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
高三(5)班 林英娟
一、试卷分析: 试题考点 典型错误 主要原因分析(基础、能力、方法、题意等等方面分析) 第一阶段复习存在问题反思(教与学两个方面或其他) 教: 学: 学:图表解读能力不高 图像信息提取不全 教: 平时读图导图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读图的程序性 学:课本基础知识还需要过关。 教:按学生难点设置专题复习。 难度 1-3 人口结构特点 1、41.5%、大多错选A..D 2、24.5%、大多错选A. 3. 35.8%、大多错选B.C 图表分析不准确,资料没有准确提取 5. 88.7%、大多错选D 6. 86.8%、大多错选B.C 4. 79.2%、大多错选D影响地租因素和住宅区分化的判别 7、98.1%、大多错选D 8、69.8%、大多错选A.D 9、86.8%、大多错选.D 10、41.5%、大多错选A..D 11、24.5%、大多错选A. 12、60.4%大多错选A.D 没注意集约度指数空间差异是同心圆状分布。北冰洋海冰变化趋势说明气温上升。 13. 60.4% 大多错选A.D14.47.2 %大多错选A.D 15 30.2%、答各选项均有 16.92.5%、大多错选A.B 1、学生看不懂图,不知道从何处答题,说明图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差,读图判读的能力差。 2、材料定义没有利用好。 中 4-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和形成 选项中对概念和知识稍有混乱,总体正确率较高。 易 7-12 区域地是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 还是图表分析与课本知识要统一,资料提取的对选项的判别,存在模棱两可。 学:基本知识的落实中 不够到位、遗忘率高。 教:区域地理知识背记量大,学生容易混和忘,单纯的要求学生的记忆,而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引与帮助,效益不佳 13-16 农业生产布局和规划 推测和分析的角度与题意不统一,造成大多数同学选择失误。通过现象也可推出东北地区。观察还不够仔细。 学:基本原理理解不难 透彻 教:基本概念的比较不清 知识结构的建构只停在教师层面上,学生自我建构机会少, 光合,光温,气候,气候土壤四个变化的突出体现在光照和气温不统一 17-19 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判断,必修一的考点综合考察。 17. 79.2%、 大多错选C 18. 58.5%、 大多错选C 19. 50.9%、 大多错选B.D 河谷剖面和湖泊水量的变化反应季节和半球位置,是解题的突破口。 知识点的反应和联系弱,找不到解题关键凌汛,海陆间循环概念不清,岩石年龄结构不懂得判别。 内流河的图形判别。 对知识的内联与内化少。必须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与解题的关联。 中 20-21 工业集聚和工业生产 20. 86.8%、 阶段2销售量扩大的原因与专业大多错选B.D 分工联系增强有关。 21.66.0%、 大多错选C.D 准确率高。难度小。 22.13.2%、答各选项均有 23. 41.5%、答各选项均有 山脉走向的判别。没有注意指向标。锋面气旋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锋面气旋是个难点,学生一般很难联系在一起。风向的变化也是难点,存在混乱。降水概率高低映天气系统的影响差异。 学:注意图表中的变化。 易 22-23 等高线、等压线的应用及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必修一知识地图难 和天气系统仍然薄弱,在二轮中需要加强。解题要培养思路,找准方向。 24-25 地球运动的考查 24 30.2%、 多训练同一类型同一考点,才能大多错选B.C 强化解题的步骤,熟能生巧。 25. 15.1%、 大多错选B.C答各选项均有长期的难点再加学生的恐惧心理,空间思维薄弱 区位:答题笼统,区位因素答不全。 错答成地形和水热组合不好。 1、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能力低。 2.知识系统不全,概念不清,不知限制因素是什么。 学:多问,多练 教:在二轮中加强图形转换和基本规律的掌握。 26(1)说明促进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学:知识较凌乱,没有形成条理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 因素并指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2)简述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主要区条件。 建厂区位:答题笼统,区位因素答不全。 1.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能力低。 2、结合设问获取地理图表有效信息能力差。 教:引导解题思路强化不够到位,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学:知识较凌乱,没有形成条理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关注图文材料中关键信息的提取、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引导解题思路强化不够到位,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读图分析训练不够。 学:知识联系与迁移能力低 教:平时这方面训练不少,效果不佳 中 (3)分析促使大量印度人移民澳大利亚主要原因,并说明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27(1)分析说明我国核电开发省区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原因。 多答经济发达,其他的就业,福利等遗漏多。 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答得较还范。 1、 思维定势,一分析原因就从自然和人为俩方面回答,脱离了文字材料背景。 2.审题能力差,答案组织凌乱,语言表述逻辑性不强 中 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的描述过于笼统,只答“分布在沿海一带” 原因分析不全面,多数只 答“沿海经济发达”部分还能答“沿海经济发达,能源缺乏” 大部分学生都笼统的答出核能的优势,“核能清洁,可以减少污染,改善大气质量”没有对两省具体情分析 1.答案组织凌乱,方位表述逻辑性不强、重点没突出。 2.答题要点不全,南北方不同大多未答,导致失分。 学:知识联系与迁移能力低,图文转化能力差。 教:平时这方面训练不少,效果不佳、知识结构的建构只停在教师层面上,学生自我建构机会少, 对知识的内联与内化少 学:知识较凌乱,没有形成条理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区域地理知识背记量大,学生容易混和忘,单纯的要求学生的记忆,而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引与帮助,效益不佳 中 (2)读图分析福建和辽宁两省有较丰富的常规能源,为何还要发展核电工业? 1、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地理区域特征的遗忘,导致没有对两省情具体分析失误 2.知识联系与迁移能力低。对两省区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清楚。 难 (3)C市(重庆)发展核能发电,你认为是否适合你的?并说明理由。 28(1) 读图说明降水分布特点、解释影响降水的成因 (2)分析牧民只在6-8月到瓦汗走廊放牧的原因 (3)分析克什米尔多地震的原因 错答成农业的区位评价,很多从地形、气候,土壤等分析。所以答案很范,理由都不充分。 1.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能力低。 2.审题不清,正对性差 学:审题不清,不关中 注文字材料中关键信息的提取 教:平时读图导图不到位,利用思维导图来引领解题思路做的不够,练习讲评时,没有突出设问方向的讲解与评析,训练少 分布: 错答;东多西少、 受来自海洋气团的影响 1、学生看不懂图18,不知道从何处答题,说明图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差,读图判读的能力差。 2、答题要点不全,降水的总量这一得分点,大多未答,导致失分。 1、答案组织凌乱,语言表述逻辑性不强 2、无法从图像中,提取出瓦汗走廊的地形为高原,气温低,导致草类生长期短。 3、学生的区域整体性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知识点混淆 4、答题不规范、生搬硬套 板块边界记忆错误 学:图表解读能力不高 图像信息提取不全 教: 平时读图导图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读图的程序性 学:脱离了图上信息答题, 没有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教:平时利用思维导图来引领解题思路做的不够 中 答题笼统,就写了,6-8月气温高,降水多。 有的“光热充足,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 中 学:基本知识的落实中 不够到位、遗忘率高。 教:区域地理知识背记量大,学生容易混和忘,单纯的要求学生的记忆,而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引与帮助,效益不佳 学:基本原理理解不 透彻 教:基本概念的比较不清 知识结构的建构只停在教师层面上,学生自我建构机会少, 对知识的内联与内化少。 学:脱离了图上信息答题, 没有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难 29、简述区域的主要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并说明成因 “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土质疏松、千沟万壑” 板块挤压、江水下切“ 1、概念混淆:地形与地貌类型、地形区混在一起 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混乱,将云贵高原错答为横断山区 3、漏答 2、据图信息描述1、2 俩城市的该时期的气候特征的差异降水差异大,降水季节差异小 1比2 更深入内陆,降水少 1受西南季风2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1、审题能力差,不关注到题目中的该时期为冬季,导致答题不准确 2、综合分析能力差,成因分析表述不规范, 和原因 受分别受冷锋和暖锋的影响 降水稀少,气温低 地形复杂,地质复杂 1、答题较好、有形成一定答题模式 2、图文信息提取不全,大部分的学生侧重从地形地貌特征的角度来回答,漏答气候冷 学:建模不完整,用模不灵活 教:教学中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不够 易 3、分析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二、下阶段复习策略:
(1)、做好专题复习,归类复习、抓主干知识落实,根据每周考试情况考试,建好缺补漏明细表。 (2)、建立知识联系,完善知识结构、挖掘知识联系,实现有效迁移,突出能力培养 (3)、精讲典型例题,图表引路,巩固基础,适当练习,形成解题思路、提高审题能力。 (4)、从一般性、大角度地理规律,注重培养学生模式化的解题技巧。
(5)、加强试题分析、强化信息提取训练,正确分辨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将地理规律、原理图示化,答案回归教材,力求让学生每做一道题,就突破一个考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