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厚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厚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3-11-14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中厚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些年国内市场对中厚板的需求一直保持增长态势, 尤其是从2000年开始, 这一需求攀升速度急剧加快, 最主要的拉动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用钢结构、造船工业、桥梁建设、油气开发及输送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厚板是重要的建筑钢材品种,广泛用于机械制造、桥梁、厂房、电站、城市公共建筑等,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了中厚板市场的需求并促进了中厚板行业的快速发展。近3 年,全国新上马宽厚板轧机共29 条,产能达到11 539 万t ,产品结构正向更宽更厚的方向倾斜,且由原始的普碳钢板向高强度品种钢发展。[1]

1 全国中厚板的现状

1.1 近几年中厚板的生产和消耗

由于国民经济强大需求的拉动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冶金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速度。1987 - 2004 年成品钢材产量、中厚板(卷) 产量及2000 - 2004年中厚板产量见表1。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建成的中厚板轧机生产能力1719万吨, 其中宽度4000 mm以上中厚板轧机生产能力320万吨, 3500~3800 mm轧机生产能力305万吨, 2800~3000 mm轧机生产能力360万吨, 2300~2700 mm轧机生产能力734万吨。据不完全统计, 2004 年底投产和在建的中厚板轧机有15套, 生产能力1435万吨。其中2套(宝钢、沙钢) 为5000 mm宽厚板轧机, 生产能力290万吨;3套(南钢、安钢、韶钢) 炉卷轧机, 生产能力310万吨; 3500~3800 mm轧机生产能力880万吨;

2500~2800 mm 轧机生产能力265 万吨。至2004年底中国共有中厚板轧机以及专门生产中厚板的炉卷轧机约29套, 中厚板轧机总生产能力约为2000~2500万吨。 [2]

1.2 中厚板轧机分布情况

由表2可见,到2007 年底,全国中厚板产能已超过1 亿t 。目前,全国已拥有各类中厚板轧机52 套,其中,华东地区20 套,生产能力2 100 万t ,其套数和能力均排第一,占中厚板总产能的3817 %;华北地区16 套,生产能力1 580 万t ,约占29 %;中南地区11套,生产能力1 250 万t ,约占23 %;东北地区3 套,生产能力280 万t ,占5 %;西南与西北地区各1 套,生产能力100~120 万t ,分别占2 %。

如按轧机辊身长度计算,目前辊身长度为4 000 mm轧机有6 套(宝钢、沙钢、舞钢、鞍钢、浦钢和首秦) ,设计生产能力820 万t ,占中厚板总生产能力的15 %;辊身长度为3 800 mm 的轧机有4 套(湘钢、新余、舞钢和包钢) ,设计生产能力600 万t ,占11 %;辊身长度为3 500 mm 的轧机有12 套,设计生产能力约为1 330 万t ,占24 %;其余辊身长度均小于3 500 mm。[3]

表2 中厚板规格生产量

总体看,轧辊辊身长度超过3 500 mm 轧机的整体装备水平都较高,生产能力已达到中厚板总生产能力的50 % ,但辊身长度为2 500 mm 的中厚板轧机还有11 套,生产能力790 万t ,约占15 % ,因其产品覆盖面较窄、装备水平比较落后,该部分设备或被淘汰或有待技术改造。

2 中厚板进、出口现状

2.1 进口情况分析

目前,国产中厚板在品种、规格和质量等方面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每年还需进口少量特殊规格、品种的高性能中厚板,进口量从1990 年的69 万t 增加至2004 年的504 万t 。2005 年后,随着国产化水平提高,进口量下降,2007 年进口量下降至252 万t 。表3 列出了近3 年中厚板分规格的进出口量及比例。可见,全国进口中厚板规格范围较大,不仅有薄规格(3~4175 mm) 热轧板卷,而且还包括厚度超过50 mm 的特厚板。进口量较大的品种为中板卷,占进口中厚板总量的52.38 %;其次为中板,占进口总量的35.71 %;厚钢板进口量约占进口总量的8.73 %。

2.2 出口情况分析

随中厚板产量增加,出口量逐年增长,从1990年的41 万t 增至2007 年的1 505 万t 。2005 年后,中厚板出口量大于进口量,成为中厚板进出口国家,2007 年出口量比2006 年增长59.13 %。近3 年中厚板分规格出口量及比例列于表3 。可见,中厚板出口主要以薄规格为主,厚度小于20 mm 的占中板卷占出口中厚板总量的45.14 %;其次为中板,约占出口总量的32 %;厚钢板出口量只占出口总量的17.12 %。

表3 中厚板进出口量

表4 中厚板进出口量及比例

3 中厚板市场需求趋势及产能分析

中厚板市场需求增长主要表现在:

(1)加强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能源工业建设的需要。随着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今后十几年将是中国油气输送蓬勃发展的时期,这需要大量高性能的专用板来制造输送管道和油气储罐。预计2005年,石油行业钢材用量约为480万吨,其中管线钢材约占80% ,在管线钢材中热轧宽钢带用量约为290万吨,热轧宽厚板用量约为90万吨;电力行业对板材需求幅度也很大,预计2005 年全国电力建设规模约为2500~3000万千瓦,从电站建设到发电机组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的中厚板,一台30万千瓦的机组就需要4500吨锅炉钢板。

(2)建筑钢结构行业的需要。钢结构建筑与传统的砖混结构和钢筋砼框架结构相比在使用性能、设计、施工及综合经济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目前中国采用钢结构建造工业厂房已十分普遍,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建筑包括办公楼、文娱设施、桥梁等已在迅速发展;建筑钢结构行业除了采用H型钢、钢管外,还大量应用中厚板焊接形成骨架及各种专用钢结构,一台30 万千瓦机组厂房钢结构需钢板约1700多吨。

(3)中国造船工业异军突起,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对中厚板需求大量增加。据英国劳埃德船级社最新统计, 2004 年度全世界造船总吨位约4000万吨。其中, 中国承接新船订单约占30%。200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近800万载重吨,预计2005年将突破1000万载

重吨,一些骨干船厂的生产任务已经排满至2007年。这样一来,估计2005年的船板需求量将达到400万吨,这还不包括与航运业配套的港口建设用钢板。

(4)传统行业发展的需要。支援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及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政策,预计2005年汽车和机械行业(包括机床、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电力机械、石化机械、特种设备)等用钢材量约为4000 万,其中各种规格的普通碳素钢板和合金钢板约占一半以上。[4]

(5)桥梁建设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多江河湖海的国家,今后桥梁建设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会很快,在桥梁建设中将会大量采用钢结构,对高质量桥梁钢板的需求很大。

通过以上市场需求分析表明,中国中厚板需求仍具有一定增长潜力,虽然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到2006年国内企业建设高峰势头会减弱,但对中厚板需求增长将会加大,因此预计从目前到2010年期

间中国中厚板需求仍会保持一定增长势头(尽管不可能再保持近几年这样的高增长速度) , 2005年中厚板需求可能会达到5000 万吨以上, 2010 年中厚板需求可能会达到6000多万吨。据统计,目前国内钢铁企业改造和在建的中厚板项目有:宝钢宽厚板厂,轧机规格5000 mm; 沙钢宽厚板厂,轧机规格5000 mm; 湘钢中板厂,轧机规格3800 mm;邯钢中板厂,轧机规格3500 mm;新钢厚板厂,轧机规格3800 mm;济钢宽厚板厂,轧机规格3500 mm;南阳中厚板厂,利用二手设备;永兴中

厚板厂,利用二手设备。这些项目在2005、2006年后建成投产,总生产能力约1560万吨。在热轧宽带钢轧机方面,目前在建的热轧机组项目有10多项,如本钢1780 mm热轧机组、沙钢450万吨热轧卷工程、通钢1200 mm热轧机组等[5]。此外还有许多钢铁企业也

将建设热轧宽带钢项目。

4 结论及建议

(1) 目前国产中厚板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占较大优势,像造船板、锅炉

板、钢结构板等都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各大钢铁企业区域重复建设较严重,而高附加值的关键钢材品种却相对不足,主要在于一些高附加值的钢板不能生产或质量难以达到下游行业的要求

求。

(2)从国内中厚板产品结构看出,目前中国中厚板专用板比例还不足20% ,而国外专用板的比重在40% ~70%,所以今后中国专用板的需求会有较大增长,初步估计到2010年中国专用板需求量会由目前的500多万吨增至2000万吨左右。笔者认为中国中厚专用板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提高和改善,在2006年之前,中国市场新增专用板需求量仍将由国外进口产品代替或占有大部分数量。

(3)今后中国新建中厚板轧机应重点建设宽度大于4000~5000 mm的宽板轧机,同时要努力开发专用板轧制技术和质量攻关工作。在钢种的冶炼工艺上尽量满足专用板钢种的需求,同时研发添加一定量微合金元素的新钢种。积极推广控制轧制( TMCP)技术,通过控制轧制温度、冷却工艺、变形量控制以及钢材成分调整来控制相变过程以及钢材的组织类型、形态和分布以提高钢材的力学性能和研究开发新的品种。

参考文献

【1】

【2】

【3】

10

【4】

9

【5】

周 佩. 调整品种结构占领中厚板市场[J ] . 武钢技术,2007 , 45 (2) :72.

中国钢协: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及展望2004 2

孙决定 丁世学 我国中厚板轧机产能变化及产品市场分析\"[J ]山东冶金 2004

钢材市场需求预测及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03.

钢铁信息.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 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