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2022-10-20 来源:爱问旅游网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1)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 荫:庇护

B.继迁擅中国要害地 擅:占有

C.寢其书不用 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寇:侵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19岁,任东头供奉官,被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②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4)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

【答案】 (1)A

(2)C

(3)①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玮就给这些部族发文书宣扬朝廷恩德信义、安抚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

②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4)加强法治、优抚首领、屯田募兵、修筑城寨。

【解析】【分析】(1)A项“荫”:荫庇,古指因父祖有功,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全句翻译为: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军的牙内都虞侯。故选A

(2)C项,张冠李戴,“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错。原文说“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意思是“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遵的请求)”故C项应说“大臣们对宗哥立遵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宗哥立遵的建议”。故选C

(3)本题重点词语:①虐使:残暴地驱使;即:就;移书:发文书;抚纳:安抚接纳。②过:访问;辄:就;阴:暗地;疾趋:驱马快跑;惮:害怕。

(4)曹公治边措施有:加强法治。文章说“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针对羌人的做法,曹公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以此加强法治。优抚首领。文章说“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至今皆为成法。”曹公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上军主,这也是治边措施之一。屯田募兵。文章说“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 曹公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养一匹马,体现了他“屯田募兵”的治边措施。修筑城寨。文章说“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面的笼干川修筑城池,部署军队来防守,体现了他“修筑城寨”的治边措施。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 ①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玮就给这些部族发文书宣扬朝廷恩德信义、安抚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②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⑷ 加强法治、优抚首领、屯田募兵、修筑城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注意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内容,了解题干涉及到的人物做了哪些事情,然后通过这些去整合答案。

【参考译文】

曹公名玮,字宝臣,是真定府灵寿县人。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

军的牙内都虞侯。至道年间,李继迁(反叛)强占了河西的银州、夏州等地,后来又攻击其他部落俘虏那里的百姓。在那时候,曹公身为东头供奉官,刚十九岁,太宗问大臣:“可以派谁抵挡李继迁呢?”武惠王举荐曹公应诏出征。真宗登基,移官做了镇戎军节度。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那里的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公就给(这些部落)写信表明朝廷的恩德信义、抚慰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羌人得到书信之后,往往感动得流泪。咸平六年,李继迁死了,他的儿子李德明要求保护要塞。曹公上书说:“李继迁占据着中原的关键之地,一辈子用军队(和朝廷)相抗,使得谋臣像狼一样不停地回头张望多疑而忧虑。现在他的国家危险儿子弱小,(如果)不立即抓捕灭掉他,等以后变得强盛起来,就无法使人民安全地生活了。”那时,朝廷想以恩惠来招纳李德明,因而把他的奏章搁置在一边而不采纳(曹公的建议)。

大中祥符三年,不久又任命他为泾原路都钤辖兼任渭州知州。曹玮曾绘制泾原、环庆两路的山川城郭、战守险要之处进献朝廷,真宗留一份在枢密院,把另一份交付这两路保存,让诸将出兵都按此图来商议事情。大中祥符八年,升迁做了英州团练使,秦州知州。秦州西南的羌族部落唃厮啰、宗哥立遵开始强大起米,宗哥立遵供奏上地方特产,要求被赐封赞普。曹公上书说:“夷狄之族(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要是满这次足了他的要求,一定会蔑视中原大宋王朝。”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遵的请求),但是仍然任命他担任保顺军节度使。曹公说:“我已经对宗哥立遵(贪婪的本性)习以为常了,他又将会成为(我们的)的敌人。我训练军队来等待他。”到了第二年,啰、遵二部落果然带领全部人马号称十万,入侵三都。曹公带领三个将领击败了他们,并且向北追逐他们直到沙州,所杀和俘虏的有上万人。

天圣七年,改任彰武军节度使。天圣八年正月,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八岁。皇帝为他罢朝两天,赠官侍中,谥号为武穆。

曹公做统帅将近四十年,用兵从来没有败过,尤其在西部边境上立功很多。归顺的羌人杀了汉人能够按照羌的法规用羊马来赎死罪,曹公说像这样做不是尊重宋朝、关爱我们的子民,上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又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上军主,借用如我们官员那样给他们勋阶爵秩,到现在都已成为固定的法律。陕西每年征调边人担任弓箭手但是没有供给,曹公就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养一匹马,到现在边境还依赖它得以充实。所募的人都成为精兵。(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面的笼干川修筑城池,部署军队来防守,并且说:“日后应当有用得到这地方的。”等到李元昊的叛兵多次被驱逐,(曹公)最终把笼干川作为德顺(将)军的治所,而自陇山以西,曹公所采取的措施,人们都认为很便利自从三都之战后,曹公的威名闻于天下。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三山注:契丹使者经过魏州之地,就暗中约束随从不要高声说话,不要快速骑马。到了之后,大多畏惧曹公,不敢仰视他。)契丹请求会盟后,真宗对于用兵的事情十分重视和谨慎。一有了边防上的问题,就亲手拟写诏书询问曹公,每每十余次,但曹公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也没有被皇上改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太宗明元皇帝之长子也。泰常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为监国。太宗有疾,命帝总摄百揆,聪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一月壬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二年春,车驾至自北伐,以其杂畜班赐将士各有差。庚申,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初造新字千余,诏曰:“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

成,此之谓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三年春正月壬申 , 车驾至自北伐。班军实以赐将士,行、留各有差。乞伏炽磐遣使朝贡,请讨赫连昌。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戊戌,至于黑水,帝亲祈天告祖宗之灵而誓众焉。六月甲辰,昌引众出城,大破之。临阵杀昌弟河南公满及其兄子蒙逊,虏昌君弟及其诸母、姊妹、妻妾、宫人万数,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可胜计。辛酉,班师,留常山王素、执金吾桓贷镇统万。

敕勒万余落叛走,诏尚书封铁追讨灭之。诏曰:“夫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近遣尚书封铁翦除亡命,其所部将士有尽忠竭节以殒躯命者,今皆追赠爵号;或有蹈锋履难以自效者,以功次进位;或有故违军法私离幢校者,以军法行戮。夫有功蒙赏,有罪受诛,国之常典,不可暂废。其宣敕内外,成使闻知。”

先是,辟召贤良,而州郡多逼遣之。诏曰:“诸召人皆当以礼申谕,任其进退,何逼遣之有也!此刺史、守宰宣扬失旨,岂复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自今以后,各令乡闾推举,守宰但宣朕虚心求贤之意。既至,当待以不次之举,随才文武,任之政事。其明宣敕,成使闻知。”

(节选自《魏书·世祖拓跋焘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B.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C.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D.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本文指古代皇帝因故不能亲理国事,指定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的人选。

B. “壬申”,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或时。本文中的“壬申”为天干地支纪年。

C.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最早起源于西周,各个朝代称呼有所不同。

D.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为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拓跋焘聪明大度,心胸开阔。太宗患病期间,让他立朝摄政,总管朝中事务,他不负众望,做事干练,应付自如。

B. 拓跋焘尊孔修文,致力汉学。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汉字因多体并用,多有错

误,他下令创造新字,规范推行。

C. 拓跋焘治军严格,赏罚分明。无论是他率军北伐归来,还是褒奖尚书封铁的将士,都严格按照功劳等级给予封赏。

D. 拓跋焘礼贤下士,推举贤良。地方官对待贤士多有粗暴逼迫的不当行为,他严厉批评这种行为,要求尊重爱护贤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②夫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

【答案】 (1)D

(2)B

(3)C

(4)①于是解除不合理的制度(规定),消除嫌隙仇怨,打开仓库,赈济穷困贫乏的人,黄河以南的很多流民相继来归附朝廷。

②士大夫行事(应重品行),居家必定恪守孝道,置身于朝廷必定忠诚,这样以后才能荣耀于当时,名声传扬于后世。

【解析】【分析】(1)这段文字是讲述世祖拓跋焘征讨赫连昌的举措,意思是四年夏季五月,世祖西讨赫连昌,停驻在拔邻山,筑城,放弃笨重的物资,以轻锐骑兵三万人先行。然后抓住“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等结构并列的动词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四年夏五月”,表时间,后面应该停顿。“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等结构并列,中间应该停顿。故选D。(2)B项,“本文中的‘壬申’为天干地支纪年”错误,本文中的“壬申”是天干地支纪日。故选B。

(3)C项,“都严格按照功劳等级给予封赏”错误,原文是“三年春正月壬申,车驾至自北伐。班军实以赐将士,行、留各有差。”,意思是始光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世祖北伐归来。拿军用物资赏赐从征将士,出战、留守者,多少不等。可见,拓跋焘率军北伐归来,出战、留守将士均有赏赐,并非严格按功劳封赏。故选C。

(4)①中,“禁锢”,封闭,束缚,限制,此处引申为不合理的制度;“嫌怨”,嫌隙仇怨;“穷乏”,穷困贫乏的人;“河南”,黄河以南;“内属”,归附。②中,“士”,士大夫;“孝”,恪守孝道;“处朝”,置身于朝廷,在朝廷任职;“然后”,这样以后;“扬”,传扬。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⑷①于是解除不合理的制度(规定),消除嫌隙仇怨,打开仓库,赈济穷困贫乏的人,黄河以南的很多流民相继来归附朝廷。 ②士大夫行事(应重品行),居家必定恪守孝道,置身于朝廷必定忠诚,这样以后才能荣耀于当时,名声传扬于后世。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

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世祖太武皇帝,讳称焘,太宗明元皇帝的长子。泰常七年四月,被封为泰平王,五月,监理国家。太宗生病,命世祖总统百事,世祖聪明大度,应付裕如。泰常八年十一月初九,登上皇位,大赦天下。于是解除不合理的制度(规定),消除嫌隙仇怨,打开仓库,赈济穷困贫乏的人,黄河以南的很多流民相继来归附朝廷。

始光二年春季,世祖北伐归来,以其各色牲畜份额不等地分赐给从征的将士。三月初

五,营造从前的东宫为万寿宫,营建永安、安乐两座宫殿,建起临望观、九华堂。确立了一千多个新字,世祖下诏书说:“过去帝轩,创立制度,营造万物,于是命令仓颉模仿鸟兽之迹创立文字。从此之后,应时改作,所以有篆隶草楷各种字体,并行于世。但是历时久远,流传下来多有失真,故致使文体错纰误漏,意义分歧,这不是示典轨于来世的办法。孔子说,名不正则事情不能成功,就说的是这些。今制定文字,把世间所要用的字式,颁布远近,永为楷式样本。”

始光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世祖北伐归来。拿军用物资赏赐从征将士,出战、留守者,多少不等。乞伏炽磐派使者前来朝拜纳贡,请求朝廷讨伐赫连昌。二月,在京城东部建太学,祭祀孔子,以颜渊配享。四年夏季五月,世祖西讨赫连昌,停驻在拔邻山,筑城,放弃笨重的物资,以轻锐骑兵三万人先行。二十六日,到了黑水,世祖亲自祈天祷告祖宗神灵,歃血誓师。六月初二,赫连昌率部出城,被世祖打得大败。在阵前世祖军队杀死赫连昌之弟河南公赫连满以及其兄之子赫连蒙逊,俘虏赫连昌的弟弟及其母亲、姊妹、妻妾、宫人万余人,缴获府库中的珍宝车旗各种器物不可胜数。初七,班师回朝,世祖留常山王拓跋素、执金吾桓贷镇守统万城。

敕勒被迁徙的一万多个居民点叛离逃走,世祖下诏让尚书封铁追杀消灭他们。世祖下诏书说:“士大夫行事(应重品行),居家必定恪守孝道,置身于朝廷必定忠诚,这样以后才能荣耀于当时,名声传扬于后世。朕最近派尚书封铁消灭亡命之徒,他所统领的将士有竭尽忠节而牺牲了的,现在全部追赠爵号;如有奋勇杀敌立下战功的,以其功劳大小给予官位;如有故意违反军法私离岗位的,以军法处决。大凡有功蒙受赏赐,有罪遭到诛杀,这是国家的常典,不可有一时废置。从今以后,不善的人可以改过自新。把这宣告天下,让人们都知道此事。”

这以前,世祖征召贤良之才,而各州郡大多逼迫州中贤士前往京城。世祖下诏说:

“每个被征召的人,官府应当晓之以礼,听任他们进退,岂有强迫他们的道理呢!这些都是刺史、守宰宣扬失旨,哪里是为朕增光,分明是在光扬为朕的不德。从今以后,都由各乡闾推举,各守宰只管宣明朕虚心求贤之意。贤才一到,应当以不次之举对待他们,随其文武之才,交任他们相应的职务政事。明宣朕此意,让天下人都知道此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 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 , 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

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

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②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答案】 (1)D

(2)A

(3)B

(4)①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

②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能够实行。

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解析】【分析】(1)本题句子大意是: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或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是主语,“于辅臣”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指出“遇事必咨”的对象,“遇事必咨”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不能拆开。所以应在“于辅臣”后停顿,突出强调状语。排除A、C两项。“进退一人”“处分一事”结构相同,应在两者中间断开。排除B项。另外“中旨”是一个词,指皇帝的诏谕,不应拆开,据此也可确定排除B项。故选D。

(2)A项说法有误,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故选A

(3)B项“后来刘吉被罢免”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可见是万安、尹直被罢免。故选B。

(4)本题关键词有:①干,动词,求取;科名,科举功名;矫,纠正;拯斯民于涂炭,状语后置,调整为“于涂炭拯斯民”,“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②未几,不久;嗣,继承;更,改变、改换;以为,认为;且,将要。③具疏,备文分条陈述;值,遇到,碰上;盍,何不;故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故答案为:⑴D;⑵A;⑶B;

⑷①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②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能够实行。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

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排除断句一致处,再判断不一致处的正确断法。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

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或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有志向气概,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将要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下附和对上欺骗,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这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磊落,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竑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可以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

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刘概的案子兴起,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邹智的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弘治四年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苯义、胡浚等荐,描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作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样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惊,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 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教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来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 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有刪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B.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C.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D.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与本文同义。

B.传,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置,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组织系统称为驿传。

C.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

D.正统,中国古代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年次纪年法等,“正统”属王公年次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很有才华。他开始时担任尚书吕震的属吏,得到吕震的赏识,向朝庭推荐他担任了郎中。宣德五年,他被提拔为苏州知府。

B.况钟很有治理能力。他刚到任苏州时,假装不懂业务,暗中考察府中群吏,三天之

后,下令打死几个人,府吏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C.况钟重视教育,爱惜人才。况钟想向朝庭推荐邹亮,邹亮被人写匿名信诋毁,况钟不为所动,加快向朝廷推荐。邹亮后来做到了御史。

D.况钟知恩图报。他在做吏员时受到吏部司务平思忠的恩遇,后来况钟多次延请平思忠到家作客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服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浚等荐,擢知苏州。

②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答案】 (1)C

(2)D

(3)A

(4)①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被提拔升任苏州知府。

②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解析】【分析】(1) “初”是刚刚的意思;“视事”,是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群吏”为“环立”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谓”的主语是“吏”,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句意:他刚到任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愚昧,好欺骗。故选C。

(2)D项,“属王公年次纪年法”错误。应属年号纪年法。正统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使用该年号共十四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年九月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即位后次年改元景泰。故选D。

(3)A项,“向朝庭推荐他担任了郎中”错误。结合“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分析,因吕震的推荐况钟担任的是仪制司主事,郎中是后来升任的。故选A。

(4)①“命”,命令;“举”,推荐;“廉能”,廉正有能力;“之”,代词,指各府之缺;“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定语后置);“用”,介词,因为;“荐”,举荐;“擢”,被提拔;“知”,主管。②“素”,一向、平素;“缘”,因为;“故谊”,旧交情;“干”,追求、求取;“贤”,认为……贤德;“之”,代词,指他们。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①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被提拔升任苏州知府。 ②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

缺。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来谋取利益,因此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来到苏州府。他刚到任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愚昧,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之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人。有个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他(做客),对他非常恭敬地执行礼节,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侍奉他,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

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1)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 (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明确了这些,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⑴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⑵【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孔子和庄子说的内容。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意思是“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表达自己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保全生命。 由此可总结出答案。

⑵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生活方式进行论述。赞成孔子的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快乐方式,要指出庄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的不足;赞成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要指出孔子自我安慰、自命清高的生活方式的不足。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

“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

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惕

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渝:说明 D. 援笔书所欲言 持,执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 不拘于时,学于余

警: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 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 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 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志 苟 不 立 虽 细 微 之 事 犹 无 可 成 之 理 况 为 学 之 大 乎 昔 者 夫 子以 生 知 天 纵 之 资 其 始 学 也 犹 必 曰 志 况 各 党 小 子 之 至 愚 极 困 者 乎 其 不 可 不 以 尚 志 为 至 要 至 急 也 审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②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答案】 (1)C

(2)B

(3)C

(4)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5)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②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

【解析】【分析】(1)C项,“渝:说明”错误,依据“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可知,“渝”意为:改变。故选C。

(2)A项,“以”,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B项,“也”,助词,表示判断/助词,句中停顿。C项,“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连词,表示转折,但是。D项,“于”,介词,向/介词,向。故选B。

(3)C项,“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错误,最后一段依据“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济也,尚思立志乎哉”可知,尾段强调“尚志”的重要性。故选C。

(4)本题“志”的谓语是“不立”,且“虽”“犹”“况”作为连词往往用于句

首,“况……乎”是固定搭配句式,故可断句“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况为学之大乎”;再抓时间词“昔”“识”、句首连词“犹”和“夫子”的特点行为,可断句为“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最后,抓固定搭配 “况……乎”,并注意主语“夫子”与“小子”的对比关系、以及句末助词语气词“也”“矣”的提示作用,故可断句“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5)本题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已经……以后;所以:用来……的方法;尤:尤其、特别。②尝:曾经;“受业于予”,状语后置句,跟从我学习;题:题写、写;自勉:宾语前置句,勉励自己;因为:因此写。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

⑷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⑸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②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以前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者所追求的目标。于是挑选一只好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体气,积蓄你的力量,站正了身子,遵照射箭的方法,来好好准备射箭。拉弓一定拉圆,瞄准一定仔细,发射一定干脆,一直到箭正中靶心为止。如果靶心没有确立,一个人就没有专一的努力方向,那么虽然他有好弓、强力,也会茫然无措,箭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种松弛地拉开弓来游戏,慢慢地发射,起初也没有确定的目标,更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做朋友的,就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追求。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种理念,也可以有些警惕吧!学习的人想要成为圣贤,就好像射箭者想要射中靶心。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就是不确立靶心来射箭的人。志向如果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会泛滥盲目,没有标准,想要不成为妄人,大概很少见吧。这就是为什么立志是最首要因素的道理。

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考虑实现的途径了,这尤其是没有追求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跟随老师,寻找朋友,好好读书,弄清道理,这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家居无事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怠慢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丧失;身处患难、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减损,一定要达到自己的愿望才行。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

所以,志向一旦确立,哪怕是成为圣人,也可以实现的。前人有话说:“有志向的人,终究能成大业。”又有前人说:“志向不变,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啊。如果志向不能成立,即使是细微的小事,也是没有成功的道理的,何况学习这样的大事啊!以前孔夫子具有天生智慧的资质,开始学习时,还一定要谈到志向,何况我们这样的极蠢极笨的后辈小人呢?实在是不能不以看重立志为紧要最急迫的事,想清楚啊!

现在有职掌刑部的大官浚仪黄君之先生,善于教育子弟,平和而有限度,严格却又不过分。他曾让子弟济也来向我学习。济也请我为他题写书斋名,以自我激励,我因此为他写了“尚志”二字送给他。过几天他要暂回老家,又来求我就斋名写一篇“说”。我提笔把自己想说的写了出来,倒不觉得他烦人。济也啊,好好想想立志的事吧。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 , 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

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候赢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伸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嵩官至南海太守。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B.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

宜侵盗乎/

C.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D.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B.烈士,古义指有志于建功立业之人,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C.辟,指征召出仕,与文中“举州茂才”都是由皇帝直接向社会征聘任命。

D.夷,古时对我国东方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可用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式信守承诺,按时拜访老友。范式在太学求学时跟张劭关系很好,分别时,范式约定两年后要去拜见张劭家人,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前往。

B.范式接受重托,不负同窗之谊。范式与陈平子虽同窗却从未见过面,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将身后事情托付给范式,范式将平子视作死友,照料平子的妻儿。

C.范式不求回报,淡泊名利。范式将平子的灵枢护丧完成后就哭着离去,后来有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范式受到三府征召,但他都没应召。

D.范式偶遇故友,为他深感惋惜。范式与孔嵩本是好友,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孔嵩,为他的处境感到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②式敕县代蒿,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答案】 (1)B

(2)C

(3)D

(4)①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②范式吩咐县府派人换下孔嵩,但孔嵩认为先前的受雇没有到期,不肯离开。

【解析】【分析】(1) “之”是到的意思,宾语为“京师”,“道”是路上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D项。“责让”是斥责、谴责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句意:他终于被三公府召用。孔嵩到京师,路上在亭中住宿,盗贼们一道偷了他的马,不久他们打听到是孔嵩的马,就相互责备说:“孔伸山是善良之士,难道可以偷他的东西吗!”故选B。

(2)C项,“与文中‘举州茂才’都是由皇帝直接向社会征聘任命”错误。“辟”是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官,再向朝廷推荐;“举州茂才”是由地方官推荐人才。故选C。

(3)D项,“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与原文不符,原文“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而县府挑选孔嵩当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故选D。

(4) “期”,限定或约定的时间;“至”,到;“具”,通“俱”,全、都、详细;“以”,介词,把;“以白”是“以之白”的省略,“元伯具以白母”(省略句);“白”,禀告、告诉;“设馔”,准备饮食;“之”,代词,指范式。 “敕”,吩咐、命令;“以为”,认为;“佣”,雇用、受雇用;“竟”,完毕、完成;“去”,离开。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⑷ ①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②范式吩咐县府派人换下孔嵩,但孔嵩认为先前的受雇没有到期,不肯离开。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当太学生,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开两年,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这么相信?”元伯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约。”母亲说:“既然如此,我就为你酿酒。”到约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而别。后来范式到京师,在太学接受教育。当时太学生长沙人陈平子也一同在太学学习,与范式没有见过面,但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对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位有志之士,能够托付死后的事情。我死以后,可将我的尸体埋在范巨卿的门前。”接着撕开丝帛写了一封信,留给巨卿。平子死后,他的妻子根据他的话去做了。当时范式刚好回来,看了书信,见到坟墓,悲伤感动,对着坟墓作揖哭泣,将平子视作死友。于是他照料平子的妻子儿子,亲自护送平子的灵枢到临湘。距临湘还有四五里地时,他将平子在丝帛上写的信放在灵枢上面,哭着告辞离去。平子的兄弟知道以后,找范式找不着。长沙的佐理上计事务的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三公府同时召他,他不应召。范式被州府举荐

为茂才,经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他的朋友南阳人孔蒿,家中贫穷,父母年老,就改变姓名,受雇在新野县匣里当负责街道治安和打扫的差役。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而县府挑选孔嵩当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他,叫声孔蒿,抓住他的手臂说:“您不是孔仲山吗?”对着孔嵩叹息,谈及过去的经历。范式说:“我受到国家的重用,当上州牧职位,而您身怀道术,隐藏自己,身处士卒之中,不也可惜了吗!”孔嵩说:“候赢长期从事低贱的职业,晨门对管城门觉得快意。孔子想住在九夷的地方,不嫌九夷的鄙陋。贫穷是士人自然的事情,难道算鄙贱吗!”范式吩咐县府派人换下孔嵩,但孔嵩认为先前的受雇没有到期,不肯离开。孔嵩在阿里,为人端正,砥砺操行,街中的少年都服从他的训导德化。他终于被三公府召用。孔嵩到京师,路上在亭中住宿,盗贼们一道偷了他的马,不久他们打听到是孔嵩的马,就相互责备说:“孔伸山是善良之士,难道可以偷他的东西吗!”于是将马送还,向他道歉。孔嵩做到南海太守。范式后来调任庐江太守,有威望,卒于其任。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知:通“智”。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________,“劝”是指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案】 (1)尽心竭力;勤勉努力

(2)①智。②仁。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④礼(合乎礼的行为)。⑤能(管理能力)。

【解析】【分析】(1)语句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忠”是指尽心竭力。而要想让民众忠诚于政府,最好的办法是执政者的“孝慈”。孔子认为,只要执政者做到任人唯贤,选拔那些道德素养高的人为官,用心教育培养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试想,贤德之人日日精进并得到提拔,能力稍差的人也得到教育培养,这样就会形成相劝为善,携手进步的社会风气。“劝”是指勤勉努力。

(2)材料一,在孔子的眼中,为政者若想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为政者必须把握三大要诀,并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

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材料二,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首先要有治国的智慧,再追求仁德爱民,然后怀着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最后是依照礼法而动。

故答案为:⑴ 尽心竭力 勤勉努力 ⑵ ①智。②仁。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④礼(合乎礼的行为)。⑤能(管理能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能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百姓也就不会严肃认真。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按照礼来

动员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解字》叙

(汉)许慎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 而古文由此绝矣。

今之诸生竞说字解经,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

人之微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选自《说文解字·叙》,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则观法于地 法:现象

B.言孳乳而浸多也 浸:渐渐

C.或颇省改 省:简化

D.信而有证 信:诚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B.与古文或异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其迷误不谕 其皆出于此乎

D.其于所不知 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阐述文字的起源。作者提到了庖羲氏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受鸟兽蹄迒之迹的启示而造字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B.第二段概括周秦文字的演变。重点论述了小篆和隶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原因,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字体隶书化的肯定之意。

C.第三段针砭时弊,在描述当时种种错误的“说字解经”做法基础上,剖析他们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尽显批评之意。

D.第四段介绍了文字的巨大意义、著述的态度和著作的体例。“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的做法,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②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答案】 (1)D

(2)A

(3)B

(4)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5)①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②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

【解析】【分析】(1)D项,“信”,结合句意“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分析,译为可靠,可信。故选D。

(2)A项,皆为助词,“的”。B项,前为介词,和;后为连词,和。C项,前为代词,他;后为副词,表揣测语气。D项,前为代词,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后表被动,被。故选A。

(3)B项,“肯定之意”错。原文是“而古文由此绝矣”,于是古文从此不用了。故选B。

(4) “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句式对称,“人”前面需要断开;“此”指的是前面的内容,故“若”前面需要断开;“不合”“谬于史籀”是表达两个完整意思的句

子,应该单独成句。其他注意虚词“也”,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即可。句意:“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类似这种情况很多。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

(5)①“兴”,兴起;“狱”,监狱案件;“日”,一日日(名词作状语);“以”,连词,表目的,来;“趣”,通“趋”,趋向,奔赴;“约易”,简约方便。②“稽撰”,稽考诠释;“其”,代词,那些;“以”,介词,用;“理”,解释;“晓”,通知,告诉;“神恉”,文字构造的深意。

故答案为:⑴D;⑵A;⑶B;

⑷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⑸①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②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

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察现象于地,又看到鸟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像。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开始创造了文字。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没有相同的。

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有的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从此不用了。

现在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他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竟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类似这种情况很多。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通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使读者知道),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书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书》是孔氏本;《诗经》是毛氏本;《礼经》、《周官》、《左氏春秋》、《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存而不论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斊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项脊轩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门和窗

B.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C.时至轩中 时:时常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2)下列各项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制稍异于前

A.不拘于时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以其无礼于晋

D.月出于东山之上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作者久居项脊轩“能以足音辨人”及此轩多次遭火而未焚的情形。

B.通过妻子转述小妹们好奇的问语,侧面表现项脊轩中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C.文末的一“也”一“矣”两个虚词,加重了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意味。

D.选段用平实的语言描写生活细节,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答案】 (1)A

(2)B

(3)D

【解析】【分析】(1)A项,句意为: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扃牖:关闭窗户。加点字解释错误。B项,句意为: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殆:大概。加点字解释正确。C

项,句意为:她时常来到轩中。时:时常。加点字解释正确。D项,句意为: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手:亲手。加点字解释正确。故选A。

(2)例句句意为,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于:和。A项,句意为:不被世俗拘束。于:被。B项,句意为:这种说法和拿刀刺人,把人杀死有什么不同呢。于:和。C项,句意为: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于:对。D项,句意为:明月从东山上升起。于:从。故选B。

(3)D项,“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错误,寄托了对妻子的思念。故选D。

故答案为:⑴A;⑵B;⑶D;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