去见玉皇大帝,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大家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于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八点以后不点灯给灶王爷烧上香,并在锅台上念叨:“灶王爷灶王经,三双筷子红彤彤,骑着骡马上天庭,见了玉帝说三遍,这家人家好行善”。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辞灶时,人们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

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祭完灶神以后,那“糖瓜”、麻糖、柿饼、蜜三刀等各色零食就成了孩子们争抢的对象了。

辞灶之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我们一般选择天气比较好的一天“扫屋”,全家总动员,把所有的轻点儿的东西都抬出去,大件的用报纸或油纸盖好,把扫帚绑在长长的竹竿上,打扫天棚,把角角落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扫完以后要把东西搬回屋里重新摆好。这时还要拆洗窗帘,把窗户擦干净,把庭院打扫清理。

打扫干净以后,便开始准备吃食。蒸馒头,做包子,蒸富贵鱼。光这些面食就要蒸上好几天。包子的种类有很多:萝卜粉条的,萝卜豆腐的,菠菜粉条的,白菜猪肉的,豇豆包,红豆包,豌豆包。腊月二十八,家家开始煮肉炖鸡,熬制肉冻。我们那还有一种吃法,把煮熟的鸡肉同咸菜、白菜一起炒,做成一种特殊的冻。当然过年的时候,黑蘑菇炖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这当中的肉肥而不腻,我奶奶做这道菜可是一绝。一切准备妥当以后就准备迎接年的到来。

年三十这天早上,家族中最年轻的这辈中的男子开始挨家帮着贴对联。家中的长辈熬好浆糊,让小辈端着去贴对联、门钱,屋里屋外,大门,圈门,家里的水缸,米缸,床头等等,到处都贴上喜庆和吉祥的祝福。家里的米缸、水缸都盛满。初一不能动井,打扫卫生。傍晚家族中的男子在尊长的带领下到村后的旧墓地,以香、鞭炮请已逝去的祖先回家一起过年。我们叫这个过程叫“请家堂”。请完家堂之后,大家各自回家。当祖先回来后,把门口放一根“栏门棍”驱邪避灾,防凶神恶煞、邪魔鬼祟入院内。把院中撒上豆杆,踩上去发出噼啪声代表兴旺,同时还防贼。忙完这些,天基本已经黑了,家中的妇人开始炒

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看春晚。孩子换上新衣服“守岁”。等到十二点,开始放鞭炮,下豆腐水饺,意为“都福”。我们家的水饺包有消过毒的硬币,谁吃到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吃完水饺就开始拜年,先是自家的长辈,小孩子在炕上给长辈磕头,这时长辈会给压岁钱。大人叫说一声过年好。然后同一家族的人聚集到一起,按辈分的大小依次去拜年。路上遇到熟人就拱手说声过年好。下午家族中的男子再把祖先送走叫“送家堂”。

初二就开始走亲戚。年味也开始渐渐地淡去,等到元宵节一过,年味就完全没有。现在过年越来越简单了,我们这一辈对那些旧俗越来越陌生,因此现在我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没有儿时那般有趣值得期待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