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这一次研讨课,我的预设重点是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对爬山虎脚的位置、特点的描写及作者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爬山虎脚爬的动作。
因为没有上过这一课,在课前之前参考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做了精心的准备,心想:应该能上好这一课吧!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跟预设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如: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
在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读: 自己默读第3-5自然段。
2、划: 自己用——划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等句子。
用 划出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用三角形标出动词。
3、合作:
(说):交流划线部分。
(画):爬山虎脚的位置。
(演):用手演一演爬山虎的脚如何爬。
在这些问题的设计中,我估算的时间大概七分钟,但是,在课堂中,没想到,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花了挺多时间才找到答案。导致合作的“画”与“演”留下的时间不够。十分钟后,考虑到还有后面的学习,所以就匆匆地结合了合作学习环节,导致这一环节有点走形式。而且,对于“画”与“演”的环节,有的小组还无从下手,也许是平时这样形式的学习方法操练得好,也许是孩子对问题理解不到位,这都是在日后教学中该总结、反思的问题。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语文课的学科特点,设计了朗读课文、理解词句、背诵课文等环节,读的形式有自读、默读、男女合作读、个别读、齐读,但是,读的过程中,缺乏想象,也没有针对性指导个性读,所以学生读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感谢其他老
师的建议,这也确实是我的弱项,在日后教学中既有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也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指导。 三、评价不到位
在课堂教中,我虽然有使用小组评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针对个人的评价中,针对性不强,评价不到位,不够具体,对学生激励的作用不够,所以,在课堂的呈现中,学生也没有在老师的调动下,迸发学习的热情及积极性。因为这是公开课,学生虽然比较认真,但是,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四、重难点的解决还不够突然
在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时,虽然通过读、画、看图的形式帮助孩子感受作者使用的准确语言“反面、枝状、六七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老师呈现了答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研读、探索的过程。
在理解“爬山虎脚爬的动作”时,抓住了几个相关的动词,及动词先后顺序使用的准确性,通过动作演练来完成。课堂上,我请同学进行用手来演练,但是,不够清晰。感谢其他老师的建议,可能请同学先在课堂上演练,再到黑板上示范,可能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这一次公开课,准备的过程态度是认真的,但呈现的课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以后在课堂上,还需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