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采取针刺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纳入的110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经过1个月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5%与对照组率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采取针刺治疗效果显著,快速缓解皮肤瘙痒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为预后提供保障。
标签: 临床观察;皮肤瘙痒症;针刺;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属于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皮肤内葡萄糖水平较高,极易刺激肌肤从而产生瘙痒症状;或者患者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加之出汗减少,使皮肤过度干燥后出现瘙痒[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搔抓后继发皮肤损害,产生表皮剥脱、血痂以及色素沉淀等,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治疗方式主要是在控制血糖基础上采取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有效缓解瘙痒症状,但效果并不显著,极易反复发作,导致预后较差[2]。因此该院展开研究,选择2016年3月—2017年8月纳入的110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针刺治疗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治疗中的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纳入的110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研究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7.3±2.4)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2±1.7)年;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58.0±2.5)岁,病程4~9年,平均年龄(5.5±1.8)年。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3]:①均符合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过检查确诊。②资料齐全且精神状态较好者,能够听从医护人员安排进行治疗。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①研究中采取药物过敏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④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以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刺治疗,确定患者合谷、曲池、膈俞、足三
里、太冲、血海以及三阴交等穴位,患者采取卧位,常规消毒穴位,选择1寸毫针刺入,按照捻转方式行针后留针30 min,中间间隔10 min运针。对照组: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采取西替利嗪(10 mg,国药准字H20103387),10 mg/d。所有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反应,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疗效判定标准[4]:①显效: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消退,血糖水平稳定。②有效: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缓解,血糖水平基本稳定。③无效:患者皮肤瘙痒症状以及血糖水平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经过1个月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者有27例(49.09%),有效者有24例(43.64%),无效者有4例(7.27%);对照组中显效者有24例(43.64%),有效者有20例(36.36%),无效者有11例(20.00%),因此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经过随访发现,研究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嗜睡(1.82%),2例患者出现口干(3.64%);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头痛(3.64%),1例患者出现嗜睡(1.82%),2例患者出现口干(3.64%),因此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45%,与对照组发生率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皮肤瘙痒属于早期判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受损,牵连局部皮肤血运不畅,从而导致肌肤屏障能力降低,促进水分由表皮深部逐渐扩散至角质层,使其保湿能力降低。加之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皮肤微循环障碍,从而加重其干燥症状。同时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受损后可能降低皮肤排汗能力,造成皮肤瘙痒症状[5]。近几年,我国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生率日趋增长,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公共问题,因此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具有重要意义[6]。
临床上通常采取西药进行治疗,首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物,从而稳定患者血糖水平。另外采取西替利嗪进行联合治疗,其属于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无明显抗胆碱以及抗5-羟色胺效果,无法轻易穿过血脑屏障,对中枢抑制作用较小。虽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瘙痒,但效果并不显著,长期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中医技术不断进步,毛雷认为采取针刺治疗效果更好,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瘙痒症状消退,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患者总有效率可达到91.70%[7]。該研究结论中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与专家提出数据相符合;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5%与对照组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改善瘙痒等相关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患者身心安全提供保障。中医上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属于消渴病、痒风范畴,主要是由于患者瘀血阻滞、血虚生风、风动作氧造成,治疗方式应以疏风止痒、养阴润燥为主。针刺治疗中确定患者合谷、曲池、膈俞、足三里、太冲、血海以及三阴交等穴位,按照捻转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病情。由于患者肌肤表面各种症状均与肺脏密切相关,因此针刺治疗中选择患者合谷以及曲池等穴位,具有凉血润燥、清热祛风之功效。膈俞能够止痒活血;血海养血润燥、温经祛风;太冲可有效调节血气;足三里温中散寒、调节气血以及健阳补脾;三阴交滋阴润燥、补肾益精。全方具有祛风止痒、调节血气以及滋阴补血之功效[8]。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迅速缓解相关症状,促进病情恢复,避免并发症产生,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范圣华,王宏才,韩鹏,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思路[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93-96.
[2] 贾文霞,张春雨.毫火针联合放血拔罐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8):36-38.
[3] Schuettenhelm, Barthold N.,Duraku, Liron S.,Dijkstra, Jouke F,et al.Differential Changes in the Peptidergic and the Non-Peptidergic Skin Innervation in Rat Models for Inflammation, Dry Skin Itch, and Dermatitis[J].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5,135(8):2049-2057.
[4] 张丹娜,姚钜森.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皮肤瘙痒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9):841-842.
[5] Foster, Edmund,Wildner, Hendrik,Tudeau, Laetitia,et al.Targeted Ablation, Silencing, and Activation Establish Glycinergic Dorsal Horn Neurons as Key Components of a Spinal Gate for Pain and Itch[J].Neuron,2015,85(6):1289-1304.
[6] 杨东,魏淑相.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2):163-164.
[7] 毛雷.中藥联合针刺治疗过敏性皮炎3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6):429.
[8] 曹柏龙,崔赵丽,苗桂珍,等.运用孙光荣瘀热湿毒理论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5):993-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