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式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式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2020-01-25 来源:爱问旅游网


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式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其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构成全体要大于个部分单纯相加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对视只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在建筑、艺术等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体现。一直以来格式塔心理学在西方景观空间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国内设计师的重视。

景观空间不同于建筑空间,他的结构较为松散,是几种实物之间的关系,强调空间围合的实与虚的对比。中国古典园林曾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思想上的变化,

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景观空间设计,研究方向为“景观空间组织律”并且提出“景观空间格式塔”的概念。在景观空间组织律方面,将格式塔理论中的组织律转义为图底关系。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中式景观空间

完形心理学派所作的大量实验证明了一个人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也就是说,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这种整体的结构样式即为“完形”,追求这种完形的效果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完形的过程中人类加深了对于空间的了解和认知。图底关系是笔者对完形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成果归纳。图形—背景相对大小定律——如果两个场部分彼此分离发生双重呈现,那么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图形将以这样一种方式产生:在图形的面积和背景的面积之间差别为最大时产生,即图形尽可能的小。

图形的特征简要归纳为:封闭,小型,简洁(几何形,对称,水平和垂直形态),形状外凸,有质感密度和硬度。图形——背景问题的新功能在于:图形背景问题及所提出的规律定律不仅存在于视觉领域范围,它适用于一切感觉如嗅觉听觉等。

空间连续不断的包围着我们,我们始终处于各种空间之中,封闭、开敞或半封闭,并且在不同形式的空间中进行相应的活动,观察形体、聆听声音、感受温度以及嗅到芳香等。空间是由石材木材金属等元素组成,它的视觉形式、量度和尺度组织关系等这些特点都依赖于我们的感知,即我们对于形体要素所限定的空间界限的感知,当空间开始被体量要素所捕获、围合、塑造和组织的时候,景观空间就形成了。

“空间”一直是景观中永恒的话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景观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景观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传统的西方景观空间从形态上来说强调对称性,相比之下,中国景观空间的限定比较模糊,往往以无形预示着有形,中国景观空间常被人称为“流动的空间”。中国人看待事物,习惯于将其简化并再现。这种观念影响着中

国人看待景物空间结构的视角,把中国人的世界观缩影于由人所构建的物质空间里。这种物质空间就是中国的景观空间。大部分中国园林体现的是“道家”的“大道无形”的理念,让人在景观空间中感受“有”与“无”的交替。也正因为如此,动态的行走成了体验中国景观空间的必要形式,在更替中体现围合的美感。

景观空间与其他空间是不一样的,景观空间结构更为松散,达到空间围合效果的元素更多样化,与建筑依靠大量五里围合不同,景观空间更多的是通过心理上的暗示让人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景观设计的平面图不过是它所有元素在一个水平面上的投影,无论平面的构图多么完美都不能直接反映出景观空间的质量,纯粹的那些景观元素不能够代表景观空间,而纯粹的那些空白之处也不是完整的景观空间,它们两者其实是一个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把人知觉世界的思维方式归纳为对于整体性的感知和对于环境关系的把握。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景观空间设计领域,就是把空间视为一个视觉动力常,从人的生物角度出发,寻求人类对于景观空间的共性认识,挖掘人对于空间感受的基本立场关系,从而掌握人对景观空间的理解方式,便于设计师从不同时间、空间维度的景观中寻找到一些不变的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设计工作。

格式塔心理学曾提出封闭,小型,简洁(几何形,对称,水平和垂直形态)形状外凸,有质感密度和硬度的元素容易成为图,扩展到景观空间中来讲,阿基米德集合体空间比不规则空间更容易成为图,而同一个空间内体量、密度越大的元素越容易成为图形,比如建筑就比植物容易成为图形。然而在景观空间中并不是越清晰的图底关系的,有的时候反而让人似是而非的图底关系更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图底关系在景观空间中体现为“景深”关系,图底关系越明确,景深也就越强烈。

(一)景观空间中形象要素的图底关系

景观空间的设计首先由一个平面布局的问题,由于中国景观空间设计一般采取内向布局的形式,比如苏州的半园、畅园、鹤园,无锡的寄畅园等均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建筑物如回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形中式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园的中央设置水池,更增强其内聚和向心的感觉。这种内聚和向心力使园中心得水池密度(或质感)相应增加,呈现出“图形”的特征。

除了水以外,在平面上,建筑、山石、花木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其它三个要素。江南古典园林的平面设计遵循主从分明、小中见大这些美学原则,巧于因借。每个院都设有主要景区,主要景区一般以水池为中心,不仅面积相对较大,且景观内容丰富有趣,并安排主要厅堂。建筑、山石、花木的布置因紧凑丰富而呈现“图形”的特征,全园相对疏散平淡的布置形成了“底”。园区的主要景区相对于全园为“图”的特征,而单就其自身而言,花木、山石结构相对疏松,轮廓模糊,形状非规则或非对称形;园林建筑或构筑物和水池则有相对清晰的轮廓线,结构相对紧密,且建筑具有对称和规则的形状。因此,主要景区的“图——底”关系是以建筑和水池为“图”,景区总体为“底”。

(二)中式景观空间立面图底关系

古典园林设计平面上的主从、疏密关系反映到立面上,必然呈现出一种或张或弛、忽开忽合、具有起伏变化的节奏感。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来表现的,由于园林建筑屋顶形式各不相同,其变化及其丰富。且这种起伏变化往往还不止一个层次。例如常见的苏州园林,多依附于住宅的侧墙建屋,侧墙本身的外轮廓线就充满了起伏和变化,成为特设的背景,对园内建筑起到很好的烘托和陪衬,即“底”的作用。而园林建筑本身轮廓线的变化,以及某些临空建筑形成的轮廓线则作为“图”呈现于背景之上均可看出这种清晰的图底关系。(见图)江南古典园林大部以因借于山林野趣的自然山水林石、日月天光作为底或图,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丰富的景观变化,把单一、固定的图底关系处理成多元变化的、动态转换的图底关系。

对于建筑个体,也有其单独的“图”与“底”。江南园林建筑外墙面一般为白色,而其中的木门窗则为栗色,且都有雕镂精细的花纹。园中单独的隔墙则用青色砖砌的漏窗装饰,有丰富的精美图案。简与繁、大面积与小面积、白色与栗色,数种因素的综合形成建筑单体立面上的图底关系。

除了园林建筑外,园林中精心布置的山石、花木有时也会与其背景(常常是一面粉墙)配合形成一种图与底的关系,增强了观赏的价值。如扬州个园中的春石、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庭前的芭蕉,都是以粉墙作为背景的图底关系。

苏州博物馆的景石与其后面的白墙也形成极清晰的图底关系

(三)景观空间图底关系

中国古典建筑与其周围的庭院园林空间所共同组成群式空间,在空间构成上讲求的是整体空间的整体性以及单体空间之间的穿插、呼应、交流。建筑和景观空间本身不太讲究界定的明晰性,从而形成具有模糊的空间特质,即所谓的“处处临虚,方方侧景”。每一个单体空间的布置都要服从于建筑与景观构成的整体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所以为求得传统美学追求的幽雅深邃的意境,使用了很多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空间的渗透产生丰富的层次变化,从而极大的加强景的深远感。例如某一对象直接看和隔着一重层次看其距离感是不尽相同的。倘若透过许多重层次去看它,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给人感觉上的距离似乎要远得多。而这一重重层次,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层层的图底关系。苏州留园鹤所,临五峰仙馆前院一侧开窗洞,从室内课透过巨大的窗口看到整个庭院,内外空间既有分隔又相连通,互为渗透。这面带有打的窗口的墙在此起到了“底”的作用,而透过窗口看到的庭院的景色是“底”上的“图”。但这一“图”又非单一的,由于庭院围墙上的长方形、圆形、六边形门洞和漏窗,此“图”又可再划分出图底关系,即庭院围墙为“底”,而透过围墙上的

门洞看到的景色为“图”。

江南园林中常用的“对景”、“框景”、“借景”,都含有这种空间上的图底关系。所谓框景,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好像一幅画嵌于框中。框与其中的图画,便自然形成了一种图底关系。

景观空间组织律是根据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理特点总结出来的规律,本文重在探讨如何利用人所独有的特点来问景观空间设计所应用,来提升景观空间所要表达的主题。图底关系是景观设计师需要把握的空间关系,图底分明的景观空间让观赏者一目了然,而图底关系模糊的景观空间能够让不同的观赏者欣赏到不同的观赏效果,并从中体味乐趣。

总的来说空间组织律是对于景观空间设计手法的补充,设计师如果能够妥善的运用这些规律,不但能够克服景观空间中某些客观不足,还能够创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刘滨谊著.《风景景观工程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丹·凯利著.《Dan kiley:In His own Words》.1998.

[5]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6]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