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岛二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青岛二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2021-03-02 来源:爱问旅游网
青岛二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I、II卷和答题纸组成,共6页。

2、请将所选第 I 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将第II卷答案写到答题纸上。 3、考试完毕,只交(收)答题纸。

第Ⅰ卷 选择题

(注意:题目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2.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确 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6.苏格拉底指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此语表明他认为雅典民主制有什么缺陷

A.非雅典公民没有选举权利 B.容易导致“外行治国” C.没有审议公职人员的能力 D.不利于专门人才成长

7.1906年5月,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宪政,他们在《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

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准备效仿罗马的法律体系 B.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罗马开启了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D.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学的渊源 8.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

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 B.罗马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 C.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 D.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 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二元制君主制

10.易中天在《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

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是指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的《1787年宪法》 D.法国的《民法典》

11.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石头、剪刀、布”

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2.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13.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外,他们没有抱定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此语旨在说明太平天国 A.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B.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不能推进社会近代化 D.制度措施具有空想性 14.“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

第1页

《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A.《甲午悲歌》 B.《台湾沦陷》 C.《珍珠港祭》 D.《日寇投降》 15.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16.有人认为,从实力上来说,孙中山与洪秀全相差很多,而偌大的大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清帝国就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 ③其国内政府对舆论的限制缺乏得力措施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7.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

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

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 A.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 B.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

C.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 D.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 18.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19.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

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0.1927年7月24日,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是有些领

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宋庆龄所指的人是

A.蒋介石、陈独秀 B.汪精卫、陈独秀 C.蒋介石、汪精卫 D.蒋介石、吴佩孚 21. 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

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此时,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22.“„„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

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情景 B.红军长征的历程

C.抗日战争的史实 D.解放战争的胜利

23.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

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24.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

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进京赶考”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八七会议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25.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26.“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

悲哀、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27.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

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

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B. 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28.尼克松总统的就职演说提到“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①美国霸权地位受到苏联挑战 ②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 ③中国改革

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9.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

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

A.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30.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多权

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达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 B.国家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 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第2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2道必做题,1道附加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附加题10分)

31.(20分)美国是当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它的历史虽然很短,却格外引人注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住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动而31.

(1)

(2)

绷紧,但决不可折断。那一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从每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伸展到这片辽阔土地上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房和每一个家庭,只要我们本性中的善念再度,而且一定会加以拨动,它们终会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

——林肯总统的1861年就职演说

材料二 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美国法史》

材料三 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途径。

一一杜鲁门1950年1月5日关于台湾的声明

材料四 对朝鲜的攻击已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党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征服独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部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及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

——杜鲁门关于武装侵略朝鲜和台湾的声明

材料五 美国方面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民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

一一1979年1月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的目标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感情纽带”指什么?(2分)

(2)材料二的宪法条文坚持了什么原则?(2分)

(3)材料三、四中,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其背景是什么?(2分)

(4)材料五中,美国对台湾问题作了怎样的承诺?(2分)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2分) (5)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3)

(4)

(5)

第3页

32.(20分)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世界各国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

(3)

图1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四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摘自“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图1唐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图2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什

么原则?(6分)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什么?(2分)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

怎么理解的?(3分)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2分)结合材料四分析这项政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2分)

(4)材料一、三体现的三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2分)请概括说明这三种政治模式在

本质上有什么不同。(3分) 32.

(1)

(4) 附加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5年7月,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共产党、毛泽东之邀,到延安访问。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的话,直言不讳,坦诚率真;毛泽东的回答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不论何时何地读起这段话,都能让人受到巨大的震撼。 请回答:

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举一例说明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周期律”。(4分)新中国建立至今,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走出黄炎培所说的“周期律”,建立民主制度?(6分)

第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