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2020-08-22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44卷第1期 2010年1月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1.44 NO.1 Jan.2010 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梁利民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与管理系,广东广州510500) 摘 要:从一个特定的学科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休闲体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休闲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休闲体育学首先是体育学, 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展开的体育学。同时,该研究试图通过对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构架的阐 述,给人们提供一种关于休闲的体育的系统理解。 关键词:休闲体育学;休闲学;体育学;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0)Ol一0056—04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studies LIANG Li—min (Dept.of Leisure Sports&Management,Guangzhou Inst.Of P.E.,Guangzh0u51O5OO,China) Abstract:In this research,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is shown,which is resulted from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leisure studies and sports studies.Leisure sports studies are at first sports studies.And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basis iS further discussed. Key words:leisure sports studies;leisure sports;sports studies;discipline development “体育科学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 体系。随着现代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必将有更多 的新学科不断诞生。从而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的体 系。,,L 所谓“学科”,系指旨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 术界和科学研究发生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我国整个 体育科学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逐渐完成各学科 知识的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一些新的体育学 科。例如休闲体育就属于这种学科或新的体育形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最高父系统学科门 (也称学科门类)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 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 必要的教学内容的系统归纳。学科起源于古希腊的七 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学)和我 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8~19世纪近代科 学引进学校以来,形成了同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相 应的学科,体育伴随着诸如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 学、音乐等学科专业进人学校教育。 德国波库大学黑克豪森(H.Heckhausen)认为, 所有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加快或减缓学科发展 速度的历史偶然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各科研题材的内在 逻辑,学科还受到它们以外那些不断变化着的因素的 学。学科门下设一级学科,若干个一级学科组成一个 学科门;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 一个一级学科;有些二级学科下设三级学科,若干个三 级学科组成一个二级学科。一般而言,在本科学科分 类中,二级学科通常称作专业。因此,在大学,人们时 常会把学科与专业并用成“学科专业”,以此为据,休闲 体育、社会体育等二级学科组成了体育学(一级学科), 影响,比如公众舆论、社会文化价值、政治思想和经济 状况等。对此,我国学者陈燮君亦认为,一门学科的创 而体育学则归属在教育学门下。随着2006年广州体 院和武汉体院申办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 批准,2007年新生入学,2008年上海体院、首都体院、 沈阳体院也获得该专业的招生权,同年招收了第一批 生应是时代精神孕育的结果,是学科之林整合的结 晶[2]。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使体育学 学生。这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不断发展的又一次新的 收稿日期:2009-09—27;修回日期:2009—11—26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DLA080202)。 作者简介:梁利民(1956一),男,江西吉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具体体现。休闲体育专业(二级学科)由此也获得了法 理上的确认,并在现有学科专业体制中找到其应有位 置。 第1期 梁利民: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57 1 休闲学、体育学和休闲体育学 有着重要的价值,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 活与文化的中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内容。他指 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创造力,游 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为此,他的这部名为《游 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专业的形成,既离不开 体育学又离不开休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休闲 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休闲体 育学的形成,既是一门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又与休闲学 戏的人》的著作,被称为是休闲学领域的经典作之一, 同时也被美国体育哲学家米切尔・诺法克誉为体育学 的发展相联系。所以,要了解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 的形成,就必须了解休闲学和体育学的相对独立和相 互交流、交叉和对话的过程。 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 的思想渊源和学科形成、演变过程是十分有意思的。 当人们在追溯休闲思想和体育思想时,发现休闲学和 体育学的渊源均十分久远,但论及学科,历史并不悠 久。一般认为,现代休闲学的诞生(以凡勃伦(Thorst— ein Veblen)发表《有闲阶级论》的1899年为标志)距今 不过100多年,而体育学作为相对年轻的一门学科,则 在2O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个相对独立学 科的成熟,为其相互交叉和对话提供了基础。不仅如 此,从理论和方法论上看,这两个学科也具有交叉和对 话的基础。 首先,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 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 求的统一的科学方法论立场出发,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马克思曾写到:“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 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 做。”_3]人正是由大量“需要”的激励而生活着和运动 着。任何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无不以社会的需要和 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休闲体育 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在人的新的生活需求不断产生、 发展和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前进的,体育进人人的休闲 生活,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生活容量和内涵,提升了人 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另一方面,也使体育在凸显其强身 健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融人更为深刻的人 文内涵,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彰显更为鲜明的时 代发展特征。 诚然,休闲学是以人们的休闲行为和休闲现象为 研究对象,对闲暇时间、休闲、个人休闲行为、休闲与社 会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休闲行为的一般 规律以及提高休闲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但在思想史 上,并不乏休闲学家对“体育”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构 成了“体育”的休闲学研究。例如,1955年,荷兰著名 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从哲学的视 角,围绕“人、游戏者”这一主题对历史与流行的观念进 行探讨,发现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 研究著作中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1980年,法国 学者罗歇・苏(Roger Sue)在其所著《休闲》一书中,就 将人的休闲实践活动分为四大类:身体娱乐、实用娱 乐、文化娱乐、社会娱乐,而体育休闲是身体活动的较 高阶段,并对此命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l5]。综 上,早期以及现代休闲学领域的学者们有着丰富的休 闲体育学思想,这些思想的许多方面构成了后来休闲 体育学研究的思想源头。 体育学是以人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现象为研究对 象,对人们在身体运动过程中的技术、技能教育、娱乐 教育、军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体育与社会的关系 等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以及 提高人们的体质水平和生活的满意度。体育学开始其 对于“休闲”问题的兴趣和相应的研究则主要是在20 世纪60年代起,随着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 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促进 了诸如工作、休闲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的基本 改变和更大需要,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中,伴随现代社 会中科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相继向生活世界回归的 思潮中出现的,并逐渐完成其自身向生活世界回归的 这一重要转向。在这一较为漫长的前后时间里,艾丁 顿(Edginton)、贝那斯(Baines)、海顿(Haydon)以及中 国的方万邦这些体育学者有关“休闲或生活”问题的研 究,奠定了休闲体育学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形成是 在本世纪初的这几年里。然而,事实上,上世纪80年 代开始就有一些研究可以被视作休闲体育学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著名学者有:卢元镇、饶纪乐、刘德佩、程志 理等,他们对于休闲体育学问题的研究,是中国进入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休闲体育学研究崛起的基础。 今天,明确以休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有关体育的 问题,并有着独特的休闲学视野的休闲体育学研究无 疑是卢峰在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 学项目《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主编的 《休闲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一书l_6],许 宗祥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 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主编的《休闲体育概论》等 系列丛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73,胡小明编著 的《体育休闲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 58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第44卷 上述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标志着系统的休闲体育学研 究的开端,而且为休闲体育学学科的正式形成奠定了 基础,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学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休闲体育学研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1现实需要 一般来说,任何一项社会文化现象(含体育),或者 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均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 需要分不开。休闲体育的兴起也不例外。事实上,现 实需要一直是休闲体育研究的动力所在。在我国,休 闲体育研究之所以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引人注目,主要 也在于现实的需要。 2.1.1 发展休闲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今天,当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时,休闲体育作为 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 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 程度的鲜明象征,对我国大众 生存方式、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当前我国社会发 展的新特征,也是体育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发达国家 的经验证明,处在这一阶段的区域开始进入一个文化 高需求的时期,这是由人的内在需求的丰富性所决定 的。 2.1.2发展休闲体育是小康社会全民健身可持续发 展的需要 把小康社会居民的休闲活动引导到休闲体育这一 新型休闲形态的轨道上来,对于促进全民健身可持续 发展的意义是大的。为此,首先要重视休闲体育教育。 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面向小康社会全体公民的多方面 的、自由的、个性化的生活发展教育,带有较为鲜明的 城市生活的公共性。因此,就更需要开发和利用小康 社会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的各种资源,提出各种规范 体系的要求,引导和服务于大众休闲体育生活需求。 2.2 学科建设 除了现实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推动了休闲 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毫无疑问,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阶段也将使体育学术界和科学研究发生巨大变 化,有力地促进我国整个体育科学体系由传统向现代 转型,并逐渐完成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进 程,形成一些新的体育学科。 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休闲体育学是人类社 会和体育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以“人的休闲体育意识、行为和现象”为其学科研 究的逻辑起点。20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逐渐全 面进入小康社会,新的理论、新的人们的生活行为的产 生,要求休闲体育学给与理论的解释和行为的指导。 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休闲体育学所涉猎的 内容十分广泛和庞杂,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 学、人体科学、生命科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 学、生理学、工商行政、市场营销、城市规划、公共政策, 等等。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和建构中的学科,其 学科基础尚未十分牢固,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 休闲体育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相关的、庞大的学科群作 为支撑。其中,马克思的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 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的休闲 思想是休闲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前提,而一些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休闲体育学 的母体学科,休闲体育正是广泛运用这些基础学科的 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来研究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体育 意识和行为规律的。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也从体育的 应用学科和专项技术学科中汲取营养来获得自身的发 展。 2.3研究者 一种日益引起社会和大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个在构建和谐社会、引领大众休闲生活中不可回避 的问题,或者说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投身于 其中的一批研究者相联系,他们既是推动者、直接参与 者,又是上述现象或一门新学科得以形成的条件。就 休闲体育而言,如果没有1899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 论》,就没有现代休闲学的诞生,随着西方休闲研究的 逐渐传人,加快了中国休闲研究的步伐。诚然,值得一 提的是,如果没有20世纪9O年代以来于光远、成思 危、龚育之和马惠娣以及之后一批体育界学者的努力, 就不可能有休闲体育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当中国进 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休闲创造了新的体育形式,而体 闲体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与 经济发展领域已备受人们的关注,很快成为体育界的 研究热点,使得休闲体育研究成为中国越来越活跃、研 究人数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硕的一个研究领域。 3 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构架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不断丰富和 深化的;感性的零星的认识,必然要走向理性的和整体 的认识;表面的现象的认识,也一定要走向深刻的本质 和规律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对其它事物是这样, 对休闲体育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以为,“休 闲体育”就应该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切人、审视和 阐发的体育学,也就是从和谐社会、生活领域、产业经 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探讨各种休闲体育现象的发生 发展、结构功能和本质规律的学科。正像体育管理学 第1期 梁利民: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59 首先是管理学,体育经济学首先是经济学一样,休闲体 育学首先是体育学,只不过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 展开的体育学。从这一点看,我们所说的休闲体育和 部分学者倡导过的“体育休闲”或“运动休闲”有别。其 次,休闲体育学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学和竞技的、军队 的、社会学的体育学,而是从休闲视角和高度阐发的体 源——本质论;其二,休闲体育结构——价值功能论; 其三,休闲体育发展规律论;其四,休闲体育建设论。 休闲与休闲体育起源论基本上是从休闲与休闲体 育自身的“历史”着眼的。休闲古已有之,而休闲体育 现象的出现,在我国,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才引 起重视的。几千年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表明,休闲与 育学,在这一点上,它又与“体育休闲”或“运动休闲”有 某些相通之处。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也就有理由把休 休闲体育与社会进步、人类生命及生活的质量紧密相 连,逐渐完成其发生、发展、传承和积累的过程。 闲体育看成是休闲学和体育学的综和性学科或是边缘 性学科。可以说,在现代科学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综 合化、边缘化趋势的今天,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 育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休闲体育这样 的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就不 是一般的体育现象和体系问题,而是从休闲学的视角 和高度出发,在大众的休闲体育生活实践活动和小康 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生活主体客体关系及作为 生活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身心自然、社会、人自身的 休闲体育生活思维意识发展与休闲体育行为变化的关 系,探究休闲体育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教育引导、传 播、本质、特征、结构、价值功能和动力、描绘休闲体育 的未来发展轨迹,揭示休闲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 殊规律。这就是休闲体育学研究设定的特定的研究对 象。不言而喻,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不但和竞技的体 育、学校体育、军队体育、社会学的体育等的研究对象 不同,而且和一般的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很大的 区别。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休闲体育学领域的研究,既注 重大众休闲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掌握各种具体材料 和案例,也注重理论分析,注重理性的综合和抽象。当 然,这种理论概括和抽象是建立在大量占有感性材料 的基础之上的,而非杜撰。 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基础,由休闲学理论基础和体 育学逻辑体系两个大的部分构成。休闲学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有机的融汇进对体育学逻辑体系的论述中, 使其成为论述的指导性基础。体育学的逻辑体系与休 闲学基础部分不同,它要直接形成休闲体育的理论体 系结构,因而应精心进行逻辑划分,而这种逻辑划分既 要考虑到各种体育现象的纵向发展与联系,如,休闲体 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学校体育、残障人 体育等,又要考虑作为整体的体育体系的内部和外部 系统构成。 按照上述假定,休闲体育学的理论框架,就由这样 的四个大部分所构成:其一,休闲与休闲体育的起 休闲与休闲体育本质论根据起源论所作的各种各 样的逻辑结论,进一步概括和抽象出休闲与休闲体育 的本质以及各种主要特征。 休闲体育结构——价值功能论是整个休闲体育的 主要内容之一,它把休闲体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体 系,从结构、功能和价值、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等方面 加以考察,从而达 对休闲体育的整体认识。 休闲体育发展规律论是整个休闲体育研究的主要 内容之一。所谓规律,严格地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多种社会条件、不同群体人自身条 件的发展变化促进休闲体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规 律,另一类是休闲体育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休闲体育建设论包括对休闲和休闲体育做出历史 和现实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小康社会阶段休闲体育建 设主要环节的把握,力图使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和学 习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 谐社会服务。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 物质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因此,中国小康社会休闲 体育学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价值上,对现实乃至未来的 社会实践,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2005:22. E23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86. [4]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E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4. [5]罗歇・苏.休闲[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73—77. E63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7— 88. [7]许宗详.休闲体育概论E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10. EsJ胡小明.体育休闲论[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2008:l一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