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
卷
0
紙奚
李丹
家曹雪芹不仅写了一本叫《南鹞北鸢考工志》的 风筝专著,记载了几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 工艺。每种风筝,都画有彩图,还配有两首歌诀, 一首讲扎法,一首讲画法,例如“比翼燕”的歌诀是:“比翼双飞燕,同命相依依,雄羽映青彩,雌 衣照紫晖,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展眉喜兴 发,顾盼神采奕就说明了制作这种风筝所应
该注意的骨架位 置、绘图色彩和 形象神态。《考工 志》中还有一首 歌诀说:“天际频 传筝鼓乐,天端 隐闻丝竹声,花 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 空。”说明那时候
风筝,北方称为“纸鸢”,南方称为“鹞子”,它不 仅是一种有趣的游艺工具,而且也是具有观赏价值 的工艺美术品。
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 国时期,《淮南子•齐俗》云:“鲁般(即鲁班)墨子,以 木为聋而飞之。”大约是在西汉时期,木聋的制作 材料由木头变为竹、纸等物,以竹为骨架,糊以纸、销等,名称也相 应改为“纸鸢”、“风鸢”、“风鹞”。
古代的风筝1 真正流行于唐 代,这与唐代清 明节的出现有 关。唐采《纸鸢 赋》中记载了唐 代清明节放风筝 的情景:“代工游童,乐事末工,饰 素纸以成鸟。象
飞鸢之戾空。鹞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 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
野鹄来迂而伴飞,
都人相视而指看^^”那时,唐代还产生了在大型纸鸢 内点上灯烛照明于夜间放飞的风筝,名叫“灯鹞”。赵昕《息灯鹞文》详述了有关情况。文章说在江南练
祁一带,逢清明节的晚上,人们喜欢放灯鹞,“盼曜 灵之既没,竚朗月之渐扬,士庶殷阗,笑语相望。”在 一片欢笑中看灯鹞升空《
放风筝是我国久盛不衰的传统游乐活动。明 中叶时著名才子徐文长曾写诗十首,总名曰《风 鸢图》,诗中歌咏了清明前后“村庄儿女竞鸢嬉” 的场面,还带着怀念的心情追忆自己重年时:“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清代大作
t
的风筝上已经有 装纸鼓,縛弦索, 可以空中撒花、
挂着红灯上天了。
古人为什么在清明前后放风筝呢?清顾銕卿 《清嘉录》卷三这样解释,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 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这种经验之谈不是 没有道理的,春天,大地较暖,气流平和,又无雷暴, 最适宜放风筝。民间自古以来有清明郊游、踏青之 俗,而野外恰是放风筝的最佳地点,天时、地利、人 和三者俱备,自然形成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况且,春 天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尤其是儿童体内积热不得 外散,放风筝则“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
从古到今,放风筝的许多好处,决定了从学龄 前儿童到耄耋老人尽皆欢迎。风筝线下,祖孙三代 同在的情景并不鲜见3
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