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作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二节 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五味的作用 特别重要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炮制和配伍
就炮制而言,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二、理论基础
1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如癫狂、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平喘,归肺经;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 第五节 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具体参见各药物)。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一、配伍的概念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意义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3 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第二节 中药配伍的内容 七情配伍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疗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第一节 配伍禁忌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十八反、十九畏 ①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②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第二节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2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 第三节 妊娠禁忌 1.妊娠禁忌的概念
妊娠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2.妊娠禁忌药分类和使用原则
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如牛膝、川芎、红花、 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附子等。 第四节 服药饮食禁忌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
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 服中药时通常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 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 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 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⑦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 紫 苏
3
①解表散寒——特点:解表力弱。应用:外感风寒轻证。 ②行气宽中——胸腹气滞证。
③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等。
苏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 生 姜
①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
②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寒饮呕吐等。 ③温肺止咳——寒痰咳嗽。
④解毒——解鱼蟹毒和解药物毒(天南星、半夏中毒)。 香薷
①发汗解表(特点:外能发汗,内能化湿,且发汗力强。素称“夏月之麻黄”。)夏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②和中化湿:暑湿证—泄泻、呕恶等。 ③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注意:用法(发表煎煮加酒且温服,利水浓煎冷服) 荆芥与防风功效主治异同
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 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白 芷
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多用。本品为治阳明头痛要药。 燥湿止带——湿热带下 通鼻窍——鼻渊头痛。 消肿排脓——疮疡肿痛。 细辛
解表散寒——外散风寒,内扶阳气。应用:阳虚感冒。 袪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通窍——鼻渊
温肺化饮——寒饮咳喘。如小青龙汤。 注意:用量<3g。辛不过钱 苍耳子
发汗解表——风寒感冒。 通鼻窍——鼻渊。
祛风湿,止痛——特点: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应用:①一身上下湿痹拘挛,②风疹瘙痒。 注意:有小毒。 第三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
三药均可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
但薄荷宣散表邪力强,且还可清利头目,利咽喉,疏肝行气,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肝郁胁痛等; 牛蒡子疏风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对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咯痰不利者尤为适宜; 蝉蜕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还可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治疗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及小儿夜啼不安。
桑叶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
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
柴胡、葛根与升麻功效主治异同
4
相同点: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
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退热力强):主治肺胃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头痛。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疮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二药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 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 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等; 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芦根与天花粉
芦根与天花粉均为清热泻火药,均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消渴,肺热咳嗽等证。 芦根还能止呕、利尿,用于胃热呕逆,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 栀 子
泻火除烦:①热病心烦之要药(配淡豆豉);②高热烦躁神昏(配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利湿——特点: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应用:①黄疸(配茵陈),②血淋涩痛,③目赤肿痛。 凉血解毒——应用:①血热吐衄,②火毒疮疡等。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①肝火亢盛之目珠疼痛(配桑叶、菊花、决明子);②肝阴不足,疼痛入夜尤甚者等(配枸杞子); 散结消肿:瘰疬、痰核、乳痈、淋巴结核等。 决明子
清热明目: 用于肝热或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润肠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疸、泻痢、淋证、湿疹湿疮,三焦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黄芩善清上焦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黄柏善清下焦热。
不同点: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龙胆草
清热燥湿:长于清泄肝胆湿热。①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带下,②湿疹瘙痒。 泻肝胆火:用于肝胆火盛之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 苦 参
清热燥湿:①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②大肠湿热之痢疾、便血,③下湿热之赤白带下,④肌肤湿热之湿疹、湿疮。
杀虫:①皮肤瘙痒,②疥癣麻风,③外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利尿:湿热小便不利。 注意:配伍(配白鲜皮,白蒺藜,地肤子、忌配藜芦),禁忌证。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主治异同
5
相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等。
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痈优于金银花,素有“疮家圣药”之称。
不同点:金银花又入血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能清心开窍,治疗温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 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以及火毒诸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等。
不同点:①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多治斑疹吐衄; ②板蓝根长于利咽,善治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③大青叶与板蓝根不仅清营血分热邪,又能清解卫分、气分之热,故二药对风热表证、温病初期有效;④青黛兼能清泄肝火,治疗肝热生风、小儿惊痫以及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 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①疔疮肿毒,②乳痈要药,③肺痈,④肠痈,⑤咽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利湿通淋:①热淋涩痛,②湿热黄疸。 注意:大量致便溏。 土茯苓
解毒:长于解梅毒。①梅毒,②痈肿等。 除湿:①湿热淋浊、带下,②疥癣。
通利关节:用于筋骨疼痛,汞中毒(治疗梅毒用轻粉)引起的肢体拘挛。 注意:忌茶。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①痈肿疮毒 ②肺痈要药 ③肺热咳喘 利尿通淋:热淋。 注意:不宜久煎-后下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特点:长于清大肠经热毒。①热毒血痢良药,②阿米巴痢疾。 注意:白头翁鲜品,外用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性,应予注意。 鸦胆子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热毒血痢,冷积久痢。 —间日疟,三日疟。 腐蚀赘疣—治疗鸡眼,寻常疣等。 不宜入汤剂,可装入胶囊或用龙眼肉包裹吞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疾)。 有毒,对胃肠道和肝肾功能均有损害。 脾胃虚寒者慎服。 第五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舌绛烦渴、身热夜甚,②内伤血热之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 养阴生津:①阴虚内热之骨蒸劳热,②内热津亏消渴、便秘等。 配伍:生地配麦冬、玄参 养阴通便,用于阴伤津亏肠燥便秘。 玄参
清热凉血:①温病热入营血之舌绛烦渴、身热夜甚,②内伤血热之吐血、衄血。
泻火解毒:①外感病之温毒发斑、白喉,②内伤热炽之目赤、咽痛,③痰火结滞之瘰疬,④热毒外发之痈肿疮毒等。 滋阴:③热病伤阴或内伤阴虚之便秘、骨蒸劳嗽。 反藜芦。 丹皮与赤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吐血衄血、发斑发疹,血行瘀阻之痛经、闭经、胸痹绞痛、肢体麻木、关节痹痛、跌打损伤。
同中之异:清热凉血,牡丹皮优于赤芍;活血化瘀,赤芍优于牡丹皮。
不同点:牡丹皮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且能透发阴分伏热,治疗阴虚无汗之骨蒸发热;赤芍又常于泻肝火。
6
第六节 清虚热药 青蒿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 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善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本品清血热而止血。 丹皮与地骨皮
均能清热凉血,退虚热,均可治血热吐衄、阴虚发热证。前人虽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
丹皮长于清热凉血,常用治热人营血证,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以及肠痈、痈疡肿毒等证; 地骨皮则长于清退虚热,多用于虚热证,并能清泻肺热,可用于肺热咳嗽,以及内热消渴证。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攻下药 大 黄
泻下攻积:治阳明腑实证(痛、胀、吐、闭)、热结便秘等。荡涤肠胃,有将军之称。
清热泻火:治热毒痈肿(导热毒由大便排出)、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凉血解毒:治火热上炎之咽痛等,血热吐衄等。
逐瘀通经:治闭经、癥瘕等(新瘀宿瘀皆化,使离经之血从大便排出) 配芒硝、枳实、厚朴;后下;活血用酒大黄;止血用大黄炭。 芒 硝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证。(提高肠道渗透压,大黄促进肠蠕动,合用泻下力强)相须为用。 清热消肿:外用治疗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冲入药汁内或水溶化服。 芦荟
汁液浓缩干燥物。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清肝:肝经实火。
杀虫:外治顽癣,内治小儿疳积。 注意:入丸散服,不入煎剂,孕妇及胃弱者忌用,有肾毒性。 第三节 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① 血不足肠燥便秘;②肠胃燥热津伤便秘。 郁李仁
润肠通便:宜于便秘兼气滞腹胀者。 利水消肿:宜于水肿脚气浮肿兼便秘者。 第四节 峻下逐水药
大戟、甘遂、芫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有毒,均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治水肿、腹水之实证,以及疮痈肿毒等,均反甘草。
同中之异:①毒性:芫花为最,其次大戟,再次甘遂;②泻水强度:甘遂>大戟>芫花;③泻水部位:甘遂主泻经遂之水,大戟主泻脏腑之水,芫花主泻胸中水。
不同点:甘遂又疗风痰,治癫痫;大戟又消瘰疬;芫花又祛痰止咳,杀虫,治寒痰咳嗽,虫积腹痛等。 巴 豆
毒性较大,制霜用。
峻下冷积:寒滞食积,阻结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 逐水退肿:水肿、腹水、臌胀。
7
祛痰利咽:喉痹痰阻结胸。
蚀疮祛腐:痈疽,疥癣,恶疮。 注意:内服0.1—0.3g,入丸散,药后忌热粥,畏牵牛,体弱忌服。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与羌活的比较
二药性味均为辛苦温。均能祛风湿,止痹痛,祛风解表,用于风寒湿痹痛,风寒表证挟湿者。 其中独活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而羌活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络止痛: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凡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新久皆宜。 治骨鲠:诸骨鲠喉。
消痰水:痰饮,噎膈。 注意:煎服,5~15g。治骨鲠可用30~50g。 川 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寒湿痹痛,心腹冷痛,寒疝疼痛等。 注意:煎服,1~3g。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 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妇忌用。生品一般不内服。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及、白蔹。 蕲 蛇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2)小儿惊风,破伤风。本品人肝经,既能祛外风,又息内风,能定惊止痉。 (3)麻风、疥癣。 木 瓜
舒筋活络:①治风湿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②脚气肿痛。 和胃化湿:湿浊内阻之吐泻转筋。
消食生津开胃:应用于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第三节 袪风湿热药 秦艽与防己
均具有祛风湿,止痹痛作用,治风湿痹证寒热均可。
但秦艽还可通经络,退虚热,清湿热,用治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防已还可利水消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第四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与桑寄生
均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用于风湿痹证,筋骨痿软。
但五加皮有温补之效,用于小儿行迟,体虚乏力;又可利水,用于水肿,脚气。 桑寄生还能固冲任、安胎,用于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狗 脊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此外,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各药 藿 香
化湿:湿滞中焦证。
解暑: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 止呕:湿浊中阻呕吐。 注意:后下。 佩 兰
化湿:湿滞中焦证。 解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 苍 术
燥湿健脾:①湿滞中焦证;②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诸证。 祛风散寒:风湿痹痛(配黄柏);表证夹湿 明目: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8
特点: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
苍术配厚朴、橘皮:燥湿健脾,应用于湿滞中焦证。 苍术配黄柏:湿热痹痛(下半身)。 厚 朴
燥湿消痰:湿滞中焦证兼气滞。厚朴为消除湿滞痞满要药。 下气除满:痰饮咳喘;腹胀,便秘,食积等。
特点:既能除无形之满,如气滞胸满、腹满;又能除有形之满,如食积、便秘等。 砂仁、白豆蔻比较
砂仁、白豆蔻均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然砂仁兼止泻、安胎,又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等证。白豆蔻则多用于湿温初起。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利水消肿、渗湿:水肿、小便不利。 健脾:脾胃气虚证。
安神: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食少、乏力等。 注意:捣碎入煎剂。小便通利者慎服。 人参,白术、甘草(四君子汤) 薏苡仁
利水消肿、渗湿:功似茯苓,又可直达足部,治疗脚气肿痛。 健脾止泻:脾虚泄泻(炒用)
祛湿除痹:湿痹筋脉拘挛,胸痹。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注意:孕妇慎服。 猪 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利水消肿、渗湿(作用强于茯苓):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常与茯苓相须为用。 无水湿者慎服。 泽 泻
利水消肿、渗湿: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泄热:泄肾与膀胱湿热,治下焦湿热之黄白带下,小便淋浊。亦治相火偏亢之遗精盗汗。 肾虚精滑者慎服。 降血脂。 第三节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利尿通淋(甘而滑利,气寒清热,性专降泄。):①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②水肿、小便不利。 渗湿止泻:暑湿泄泻。
清肝明目:①肝经风热目赤肿痛;②肝肾不足目暗昏花。
清肺化痰:肺热咳嗽痰多。 注意:包煎。孕妇慎服 车前草:兼能清热解毒,止血。 滑 石
利尿通淋(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及石淋。 清热解暑:①暑热烦渴; ②湿温初起。
收湿敛疮:湿疮、湿疹、痱子。 注意:包煎。孕妇慎服。 甘草、滑石:治暑热烦渴及湿疮 木 通
利尿通淋:①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②脚气肿胀、小便不利。 清泻心火: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通经下乳:①血瘀经闭;②湿热痹痛;③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用量:3-6g。 马兜铃科关木通已被取缔 现用木通科木通,毛茛科也可用。 通 草
甘、淡、微寒,性质平和。
利尿通淋: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
9
下乳: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鉴别: 今之木通,古书称为“通草”; 今之通草,古书称为“通脱木” 。 石韦
利尿通淋:热淋、石淋、血淋。善治石淋。 清肺止咳:肺热咳喘。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崩漏、衄血。 第四节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
利湿退黄,解毒疗疮治黄疸要药,又治湿温,湿疮,湿疹。 注意:血虚萎黄慎用。 配栀子、大黄应用于湿热型黄疸 配附子、干姜应用于寒湿型黄疸 金钱草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利尿通淋—善治石淋(泌尿系结石)肝胆结石。 解毒消肿—痈肿、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虎 杖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清热解毒—痈疮肿毒、烧烫伤、毒蛇咬伤。
散瘀止痛—血瘀闭经、痛经、跌打损伤、癥瘕。 化痰止咳—肺热咳嗽。
泻热通便—热结便秘。 注意:便溏者慎服。 配茵陈、金钱草治黄疸。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药物 附 子
回阳救逆:纯阳燥烈,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主治亡阳证。 补火助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主治阳虚证。 散寒止痛:秉性纯阳,温散走窜,散寒力大。用于寒痹证。
用法:有毒,先煎30~60分钟。 配干姜、甘草治亡阳;配人参治亡阳气脱。 干姜
温中散寒:长于温脾散寒。用于寒凝脾胃证。 回阳通脉:亡阳证。
温肺化饮:寒饮伏肺喘咳。
干姜配党参、甘草、白术:补脾益气,温中散寒,应用于脾胃虚寒证。 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应用于亡阳证。
干姜配细辛:温肺化饮力强,应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肉桂
补火助阳:善补命门之火,有补火助阳,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治肾阳虚证。 散寒止痛:寒凝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等。
温经通脉:寒凝血滞痛经,闭经;阴疽。引火归原: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的虚阳回归故里。用于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等。 注意:阴虚、血热孕妇慎服。畏赤石脂。 吴茱萸
散寒止痛:善散肝经寒邪,主治寒疝腹痛、厥阴头痛、脘腹冷痛、寒湿脚气肿痛等。 降逆止呕:胃寒呕吐;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注意:有小毒。 吴茱萸配黄连:应用于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应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小茴香
散寒止痛——特点:善散下焦寒气。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等。 理气和胃——脾胃气滞、冷气疼痛等。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10
丁 香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治胃寒呕吐呃逆要药;脘腹冷痛。
温肾助阳——阳萎、宫冷不孕等。 注意:阴虚者不宜,畏郁金。 母丁香:为成熟果实,功似丁香而力弱。 高良姜
温中止痛:长于散胃寒,主治寒凝中焦、气滞腹痛。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
高良姜配炮姜:温中散寒止痛,应用于胃寒腹痛。
高良姜配香附:温中疏肝理气,应用于胃寒肝郁,脘腹胀痛。 第十二单元 理 气 药 第一节 概述(略)二节 具体药物 陈皮与青皮
均能行气消滞,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但陈皮性较平和,归脾肺经,主理脾肺气滞,并能燥湿化痰,主要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及湿痰、寒痰壅肺之咳嗽、胸闷等证;
青皮主归肝、胆、胃经,善于疏肝破气,常用于肝气郁结、食积气滞及癥瘕积聚等证。 枳 实
苦、辛,微寒。
破气除痞: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证,便秘。 化痰消积:痰浊阻滞,胸脘痞满证。
枳实配厚朴、大黄:行气破结,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腹痞胀痛。
附:枳壳:未成熟果实。与枳实相似,唯作用较缓。长于理气宽胸,消胀除痞。用于胸腹气滞,痞满胀痛等证。 木香、香附、乌药 均能行气止痛,可治气滞腹痛。
但木香善行脾胃、大肠气滞,兼消食健胃,可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痢疾里急后重等证;
香附药性平和,并长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为调经之要药,多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 乌药上入脾肺,下达肾与膀胱,长于散寒止痛,并能温肾,长于治寒凝气滞而致的胸胁脘腹诸痛、寒疝腹痛以及肾阳不足而致的小便频数与遗尿。 沉 香
辛、苦,温
行气止痛: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呃逆。
纳气平喘: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气逆喘息。 注意:后下,孕妇禁用。 川楝子
苦,寒。有小毒。
行气止痛:①肝郁化火,胁肋胀痛;②肝胃不和脘腹胁肋作痛及疝痛属肝经有热者。 杀虫:蛔虫腹痛;头癣。
川楝子配延胡索(金铃子散):行气止痛,疏肝泄热,应用于肝郁化火,胁肋胀痛。 荔枝核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①疝气痛,睾丸肿痛;②痛经,产后腹痛;③肝胃不和胃脘久痛。 薤 白
通阳散结:胸痹证之要药。
行气导滞:肠胃气滞,泻痢里急后重。
薤白配瓜蒌:通阳散结,行气宽胸,应用于寒痰阻滞、胸阳不振、胸闷胸痛。 现代治冠心病、心绞痛 再配川芎、红花、赤白芍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的比较
均有消食和中之功,均治疗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证。
其中: 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且能行气散瘀。用于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等。
神曲消导之力较强,消食兼能解表,多用于食积兼外感表邪者,并能助金石药物的消化吸收。
11
麦芽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类食积,又能回乳,疏肝解郁。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等症。 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人参恶莱菔子)
消食除胀:消食力强,兼行气消胀。①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②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降气化痰:咳嗽痰多,胸闷食少。 鸡内金
消食健胃:善消各种积滞。应用:①食积停滞证;②小儿脾虚疳积。 涩精止遗:遗精遗尿。
消石化坚:泌尿系结石及肝胆结石。 药用部位—砂囊内壁 第十四单元 驱 虫 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药物 使君子
杀虫消积:气味香甜,尤宜于小儿蛔虫证。小儿疳积。
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嚼服,6~9g。小儿每岁1~1.5粒,l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1次,连用3日。 苦楝皮
苦,寒。有毒。
杀虫:善驱蛔虫。应用:蛔虫、蛲虫、钩虫等。 疗癣:疥癣湿疮。
注意: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体虚者慎用,肝病忌用。 槟 榔
杀虫消积:善驱绦虫。
行气: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或痢疾里急后重。 利水:水肿,脚气肿痛。 截疟:疟疾。
注意:煎服,3~l0g。驱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30~60g。生用力强,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第十五单元 止 血 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凉血止血药 小 蓟
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特点:又兼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 散瘀解毒消痈——热毒疮痈。 大 蓟
凉血止血——特点:凉血止血又兼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散瘀解毒消痈——热毒痈肿。 地 榆
苦、酸,微寒。
凉血止血——特点:善治下部出血。应用:下焦热盛所致的便血、痔血及崩漏等。
解毒敛疮——特点:“家有地榆皮,不怕烫破皮”。应用: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皮肤溃烂。 槐 花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侧 柏 叶
凉血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善治咳血。 化痰止咳——肺热咳嗽,痰稠难咯。
生发乌发——血热脱发及须发早白。 注意:炮制品。 白茅根
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尿血及吐血、衄血等。 清热利尿——热淋涩痛,水肿及湿热黄疸等。
12
清肺胃热——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等。 第三节 化瘀止血药 三七
甘、微苦,温。
化瘀止血——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应用:各种内外出血证。
活血定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此外,本品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民间用治虚损劳伤。 茜 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血热夹瘀的吐血、衄血及崩漏等出血证;血滞经闭、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等。 蒲 黄 干燥花粉。
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
化瘀——瘀血所致心腹疼痛,产后腹痛及痛经等。 利尿——血淋涩痛。
入汤剂包煎,止血多炒用;化瘀宜生用。 注意:本品可收缩子宫,孕妇忌用。 第四节 收敛止血药 白 及
苦、甘、涩,寒。
收敛止血——特点:善治肺胃出血。应用:咯血、吐血及外伤出血。 消肿生肌——疮痈肿毒,手足皲裂及肛裂。 水煎服,3~10g;反乌头。 仙鹤草
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种出血证。 截疟止痢——腹泻痢疾;疟疾。
补虚——脱力劳伤,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解毒杀虫——痈肿;阴部湿痒等。 棕榈炭
苦、涩,平。
收敛止血——特点:收涩性强,容易留瘀。应用:崩漏等无瘀滞的出血证。 止泻止带——泄泻;带下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血余炭
收敛止血,散瘀利尿——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应用:衄血、咯血、吐血、崩漏等出血证;小便不利。 注意:研末服,每次1.5~3g。 胃弱者慎服。 第五节 温经止血药 艾 叶
温经止血——特点:善暖下焦胞宫,尤宜于妇女崩漏下血。应用:崩漏等虚寒性出血证。 散寒调经——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及宫冷不孕等。 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炮姜
温经止血—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出血病。 温中止痛—虚寒性腹痛、腹泻。
第十六单元 活血祛瘀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活血止痛药 川 芎
活血行气——特点: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应用:血瘀气滞的胸痛、胁痛、痛经、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 祛风止痛——特点:善上行头目,为头痛要药。应用:头痛,风湿痹痛。 特点:上行头目,下达血海,中开郁结。 延胡索
罂粟科,夏季采,陈旧良,宜醋制。
活血,行气,止痛——特点:善行血中气滞,为止痛良药。应用:血瘀气滞的多种疼痛(心痛欲死,速觅元胡)。
13
郁 金
辛、苦,寒。
活血止痛——血瘀气滞的胸胁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及癥瘕等。 行气解郁——肝气郁结之胁痛等。
清心凉血——湿温病湿浊蔽窍,神志不清及痰热闭阻心窍的癫狂证;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及肝胆结石。 注意:畏丁香。 姜 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血瘀气滞胸胁心腹疼痛,牙疼,经闭及跌打损伤;风湿肩臂疼痛。 乳香与没药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为树脂类药,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为止痛要药,治疗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及疮痈肿痛等证,常相须为用,入煎剂均需包煎,胃弱者慎服。
不同点:乳香又能行气,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故行气舒筋方中多用乳香,活血散瘀方中多用没药。 五灵脂与蒲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化瘀止血,活血止痛。治疗瘀血腹痛、产后腹痛等,以及各种出血,善治瘀阻经脉之出血,均需包煎。 同中之异:化瘀五灵脂为优,止血蒲黄见长。 第三节 活血调经药 丹 参
苦,微寒。反藜芦。
活血调经——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血热血瘀证。 祛瘀止痛——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及风湿痹痛等。 凉血消痈——疮痈肿毒。
除烦安神——热入营血,斑疹神昏或心悸失眠。 红花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
(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本品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是治疗妇产科血瘀病证的常用药,常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如桃红四物汤。
(2)癥瘕积聚。本品能活血通经、祛瘀消癥,可治疗癥瘕积聚,常配伍三棱、莪术等药同用。 (3)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 (4)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4)瘀滞斑疹色暗。 桃 仁
苦、甘,平。有小毒。
活血祛瘀:① 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及跌打损伤等。② 肺痈、肠痈。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止咳平喘:咳嗽气喘。
注意:孕妇忌用。便溏者慎用。本品有毒,不可过量。 益母草
辛、苦,微寒。
活血调经——血滞经闭,痛经及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 利尿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皮肤瘾疹。 牛 膝
苦、甘、酸,平。
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及跌打伤痛。
补肝肾、强筋骨——肝肾不足,腰膝痿软及风湿久痹,腰膝酸痛。 利尿通淋——血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引血、引火下行——①血热妄行的吐衄出血。②阴虚火旺的牙痛、口舌生疮。③阴虚阳亢的头痛眩晕。 品种:活血、利尿、引血下行宜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宜怀牛膝。
14
使用注意: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遗精滑精及气虚下陷者忌用。 鸡血藤
行血补血调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血瘀血虚证。 舒筋活络——风湿痹痛及中风,肢体麻木或瘫痪等。 第四节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破血逐瘀——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及癥瘕积聚。续筋接骨——特点:为骨伤科要药。应用: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
水煎服,3~10g;研末服1~1.5g。孕妇忌用。 马钱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大毒。归肝、脾经。 【功效】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应用】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 【用法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自然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特点: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为接骨续伤之要药。应用:跌打骨折,瘀肿疼痛。 水煎服,10~15g;入丸散每次0.3g。 第五节 破血消癥药 莪 术
破血行气——血瘀气滞的癥瘕积聚,经闭腹痛等。 消积止痛——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 三棱与莪术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均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相须为用,治疗癥瘕积聚、经闭、产后瘀痛及食积气滞之证。 不同点:三棱破血力较强,莪术长于行气消积。 水 蛭
咸、苦,平,有小毒。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血瘀经闭,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瘀血重证(善行能行血,行迟不伤血)。
水煎服,3~6g;入丸散,每次0.3~0.5g。 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 本品含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温化寒痰药 半夏与天南星
均能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主治湿痰、寒痰证;外用均能消肿止痛,用治疮疡肿毒以及毒蛇咬伤。
但半夏善治脏腑湿痰,并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用于多种痰湿证、呕吐,以及痞证、结胸等病证; 天南星则善治经络之风痰,并能祛风止痉,多用治风痰眩晕、中风、癫痫以及破伤风等病证。 禹白附
袪风痰:治风痰眩晕
止痉止痛:用于风痰阻于经络之口眼歪斜,风湿痹痛。
解毒散结:毒蛇咬伤等。 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较少应用。 白芥子
温肺化痰利气—特点:辛散利气豁痰,性温而化寒痰。应用:寒痰喘咳。可除关节、经络之痰。应用:痰滞经络,肩背肢体疼痛麻痹之痹证。
散结消肿—特点:搜剔内外痰结。应用: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旋覆花
降气化痰行水—寒痰咳喘。
降逆止呕—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嗳气等。 包煎。 第三节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与浙贝母
15
均能清热化痰、散结,用于治疗热痰以及瘰疬瘿瘤等。
但川贝母微寒,味甘质润,长于润肺,故多用于治疗燥痰,咳嗽痰少以及肺燥干咳和肺虚久咳;
浙贝母苦寒,长于清热,性偏于泄,故多用于治疗热痰之咳嗽痰黄黏稠,以及肺热咳嗽和风热咳嗽。清热散结之功两者均有,但以浙贝母为胜。 瓜蒌
清热化痰—特点:稀释痰液。用于热痰咳嗽、燥痰咳嗽等。 宽胸散结—胸痹。配薤白;肺痈、肠痈。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相比较而言,瓜蒌皮长于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而瓜蒌仁则长于润肺化痰,润肠通便。反乌头。 竹 茹
清热化痰—用于热痰咳嗽。
除烦止呕—用于胃热呕吐、痰热失眠、心烦不宁等。 凉血止血—吐血、衄血、崩漏。 生用清化痰热; 姜汁炙用止呕。 天竺黄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治热病或痰热而致的惊风,癫痫,中风昏迷,喉间痰鸣。多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 前胡
【功效】降气祛痰,疏散风热。 桔 梗
宣肺祛痰—治疗咳嗽痰多寒热皆宜。 利咽排脓—治疗咽痛喑哑、肺痈等。
注意:1.凡气机上逆引起的呕吐、咳血、眩晕以及阴虚火旺之燥咳者不宜用;2.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3.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第四节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与紫苏子
均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以及肠燥便秘。 苦杏仁长于宣肺,多用于肺气不宣之咳嗽气喘;
紫苏子润降,长于降气兼能化痰,故适用于痰壅气逆之咳嗽气喘。 百 部
润肺止咳—特点:1、寒、热、新、久咳嗽皆治(中枢镇咳);2、长于治肺燥咳嗽、肺痨咳嗽。 灭虱杀虫—头虱、疥癣等。 注意:炮制品。蜜制 紫菀与款冬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燥咳嗽、痰饮咳喘等,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款冬花质润而不燥,治疗肺燥咳嗽优于紫菀,紫菀味甘微温,寒热咳嗽皆宜。然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则长于止咳。
葶苈子与桑白皮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痰热喘咳以及水肿、腹水。
不同点:①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等症;②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痰涎水气,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因有较强的利水作用,又可治疗臌胀、胸腹积水诸症。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重镇安神药 朱砂
清心镇惊安神—特点:清(寒)、镇(质重);应用:1.心火亢盛,内扰神明之心神不宁、惊悸怔忡、烦躁不眠;2.热入心包或痰热内闭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3.小儿惊风;4.癫痫。
解毒—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 注意:入丸散服,每次0.1—0.5g。忌火煅及久服。 磁 石
镇惊安神—肝火亢盛之惊狂、失眠,以及癫痫等。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聪耳明目—肝肾亏虚之耳目失聪(煅用)。
16
纳气定喘—肾不纳气证(煅用)。 龙 骨
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 镇惊安神—应用:神不守舍之心悸失眠、惊痫狂等。 平肝潜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
收敛固涩:滑脱不禁证(遗精、滑精、遗尿、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正虚滑脱证)。 收湿敛疮:湿疮痒疹久溃不敛。 琥 珀
古代松科植物如枫树、松树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 镇惊安神—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等。 活血散瘀—癥瘕、外阴血肿等。
利尿通淋—血淋、癃闭等。 注意:不入煎剂,每服1.5—3g。 第三节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养心益肝安神—心肝血虚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等。 敛汗 —自汗、盗汗。 炒枣仁30g 酸枣仁与柏子仁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养血安神,用于心肝血虚之心悸失眠、健忘等。
同中之异:酸枣仁治失眠优于柏子仁,柏子仁治心悸优于酸枣仁。
不同点:酸枣仁味酸兼能敛汗,治疗阴虚盗汗,柏子仁质润多油,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 远 志
宁心安神—痰浊扰心之心悸失眠,以及心肾不交之失眠、健忘。
祛痰开窍—痰阻心窍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健忘、恍惚;以及痰多咳嗽等。 消散痈肿—痈肿疮毒。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咸,寒。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 清肝明目—长于治肝火目赤疼痛,视物昏花等。 珍珠母
【功效】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外用燥湿收敛。
【用法用量】煎服,l0~25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牡蛎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应用】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常与龙骨相须为用,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痰核,瘰疬,癥瘕积聚。(4)滑脱诸证。此外,锻牡蛎有收敛制酸作用,可治胃痛泛酸。 牡蛎与龙骨
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 但牡蛎平肝潜阳功效为优,又有软坚散结,制酸止痛之功;而龙骨长于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作用强于牡蛎,又可收湿敛疮。 代赭石 苦,寒。
平肝潜阳—特点:平肝兼清肝。用于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惊狂证。 重镇降逆—呕恶,喘息。
煅用凉血止血—血热气逆之吐血、衄血、崩漏。 刺蒺藜
17
苦、辛,平。
平肝潜阳:肝阳眩晕证。
疏肝解郁:胁痛、乳汁不下、症瘕等。 祛风明目: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等。 第三节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咸,寒。
平肝息风—热极生风证(高热抽搐谵语),肝阳上亢证,惊狂证。 清肝明目—肝火目赤肿痛。
清热解毒—温病壮热发斑,皮肤瘙痒等。 水煎1—3g,研末每次0.3—0.6g。 牛黄
【性味归经】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应用】
(1)热病神昏。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诸证,如安宫牛黄丸。 (2)小儿惊风、癫痫。治疗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证。 (3)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
【用法】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天麻与钩藤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治疗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等,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等。
同中之异:天麻息风用于诸内风证,钩藤可清热,则长于治肝热生风证;天麻治头晕,虚实咸宜,钩藤则长于治肝火上攻之头晕头痛。
不同点:天麻又能祛风通络,治疗痹证。 地龙
咸,寒。主下行主通。
清热定惊—热极生风证,癫痫,热毒疮痈。 通络—半身不遂,风湿热痹证。 平喘—肺热咳喘。
利尿—热淋,小便不利等。
相同点:僵蚕、全蝎、蜈蚣皆为虫类息风药,均能息风止痉,应用于惊风、抽搐,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均能解毒散结,用于疮痈肿毒或痰气互结之瘰疬、痰核以及蛇虫咬伤等。 不同点:
僵蚕尚有祛风化痰散结之功,可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咽痛及皮肤痒疹等。
全蝎、蜈蚣二药相须有协同增效作用。但全蝎性平,息风止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止痉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效佳。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第一节 概述(略) 麝香、冰片,均辛香走窜,归心脾二经。 均善开窍醒神,治闭证神昏,常相须为用。
然麝香性温,开窍通闭力强,为开窍醒神要药,闭证无论寒热皆可应用; 冰片性微寒,为凉开之品,开窍力较麝香为逊,主治热闭神昏,兼治寒闭。
其次,麝香入血分善于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既治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又治跌打瘀肿、疮疡、风湿顽痹,还能催产下胎,治胎死腹中、胞衣不下;
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初期者能消散清热,已溃者能防腐生肌,还可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道流脓等证。 苏合香
【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用法用量】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18
石菖蒲
辛、苦,温。
开窍醒神:开心窍治疗痰热蒙蔽心窍之高热、神昏,癫痫,开清窍治疗湿浊上蒙之头晕嗜睡,开耳目之窍治疗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
化湿和胃: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 宁神益志:痰浊扰心之心悸健忘失眠等。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补气药 治疗气虚证,见气短、乏力、头晕、脉虚无力、舌淡等。
主治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见自汗、恶风、易感冒、语音低怯等;脾气虚见食少、便溏、消瘦、脏器下垂等。 人 参
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大补元气—元气将脱证。兼有亡阳,常和附子配伍。
补脾益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配白术、茯苓,肺肾两虚证,配蛤蚧、胡桃肉。 生津止渴—气津两亏证,津亏证,热邪伤津证,配伍石膏、知母。 安神益智—健忘、心悸、失眠等。
配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 西洋参
苦、微甘,寒。
补气养阴—特点:补中兼清。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以此代之。气阴两伤证;肺气虚及肺阴虚证;。 清热生津—热伤气阴之气短乏力、口渴等。 注意:忌铁器炒制,另炖。 党 参 甘,平。
补脾肺气—特点:不燥不腻不寒,鼓舞清阳,振动中气。应用:脾胃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感冒。 补血生津—气津两亏证,气血两虚证。 太子参
甘、微苦,平。
补气健脾,生津润肺。特点:补气而不刚燥,补气力缓,用于气虚不受温补者、不受峻补者。脾肺气阴两虚证。 黄 芪
甘,微温。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特点:补而性燥。用于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不摄血证,气不行血证,气不生津证,气虚发热证。
益卫固表—肺气虚证,表虚自汗证,气虚感冒。 利水消肿—气虚水肿。 托毒生肌—虚证疮疡。
此外,本品尚有补气行滞,补气摄血,补气生津作用,还可用于因气虚所致的血虚出血、消渴、中风后遗症、痹痛麻木等病证。
白术与苍术的比较
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
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要,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尚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分别用治风湿证、风湿痹证及夜盲证。
甘 草-《神农本草经》 甘,平。
补脾益气—补脾气,治疗脾胃气虚证,补心气治疗心气虚证,心动悸,脉结代。
脉跳动时有间歇,止有定数、即几跳一停者为代脉;脉有间歇,但止无定数为结脉。 祛痰止咳—治疗咳嗽,有痰无痰、偏寒偏热皆宜。
19
缓急止痛—缓解脘腹疼痛,缓解四肢拘挛疼痛。配芍药。
清热解毒—解疮毒,解内科热毒,解食物毒,解药物毒,解农药毒,解重金属毒。
调和药性—①缓和硝、黄等,使之泻不伤正;②缓和芩、连等,使之寒不伤阳;③缓和姜、附等,使之热不伤阴;④缓和参、芪等,使之补力持久。
配伍: 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第三节 补阳药
治疗阳虚证,见畏寒肢冷、便溏尿清、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色晦暗、舌淡脉迟等。 主治肾阳虚证,见腰膝凉痛、遗尿滑精、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动则气喘等。 鹿茸
甘、咸,温。
补肾阳、益精血—特点:禀天地纯阳之性,用于肾阳虚证,经血不足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 强筋骨—肾虚骨软,小儿发育不良,骨折久不愈合等。
调冲任,托疮毒—冲任不固之崩漏带下等,以及疮疡久不收敛。 淫羊藿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应用】
(1)肾阳虚衰,阳痿尿频,腰膝无力。 (2)风寒湿痹,肢体麻木。 巴戟天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主治病证】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 仙茅
【功效】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杜 仲 甘,温。
补肝肾—腰膝酸软、小便余沥,崩漏,阴囊潮湿等。 强筋骨—下肢痿弱,骨折等。 安胎—肾虚胎动不安等。 降血压。 续 断
苦、甘、辛,微温。
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阳痿、遗精遗尿,腰膝酸痛,寒湿痹痛。 止血安胎,疗伤续折:崩漏经多,胎动不安;跌打损伤,筋断骨折。 肉苁蓉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肾阳虚、精血不足之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等,以及肠燥便秘。 补骨脂
辛、苦,温。
补肾助阳—肾阳虚证。
固精缩尿—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
温脾止泻—脾肾阳虚五更泻。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 纳气平喘—肾不纳气虚喘。 补骨脂与益智仁功效主治异同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相同点:均能温补肾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主治肾阳虚之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以及脾肾阳虚之久泻等。 菟丝子
辛、甘,平。
20
补阳益精—肾阴虚、肾阳虚证。配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五子衍宗丸);遗精滑精,白浊带下等。 养肝明目—肝肾不足之视物昏花。 止泻—脾虚泄泻。
安胎—肾虚胎动不安。 沙苑子(潼蒺藜、沙蒺藜) 甘,温。
补肾固精—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小便余沥,白带过多等。 养肝明目—肝肾不足之视物昏花等。 蛤 蚧 咸,平。
补肺益肾,纳气平喘—肺肾两虚之喘嗽。配伍人参。 助阳益精—肾阳虚阳萎等。 研末每日服3—6g。 冬虫夏草
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甘,微温。
补肾益肺—肺肾两虚之喘嗽,肾虚不孕不育。 止血化痰—虚劳久嗽,痰中带血等。 炖服。 第四节 补血药
治疗血虚证,见头晕耳鸣,面唇甲色淡,舌淡,脉细等。
主治心肝血虚证,心血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肝血虚兼见月经量少,两目干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等。 当 归
辛、甘,温。
补血调经—血虚证偏寒者。
活血止痛—血瘀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外伤疼痛等。 润肠通便—血虚肠燥便秘。
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熟地黄 甘,微温。
补血养阴,填精益髓—血虚证,精血不足证,阴虚证等。 中满痰多、食少便溏者慎服。常配伍砂仁。 白 芍
苦、酸、甘,微寒。
养血敛阴—血虚证偏热者。—阴虚盗汗,营卫不和之自汗等。
柔肝止痛—肝郁胁痛,肝气犯胃之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 平抑肝阳-阴虚阳亢证等。 反藜芦。 阿 胶 甘,平。
补血滋阴—血虚证。阴虚火旺之心悸、失眠、心烦等。
润肺止血——肺阴虚燥咳;多种出血证,长于治疗妇科出血及咳血等。 阿胶烊化,阿胶珠入煎剂。 何首乌
制用补益精血,固肾乌须—血虚证,精亏证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等。 生用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久疟,瘰疬,便秘等。 第五节 补阴药 沙参
甘,微寒。
养阴清肺—阴虚燥咳、肺热咳嗽、燥邪咳嗽。
21
益胃生津—热病伤津口渴、胃阴不足之饥不欲食等。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兼补气、化痰;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养阴优于南沙参。 沙参反藜芦。 百 合
由近百块鳞片抱合而成,古人视为“百年好合”、 “百事合意” 的吉兆。 甘,微寒。
养阴润肺—阴虚痨嗽、肺燥咳嗽等。
清心安神—百合病,心肺阴虚之心烦惊悸、失眠多梦等,热病后期之余热未清。 麦门冬
润肺养阴生津—肺燥咳嗽、燥邪咳嗽、阴虚痨嗽;胃阴不足证,热病伤津证。 清心—虚火扰心之失眠心烦等。 天门冬
甘、苦,大寒。
养阴润燥—入肾经益肾阴,入胃经滋胃阴,走大肠经润肠燥。 清肺生津—肺热咳嗽,肺燥咳嗽,阴虚痨嗽。 脾胃虚寒者慎服。 石 斛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主治病证】胃阴虚证,热病伤津证;肾阴虚证。 【用法】煎服,6~12g,鲜品可用15~30g。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能敛邪,故温热病不宜早用。甘凉助湿,故湿温尚未化燥者忌服。脾胃虚寒者忌服。 龟甲与鳖甲的比较
均能滋补肝肾之阴、平肝潜阳。皆能用治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两者相须配伍,效用倍增。
龟甲又能补肾健骨、养血补心,凡阴血亏虚所致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诸症为良品。
鳖甲长于于退虚热、软坚散结,常用于癥瘕积聚、肝脾肿大、闭经等证。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固表止汗—特点:止汗力强。主治自汗,兼治盗汗。 浮小麦 甘,凉。
固表止汗,益气清热—特点:止汗有标本兼顾之功。主治盗汗,兼治自汗。 第三节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酸,温。
收敛固涩:主治虚寒久咳虚喘。遗精。久泻。自汗,盗汗。 益气生津:津亏汗证,气阴两虚证(麦冬、人参)。 补肾宁心:心悸失眠。 乌 梅
敛肺止咳—久咳。
涩肠止泻—久泻(结肠炎) 生津止渴—消渴。
安蛔止痛—蛔虫腹痛。
安定蛔虫之义。蛔得酸则静,乌梅极酸,服后可制止蛔虫扰动,使腹痛缓解。例如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五倍子
22
酸、涩,寒。
敛肺降火—肺虚久咳。
止咳敛汗—特点:外用止汗力强。主治盗汗、自汗,津亏口渴。 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固精止遗—遗精滑精。 收敛止血—崩漏。 收湿敛疮—湿疮、溃疡 诃 子
苦、酸、涩,平。
涩肠止泻—特点:涩肠兼清虚热。主治下利气者。 敛肺止咳—肺虚喘咳。
利咽开音—失音(未成熟品名藏青果,尤佳)。 肉豆蔻 辛,温。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特点:止泻兼行气。主治久泻兼腹胀者。 煨用,生品有毒。 赤石脂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特点:止泻兼止血。主治虚寒性下痢脓血。 敛疮生肌—溃疡不敛。 孕妇慎服。 畏官桂。
第四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肾虚遗精滑精、小便不禁、虚汗不止,元气欲脱;腰痛、头晕等。 桑螵蛸
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的卵鞘。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特点:长于涩精。主治肾虚遗精滑精,又治遗尿尿频、阳痿等。 海螵蛸
固精止带—遗精带下。
收敛止血—崩漏下血,肺胃出血,创伤出血。 制酸止痛—胃痛吐酸。 收湿敛疮—湿疮湿疹。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药物 硫黄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主治病证】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内服治阳痿,虚喘冷虚,虚寒便秘。 蛇床子
【功效】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第二十四单元 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具体药物 1.升药
【功效】拔毒,去腐。
【主治病证】痈疽溃后,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外用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2.砒石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一次0.002~0.O04g,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有剧毒,内服宜慎;外用也应注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孕妇忌服。不可作酒剂服用。忌火煅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