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力量和修辞的伦理
2023-10-1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23卷第1期 2010年2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1.23No.1 Feb.2010 语言的力量和修辞的伦理 姚喜明,王惠敏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它不但赋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也成为人类 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语言在传递信息、存储知识的同时也构成人类接触真实世界的 屏障。和语言形影相伴的修辞可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产生说服的效果,促使受众改变心理现 实并进而改变客观现实。修辞过程就是修辞主体在真善、利益、伦理等的介入下弥合分歧达到认 同的过程,而当修辞手段失效时,便容易导致暴力的产生。 关键词:语言;修辞;伦理;认同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0)01—66—04 一、引 言 在人类的所有发明中,没有哪一种可以同语言相媲美。苏珊娜・兰格(SusanneK.Langer)曾说道,“语 言是人类思想的最高、最令人惊奇的成就,没有语言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被称之为思想的东西。”…哈贝马斯 (Habermas)也曾说过,把人从自然中擢升而起的是语言,社会上实现理性的手段嵌合在语言当中。[21229 和语言形影相伴的修辞可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产生说服的效果,进而赋予语言以不可比拟的力量。本 文试图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揭示语言的力量,探讨修辞的伦理,进而深化人们对语言的理解。 二、语言的力量 人类借助语言创造了整个世界,也使得人类世界得以超越自然,无限延伸。《圣经》中《约翰福音》 的开头,有这样的文字:“太初有道(word),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而“道”成为“肉身”,住在 人们中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里便暗含了语言的隐喻。 是语言为人类构筑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向人们传递知识、思想、道德和文明。“道”成为“肉身”,便是 言语和我们在一起,不可分离;我们只有借着“言语”才能触及到抽象的“语言”。“我就是道路、真理、 生命”,这是“言”、“神”合一的思想,体现了语言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对真理的垄断,所以垄断了语 言便垄断了权力。可见,基督教中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隐藏着对语言力量的认识。 现代文明社会中,对语言的垄断体现在对话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垄断上。垄断了话语方式和话语传播 渠道就掌控了信息和知识,从而也就具有了对“真相”和“真理”进行诠释的优势和权力。当“真理”和 “真相”的诠释被利益所左右,实际上人们的思想,虽然不是绝对地,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垄断或部分垄 断语言的集团左右了。这样,人们的思想被接管,行动也被控制了。 为什么被认为纯粹是中性的,可以为任何人所用的语言会成为部分人企图控制他人的工具?为什么一 些人的语言会像荷马史诗中海妖(Siren)的歌声那样迷人?这便是修辞的魅力。当我们说语言具有力量, 这力量实际上来自于修辞。 古代的修辞学家早就意识到语言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驱使人们改变态度,采取行动。高尔吉亚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姚喜明(1965一),男,河南中牟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中方 院长;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社会语言学和词典学。 (Gorgias)甚至认为就像药品对人的躯体具有作用力那样,语言对人的精神也具有强大的作用力。语言所 具有的说服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使人丢掉恐惧、摆脱悲伤、平添欢乐、滋生怜悯。” 伊索克拉底(Isocrates) 认为语言是社会的基础,是所有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上的差异,做出事物之间的 区分,理解诸如“正义”或“现实”这样的概念,也都有赖于语言。 在西方传统中,修辞原本是和公共演讲紧密相连的。但是发展到当代,修辞的范围已经变得十分宽泛, 以至于凡是使用符号进行交际的行为都可以被纳人修辞学的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修辞学实践和理论 已经成为构筑西方政治社会的基础。每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就是西方修辞学实践的典型舞台,宛如两 千多年前希腊和罗马公共辩论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原来的audience(听众)已然不是现在的audience(受 众);原来仅仅在广场回响的声音在当今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几乎所有的地球人 都成为公共语篇(甚至私人语篇)潜在的audience(受众)。不可否认,现代媒介的发展愈加彰显了语言无 可比拟的力量。然而,修辞学诞生之初,柏拉图就对修辞被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表现出了担心。他指责修 辞学“忽视正确的知识,没有能够为善而行”。[214他的担心至今仍然是很有道理的。 三、修辞和伦理 在修辞学的发展中,修辞实践和修辞理论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两条支流。从起源上说,修辞实践要早 于修辞理论。古希腊时期的诡辩派首先从事的是论辩、演讲,然后才开始进行修辞技巧的传授和修辞理论 的总结。西方古典修辞实践主要是运用语言手段,通过刻意的谋划、组织和呈现,辅以非语言手段强化效 果,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柏拉图注意到了诡辩派在修辞活动中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因而试图 区分诡辩者所践行的伪修辞(false rhetoric)和根植于哲学的理想修辞(ideal rhetoric)或真修辞(true rhetoric)。事实上,只有修辞活动有好坏之分,修辞者有善恶之别,修辞本身无所谓真假好坏、善恶美丑。 由此,根据参与修辞活动的主体的动机可以区分出两种修辞实践,一种是以求真向善为动机的修辞,一种 是以利益为驱动的修辞。 在这两种修辞中,以求真向善为目的的修辞活动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根植于哲学的真修辞。实际上,由 于语言已经把人从自然中擢拔出来,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条通道,同时也成为人接触真实自然的屏障。 因此,绝对的“真实”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只可能无限接近,却不可能得到绝对的“真实”。与此 同时,求真和为善并不总是能够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有时候二者会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真善之间的平 衡,最大限度地发挥修辞有利于人类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当前的媒体工作者试图通过追求真相以推 动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努力无疑是值得称许的。但是一味地求真而忽视了为善则有可能损害公众的利益从 而受到公众的唾弃。一位记者为了追求真实性,蹲在被雨水淹没的窨井口,他不是为了提醒行人而是为了 抓拍行人跌进窨井的照片。这个事件公布后之所以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就是记者没有正确地把握真和善的 关系,为了求真而忽视了为善。另外,医生为了减少病人的担忧和焦虑,向病人隐瞒严重病情的做法则是 为了善而牺牲真。由小及大,在社会管理中,管理者也不得不权衡二者的关系,不得不在维护二者的平衡 中斟酌修辞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在求真为善中,也是有利益牵涉其中的。区别在于是为了人类利益,还 是为了一国之利益,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还是为了小团体甚至是个人的利益。 此外,修辞媒介的伦理性问题也值得关注。现代技术的发展革新了语篇的传播渠道,超时空交流早已 成为现实,而今,当互联网的触角伸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这一问题已不容忽视。由于互联网传播方 式的开放性,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语篇,从而应验了“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句古训。“无 德者”隐身于幕后,脱离了道德的约束,他无需借助人品力量增加说服效果,从而可言人前所不能言、不 可言、不敢言。再者,互联网传播具有瞬时眭特征,语篇一旦发布,便很可能迅速传播开来,脱离作者的 监控使作者无法修改和撤回,且很容易被人随意增删、篡改、曲解,甚至出现伪作。总之,修辞的伦理性 追根究底是人的道德性问题。在崇尚自由、个性的当代社会中,没有伦理和道德约束的媒介很可能成为无 德之人的帮凶,而深受其害的则是公众和社会。 在前文已经提到,修辞活动除语言活动之外,还有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参与。特别是在劳埃德・比彻尔 一67— (Lloyd F Bitzer)提出修辞情景①(rhetorical situation) 这一概念后,非语言因素已经成为修辞过程中一 个不得不给予重视的因素了。而在以利益为驱动的修辞活动中,则更是如此。在多数修辞情景中,起到主 要说服作用并驱使受众行动以改变情急状态(exigence)的是语篇。但是当一些传统的语篇已经不足以改 变情急状态的时候,非语言手段便成为首选。 四、修辞手段与暴力手段 在解决任何矛盾和冲突时,语言手段基本上都是首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说服的效果取决于言者 的修辞策略。例如,时机把握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准确机智,修辞手段是否恰当等。无论是日常的社会交 往,还是社会阶层、集团、群体之问以及国际上的冲突,都需要使用有效的修辞策略。首先通过沟通和谈 判说服对方,使对方(或双方)采取措施,改变情急状态,从而消解冲突。所以,在肯尼斯・伯克区分新 旧修辞学时,他说,“‘旧’修辞学的核心术语是‘劝说(persuasion)’,‘新’修辞学的核心术语是‘认同 (identiifcation),’’。 J‘‘正是因为“分歧”的存在才使“认同”受到认真的肯定。如果人们之间没有隔阂, 便毋须修辞学家声称他们的团结”。【6J 2005年,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Robert B.ZoeUick)在一次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讲中把中国称为“利益 攸关方(stakeholder)”。这个词的使用被认为标志着中美关系的一个微妙的转折点。使用这样一个词就是 从某种程度上对双方利益相关这一现实状况的认同。该词的使用在修辞上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 过该词释放一种善意,对利益上从不认同到认同,标志着双方对立关系的缓和;另一方面,通过该词的语 义接受和联想,引导受众承认双方利益相关这一现实,从而缓和两个不同政体中受众之间的对立情绪。一 旦某种状况获得了语言上的认同,多数受众便通过语言的认知作用承认双方认可的大前提。这不是现实上 的改变,而是受众的心理现实的改变。心理现实上的认同便为客观现实上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为以后获得 现实中的认同创造了条件。 还有一种认同可以称之为“自我认同”(selfidentiifcation o这时候认同不是现实中的冲突双方产生认 同,而是自己和自己通过语言的调节作用获得认同。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就是试图达到这种认 同的过程的体现,这个过程也就是自己说服自己的过程。换句话说,自我认同就是通过心理斗争,改变主 体自己的心理现实,然后获得满足或再进一步采取现实行动。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获得自我认同的 典型例子。当大声地自我安慰一句“儿子打老子”,他便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肯定,通过语言掩盖了 自己受辱的客观现实并在心理现实中拔高了自己在客观现实中的社会地位。这样,通过自欺欺人地把心理 现实当作是客观现实,他便在心理上获得了对自己虚拟身份的认同,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当人试图把 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及价值观与个人目的结合起来的时候,用语言建立虚假镜像的主观条件便产生了”。 当对立双方的利益、思想、观点等无法通过语言得到认同或者采取的认同措施都失效的时候,双方的 冲突便有可能上升到使用暴力手段的可能。冲突伊始,双方都是通过修辞的途径试图达到认同。多数打架 都是发生在吵架之后,战争发生在谈判破裂之后。 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语言修辞,一开始就采取暴力手段去改变现实的方式。对语言 手段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双方所处的修辞情景中各自的限制项和资源。差别越大,修辞手段的作用可能越弱; 差别越小,修辞手段的作用则越大。我国有句俗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 因。一个是双方缺乏认同的基础。“秀才”一方的优势资源是知识,“兵”一方的优势资源则是武力。在“秀 才”试图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取得认同时,“兵”则使用武力来获取自己的利益。“秀才”代表了语言修辞手 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兵”则是暴力手段的代表。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各个利益群体会更趋 向于使用“秀才”的方式而谨慎使用“兵”的方式。 五、结语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和发挥人类创造性的工具,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上发挥了巨大 的作用。而修辞学和言语过程密切相关,从广义上说,凡是言语活动必定伴随着修辞活动。在言语过程中, ①Bitzer认为情急状态、受众和限制项是修辞情景不可或缺的成分。情急状态是以急迫性为特征的不完善状态。限制项是 由人物、事件、物体及关系等构成的集合,作用于言者和受众,对能够改变情急状态的决定或行为产生约束力。 修辞手段和修辞策略的运用能够提高语言的交际效果。但是,违反伦理和语言交际共识的修辞则会产生消 极的影响,甚至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语言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就了分歧,语言制造的 分歧仍要通过语言来弥合从而达到认同。但是,当分歧双方的利益差异巨大到无法通过语言弥合时,冲突 双方便有可能通过非语言手段(暴力)来达到认同。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认同作用,消除分歧,减 少暴力,这便是新修辞学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Langer,SusanneK.Language andThought[C]//ExploringLanguage.NewYork:HarpCollinsCollegePublishers,1995:57. 【2】Foss,Sonja K.et 1.Contaemporary Perspective on Rhetoric[M】.Prospect Heights:Waveland Press,Inc.,1985:4,229. [3】Crowley,Sharon.Ancient Rhetorics for Contemporary Students【M】.New York:Macmilln a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1994: 13. 【4】Bi ̄er,Lloyd.The hetRorical Situation[J].Philosophy and heRtoric,1968(1):1. [5】Burke,Kenneth.Rhetoric—Old and New[J].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195 1(5):203. [6】Burke,Kenneth.A Rhetoric of Motiv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0:22. 【7】姚喜明.语言的镜像作用[J】.外语教学,2002(5):9. (责任编辑:徐广联校对:张叔宁) The Power of Language and the Ethics of Rhetoric YAO Xi—ruing,WANG Hui—min Abstract:Language,one of the essentil feataures that distinguish man from other animals,not only endows human beings the capacity to know the world,but also becomes the indispensable instrument for human beings to modify the world.However,at the same itme,language transmits information and stores knowledge,and it constitutes a barrier for human beings to know the real world. hetRoric,a commensal of language,improves communicative eficifency,produces persuasion and activates audience to modify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reality and then he tobjective world.The rhetorical process is a process by which,with he tinterference of truth, virtues,interests,ethnics and others,the rhetorical subjects bridge divisions among htem and achieve identiifcation.'When hits fails, violence grows. Key words:lnguage;rhetoraic;ethics;identiicatfion 一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