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中学德育工作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合格接班人的起点。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但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学校德育工作滞后,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一、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最早接触的社会就是学校。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今后成长至关重要。但由于在家长高期望、高考分数、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种种原因之下,现在的学校(特别是普通中学)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主要原因是: (一)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升学期望值过高,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 许多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考试成绩在全县(市)排名较后而受到教育局或学校制度的处罚,有的学校以学生考试成绩高低为教师排名次,实行末尾淘汰制。这样一来,一是造成了学校罚老师,老师罚学生现象,造成学生情绪对立、师生关系不和谐,德行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效果。二是造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教师只抓本学科的成绩,不
重视学生的组织纪律和思想品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不能形成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学校管理和教师思想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认识 在重重教学的压力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不够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强,党支部、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等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实效不强,法纪教育办法不多,形式单一,效果差。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老师有业绩,学校有光彩,这是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而思想品德是隐性的,难以量化的,看不见,摸不着,短时间也显示不出来,只要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不出什么大问题,以后的事就与学校和老师无关了;因而,不愿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德育工作上。
(三)学校为适应中(高)考最大限度地延长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据调查,我市各县(区)高中生每天在校时间达12个小时以上,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都在11个小时以上,如此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逃学的现象;为了应对中考、高考、会考,学校组织了各类名目繁多的月考、诊断考、联校考、模拟考;课任老师在教学中为适应各类考试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难度超出或脱离教学大纲、脱离学生实际,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一些学生常常因为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得过且过,为了减轻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寻找友谊,寻求心理支持,于是在校门外寻找安
慰和欢乐,从而结交了社会上的坏朋友,相互支撑的哥们儿义气,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四)学校对青少年的法制纪律教育缺乏实效性
各学校每年都在举行一至二次法制报告会,但往往是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不结合学生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很多学生仍不知那些行为属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有的学生在学校、网吧门口强行向其它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上网消费等需要。却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违法犯罪联系起来。
(五)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变相逼“差生”流入社会
为了提高学校或班级升学率,部分学校或班主任劝差生转学、休学、退学,变相将他们推出校门,部分差生从学习没兴趣开始,逐步走向了学习成绩差——有不良表现——老师漠视——同学孤立——放弃学习——厌学逃学——学校要求转学、退学——学生辍学的道路,最后变相逼这些“差生”流入社会。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是实实在在,怕影响升学率就不愿接受差生的行为,严重侵犯了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六)部分教师的思想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但是,应当看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还有少数教师道德失范,品行欠佳。
二、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道德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责任制
校长对本校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负总责,坚决纠正“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校长要亲自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让社会、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重视孩子品行教育,让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途径,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目的。
(二)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保障措施
各学校要设立学校德育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中学德育工作机构。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教育网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综合考评制度,把重视和做好德育工作并抓出成效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评优、晋级、职称评聘等的主要依据。
(三)加快和改革学校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加快学校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正确的政策和舆论导向。 按国家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规定,制定和完善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要形成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机制,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工作、课程实施与管理、师德建设、学生团队活动、学生全面成长的情况作全面评价。将学校的评价结果作为对学校评优和表彰
奖励的基本依据。
2、给学校减重,给教师减压,给学生减负。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要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在每年的中考、高考、会考后不要单纯以考试成绩给各学校排名次;学校更不准只用考试成绩给老师排队搞奖罚。初、高中学校招生一律实行划片(或划范围)招生,严格禁止各学校在初、高中招生时为争夺优秀生源而采取的一些不正当做法,(例如实行优秀学生减免学杂费制度,用自己学校的优点对比其它学校的缺点作公开的宣传等),严格控制公办学校学生的择校入学现象,坚决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流失现象。严格控制、初高中学生的在校时间,认真执行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足开全初高中所有课程,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课时量;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准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不准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各类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重点对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家庭课业负担过重、休息时间不足、书包越背越重等情况进行专项督察和定期通报。对违反规定的要立即整改,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既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我们提供自我的表现的舞台、阐述自我观点的场合,创造发挥他们兴
趣特长的机会。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使不良的另类文化在校园中无处容身,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实效 1、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损教师职业形象的行为,应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造成恶劣影响者,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提高班主任待遇。各学校根据实际在工作量核定、班主任津贴,年度业务考核、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晋级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和地位,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全体教师人人羡慕的岗位,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在教师队伍中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德育为首的氛围。 (六)充分发挥家校联教的作用 1、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建立以家庭、学校、社区、居委会等联合教育网络,使学校教育走入家庭、社会,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效能,达到齐抓共管的效果。学校可通过双休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与子女都参加的各
类活动等形式,既可以增加子女与父母的交流机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进步、特长和思想变化,又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教给学生家长正确的育人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效能。 2、增加学校与社会良性双向交流的机会。
学校可通过组织旅游、参观、军训、调查、看电影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去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毅力,也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专题报告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的经历,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和文化知识基础,促使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规范。
(七)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试行在中小学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学校中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做好思想准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法制教育活动,如观看电视中的“今日说法”“道德与法庭”“以案说法”等录像,也可邀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实例,从而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3、强化自身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识别不良现象的能
力。
只有青少年强化了自身保护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拒绝各类不良影响,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困难和机会遇并存,只有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发展、创新的思路,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会取得成效,才能创建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