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3-12-22 来源:爱问旅游网
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共20分)

背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

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如今,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22.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 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3.阅读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在田野里想念田野 ”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 (2分) 答:

(2)“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一句中“细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细节能使山村背景“生动”起来? (4分)

答:

24.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词语运用生动细腻、修辞手法运用形象贴切等。试从不同角度举两例加以赏析。(5分)

答:

25.文章具体写了哪些背景?作者通过这些背景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参考答案:

22.用以前天空中飞过的“斑鸠”、“鹞子”等野鸟与现在天空中整齐划一飞翔的菜鸽和拙劣表演的飞机进行对比(1分),流露出作者对天空沉寂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叹息失落之感和对天空充满活力的渴望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如果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分析,如作用只答“使文章更加充实”,给1分。)

23.(1)第一个“田野”指眼前的田野,是不再生长庄稼的、不再需要农耕的田野,第二个“田野”,指以前的田野,也是狂野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田野。(2分)(意思对即可) (2) 细节:成片的龙眼树(金黄的龙眼花),远方来的养蜂人,嗡嗡吱吱的蜜蜂,养蜂人与村人的交流。 (2分) (意思对即可)

原因:龙眼花开使村子里热闹起来,养蜂人带来陌生的气味和谈论的话题给村里带来新鲜生动的气息。(2分) (意思对即可)

24.示例一:如写鹞子时用了一个“摊”字,就生动写出了鹞子在空中凝滞不动以及等待出击时的从容和镇定的风度。

示例二:“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呜弦声响”一句,以蜜蜂的声音和“呜弦声响”相喻,贴切传神,形象地表现了声音的相象和农村生活的和谐。

示例三:“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一句,写出了龙眼花开,蜜蜂成群,幽香弥漫的乡村特点,渲染乡村浓郁的田园气息。

示例四:“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养蜂人的勤劳,辛苦和平凡。

(解答这道题的难点是如何结合文本“试从不同角度举两例加以赏析”,解题的关键是选好不同的赏析角度,找出有关词句。表达上要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分析要具体。本题设计相对开放,可以举的例子很多,答案不唯一。评分标准:两个角度各占3分;举出例子占1分;鉴赏占2分。)

25.文章写了天空、田野和山村这些背景。(2分)过去这些地方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谐自然的;而今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使得这些背景不再生动,缺少生机,失去活力;

(2分)作者以此表现人类发展不能以破环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动物、自然要和谐相处;反映出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环境协调以及人类心灵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深沉忧思。(2分) (意思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少有重合,少有雷同,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宝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正是热的表现。但她为人处事却庄大方,竭力掩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胡菊人先生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刷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薛宝钗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牡自身心性的结果。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忽视了薛宝钗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甚至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地。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以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酷意与不快。遇见亭内红玉与坠儿,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富,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说她将自己两套的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宝钗说金钏“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因为人们为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

的真实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1. 下列与 “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胡菊人认为薛宝钗用假面对付虛假的世界,用药治疗生命激情,是大悲剧人物。 D. “冷香丸”对宝钗治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 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毛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已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3. 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造成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原因的一项是

A. 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B.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C. 从写作目的看,作者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写出了薛宝钗内心的细腻,从而表现了她立体的形象和复杂的性格。

D. 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病症”之二是为人端庄。理解错误。为人端庄并不是她的“病症”。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理解有误,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

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美美与共”不是造成对宝钗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表现了她立体的形象和复杂的性格”文中没有提及。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3.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甲)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乙)。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9、文中(甲)处应添加的标点是(2分)

A.破折号 B.冒号 C.句号 D.逗号

10、文中(乙)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2分)

A.主题制约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 C.内容与形式统一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11、第二句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不对的一项是(2分)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12、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说明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掐丝形式。 B.说明掐丝的形式和内容。 C.说明粘在铜胎上的线条画要用繁笔的原因。 D.说明掐丝的形式和原理。 参考答案:

9.C 10.B 11.A 12.D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

南。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

尧①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②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③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

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④

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⑤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 ①尧:我国历史上传说时代的圣明君主。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宇仲武,隐于箕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自命高洁而不受。②爝(jué)火:炬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 ③时雨: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④鹪鹩(jiāoliáo):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⑤尸祝: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 19. 请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进行解释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天下既已治

(4)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B.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C. 鹏之徙于南冥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名者,实之宾也 21. 选出对上面两个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甲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鲲鹏是有所待而不逍遥不自由的。 B. 乙文“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就是说明“圣人无名”的道理。文中的许由是庄子心中那种无己、无功、无为,追求逍遥境界的神人,是不肯为身外之事所羁绊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权势,在许由看来,不过是人生的枷锁而已。

C. 两个文段都用了比喻。语段甲用“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等比喻侧重说明的是“世间万物的逍遥有所待,而这种有所待还要受它所依凭的条件的制约,条件的程度制约着逍遥的程度这一道理。而乙文许由用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比喻说明天下对于我无所用。用越俎代庖的故事,把自己比喻成无所作为的庖人,甘心退让。

D. 《逍遥游》想象丰富,境界开阔。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甲文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象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参考答案:

19. (1)记载;(2)奋起的样子;(3)太平、安定;(4)徒劳。 20. C 21. C 22. (1)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

(2)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了,主持祭祀的人不会越俎代庖的!”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1)《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起的样子;(3)天下既已治:太平、安定;(4)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徒劳。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选项C,取消句子独立性。选项A,用在选择句中/代词,它,指炬火;选项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选项D,句中语助词,表停顿/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故答案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选项C,“把自己比喻成无所作为的庖人”理解有误。根据理解原文“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许由是把自己比作尸祝,而非普通厨子。故答案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莫之夭阏”没有什么能阻碍、“乃”才、“南”往南飞。(2)“归休乎君” 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予无所用天下为”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治庖”下厨。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

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注:捃摭,寻找。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恤军务 恤:顾及 B.屡遣客间说 间:参与 C.皆辇属于道 属:接连 D.弘正假以风痹请告 告:告假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2)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5分)

参考答案:

4.B(B间:挑拨,离间)

5.A(A“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6.D(D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7.(1)(5分)田季安因为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来谋害他。(赋分点:“以”,因为,1分;“人情”,人心,1分;补充“归附”后的宾语1分;“出”1分;句意1分)

(2)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赋分点:“竟”, 竞相 1分;崇饰“”,夸耀豪华,1分;“辇”,用车装,1分;介宾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①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注释]①宇文夏州:即下文的太祖。 7.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B.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C.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D.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丈夫,在古代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等。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统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

崇拜物。后来“社稷”被用来代指国家。

C.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官职,下文“加通直散骑常侍”中的“加”与之用法相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授”、“封”、“起”、“辟”等。

D. 秦州,地名。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晋初分为十九州,秦州是其中之一。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 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C. 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 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李弼把守城门严禁其部下出城逃跑,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参考答案:

7. B 8. C 9. D

10. (1)贺拔岳没有罪而你却杀害了他,你又不能够安抚、收服他的部众,这使得他们没有归宿。 (2)宇文夏州的才能和谋略无人能比,他的品德仁义令人宗仰。侯莫陈公才智很小却计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任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战,多次取得胜利。到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以后,军队停驻在陇上。太祖从平凉进兵讨伐侯莫陈悦。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清水郡守”“南秦州刺史”“贺拔岳”“太祖”“平凉”等即可作出判断。

8.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加”指加封,与“拜”的用法并不相同。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李弼把守城门禁止其部下出城”错,原文是“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李

弼守住城门安抚众人。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抚纳”,安抚、收服;“无所”,没有什么。第二句得分点:“冠世”,超人出众、天下一流;“宗”,令人宗仰;“保”,保全。 参考译文:

李弼字景和,是辽东襄平人。他的六世祖李根,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李贵丑,任平州刺史。他的父亲李永,任太中大夫,被追赠为凉州刺史。

李弼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膂力过人。当时正处于魏室衰亡祸乱的时期,他曾对他所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平定寇难,安定社稷以获取功名,怎么能碌碌无为靠着门第等级来求得美名尊位呢?”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征用他为别将,他跟随尔朱天光西征,攻破赤水蜀。因功被拜为征虏将军,封为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击败了他们。李弼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军都畏惧他,说:“不要挡在李将军的前面。”

尔朱天光前往洛阳,李弼因此隶属于侯莫陈悦,任大都督,加授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任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战,多次取得胜利。到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以后,军队停驻在陇上。太祖从平凉进兵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谏侯莫陈悦道:“贺拔岳没有罪而你却杀害了他,你又不能够抚慰、收服他的部众,这使得他们没有归宿。宇文夏州收服并任用他们,得到了他们的誓死效力,都宣称为主将报仇。他的用意本来就不小。如今应当停战谢罪,否则恐怕一定会遭受灾祸。”侯莫陈悦惶恐疑惑,想不出什么办法。李弼知道侯莫陈悦一定失败,就对他的亲信说:“宇文夏州的才能和谋略无人能比,他的品德仁义令人宗仰。侯莫陈公才智很小却计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我们如果不想办法,恐怕要同他一起遭受灭族的灾祸。”恰好遇上太祖的军队抵达,侯莫陈悦就放弃秦州向南出城,据守险要之地以图自保。第二天,李弼秘密派使者到太祖那,许诺背叛侯莫陈悦前来投降。当夜,李弼集合部众,说道:“侯莫陈公想回到秦州,你们为什么不整理行装?”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妻妹,李弼特别受到侯莫陈悦的亲信任用,众人都相信了他。人心惊慌骚乱,无法重新安定,都分散逃走,争着前往秦州。李弼就骑马守住城门安抚众人,于是率众归附了太祖。侯莫陈悦因此失败。太祖对李弼说:“你和我同心,天下就不难平定。”太祖打

败了侯莫陈悦,获得了金银财宝和奴婢,将好的全部赐给他。仍令李弼以原来的官职镇守原州。不久李弼被拜为秦州刺史。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将下列三个短句变为一个长单句,为边境“防越报警系统”下定义。(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这个系统是我国第一套实际应用光纤振动的报警系统。

②这个系统集边防警情应急预案处理和边境线报警与营区自我防卫于一体。 ③防越报警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

答:

参考答案: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

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 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 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 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 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 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 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参考答案:

17. A 18. C 19. D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中有有两处错误,搭配不当,第一,“舞蹈”是形式,“故事”是内容,“形式”不能“再现历程”。第二,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项目”,没有说完,又出现新的主语“人们”,在“人们”前加“让”。这两出错误军作改正的是A。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

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根据文中“正式首演”,应用“前所未有”。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致、合拍(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文中是“表演”,用“丝丝入扣”。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语境是“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用“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辟蹊径:单独开出一条 道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语境是“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用“独辟蹊径”。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前文“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应该用“人物发展村寨”的语序,故用“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故选D。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9. “今天你偷多少?”“不多,才2万多。”看到这样的聊天记录,您可别报警,他们说的是网络农场。种菜偷菜,是今年热门的网络小游戏。而这样简单的一个游戏却让许多网民为之疯狂,有上班族辞职专门在家种菜偷菜,还据说有医生为了收菜耽误了病人治疗。

针对“网上偷菜”的现象,请你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态度鲜明,语言表达准确。不少于60字。(4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支持上网偷菜。因为“偷”在现实中是不被允许的,但在网上能够“光明正大”的偷;这种“偷”与“被偷”的游戏,就像童年时经常玩的“过家家”的感觉一样,可以获得乐趣。而且现代人学习、工作压力都很大,而这个一分钟游戏,既不耽误学习工作,又可以释放现实的压力。 (2)我不赞同网上偷菜。因为“偷菜”游戏很容易误导未成年人,把游戏和现实混淆在一起,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再者如若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偷菜”上,长期迷恋游戏,不仅影响学习工作,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封闭自己,从而加深现实中的孤独感。(言之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10. 辨析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找出恰当的词语完成表格的填写。 感情色彩 例词 褒义 果断 成果 鼓舞 爱护 中性 教训 结果 保护 贬义 武断 教唆 煽动 参考答案: 感情色彩 例词 褒义 果断 教诲 成果 鼓舞 爱护 中性 决断 教训 结果 鼓动 保护 贬义 武断 教唆 后果 煽动 庇护 根据题目要求和日常积累作答。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背着背包、拄着拐杖,手里拿着小包装着零钱,是各地乞讨者常见的形象。但今年以来,不少民众发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即胸前挂了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可以扫码付款。 不少网友惊呼,现在乞讨人员太专业,都可以用微信支付了;还有不少网友调侃“乞讨都非常跟随潮流”,“还可以配备POS机”;也有网友提醒,不要盲目扫码支付。

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人们为何对“二维码乞讨”有抵触情绪

背着背包、拄着拐杖,手里拿着小包装着零钱,是地铁乞讨者常见的形象。但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附近看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即胸前挂了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可以扫码付款。

网友惊叹道:“现在乞丐都紧跟潮流,乞讨用微信支付,感觉自己low爆了。”还有网友评论道:“这真的是乞丐吗?简直亮瞎了我的双眼,我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网友们对“二维码乞讨”的态度并不友好,对“信息化乞丐”难以接受。新闻底下的网友评论,铺天盖地的是一阵调侃与反讽。

网友对“二维码乞讨”厌倦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的是对职业乞讨的不满情绪。正常来说,如果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乞讨,我们不仅不会厌倦,还会出于同情心去给予一份怜悯。这样的乞讨,公众可以理解和支持,因为符合我们对乞丐应有的设想和伦理规范,合乎我们的人性。

可是,“二维码乞讨”却是另一种状态。乞丐能用二维码讨钱,想必乞丐还存在一定智力和劳动

能力,不然也不可能使用智能手机、绑定银行卡和使用微信支付。而那些使用“二维码乞讨”却没有缺胳膊少腿的乞讨者,凸显“靠救济度日”的惰性,是对惰性的直接暴露。这种惰性也反映了,“如此”乞丐,根本没有到走投无路之地,主要目的就是想不劳而获。

我们对“二维码乞讨”不能一棒子打死,那些真正丧失劳动能力、身体有残疾之人,使用二维码方式乞讨,也只是为了顺应移动支付、不带零钱出门的大潮流。但那些身体无恙、四肢健全之人,就

似乎是在对公众进行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让职业乞讨之风变得愈来愈理直气壮,公众对于“二维码乞讨”不满原因也在于此。

公众不是不能接受“二维码乞讨”这样的新鲜事物,而是对“职业乞讨”不满和厌倦了。“城里磕头,回家盖楼”不是个案,如此“紧跟潮流”的乞讨方式,恐怕会加深人们对“富乞丐”的刻板印象,让公众更加讨厌乞讨的行为。或许,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无助者,他们获助的希望,正在一点一点被“二维码乞讨”所蚕食。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乞丐拿着高科技的工具行乞,这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材料看如今已是智能手机时代,公众对于支付方式的升级本无可厚非。如果站在这个层面上来审视,行乞者使用二维码乞讨,使用二维码的乞讨,只不过是传统乞讨者的“现代版”。但问题是,一张二维码背后潜在的智能手机、合法收银机构等高昂的“行乞成本”,是否意味着乞讨行为本身成为一种骗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可以立意为“升级版的行乞方式让人怀疑”。行文时注意简单的描述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深入论述怀疑的原因,可从行乞的方式需要投入,既然有投入何必行乞;从能运用这种高科技的手段,就证明智力没有问题,既然有能力自食其力,为什么行乞;行乞的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温饱还是发财的角度逐层分析,最后总结观点。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