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3-03-16 来源:爱问旅游网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校

科目: 化 学 年级: 九 年 级

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教学重点】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指导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仪器、药品及其它】

1、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 2、学生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资料。

3、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砂纸、铜丝、铁丝、铝丝、铁架台、黄铜、铜、焊锡、锡、铁片、铅、铝片、铝合金。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活动探究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知识共享】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

【归纳整合】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

【师生交流】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

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活动探究】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拓展探究】设计与辩论:综合考虑飞行中火箭的实际情况:①设计出制造火箭外壳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标;②公开辩论所设计物理指标的可行性。

【归纳整合】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 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3.体验合作学习和共同竞争的愉悦。 【学习重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学习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

【基本策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合作与自主相结合进行科学探究实施知识的建构。 基本流程: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教学准备】

1.据全班人数分为八个实验组:各组备: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粗丝或条,有条件老师备银丝)

2.老师预先制作好的铜树,银树,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

3.写好Mg、Al、Zn、Fe、Cu、Ag、Au的卡片,(每组一套,预先准备好粘贴,展示)。 4.多媒体课件及探究记录,评价记录表。 5.与学生协商,确定好评价标准,等级(评价后的统计,表扬具时间的多少可放课后)。 教学过程 引 入 情景创 设 教 师 活 动 导读:提出思考问题。 演示:外观相似的四片金属片(Mg、Al、Zn、Fe,编号)置于铁三角架上灼烧,由学生根据现象猜出金属名称。 学 生 活 动 读引言思考:铝为何具抗腐蚀性,其它金属如何?化学性质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怎样? 进行“猜金属”游戏,观察现象,猜测金属 据学生展示猜出的结果进行互动评价――学生很难完全猜准,多数根据“燃烧”仅猜出“Mg”。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规律建构1 导思:1.同学们在猜金属的游戏中,发现了它们化学性质的共性和差异性吗?2.通过发现,我们能粗略确定这些金属的活动性吗? 为了寻找差异性和规律性,我们是否还可以根据以前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寻找规律呢? 讨论金属的共性与差异性 Mg、Al、Zn、Fe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剧烈程度不同,初步归纳活动性:Mg>Al、Zn、Fe 讨论与发现:学生从教材及生活中经验:“真金不怕火炼”,铜制品(如铜锁)裸露保持光泽,铁制品裸露易生锈等事例归纳规律并互动评价。 活动性:Mg、Al>Fe、Cu>Au 或:Mg>Al、Zn、Fe>Cu>Au 发现:仅凭上述探究,还很难更广泛找出金属的活动性规律。 讨论: 1、这一现象能否反映出镁、锌的活动性顺序? 2、能否类似用这一方法探究镁、锌、铁、铜等金属的活动性? 问题链 接 引导联想:上述探究初步找出了一些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动性规律,但要更广泛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须另辟蹊径进行探究。 多媒体引导:(在第七单元探究酸雨的模拟实验时已经留下伏笔) 规律建构2 引导学生对新的探究进行猜想、讨论:探究目的;哪些金属可与酸反应?剧烈程设计、结果预测 度;原因如何? 猜想并预测:镁、锌、铁、铜在酸(盐酸、稀硫酸)中的可能化学行为? 设计:①用酸性的二氧化硫溶液探究不便,选择盐酸、稀硫酸;②控制的条件——酸足量,浓度同;③为观察较准确,金属质量大致等;④注意观察反应剧烈程度,可对反应时间作记录或估计。 示范:操作的规范以及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 组内合作探究并填写探究记录表(打印) 表一: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金属 现象及反应时间 Mg Zn Fe Cu 生成物 方程式 表二: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表略) 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各组交流获取的信息: 1.能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及不能反应的金属。 2.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速率(差异大的讨论) 分组: 活泼金属(可与盐酸等反应):Mg Zn Fe 不活泼金属(不与盐酸等反应):Cu 活动性: Mg>Zn>Fe>Cu 展示结论并互动评价: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多媒体Flash动画: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观看动画,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规律建构3 问题延伸: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解决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的困难?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设计探究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提示:铝表面必须打磨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样品——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样品——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讨论: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学生探究并将探究结果填写于自己设计的探究记录表中(其中之一): 归纳活动性:Al>Cu>Ag 实验 铜与硝酸银溶液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铜与硫酸铝溶液 现象 方程式 展示结论,互动评价 导行: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进行“玩卡片”游戏:学生互动,将卡片按自己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用分析、归纳的活动性顺序粘贴成序列 卡片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展示、评价: 来 Mg>Al>Zn>Fe>Cu>Ag>Au 交流、讨论排序的理由和依据 导思:更多的金属活动性怎样呢? 背景介绍:科学家类似于我们的探究,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 启迪: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对判断金属活动性提供了什么依据? 读教材(多媒体)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讨论并确定简洁语言归纳: 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 金属之间互置换,溶液里面可探寻。 规律建构4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运用与深化 小结 实践与创新 问题:有X、Y、Z三种金属。 讨论:(1)氢的活动性排X后,Y、Z之前的依据? (2)假如只告之“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能否得出结论?你是如何思维的? 1.知道金属主要化学性质:活泼金属多共性,与氧与酸易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以氢为界,五字断句。 3.活动性判断与应用(见归纳)。 1.实验室制氢气常选择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1)选用的依据是什么?(2)不选铜的理由?(3)猜想:为什么也不选钾、钙、钠? 2.设计在溶液中证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的实验有哪些方法? 3.要证明铁、铜、银的活动性(1)提供一种单质两种溶液,如何设计?(2)提供一种溶液,两种单质,如何设计? 4.计算等质量的Mg、Zn、Fe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并依据探究过程中粗略测得的反应速率,在坐标图中,粗略绘出反应时间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关系图(金属质量自己决定)。 5.看一看学校、家庭、工厂铁器、铜制品等如何保存,想一想这些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否有关?(答案略) 反思: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难点:

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幻灯片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实验导入 第一课时 铁的冶炼

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交流展示

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

指导阅读

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讨论分析

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

例题自学: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例题剖析:多媒体展示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

自主评价: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 升华训练

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

第二课时 金属资源的保护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导入课题:出示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能否使用。 学生展示:由各小组的同学将一周前做的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用品展示给大家看,交流说明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和解释等。

讨论交流: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相互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效果、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

自主评价:推选一组进行自主评价,从不同侧面谈谈本次探究实验的成败,推广到工业、农业和各种生产生活中如何防止铁生锈。尝试介绍几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分析铁锁、菜刀、铁丝、水龙头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它们生锈的方法,推广到学生身边的金属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车、铁桶等经久耐用的技巧。

动画展示:(1)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坐标分析图;(2)金属回收公司情况介绍;(3)废旧电池的污染;(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通过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 讨论交流: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讨论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如回收废金属,用各种方法防腐蚀,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并通过课件补充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小结评价: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课外探究:参考以下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篇化学小论文或一份化学小报(题目要有个性)。

(1)金属的应用与保护;(2)你身边的金属制品;(3)铜壶为什么也生锈?(4)废旧干电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吗?(5)其他。

反思: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及相关器材 【教学设计】:

[引入课题]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

[提问]讲解现在能不能看见蔗糖吗? [学生回答] 不能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

[讲解]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

[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 [学生回答]不会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

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一样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第3个问题中的实验 [学生实验记录]

[讨论]请大家相互应怎样来定义溶液? [板书]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思考]

[投影]溶液的特点:稳定性 均一性

[投影]思考: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3、溶液一定是液体吗?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学生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溶解了。 [讲解]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板书]2、溶液的组成 [投影]2、溶液的组成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

[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提问]蔗糖溶于水,溶质是蔗糖,水是溶剂,则该溶液可叫做什么?又可叫做什么?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投影]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投影]练习: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硝酸钾溶液 碘酒 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溶质只能是固体吗?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二,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提问]实验(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 [提问]实验(3)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

[提问]实验(5)滴加乙醇,振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例如,汽油、酒精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讲解]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大家仔细观看P27的三幅图片,联想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大家相互讨论谈谈溶液的用途。 学生讨论,

[板书]3、溶液的用途 [小结]见[投影] 3、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过渡]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如何把油污除去,请大家相互讨论下。 [提问]如何把油污除去?

[学生讨论回答]用汽油或洗涤剂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三,探究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回答]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

[讲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投影]二、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板书] 二、乳浊液 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提问] 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0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阅读课本,回答。比较区别并思考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质溶解时常伴随着温度的改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温度发生了改变?请大家讨论。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三,探究溶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 [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硝酸铵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学生回答

[提问]溶质溶解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1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巩固练习】 随堂练习

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用油 B.酒精 C.食盐 D.酒精 2、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3、某同学喝一杯糖开水,第一口与第二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 ) A.混合物 B.澄精的 C.均一的 D.稳定的

4、某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 )

A.大于a克/厘米3 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3 D.无法判断 6、溶液一定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 )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 B.溶质一定是固体 C.溶质一定被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

D.溶质被分散成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或小液滴

E.溶液均一、稳定 F.溶液无色 【作业】P33,课后习题,阅读资料,做家庭小实验, 反思: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等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 (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

(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肯定、指正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

(师生共同进行)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

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反思: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难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3)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第二课时: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三课时: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 g、1.5 g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1 2 3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 [交流活动结果] 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4.8%。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1%。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3%。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3[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 溶质质量/g 10 20 溶剂质量/g 90 80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 [交流实验结果] [思考]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 [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学生思考总结] [板书]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 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讨论]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 [小结板书]1.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 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50 kg×16%=24 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150 kg-24 k =126 kg 答:需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 [设问]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作以归纳? [讨论]:略 [小结板书]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呢。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回答]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投影]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 g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2.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

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请三名学生分别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 解析:1.溶液的质量=90克

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90克×10%=9克 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90克-9克=81克 2.(1)增加10克硝酸钾后: 溶质质量=9克+10克=19克 溶剂质量=81克(不变)

溶液质量=19克+81克=100克(增加10克) 即90克+10克=100克 (2)加入10克水后:

溶质质量=9克(不变)

溶剂质量=81克+10克=91克(增加) 溶液质量=9克+91克=100克(增加10克) 即90克+10克=100克 3.(1)增加10克溶质后:

注:若新增的10克溶质未完全溶解,则上述计算错误。 (2)增加10克水后: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课堂练习]

在4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或10克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32%,12%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两种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 [作业]习题1、4、7

反思: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课时)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

-3

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1 g·cm)

[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回答]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板书]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学生讨论] [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50 g+x)×20%

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 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x×20% 解析:(同上方法)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 x=245 g 245 g-50 g=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课堂练习]1.把200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200 g 2.6%

-3

[投影]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多少毫升? [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回答]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已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 [回答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 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

-3

5000 g×20%=1.19 g·cm×x×38%, x≈2211 mL。

答:需38%的盐酸221l mL。

[过渡]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板书]4.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回答]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设问]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 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Zn + 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x=19.6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9.6×100% ===19.6%。 100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作业]习题2、4、6、8 板书设计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到体积时: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注: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3课时) [提问]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 [投影]区别: 意义 条件 状态 单位 溶解度 某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一定温度 饱和状态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任一溶液的浓度大小 不定温度 可饱和可不饱和 无单位 概念 一定温度时,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任意溶液,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填写上表) [答案]1.①一定温度时,100 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②任意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 ①表示某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②表示任一溶液的组成(即浓度的大小)。 3.①一定温度时 ②不定温度 4.①饱和状态 ②可饱和可不饱和 5.①g ②无单位 [设问]两个概念间有何联系? [讨论]1.溶液是均一的,一种溶液各部分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同?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对饱和溶液来说,若溶剂的质量是100 g,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3.试分析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小结]1. 一种溶液各部分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 2.对饱和溶液(某温度)来说,若溶剂的质量是100 g,溶质的质量是该温度下此溶质的溶解度。 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100% 100溶解度溶解度×100% 100溶解度[板书]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练习]1.把40 g 20%的食盐水倒出一半,剩下的食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是 。 2.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则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 。 [转折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 [引导分析、讨论] [总结板书]四、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强调]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学生活动](投影以下内容)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3 3.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4.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总结了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练习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解了配制溶液的步骤及所需仪器。 [作业]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 反思: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酸碱指示剂的显色反应极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课时,主要是介绍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物质的导电实验,总结出酸的相似性及碱的相似性。 教学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酸(H2SO4、HCl)和碱(Ca(OH)2、NaOH)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列举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在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要把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理解常见的酸、碱的性质与用途。 2.通过实验,学习酸、碱的通性及反应规律与物质制备。 3.通过对比实验,学会酸、碱与其它物质的鉴别。 教学难点 1.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解酸、碱具有通性原因。 2.通过挂图或播放视频,学习酸、碱的安全使用及有关事故的急救与处理常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 食醋、石灰水等药品 石蕊、酚酞试剂 植物的花瓣或果实 酒精等。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教师讲授+学生归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课1]从生活中找一些酸碱的例子。 [导课2]由学生列举一些酸碱的物质或讲述有关酸碱的故事。 [导课3]播放有关我国酸碱工业的视频资源。 聆听 列举 讲述 看视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 [板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实验10-1] [讲述]P49第一段 [活动与探究]P49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种常见的酸 [板书]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实验10-2] [投影或计算机]盐酸、硫酸的用途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含有酸? 思维跟着老师进入本节内容 观察、填表 探究、填表、讨论 观察、填表 了解 回忆 讨论 发言 [师]点评:并不是每一种酸都有酸味。例如(见文本素材) 诧异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对酸充满了好奇 [师]酸的种类很多,有其共性,但有些酸还有些特殊性,下面我们介绍的浓硫酸就非常有“个性”。(可以放一段有关浓硫酸腐蚀性的视频) [板书]2.浓硫酸 [师]下面我们再用实验验证一下[演示实验10-3] [师]浓硫酸的浓度很高,我们要得到较稀的硫酸应该怎么稀释呢?(放视频:浓硫酸的稀释操作正、误对比) [师]解释原因: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错误操作),浓硫酸密度大在底部,产生的热不易散去,从而带来危险。 [讲述]正确操作方法 验证性实验[10-4],验证浓硫酸稀释放热。 [讲述]P53第一段 [提问]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怎样处理? [师]点评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酸的性质 [板书]3.酸的化学性质 P53活动与探究 反思: 第二课时 对浓硫酸产生兴趣 观察 得出结论: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观看 意识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 理解 手触摸试管壁,感觉发烫。 有一个思维过程:比较浓、稀硫酸的差别(存同求异)。 回答 思维整理 探究 汇报结果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教师活动 [复习] 1.回忆酸的通性 2.书写化学方程式 铁锈+稀盐酸 锌+稀硫酸 (或让大家回忆指示剂的作用,从而引出碱) [师]这节课我们进入对碱的性质的探究。 [板书] 二、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实验10-6] [师]讲解潮解现象,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出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结论。 [师]通过[实验10-7],使学生理解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 回忆 回答 Fe2O3+6HCl=2FeCl3+3H2O Zn+H2SO4­=ZnSO4+H2↑ (可以指定学生回答、板书) 进入学习状态 观察、记录 聆听 理解 推理 观察 理解 总结 聆听 观看 思考 记忆 回答:澄清石灰水 聆听 记忆 探究 讨论 [讲解]P55第一、二段 (附有视频或图片) [提问]在检验二氧化碳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溶液? [师]对氢氧化钙进行讲解P55 [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板书] 2.碱的化学性质 观察实验 [师]和学生一起剖析酸的相似性和碱的相似性的分析现象 原因(P56)(有条件可以做实验,放视频,图片) 得出结论 [师]点评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整理。 反思:

思维整理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pH试纸.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 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 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I=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a(OH)2+H2SO4=CaSO4+2H2O [引导]有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Al(OH),,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Al(OH)3+3HCl=A1C13+3H2O

[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学生发言]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

习题4、5、8。

第2课时

[引入]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例如;就某地区的土壤而言,不仅要知道它呈酸性还是碱性,还要确切知道该土壤的酸碱度,以便选择适宜种植的檀物。

[设问]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试验溶液的酸碱度.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讲解]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在0~14之间。 [投影]略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pH<7 溶液呈酸性; pH>7 溶液呈碱性; pH=7 溶液呈中性 ·

[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与pH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略 [过渡]认识了pH与酸碱度的关系,那如何测定溶液的pH呢? [讲解]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展示]pH试纸 [介绍]每一本pH试纸上都有一个标准比色卡,标准比色卡上列出了14种不同的颜色,分别对应1~14之间的pH。 [板书]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 [活动与探究](投影)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 pH pH PH 稀硫酸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1)测定几种酸或碱的稀溶液的pH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橘汁 糖水 牛奶 汽水 自来水 醋 酱油 番茄汁 肥皂水 洗洁精 (2)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进行实验) [教师强调]测定方法;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甩玻璃棒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互相交流) [设问]你了解身边一些物质的pH吗? [投影]略 [过渡]学习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不仅能从理论上知道溶液酸碱度对生活、生产及科研的重要意义,还能对今后的实际应用起指导作用。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 [板书)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投影] 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 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3.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设问]为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知道正常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你了解这些资料吗? 血浆 7.35~7.45 [投影]体内的一些液体和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 [教师]医生了解了上述资料,即可以对病人进行 唾液 6.6~7.1 对症治疗。老师建议大家去医院搜集一些相关资 胃液 O.9~1,5 料,加深对溶液酸碱度的印象。 乳汁 6.6—7.6 [引导提问]现在商场上的洗发水各种各样.你在 胆汁 7.]一7.3 选择洗发水时,有什么尺度和标准吗? 胰液 7.5—8.O [学生发言] [教师]进行了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积累这 尿液 4.7~8.4 方面的知识. 粪便 4.6~8.4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活动与探究](投影)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1)收集一些刚剪下未经任何处理的头发样品(可以去理发店收集).分成5份,分别用线系成一小束, (2)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溶液的小烧杯中,静置约30 mm。 (3)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继续进行观察和实验; 在不同pH溶液中浸过后 pH=1 观察各束头发的光泽 分别取一根头发,用两手拉直至拉断,记录拉断的难易程度 pH=4 pH=7 pH=10 pH=13 [交流讨论]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对你选择洗发液有什么启示? [教师补充] 1.一般人洗发时应选择质量好的弱碱性洗发液; 2.正常人头皮及毛发呈弱酸性(pH范围在4.5~5.5之间),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水时,头皮和毛发酸碱平衡会遭到破坏,有利于某些不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还会导致头皮细胞的过度角化,引起头皮干燥,脱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容易开叉等现象。 3.烫发或直发时,一般用到的试剂是碱性,如:氨水、氢氧化钠等,故做过此类美发的人最好用偏酸性的洗发剂洗头.以便头发能恢复正常的酸性状态.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见解]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了解了酸碱度与pH的关系以及酸碱度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课堂练习]有一瓶溶液pH是9.5,取少量注入试管中,再清人几清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如果要使试管中溶液pH降为5,可以采取 的方法。 [作业]习题3、7 反思: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2.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3.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教师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 化学式 主要用途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学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1.制作过滤器。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 (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争论,教师引导) 教学小结: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问题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学生讨论: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 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 Na2CO3+Ca(OH)2 =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一):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观察与思考(二):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②原理是什么?③怎样操作?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引导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课后活动

1.作业:P76 1、3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反思: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调查、走访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关化学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配员工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法思维,使它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和生产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因此,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和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常见氮肥、磷肥、钾肥的区分方法及常见氮肥的鉴别。 【教学难点】:化肥、农药的利弊了解,常见氮肥的鉴别。 【教学用品】:研钵、试管、药匙、烧杯、玻璃棒、NH4HCO3、NH4Cl、磷矿粉、过磷酸钙、K2SO4、KCl、(NH4)2 SO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地球这个星球上,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引起全人类的关注,我们著名的农业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通过多年的研究,最终研制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杂交品种,是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但是光有优良的品种,没有肥沃土壤,也不能得到更高的产量。在植物生长时我们必须给它施用合理的肥料,这些肥料大多数都是用化学方法加工而成的——种化肥。

二、合作交流,了解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设问】你知道生活中常用哪些肥料呢?知道这些肥料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哪些元素吗? 【学生讨论交流】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多种元素,如:C、H、O、N、P、K、Ca、Mg等,在这些元素中,农作物需要量比较大,而且经常缺乏的有N、P、K,因此常见的肥料有氮肥、磷肥、钾肥。

【氮肥的特性】 ( 1 )铵盐的检验

【实验】 8 — 35 、 8 — 36 (试管 + (NH4)2SO4[NH4NO3 ] + 热, + 石蕊试纸)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NH4)2SO4+2NaOH Na2SO4 + 2H2O + NH3 ↑ ② NH4NO3 + NaOH NaNO3 + H2O + NH3 ↑

【小结】①铵盐跟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氨气遇水生成氨水,氨水是一种弱碱,显碱性,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②农业生产上施用铵态氮肥时,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失效。

( 2 )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NH4HCO3 H2O + CO2 ↑ + NH3 ↑ 【设问】:你知道常见氮肥、磷肥、钾肥有哪些吗?N、P、K元素对植物生长有何意义? 【自读课本】P76-78,并填写下表(小组相互讨论填写) 种类 物 质 氨水 [NH3 · H2O ]N%=15% ~ 17% 碳酸氢铵(气肥) [NH4HCO3 ]N%=17% 硫酸铵(硫铵) [(NH4)2SO4 ]N%=21% 氯化铵 [NH4Cl ] N%=26.2% 硝酸铵(硝铵) [NH4NO3 ]N%=35% 尿素 [CO(NH2)2]N%= 46.7% 作用 缺乏症状 促使作物的茎、叶 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氮肥 磷肥 促进作物根系发 磷矿粉 [Ca3(PO4)2 ] 达,增强抗寒抗旱能钙镁磷肥 [Ca3(PO4)2 、 Mg3(PO4)2 ] 力,穗多粒满 过磷酸钙(普钙) [Ca(H2PO4)2 、 CaSO4 ] 重过磷酸钙(重钙) [Ca(H2PO4)2 ] 硫酸钾 [K2SO4 ] 、氯化钾 [KCl ] 促进作物生长健 钾肥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壮,增强抗病能力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 磷酸氢二铵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复合肥 [(NH4)2HPO4] 磷酸二氢钾 [KH2PO4] 硝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酸钾 [KNO3] 微量元硼肥、锰肥、铜肥、锌肥、钼肥等 素肥料

【设问】同学们还知道近几年又研制并生产出一种高效的肥料吗?它是什么?

【讲解】它叫复合肥,识别复合肥的方法是看它组成物质中是否含有N、P、K元素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如:KNO3、(NH4)2 HPO4等都属于复合肥。

【设问】化肥、农药对植物的生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它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什么危害呢?

【自读课本】P78,学生讨论并发表各自见解。 【归纳】有利:提高农作物产量

不利:1、危害人体健康

2、对环境(空气、水等)有污染

【结论】: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三、实验探究、识别化肥

【学生分组实验】P79,总结常见化肥的辨认方法。 化肥种类 看外观 加水 加熟石灰 四、小结

反思:

氮肥 白色晶体 全部溶于水 放出刺激性气体 无 钾肥 磷肥 灰白色粉状 大多数部溶于水或部分溶解 无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教学设计

情景暗示,导入新课,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请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题探究 ①蛋白质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有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医生建议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多喝牛奶、黑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黑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质,是修补受损组织和机体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图片:吸烟的害处。

故事:在美国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参赛队员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们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

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点评:学生通过这种教师“问题式”的教学,使知识在问题探究之中得到升华。 ②糖类、油脂

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发霉变质的食物中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③维生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科学、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

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反思: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学生:①查阅资料并整理打印,填写下表(可从网上、报刊、杂志、医学书籍、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得),上课带来。 元素 碘(I) 钙(Ca) 锌(Zn) 铁(Fe) 硒(Se) 人体内 适宜摄生理功能 含量 入量 摄入量过高对 人体影响 摄入量过低对 人体影响 主要食物来源 ②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③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

思考:你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吗?

引出课题: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4~P95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屏幕投影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点评:图片切入,触目惊心,身边事例,真实可信。可谓开门见山,直击主题。其目的是引起学生思考:化学元素究竟与我们人体健康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进而认识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可谓是首尾遥相呼应。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

投影一 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

谢,促进身体健康,并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过渡 下面着重讨论钙、碘、铁、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活动二:活动与探究

投影二 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钙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P97内容。并积极讨论: (1)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钙元素的认识。

交流汇报:学生将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 问题情景:

(2)如何科学饮用牛奶?你知道生产商用什么方法来保存鲜奶吗? 投影 学生讨论后投影:喝牛奶的误区常见的有:

①饮袋奶、不加热。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故袋奶中残留有细菌,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饮牛奶会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与馒头、面包、玉米粥、豆类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当。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牛奶与香菇、芹菜、银耳等配合食用,对健康大有益处。

④饮奶时间安排不当。喝牛奶以每天早、晚为宜。清晨饮奶能充分补充人体能量;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长江日报》2002.9.13)

投影:将学生带来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实物上的图案和说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补钙品补充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情景:阅读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含钙丰富而又易被人体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数国人的餐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人饮食上通常是以含钙量很低的素食为主,基本上不能保证钙的供应。这种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使得国人缺钙确实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设问 是否有一种既能照顾城镇,又能兼顾农村居民的补钙措施?谈谈你的“金点子”。说说你选择这种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投影 你我共识: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经济又实惠──买得起。

③生活化、长期化──每天都吃。 …… 补钙措施: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小结:因此,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点评: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过渡: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 (共同学习第二种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 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投影 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肿大。

问题 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活动三、讨论并交流

①对照前表分三个大组讨论锌、铁、硒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②你家里炒菜做饭使用铁锅还是铝锅?用什么锅较好?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③教材P97讨论题: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为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④通过对碘、钙、铁、锌、硒五种元素的学习,请你用一句广告词来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活动四、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体会、方法、……) 投影 学生小结,屏幕投影: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 知道了怎样科学饮用牛奶。

有些商品标签上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生活处处皆化学。……

投影 关注健康,珍爱生活,用科学把握生命。 反思: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有机物的概念,能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2. 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解决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塑料性质的探究及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实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 通过合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学习,认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有机合成材料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塑料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类物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提出问题]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7活动与探究。 [学生活动] 讨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提出问题] 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8

[归纳总结]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用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又分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合成材料的用途很广,下面一起来研究:有机合成材料 [板书] 三大有机合成材料 1、塑料

[学生实验] 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聚乙烯为例 实验内容 加热 实验记录 冷却 加热 【归纳总结】按受热时的表现,塑料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加热后又可以熔化的塑料称为热塑性塑料;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的塑料称为热固性塑料。 【应用】根据刚才的实验和生活经验,讨论下列问题: ① 雨衣

② 根据你到书店或超市买东西的生活经验,谈谈用于包装的塑料袋是如何封口的?它们是热塑性塑料还是热固性塑料? ③ 手电筒的外壳

④ 炒菜用的锅的手柄是热塑性塑料还是热固性塑料? 2、合成纤维

[提出问题]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收集衣服标签,通过查看标签,了解纤维的种类,并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

[学生实验]:燃烧棉花、纯羊毛线与涤纶、锦纶 实验内容 燃烧现象 棉花 纯羊毛 涤纶 锦纶 [得到结论] 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的区别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 合成橡胶

【图片投影】橡胶树→天然橡胶 【介绍】介绍合成橡胶的优点。

【引导交流】引导学生交流合成橡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提出问题]什么叫 “白色污染”? 废弃塑料带来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得到结论]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

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2.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3.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 4.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