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
2022-12-21
来源:爱问旅游网
述 本稻 VOI.43 NO.6 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 马兴全,于广星,侯守贵,代贵金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 110101) 摘 要:阐述了辽宁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辽宁省当前水稻大棚育苗、机械插秧、机械管理、机械收获技术 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以促进辽宁省水稻生产早日实现全程机械化。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栽培;大棚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S一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13)06—0076—05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me Technical Measures on Rice Mechanized Cultivation in Liaoning MA Xing-quan,YU Guang-xing,HOU Shou-gui,DAI Gui-jin (Liaoni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1 10101,China) Abstract:Current situation of rice mechanized cultivation in Liaoning were expounded in paper,it analyzed some questions on seedling in greenhouse,transplanting with machinery,machinery management and mechanical harvest,and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of mechanized cultivation to promote an early realization of entire mechanization on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Rice,Mechanized cultivation,Seedling in greenhouse,Transplanting with machinery,Technical measure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水 障碍。因此,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具有巨大的空间 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 和潜力,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 分。机械化生产不仅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效 业、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率,增加农民收益,更能推动农业向标准化、规模 化、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水稻机械化发展总体现状 辽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60万hm2,年产量50 亿kg左右,是辽宁省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 2007年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水 物,水稻在辽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 稻生产机械化意见》,我省把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 发展作为辽宁省培育和建设农机化新的经济增长 剧,农业生产的用工费用在不断提高,加上化肥、 点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盘山县 大洼 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偏高,已成为农业增效的 县、开原市、海城市、大石桥市等相继被列入农业 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区,辽宁 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扩大到l0个。近6 项目基金:国家科技粮丰工程项目(2011BAD16B12、2012B 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迅速扩大和普及,并得 A D04B03、2013BA DO7B03)。辽宁省科技厅农 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欢迎。截至2013年,全省 业攻关项目(201 1201029)。 水稻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分别达3.5万台、0.6万 收稿日期:2013-09—15 台,分别比同期增长35.5%和18.7%,水稻生产上 作者简介:马兴全(1957一),男,研究员,从事水稻高产栽培 育苗、插秧、收获机械化实现历史新突破。2013年 技术研究。 一76一 马兴全等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 综 完成机插50.4万hm ,其中,新增机插面积16.9 的造成死苗,插秧时与健苗产生严重的个体间差 异,达不到机插要求的壮秧标准。此外秧龄期过 长,叶龄不符合机插要求,造成插后大缓苗。 2.3机插秧质量不高 机插秧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如今 辽宁省各地掀起水稻机械化插秧的高潮并迅猛发 万hm ,同比增长50%。机插水平达到了83%,同 比提高27%,水稻插秧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机 收水平达 ̄U70%以上。 2机械化栽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水稻机械化生产虽得到了迅速 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这是水稻生产发展的 发展,但在品种、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获等环 节,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 必然趋势和结果,但在插秧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 问题,导致插秧质量较差,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提 较少、秧苗素质低下、机械施肥技术欠缺、机收损 失较大等。 2.1 适于机收品种少 种植的水稻品种有的虽然产量较高,但其抗 倒性、耐寒性与机械收割不相适应,因而相对缩短 了机械的适收期。有的品种经济系数偏低,相对增 加了水稻茎秆的产量而降低了机械收割速度与质 量。品种布局不尽合理及种植规模过小也影响了 机械作业。 2.2大棚育苗技术不完善 目前全省主产稻区盘锦、营口、沈阳、鞍山、铁 岭等地区大棚育苗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水稻 机械化发展。但一些种植户对大棚育苗技术掌握 不到位,导致每年都有出苗不齐或苗期病害发生 严重的情况,大面积死苗现象时有发生,到插秧 时,秧苗数量不够,无法及时插秧,生产上造成一 定损失。其主要原因: 2.2.1床土质量不好不少农户直到播种前才匆 忙选用沟旁路边或废田表土作育苗营养土,以致 床土瘠薄,粗细不匀,杂质、残枝败叶、草籽较多, 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和根系发育。 2.2.2播种不匀,秧苗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地区 仍采用人工播种,导致播种质量不高,出苗后床面 显示出高低不齐,严重影响了秧苗素质,本田插秧 时,插秧质量较差,丢穴漏穴率偏高。 2.2.3盖土质量不合要求 如盖土深浅粗细不 均,造成表土板结,芽谷缺氧,闷种烂芽,或苗床保 水性能较差,揭膜后种子根失水,干枯死亡或成秧 率低,秧苗高低不齐,均匀度和整齐度差。 2.2.4棚内温湿度管理不善,秧苗素质差 揭膜 过早或过迟,造成出苗不整齐或秧苗徒长严重。秧 田期管理不善,防病不及时,炼苗时温度、水分掌 控不好,发生了青、立枯病,轻的秧苗严重滞长,重 高。 2.3.1 田间整地质量不合要求有的地区整地质 量较差,田块不平整,严重影响了插秧质量,最终 导致产量偏低。高岗的地方,田面没有水层,加大 插秧机运行阻力,降低作业效率,又不能利用水层 清洗秧爪,增加漏插、单穴苗数不均;而水层太深 的地方,又会影响插秧深度,增加漂秧。而田脚较 烂、壅泥严重的地方又增加了机具运行阻力和难 度,造成立苗差,漂苗多。 2.3.2机插植伤重,缓苗期过长 由于插秧机秧 爪坚硬,秧苗断根多、茎叶损伤大,相对植伤重,造 成缓苗时间较长。据调查,机插后缓苗期多达10 ̄ 14 d,比手插秧缓苗期至少增加5 d。缓苗期长, 也相应缩短了分蘖期,总穗数减少,对产量有不利 影响。 2。4 田间管理及植保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在我省田间施肥和植保机械化程度目前还相 当落后,主要靠人工完成。水稻病虫害防治以背负 式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机动弥雾机为主,施药量 大而利用率低,造成了一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 染,而且多为小型机械,效率低。因此实现田间管 理机械化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2.5水稻收获时期偏晚 水稻收获作业是水稻栽培的最后生产环节, 如何保证收获的最佳时期以及收获作业程度好 坏,对保证稻谷产量和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 受晾晒场地和烘干设备的限制,我省水稻收获时 期多数偏晚,大部分是在下霜后才收割,导致收获 期推迟,不抗倒伏的品种容易茎秆折断,对产量损 失较大,同时收获过晚,米质发暗无光泽,食味降 低。因此必须掌握好最佳收获期,以获得优质高产 高效。 一77— — 誊述 马兴全等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 3机械化栽培技术对策 3.1大棚(工厂化)育苗技术 水稻大棚盘育苗增加了棚的高度和宽度,扩 大了棚内空间,缓冲了棚内温差,方便在棚内育苗 和管理作业,比小拱棚育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 水稻育苗技术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3.1.1 大棚育苗基质的选择水稻无土育苗技术 是继水稻旱育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水 稻育苗技术为适应产量水平及环保要求的产物, 也是今后水稻育苗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育 苗基质主要成份有沸石、蛭石、珍珠岩、稻壳、秸秆 或食用菌菌渣等废弃物,经过处理后有专门的基 质加工工厂把其中的几种物料按一定比例混配而 成。 3.1.2大棚育苗主要技术 (1)大棚选址与建造 要合理:根据水田的分布状况,选择地势平坦、高 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有水源条件、土质肥沃、 盐碱轻且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靠近水稻田的旱 田做育苗地。如果在水稻田里建育苗棚,要选择地 势相对较高的田块。育秧田要相对集中,通行方 便,建棚后要留有充分的空地,方便运送和堆放各 种育苗材料。一般要求,大棚长度不大于100 m, 宽度6 m-lO m,高度为2.2 m-2.7 m。 (2)做床及摆盘要平整:棚内放盘的置床要表 面平整,土壤细碎,压实后表面无根茬等凸起。大 棚内一般做两排置床,中问留出0.5 m左右作业 道,方便作业。为缩短缓苗期,应选择钵型毯状塑 料硬盘育苗,秧盘外径长60 cm,宽30 cm;内径 长58 cm,宽28 cm,深2.5-3.0 cm。秧盘要摆齐 靠紧,置床不平的用细土找平,保证盘底与置床紧 密接触,防止置床不平使塑料秧盘变形或苗期管 理时失水过快,影响秧苗质量。 (3)播种要均匀一致:①装盘,将蓬松后的基 质装入秧盘、刮平,保持2.0—2.5 cm厚度,不需镇 压;②播种,每盘播种4 000粒-4 400粒。千粒重 25 g左右的品种,播干籽100-110 g;大于26 g 品种,播干籽l10-120 g;小于24 g品种,播干籽 100 g。不可漏播和重复播种,最好采用机械播种; ⑧浇水,浇足底水,使基质饱和但水不流出秧盘底 孔为原则。注意要轻浇、浇透,不可大水冲刷;④覆 盖基质,浇足底水后,再用基质盖掩好种子,刮平 一78一 并去除多余基质,保持厚度0.5 cm;⑤覆膜,在秧 盘表面覆盖一层地膜、无纺布,以保温、保湿、防芽 种灼伤。 3.1.3苗期管理要精心 (1)温度管理:出苗前白 天维持基质温度在25~3O℃,晚上不低于15℃。 出苗后气温维持适温的低限,特别是夜温应取适 温的低限管理,以控制幼苗徒长。 (2)水分管理:出苗前当基质干燥时应补水。 整个苗期均应保持基质湿润,含水量在65%~ 70%,切不可过度控水,早晨如不见叶尖正常吐 水,则应补浇水;也不宜水分太足,出苗后基质水 分不超过最大持水量的80%。 机插秧盘育苗播种量大,秧苗生长密度大,秧 龄期短,适插期短,插种期一定要与插秧期衔接 好,要以插秧期确定育苗期。由于大棚盘育苗秧龄 短,3.0~3.5叶时即可插秧,因此机插秧时间要适 当提前,以免造成生育拖后。 3.2机械插秧技术 3.2.1 机械整地技术旱整地:在适宜的土壤湿 度和含水率情况下,可采用正(反)旋、浅耕方法灭 茬,其中反旋灭茬方法较好。尽量避免深度耕翻。 作业时要控制深度在15 cm以内,耕深稳定,无 漏耕等现象;水整地:浅水灌入,浸泡24小时后进 行水整拉平。在水整地中应注意控制好适宜的灌 水量,既要防止带烂作业,又要防止缺水僵板作 业。水整后田间地表应平整,无残茬等,埋茬深度 应在4 cm以上,泥浆深度达到5-8 cm,田块高 低差不超过3 cm;沉实:水整后的机插大田必须 适度沉实,沙质土沉实l d,沙壤土沉实2-3 d,黏 质土沉实4 d后机插,田表水层以呈现所谓“花达 水”为宜。要严防深水烂泥,造成机插时壅水壅泥 等现象。 3.2.2插秧质量要求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40% 左右(用手指按住底土,以能够稍微按进去为宜); 将秧苗起盘后,叠放于运秧车,运至田头应随即卸 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 避免烈日伤苗;机插秧作业质量要求:早、密、浅、 正、直、满。早:适时抢早;密:保证田间基本苗数; 浅:插秧深度在2 cm以内;正:秧苗栽得正;直: 插行要直;满:池内要插满插严。必须达到漏插 率≤5%、伤秧率≤4%、漂秧率≤3%、勾秧率≤ 4%、翻倒率≤4%、均匀度合格率≥85%、插秧深度 马兴全等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 综 以2 cm为宜。 3.5.1 最佳收获期 根据水稻营养积累的规律, 水稻钵育摆栽是指用 3.2.3 水稻钵育摆栽技术95%以上的谷粒颖壳变黄,2/3以上穗轴变黄, 95%的小穗轴和副护颖变黄,即黄化完熟率达 95%就叫做完熟期。这个期间水稻的营养积累达 到最大值,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如果收割太早, 带钵穴的塑料秧盘育成根部带营养钵的秧苗,再 移栽人本田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通过水稻钵体 育苗生产出的秧苗素质好,带蘖率高,不伤根,不 缓苗,结实率和成熟度高,相同的品种在同样生产 条件下钵育摆栽可以比机械插秧增产10%-15%。 会因为部分籽粒没有完全成熟,影响水稻产量。如 果收割太晚,会因为营养的流失及鸟害、鼠害等原 移栽时可采用专用钵育摆栽机进行田间摆栽。 3.3田间管理机械化 3.3.1 基肥深施技术 应用1GF一175型旋耕化 肥深施机进行水稻氮肥基肥深施,能显著提高氮 肥利用率。该机以1G一175旋耕机为基础,配上地 轮传动装置、空间螺旋排肥部件、肥料容器和输肥 管道,利用旋耕机的正常作业,将化肥施入耕松的 土层中。机械深施化肥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 前、中期的干物质积累,从而形成较大群体和较壮 个体,达到增穗增产目的。 3.3.2机械侧深施肥技术 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 术及装置改变了传统施肥模式,可以将颗粒肥料 准确、定量施在水稻秧苗根系附近,侧深施肥量相 对传统施肥量减少约20%,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降低了肥料对周边水系的污染。 水稻插秧机测深施肥装置,插秧同时将肥料 施入秧苗侧3 ̄4 cm,深4~5 cm的土层中,施后 覆上泥土,完成侧深施肥作业。一次作业完成水田 插秧、侧深施肥全过程,最终实现水田插秧、侧深 施肥联合作业。 3.4植保机械化技术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施药机 械和施药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欧美国家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和化学除草多采用大型悬挂 式或牵引式喷杆喷雾机,并综合利用了微电子技 术、仪器与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 我省目前植保机械仍以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为 主,将来趋势是由小型化向大中型逐步发展,向节 能、高效、安全、低喷量、低污染的植保机械发展。 如拖拉机配套植保机械,以拖拉机牵引,作业面 广、效率高。大型农场也可采用航空植保机械,主 要以农运5型农用运输机进行航空超低容量喷 雾,因费用高,目前主要在黑龙江等地区少数大型 农场有应用。 3.5机械收获技术 因,产量也会降低。根据辽宁省不同稻区生育期长 短,早熟品种在9月20日~1O月5日收获为宜。 中晚熟品种在l0月5日-10月15日收获为最佳 时期。 3.5.2机械收获的农艺要求适时收获,尽量减 少收获损失;收割干净、不漏割。分段收割损失 应≤l%,联合收割总损失率≤2.5%,破碎率≤ l%;割茬高度符合当地农艺要求。一般为15-20 cm;分段收割割下的作物铺放整齐、放铺角度 45。,位置正确;联合收割稻秆应收集成堆或切成 一定长度均匀撒在田中。机械收获方式主要有半 喂入式和全喂入式收割。 3.5.3机械烘干 没有烘干或者晾晒条件的地 方,一般要等水稻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下时开始 收获,这样就难免错过最佳收获期,对产量和米质 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在有条件地区建造稻谷 烘干加工厂,收获后如果稻谷含水量过高,立即进 行机械烘干,有利于储存。也有专家建议应当利用 发动机的余热,在联合收割机上增加粮食烘干装 置,边脱粒,边烘干,不影响收获。 4展望 目前,随着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逐渐减 少,农民合作组织的逐步形成与扩大,水稻全程机 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今后水稻生产发展的必 然方向。为促进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必须 在育苗、插秧、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加大适于 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使农机作业与 水稻农艺栽培技术紧密结合,确保水稻全程机械 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机械旱种栽培也是未来水稻生产发展的 一个重要方向。水稻旱种是指在旱作条件下播种, 4叶期以后再建立水层的一种栽培方式。水稻旱 种省去了育苗、移栽等环节,大幅度减轻劳动强 度,简单实用。只要在精细整地、保墒齐苗、化学除 —.79—. 述 马兴全等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 草等方面达到技术要求,水稻旱种也会取得较高 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正方兴未艾,要 实现全程机械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要各部门 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辽宁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就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周鹏飞.辽宁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目标[J].新农业, 2009(7):44-45. [2]刘长江.在全省粮食收获机械化现场会上的讲话.辽宁 省农机化信息网http://www.1nnj.gov.cn/njw/details. aspx?catalogid=3 l&articleid 2013— 9—.25 [3]付立东,徐久升,王宇,展广军.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 与发展的有效途径[J].垦殖与稻作,2006(2):64—66. [4]王宇.水稻机械插秧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建议[J]. 北方水稻,2010(6):49—51. [5]李道宝.怎样保证机插秧质量[J].农民致富之友,2012 (4):76. [6]杨云洪,林伟明.水稻机插秧推广易出现的问题与对 策[J].福建农业,2013(3):9-11. [7]张曲,肖丽萍,蔡金平等.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 状[J].中国农机化,2012(5):9一l2. [8]王艳梅,宋玉秋,周鹏飞.辽宁省水稻种植机械化进展 一80一 [J].农机化研究,2008(10):245—247. [9]张喜成,孙克威.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2,30(1):130—136. [10]孙太永.浅谈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发展缓慢原因及 其对策[J].北京农业,2011,(7):42—43. [11]丰乃玉.盘锦市水稻机械化收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 策[J].农业装备,2009(10):35—36. [12]王其传.大棚基质育苗技术.江苏农业网 http://www.jsagri.gov.cn/njzf/nongjzfujishuzd/files/ 524931.asp 2012-04-25 [13]姜玉.水稻钵育摆栽及抛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 友,2013(3):36. [14]解保胜,刘海燕.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J].现代化 农业,2000(12):9—1 1. [15]成永芳.1GF一175型旋耕化肥深施机[J].农机与农 艺,1996(3):30. [16]郭大清.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J].农业 技术与装备,2009(9):8,l0. [17]韩信,滕红英.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广[J].农 业机械,2009(1):79. [18]付甲东,邹德堂.不同收获时期和收获方式对水稻产 量的影响[J].种子世界,2012(9):25—26. (责任编辑: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