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翻译中的知识与政治——以严复和林纾为例
2020-03-19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3l卷第2期 Vo1.31 No.2 济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2010年4月 Apr.2010 文章编号:loo4一l877(2010)02—o022—04 中国近代翻译中的知识与政治 ——以严复和林纾为例 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2) 摘要: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翻译家,是把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引领着中 国近代文化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 形式,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着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观照以严复 和林纾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翻译,则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政治在塑造中国文化身份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严复;林纾;翻译;知识;政治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口说明畅,条理秩然;讲学之书,断推善 本,然综论其蔽,皆未合也。(一)日不合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13战争,近代中国逐渐 师授次第。……(一)日不合政学纲要。 从闭关锁国造成的蒙昧状态中清醒起来,认识到 ……(一)日文义难精。……(一)日书既 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开始以“师 不纯,读法难定。……坐此四弊,则用少 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引 而功费,读之甚难;欲读之而标明大要,以 进西学。但是器物技术上的缓慢改善并没能改变 便未读之人,又难之难也oil](嗽 ’ 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甲午战败,“洋务派”苦心 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在El本这个“蕞尔小国”的 由此可见,当时的翻译行为,既缺乏权威的翻译规 坚船利炮下覆灭,震惊了国人。救亡图存已成为 范,又没有专门的翻译人才,因而译本粗疏简陋, 当务之急,向西方学习是必经之路,翻译遂成为近 难以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西学的引入也无法造 代中国知识界最迫切的要求之一。然而最初从西 成广泛的影响,更无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方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一直都乏善可陈: 直到严复和林纾的出现,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才 蔚为大观,引发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 自中外通商以来,译事始起。京师 化、学术等各个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开启了中国走 有同文馆,江南有制造局,广州有医士所 向世界的大门。 译各书,登州有文会馆所译书堂使用各 康有为曾有诗云:“译才并世数严林”。这两 书,上海益智书会又译印各种图说,总税 位被誉为中国译坛上的“双子星座”的翻译家,有 务司赫德译有西学启蒙十六种,傅兰雅译 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二人都是福建侯官(即福州) 有格致汇编、格致须知各种。译馆之书, 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却都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二 政学为多,制局所译,初以算学、地学、化 人学成后都屡试不第,于是断绝了在仕途上发展 学、医学为优,兵学、法学皆非专家,不得 的意念;二人都抱着救国保种的爱国目的,把翻译 纲领;书会税司各学馆之书,皆师弟专习, 视为毕生事业,以雅洁优美的古文翻译了大量的 收稿日期:2009一lO—lO 作者简介:李扬(1982~),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007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22~ 西方文化、文学书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古文的表 达功能和艺术魅力,同时又将西方的文化观念输 入本土知识者的视界,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人,不 仅使中国社会的文化、文学观念焕然一新,更在近 无数的人,都采来做自己和儿辈的名号,由是提醒 他们国家与个人在生存竞争中消灭的祸害。”《天 演论》宣传的进化论观念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直 到现在,它仍是许多中国人基本的思想预设之一。 如果说,中国人接受进化史观最初与民族危亡的 刺激有关,那么后来更主要是由于它是以现代科 学的成果出现,以及进化隐含的进步的必然性。 代中国社会奠定了翻译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 现代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 因而作为一种知识,进化论迅速成为现代中国世 从1896至1914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严复 界观的基本成分。 翻译了11部著作,共约170万字,较重要的是“八 大名著”即包括《天演论》在内的八种西方学术著 作。这些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逻辑学等学科,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 地译介了19世纪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因此严复被 公认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 林纾从事翻译的时间更长,从1897年至 1924年他逝世的27年中,共翻译约1200多万 字。“林译小说”包括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 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易卜生、塞万提斯、托尔 斯泰等98位世界文豪和著名作家的183部作品。 译述之丰,无人能及,其中比较知名的作品有《巴 黎茶花女遗事》等。林译小说开启了近代中国人 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阔了中国人的精神 和艺术视野,因而胡适称林纾为“介绍西洋近世 文学的第一人”。 严复和林纾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以翻译西方 理论著作和文学名著领风气之先,除了他们纯正 的爱国精神和雅洁流畅的译笔之外,最重要的是 他们所引入中国人视界的作为知识的西方社会科 学文化观念。这些崭新的思想观念启蒙了整整一 代中国人,引发了近代中国的彻底变革。 严复的教育背景在近代中国是很特殊的,他 从14岁起就开始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 教育,25岁留学英国,不仅精通英文,更深入地了 解到了西方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状况。可以这样 说,堪称学贯中西的严复,是时代选定的沟通中西 的理论前驱。严复也没有辜负历史托付于他的神 圣使命,严谨地选择翻译对象,把他认为最重要、 最有益于中国的学术著作引介进来。《天演论》 震动了整个思想界。但是与严复最初的读者预设 不同,真正接受《天演论》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不是 他寄予希望的士大夫阶层,而是新崛起的青年知 识阶层。胡适后来回忆说:“数年之间,许多进化 名词在当时报章杂志的文字上,就成了口头禅。 与严复不同,林纾不懂外文,需要懂外语之友 人为他口译,再行笔录,翻译对象也都属于文学作 品而非学术著作。但是林纾却能做到“耳受而手 追之,声已笔止”¨2¨( ””,是一代译界奇才。林纾 受到了梁启超文学思想和翻译思想的影响,认为 西方“多以小说启发民智” 儿 刚’,因此他的翻译 目的非常明确:以西方的文学名著来启发中国的 民智。这也是一种启蒙。林纾在《(黑奴吁天录) 跋》里写道:“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 耳”,自称译著虽微不足道,“亦足为振作志气,爱 国保种之一助”。林纾旨在以美国黑奴的悲惨遭 遇警醒国人,使他们意识到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 如果仍不能奋发自强,中国就会重蹈黑奴悲惨命 运的覆辙,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同《天演论》 一样,林纾把中华民族的境遇作为一种知识传达 给大众,而文学的形式与理论相比更加生动形象、 易于接受。《迦茵小传》、《巴黎茶花女遗事》、《孝 女耐儿传》等译著,充分体现出了反封建、反礼教 的思想,肯定西方婚恋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观, 并鼓吹民主、自由等西方进步观念。也许林纾的 本意并不在此,但是确实传达出了与中国传统文 化截然不同的西方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当时的中 国人完全是新鲜的,也是更合乎理性和人性的,因 此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 转向。在过去的一两千年里,世界各国的翻译研 究都基本上关注两种语言在转换层面上的问题, 诸如翻译技巧、策略、标准,译者的风格,翻译的可 能性等。而从文化层面上切入翻译研究,就使得 翻译被视为一种写作实践,成为一个传介过程,其 中译者对原语文本的操纵作用(即暴力问题)被 强调出来。当关注的中心转移到译入语文化后, 译人语文化语境里的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文化 一23— 观念等的关系都会影响到译本的面貌。这就是翻 译的政治问题。 严复有著名的翻译“三难说”,即信、达、雅,一 直被中国翻译界视为翻译活动应当遵循的规范。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它以一种更隐 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 着主体和客体。翻译的政治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 泛、复杂,把中国近代翻译放到一个如此宽广的领 域中进行考察,能够看到许多以前被遮蔽的问题, 然而仔细考察严复的译作和这个翻译规范,就会发 现他实际的翻译行为与理想中的翻译差距之大。 首先是严复以典雅的古文翻译学术著作,在语言风 格上是完全不“信”的。《天演论・译例言》中说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慎到附益,不 即知识背后的政治问题。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特别指出:“新 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日达旨, 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之所以这样大费 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 合,终嫌参差”。这是翻译所固有的认识上的暴 力——翻译“只能通过一种事物解说另一种事 物”o E4](t'209)虽然严复英文和古文的程度都很高, 对待翻译的态度也非常严谨,自诩“字字由戥子 称出”,翻译《天演论》时,更是为“一名之立,旬月 踟蹰”,但是他的翻译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改写。 当然,翻译作为跨语际转换本身所固有的缺 陷,是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表面原因,更重要、更深 层的原因则是译者出于对文化身份塑造的考虑。 因此,翻译主体的文化立场,对于翻译活动的方式 起着决定性作用。 劳伦斯・韦努蒂在《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 造》一文中提出了翻译对于身份塑造的双重作 用:“翻译以巨大的力量构建对异域文化的再现, 同时也构建着本土的主体。”其一,“翻译能够制 造出异国他乡的固定形象,这些定式反映的是本 土的政治和文化价值,从而把那些看上去无助于 解决本土关怀的争论与分歧排斥出去”。其二, “翻译在构建异域文本与文化的本土再现的同 时,也构建了一个本土主体,这是一个可资理解的 位置,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0[ jc 英 国学者罗宾逊在1997年出版的《翻译与帝国:后 殖民理论阐释》中也指出: 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抑在文化边缘 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 益模糊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 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 认同。某种翻译理论的出现正是当地知 识分子们为寻找文化身份而作的一种努 力和尝试。 这种说法用在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实践中都不 无道理。 一24一 周章地改写,严复意在以高标准的中文书面语来提 高译作的可读性,以便其学术价值的被发现和接 受。其次,严复在翻译中经常对西文原书中的例 子、譬喻进行改写。例如《天演论》中引用的《圣 经・旧约》典故“哈猛想要吊死摩德开”就被严复 换成了中国的历史故事“汉将李广杀霸陵尉”。这 样的例子在严复译作中不胜枚举。在现代翻译中 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但在严复的时代却是 有情可原。于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就以 一副中国典籍的形象出现了。再次,严复在他的译 作中穿插了大量的案语,在翻译之外更用自己的语 言再对文章所论述的学术理论进行阐释、介绍学术 背景、补充理论知识等等。这就在客观上实现了翻 译对原语文本的“归化”,掩盖了西方理论的语言 和文化上的差异性,使之纳人中国主流意识 态之 中,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得到接受。 林纾的改写随意性更大,他对原作大刀阔斧 的删减改写也是他的翻译最为论者诟病之处。 《黑奴吁天录・例言》说:“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 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过于 浓重的宗教氛围为林纾所不喜,所以大量涉及宗 教教义、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和心理描写、 民歌歌谣、圣歌等都在不影响情节的叙述时被删 除或缩写。在《黑奴吁天录》中,林纾还删掉了黑 奴幸福地生活在善良主人家中的情节,抹掉了原 作的宗教局限对作品思想性的影响,从而增加了 现实色彩和批判力度,更能激发民众爱国保家的 决心。林译小说的标题有不少以“孝”命名,如狄 更斯的小说《老古玩店》译为《孝女耐儿传》,哈葛 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 录》,另外还有《孝友镜》、《孝女履霜记》、《双孝 子噗血酬恩记》等等。通过这样的处理,林纾把 异域的故事改造成了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 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张力。 四 指出了翻译与殖民化的粘连问题,即翻译在殖民化过 程中以及在“播撒”殖民地人民的意识形态化建构的 形象方面的巨大作用,以至于“一个巴勒斯坦女性的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以来,翻 译研究的维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后殖民学者 关注的是跨文本转换中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正 如英国学者巴斯奈特和特里维蒂在1999年合作出 文本常常酷似一个台湾男性的文本”。 l(P23 ~唧) 可是在严复和林纾的译作中,从来都不存在 所谓“译作腔”的问题。他们用中国标准典范的 书面语对原语文本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写后,将西 版的文集《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序言中所 指出的,(东西方语际转换中的)这些权力关系正 是在多种本土语言与一种后殖民世界里的“主方语 言”的抗争中得以释放、彰显,翻译因此成为后殖民 语境的竞技场与试验场。对原著的崇拜是伴随着 殖民扩张而出现的一种幻影,愈是强调忠实原著, 愈是陷入殖民主义的泥沼。l4儿投圳而严复与林纾在 进行翻译时不可能意识到殖民主义的泥沼与话语 方的学术或文学经典转换成了中国式的经典,维 持了中文原有的言辞、逻辑、修辞与思维方式,在 客观上杜绝了被原语文本“同化”的可能性。 中国的现代翻译相比而言,更为规范和严谨, 在翻译上更为忠实原文,译者的主体性不再随意 发挥,但是更多不曾在近代翻译中产生的问题却 出现了,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后殖民主义学者的 的权力关系,但却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无形地规避 了这些后殖民主义者所担忧的危机。 担忧。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值得学界进一 步地思考、探究。 斯皮瓦克在1993年的《翻译的政治》一文中提出 了“语言的三面结构”构想一修辞、逻辑、静默,但三 参考文献: [1]叶瀚 论译书之弊[A].柳诒徵.中因文化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者之问不呈现为任何静止状态,而是呈现为彼此的流 动f生及破坏性的互动关系。即“就能动者的生产而 论,修辞或许会消解逻辑,或{午会标识出从修辞内部发 挥作用的静默的‘铸造式暴力’。逻辑允诺着我们凭 借明确标识出的连接,跳跃于言辞之间,而修辞则必须 在言辞之间和言辞周围的静默中匍匐着,旨在探究何 物匍匐着并如何匍匐着。”斯皮瓦克提出了一个意味 深长的比喻:“如织好的布匹一般的语言的织边在松 脱,散落成轨道。”当“语言的织边在松脱”时,已然排 就的话语秩序和思维秩序遭到破坏,潜藏于其后的政 [2]林纾.译《孝女耐儿传》序 A].罗新璋.《翻译论集》 [C]一L海:商务印书馆,1984. [3]林纾.《译林》叙[A].罗新璋.《翻译论集》[c].上海:商 务印书馆,l984. [4]费小平.翻译与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A].许宝强、袁 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101. (责任编辑颜健) 治暴力——静默的暴力——也遭到破坏。基于此,她 The Knowledg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F0r Example of Yan Fu and Lin Shu LI Yang (Literature Institute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 00 1 02,China) Abstract:Yan Fu and Lin Shu are the best two well—known translators in modern China,who are pioneers not only introduced the Western academic culture and thought into China,[Jut also led the modern restructu— ring of Chinese culture.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the euh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ade re— searchers realize that translation is a special form of words,which in a more subtle way exercised its power to build subject and object.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o research Chinese translation in modern times on represent— ati'ee of Yan Fu and Lin Shu,you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s,which is behind knowledge,in shap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a. Key Words:Translation;Knowledge;Politics;Yan Fu;Lin Shu 一.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