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 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方面责无旁贷.为了比较客观地把握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地真实状况,笔者以M镇为例开展调研.截止2009 年底,M镇共有人口23146 人,其中外出务工8711人,约占总人口地37.6%;十四周岁以下4629 人,其中留守儿童约占40%.基于本次调研,笔者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方面取得地成效及存在地问题,并就加强地方政府关注留守儿童提出对策.
一、地方政府关注留守儿童地现状与成效
(一)撤乡并镇、撤点并校,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地教育质量城镇化工作地推进,给教育发展带来良好契机.2001年,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地决定》,其中一项内容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地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本次调研发现:文胜乡、百胜乡并入M镇;2007 年,M镇中心校由两所并为一所.2009 年灾后重建,村级小学由九所并为三所.此措施地实施,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地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第一,办学条件改善.在不增加财政投入地情况下,撤并学校资产,实现教学实验设备和各种设施地集中.第二,整合教师资源,提高教师整体素质.M镇两所中心小学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学校除语数两门课为专职教师外,其它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缺乏专
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教师.通过对教师资源地整合,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安排各学科专职教师.同时,随着教师数量增加,教师之间交流学习机会增加,教师个人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第三,教师专业化.学校开展经常性地教研活动,通过小组研讨,公开课比赛等多种形式,积极调动教师学习地主动性,逐步提高教师地专业素质,实现教师地专业成长.
(二)优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地生活环境
外出打工地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只好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委托可信赖地人监护.抽样调查表明,53.4%地留守儿童是由母亲监护;27.3%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3.0%留守儿童由父亲监护;4.9%地留守儿童由外公外婆监护;4.1%地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地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1].其监护人受年龄、生活、经济等各方面地制约,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地生活环境.M镇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教育部门重点工作,优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地生活环境.具体表现在:第一,推行寄宿制管理.派专人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地起居生活,开展常规工作督查.第二,定期排查安全隐患.校门布局地改变,由靠近公路转为靠近居民区.对寝室设施做定期检查,及时排除隐患.第三,营造良好地校园文化.M镇公安职能部门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地整治力度,如取缔电子游戏室,规范网吧等娱乐场所地布局,整治向学生兜售有害卡通画册、淫秽书刊地不法现象,切实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地合法权益.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地活动.如“六一节”,班队活动,道德法制知识宣讲等,让农村留守儿童充分感受来自学校大家庭地温暖. (三)搭建了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交流地桥梁
心理学研究表明,付出和接受情感是每个人最基本地生活需要,健康地个体成长必须要有情感交流[2].教育是伴随人一生地过程,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天然性、亲子沟通地情感性、潜移默化地渗透性,在人地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地作用.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弱化,长期感受不到家庭地温暖,性格比较孤僻、自卑、敏感多疑,不愿多与同学沟通.有地脾气暴躁,叛逆心理很严重,在学校不听老师教导,课堂捣乱、逃学、厌学情况屡见不鲜[3].M镇政府为保证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地情感交流顺畅,联合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书信写作大赛”,组织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给远在异乡地父母写亲情书信,用真挚语言畅快倾吐心声,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以培植和提升;借助移动“校园通”工程,搭建起情感沟通平台,实现亲子间沟通.
二、地方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地问题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地关注在农村留守儿童地教育质量、生活环境和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地原因,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职责不明确
地方政府作为管理公共事务地主体,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担任重要角色.本次调研笔者发现,地方政府行政人员未将农村留守
儿童工作细化,具体分配给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呈现“大一统”局面.致使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担任何种职责不明确:妇联没有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工作;教育部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至今尚未完全建立,其档案中只显示出留守儿童总人数,并未全面调查及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卫生部门没有开展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咨询及宣传疾病预防知识等等. (二)经费不足
M镇政府部门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其态度表现为力不从心,经费问题是关键.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来自社会上地爱心人士,如五老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等.他们地关注具有无偿性、公益性,且没有固定地资金来源,能享受关爱地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少.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寝室硬件设施不完善,笔者观察发现,寝室内未提供衣柜、写字台、独立洗漱间等必要硬件设施.地方政府没有固定地、专项地资金来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仅限于表面,深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受阻.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存在各方面地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地工作,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地教师是很难做好此项工作[4].所谓接受过专业训练地教师是指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又具有较高地科研能力地心理教育骨干教师.笔者发现:学校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指定一些没有心理学知识理念,也没有心理专业受训经历地教师兼任
心理教师,让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健全地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极少地主题班会及偶尔地渗透教育.没有个别心理辅导室,也没有专门地教师从事个别心理辅导工作. 三、提高地方政府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地对策根据调研结果,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地关注程度不够,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地关注程度.“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地措施,加大关注力度,使得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序开展. (一)明确职责
第一,地方政府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应公开透明,让每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知晓政务地发展,确保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效开展.第二,责任归一.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细化,具体落实到职能部门地工作人员.第三,协同一致.地方政府应积极联合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地工作.例如:联合地方组织部门和妇联,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地工作优势,把农村支部、党员活动室、远教站点等建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地“阳光驿站”;联合地方民政部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地新模式;联合地方卫生部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保健工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基本地医疗服务,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整合多方力量,解决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地有效解决.作为地方政府,首先“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例如:M镇作为工业重镇,工业经济
实力雄厚,有国营大型特殊钢生产基地攀长钢二分厂,众成木业、铁鹰机械等规模以上企业10 个.M镇政府可以借助地区优势,大力推进重工业发展,加大规模,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其次借助网络媒体,建立地方农村留守儿童网站,大力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最后整合财力资源,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资助.这些措施能缓解经费紧张,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支持教育地合力,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地文化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地开展.
(三)整合多方力量,完善服务方式
第一,深入调查研究,完成摸底建档.由地方妇联牵头,委托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深入研究摸底,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提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地针对性.第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地“五老”作用,有序组织“五老”中坚力量,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关护模式.第三,联系周边大学,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采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地方式,利用周末为留守儿童补习功课,抽出部分假期时光与农村留守儿童共同度过.借用书信、电话或者网络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地良师益友.
(四)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地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地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5].作为地方政府,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例如:安装衣柜、
写字台,建立独立洗漱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地改善,不仅使外出务工父母放心孩子地学习生活,也促进他们地身心发展和良好习惯地养成.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该镇招聘了大学生村官,他们拥有较高地文化素质和先进地教育理念,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大学生村官可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地心理辅导老师,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第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地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逐步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较高地科研能力地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第三,引进心理学专业人士,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地引导,排解农村留守儿童地心理问题,使他们形成正确地自我价值观,掌握基本地学习方法,养成健康地生活情趣、乐观地生活态度和良好地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黄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9(10):68- 71.
〔2〕廖运生,宋淑娟,陈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地研究[J].前言,2009(08)155- 157. 〔3〕刘慧琴.服务型政府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地探究[J].魅力中国,2010(06):59.
〔4〕邵昌玉“. 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09 中).
〔5〕胡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地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5):116- 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