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本科导师制的思考

对本科导师制的思考

2024-08-07 来源:爱问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本科导师制的思考

作者:张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9期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面改革的新时期,各大高等院校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新兴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了探索研究,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不少高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推出本科生导师制度,全方位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10-02

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分为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数量激增,在整个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必须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化解培养高质量学生与扩招之间的矛盾。因此,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具备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即本科生导师制。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趋势。 一、本科生导师制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是西方教育中较为盛行的一种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1968年由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威尔·G摩尔在《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展望》中提到了它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并对其价值做了详细的思考与评价。他认为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是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早在1910年北京大学就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1937年燕京大学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1983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倡导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一直以来我国的导师制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在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引领下,大批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四川农业大学丁林教授说:“本科生导师制,就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在某方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特殊需要,而专门为其配备的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虽然国内的本科生导师制没有统一的形式和权威的规范但是都集中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发展规律。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本科生导师制应该是一种给本科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配备导师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由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辅导、课程选择、职业指导以及学生思想上、生活上进行针对性指导,使本科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师生双向选择;沟通交流;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参与导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科研。导师制的内涵一是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以期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目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不乏有其弊端,教育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要适应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模式化教育下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教学相长难以实现。因此个性化教育便被提上议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导师制则是个性化教育之一,它的实施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整体授课的不足之处。导师可通过对学生自身的了解制订出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计划、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和提高其创新能力,是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本科生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本科生导师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导师制的灵魂。硕士、博士导师制是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制度;而本科生导师制则是帮助本科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它是从家长式全权包办教育到大学及以后工作中独立自主生活学习的良好过渡。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恰恰能帮助学生适应这种过渡。本科生教育被教育界认为是最重要的,只有优秀的本科生教育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宽厚、创新能力强、具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优秀的本科生不但是日后硕士博士的后备力量,也是各行业中顶尖的人才储备。而我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出具有丰富个性的优秀青年。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完善都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与国外相比尚处于试行阶段,面临着本科生导师定位模糊、运行机制缺失和师生匹配盲目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导师制的发展。国内本科生阶段的导师空有其形式而缺少内涵。我国在研究生、博士阶段推行的导师制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而在本科生阶段,由于扩招以后本科生人数激增,部分导师带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着导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情况。这一方面与导师科研任务繁重、教学任务量大有关,也与学校推行的制度有关,学校缺少激励机制;再者由于分配的随机性无形中也影响到师生的合作。

1.缺少激励机制,学校管理不到位。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没必要实施,也有学生认为,学院重视但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导师制度,了解现在学生状态,重新制定本科生培养方案,虽然表面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但是却缺少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下,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等配套设施跟不上,使学分条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另外目前本科生导师制推行难的最大困难在于学院疏于管理,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少有效的管理系统和必要的保障制度。导师制基本处于“自由”与“随意”之间的游离状态,由于导师制工作不参与年终考核,久而久之导师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因此要加强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

2.导师缺乏积极性。由于我国高校的体制性,专任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因此即使导师们承认本科导师制推行的目的、意义,以及对本科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也愿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但是再来承担导师工作难免力不从心。一般业务水平强、职业道德高的教师受聘于导师工作,但是大部分导师对学分制下的导师工作认识不够,没有对工作性质和目标群体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导师工作不尽如人意。再者,学生数量激增,学校动用了所有的教师资源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导师,或者有导师,但是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导致导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带那么多学生,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工程。在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会出现指导学生次数少,指导内容随意的情况。导师基本能做的也就是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情况;导师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不明确,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大大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学生参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才从高中繁重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还沉浸在高考的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大学学习,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特有的大学式的学习方法,对导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有些学生则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学习的热情,影响了导师制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教师习惯于谆谆教导,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这也是造成学生对导师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联系,导师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更准确的针对学生个人的指导方法。因此,本科生导师遴选制度的不规范、导师职责定位不明确化、导师工作量大、工作考核设计不科学、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不完善、学生遵从义务不明确等都制约着我国本科导师制的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导师制

1.本科生导师的遴选。优秀教师担任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实施的重点,对导师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科生导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切实承担起导师的责任。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可从研究生以上学历或教师中选拔,培训后进行学术的指导工作,给学生传递正能量。选出来的导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了如指掌,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指导。另外可以聘请已退休的教师和校外的专家、学者和一些科研机构的人员兼职本科生导师,对青年教师有帮带作用。

2.明确导师职责、学生义务和师生双向选择。导师制不是独角戏,只有建立在师生双方互相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导师制的有效性,因此就要明确导师的职责、学生的义务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导师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师生合作发展。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导师的职责应有所偏重。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指导学生对其本专业有基本的了解以及以后工作情况有个大致的概念,使其合理安排学生、生活;对于高年级学生,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要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对未来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是找工作、创业还是继续读研深造,权衡利弊,深入指导。学生的义务则是履行和遵从学校的规章制度,接受导师的指导,根据导师意见和自身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跟随导师进行科研或实践活动等,把本科生导师制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在进行双向选择上遵循导师和学生互选,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进行第二次选择,并对导师的聘用也可实行阶段考核制,对不合适担任导师的教师进行替换,把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

本科生导师制着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即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国家教育部已经出台本科向职业化教育发展的新措施,更需要本科导师制发挥其作用,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国的本科导师制还在发展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怎样避免这些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把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任务,还需要广大高校和教师进一步地努力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