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023-10-29 来源:爱问旅游网


教学设计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 王淑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课一课时 时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学情分析 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1. 高一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2. 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的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提问近代以来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表现,指出中国人民在不断地探索,导入新课。(2分钟) 讲授新课: [板书]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学生看书]…… 课件展示:图片和材料: 1.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分布示意图 3. 西方的启蒙思想家 4. 袁世凯独裁、尊孔复古 学生根据图片和材料提取背景(5分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上面的话简化一下,尽力做到言简意赅。[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为维持专制独裁,提出了“尊孔”。 2.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思想上: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但思想界的“尊孔”逆流也不断涌现。 [板书]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基本内容等要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同学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北京大学。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阅读教材,探究在近代回答问题。 2.理解并背诵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3.合作探究,于近代中国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师讲解]蔡元培的治校方针-----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实际上为新思潮、新文化开拓了阵地。他当了北大校长后就骋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

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因此当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上一节课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课的教员则长袍马褂。比如辜鸿铭,他讲的是英国文学,脑后却拖着一条辫子,因为他是拥护满清帝制的。…… 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以《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的,这又是陈独秀的功劳。下面我们重点介绍陈独秀。 [教师讲述]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险些遇难。虽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整个国家仍处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失败,使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板书]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师讲述]同学们,一个国家,一旦发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那么,不论这个文明曾经有过怎样的光荣,都不能不使人深

刻反省它的积弊。看来,到新文化运动爆发时,不得不承认,我们珍爱的文化传统必须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和变革了。鲁迅说:“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上所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讨论一下,“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在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运动前,原来儒家的纲常名教、封建道德,还是统治着人们的头脑。辛亥革命之前,民主、共和的舆论准备是很不够的,传统道德秩序并没有崩溃,解冻,否则,也就不会有1916年的袁世凯称帝,也不会有1917年的张勋复辟。皇帝虽然退位,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辛亥革命吃亏的地方就是不像法国大革命前那样有一个启蒙运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戊戌变法时就很有名的杨度,帮助过孙中山的革命,坚决拥护改革,他竟然也上表劝袁世凯称帝。还有康有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他主张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重新像两千年前汉武帝时代那样独尊儒家,康有为同样也拥护帝制。这才引起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说得很明白:“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

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实际上是从思想战线角度为辛亥革命补上了它缺少的一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本上有一句话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新旧道德的问题,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因此,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批判旧道德。 同学们,我们说,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文学革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必须革新旧文学。正如陈独秀所说的:“要拥护那德先生(指民主),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指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于是,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势不可免地发生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 [教师强调]时代的需求,加上先驱者的主张和奋争,白话文学的主张取得了胜利。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规定白话为“国语”,通令全国中小学采用白话课本。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白话文运动并不是文学革命的全部。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说:“我的意思以为只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只是介绍点新文学、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鲁迅也说,白话文学“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所以,新文学的建设没有停留在胡适所讲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要求上,而是进一步致力于文学内容的革新。这一方面主要以鲁迅为代表。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板书]四.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课本上提到“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

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因素的否定和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向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时必须进行“矫枉过正”。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否则,艰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体上看,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主要内容,影响的学习, 感课堂小结 2分钟 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布置作业 1分钟 1. 背诵知识清单 2. 完成知识清单中的材料题 3. 完成练习册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上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 2.主要代表人物 3. 旗帜 4.主要阵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 板书设计

2.意义 3.局限性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教学反思

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附件: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新文化运动 姓名 张淑贤 工作单位 藁城一中 教材版本 人民版 必修三 年级学科 高二年级 历史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出版社)文化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二课,上承“顺乎世界之潮流”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专题线索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三个阶段,即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文化思想,而本课正是学习文化的阶段,十分重要,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期。本课主要涉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经过、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影响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经过及主要内容。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树立对待中外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培养,已初步具备相关的历史知识素养,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初中也是重点内容,语文教学中也有涉及鲁迅、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因此,本课的设计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以材料理解和情感体验为提升的切入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骊歌《送别》及作词者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人生经历导入,以小见大,反映新文化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影响。 (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1)以新文化运动作为核心词,让学生围绕这个词扩展思维导图,发现问题。(3分钟)(2)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结合课本解决问题。(3分钟)(3)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并整理讨论记录(解决了哪些问题 ,遗留下那些问题)。(4)学生展示环节。(5)结合微课视频资料,加深印象,巩固提升。(6)随堂检测(学生材料-创新设计),及时反馈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师生合作,重难点突出 (1)、以《宽容》为主材料体悟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同桌讨论)体悟当时环境下,这一方针对新时期传播新文化有促进作用。 (2)、对新文化的评价,出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形成客观辩证的唯物史观。(尤其重视对数字材料(票选结果)的分析,掌握这类材料的分析方法) (3)、情感提升。结合材料分析“打倒孔家店”的时代背景,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4)、师生互助,解决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及思维导图中未解的疑问。

(四)反思小结 整理并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小组课下交流未解决的衍生问题,并整理记录,仍有疑难的,课代表反馈给老师。 (五)随堂练习,巩固提升 选取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高考原题),限时五分钟,随堂测验,反馈掌握情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兴趣 自主学习:微课视频 重难点突破:结合PPT,展分析材料,获得认知 示文字、图片材料, 巩固提升:试题演练 六、教学评价设计 自主学习 思维导图设计 老师评价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备注 导入:歌曲导入(音频文件) 鉴赏品味,培养美感,带入情境 加深认识,巩固记忆 夯实基础 锻炼能力,形成认识 反馈掌握情况,培养答题能力 及时查漏补缺 课堂学习 答疑 讨论发言 学习态度 师生交流 课后巩固和拓展 作业 知识拓展

教学板书 一、背景 三、内容 1.政治:妄图复辟帝制 三提倡三反对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主政治 四、评价 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矛盾激化 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兴起 2.进步性: 1.标志:1915 陈独秀《青年杂志》 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 2.代表人物 民众觉醒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文化转型 4.中心:北大 3.局限性:绝对肯定西方,绝对否定东方 八、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老师构建学习的框架,学生积极完成,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高效教学的理念。(2)本课的设计以“设计思维导图”代替了原来的问题导学,使学生由原来的解决问题的角色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角色,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为全面(3)。但是,学生接触此类形式较少,仍比较陌生,效果并不理想,以后可以多创设这样的环节。(4)当然,这样的设计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把简体字的使用归为新文化的内容和影响,应及时指出简体字的普遍推广和使用是在1956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