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探中国传统礼文化“和”的精神

浅探中国传统礼文化“和”的精神

2022-07-15 来源:爱问旅游网
文化・教育 浅探中国传统礼文化“和”的精神 口董梅 【内容摘要】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有着独 特的地位和功能。本文对礼文化的核心范畴和观念进行了高度概括.将礼文化的终 极取向和最高境界归结为“和”的精神,力图从现实文化需要出发,把传统文化研究与 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并对如何发扬礼文化“和”的精神提出了自己的具体看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札文化;秩序性内涵;“和”的精神;当代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董梅,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 广告学领域的研究 一、“礼”与“礼文化”的概念阐释 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 化成天下。”“天文”就是自然的规律.“人 是齐家、治国还是一般的人际交往,都需要 文”就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所谓“以察时变” 人们规范各自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则.以 形成一种有序化的状态。“礼”可以说是这 “化成天下”,则是强调从自然和社会的现 象中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 精神 些规范和准则的总称。曾宪义先生把礼的 普遍意义。文化的构成分为物质文化、概念界定为:“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 文化与制度文化,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 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属于制度文化。作 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q 该 为文物典章、礼节程式、行为规范的结合 定义强调“礼”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旨在 体,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 浅探中国传统礼文化一和 的精神 通过对人们意识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来加 地位。然而.传统礼学界对礼的研究过多地 强和巩固家族内部的父子、兄弟以及社会 追究其阶级性,而忽视其社会性,对礼文化 上的君臣关系,提供一种社会生存与发展 精髓时代价值的论证明显不足。笔者认为, 的基本条件。从外延上说,中国古代的礼内 对待中国传统礼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肯 容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是一个囊括了国家 定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充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切典章制度以 分挖掘整理其合理因素.继承和弘扬礼文 及个人伦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准则的庞 化的核心内容与精华,为当代社会建设提 大概念。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 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性的智慧。本文 规范,具有修身治国两方面的意义。 重点强调: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应有 关于文化一词,<易・贲卦・象传》中有 价值,尤其需要进行深入挖掘.重要的是继 一社会科学论坛j,.∞ 文化・教育 浅探中国传统礼文化l_和_』的精神 承它的精神。借其核心理念和终极价值的 职,各奉其事④,这必将有助于社会的井然 精神追求去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建设。 有序与和谐稳定。 从上文可以推论得出.“礼以定分”的 二、礼文化的本质精神——和 目的在于追求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其最终 “礼以定分”.礼的主要的功能与特性 要达成的是一种“和”的状态.“和”既是礼追 是“别贵贱,序尊卑”,旨在确认以等级为表 求的终极理想和最高境界。也是协调各方面 现形式的差别性行为规范。《礼记・哀公问》 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办法和原则。可以说, 云:“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 “礼”本身就带有弥合的色彩,并且同时兼具 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 融合的实际功能,“礼”通过“辨差异,定名 数之交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就是 分,立中制节”等途径,发挥其“融突”“调谐” 最终达成“和”的目的.“和”是礼的 用来序等级的。并由此来避免社会秩序的 的功能,混乱.因为这样的等级差异带来的将是稳 终极价值追求.是一种融合了“差等与秩序” 定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礼”则 “对立与冲突~多元与统一”的海纳百川、兼 是确认和维护这种关系和秩序的一种有效 容并蓄的一种精神。正如有子所说:“礼之 工具。具体来说,礼以规范和准则的形式, 用,和为贵。”礼的核心精髓和基本精神是 通过“分”和“别”的途径.形成等差有序的 “和”,这也正是礼之所以能够成为几千年 各种关系,并通过使用大小、多寡、华素、高 封建传统社会主要控制手段的根本原因⑤。 卑、繁简不等的礼物威仪②。规范和巩固着 君臣上下、父子长幼、尊卑贵贱、内外亲疏 的社会秩序。礼的等差原则的存在是一种 三、“和”观念的当代应用价值 1.用“和”的观念指导和谐社会的建 客观必然.因为无论在任何社会.人与人之 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物质 间都存在着等级差异。这是一切有组织的 财富做基础,也需要精神财富做支撑。中国 群体所不能避免的。一味地追求绝对平等 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所包含 而消灭一切差异只能导致社会的动乱、停 滞乃至倒退④。董仲舒也说:“礼者。所以序 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 故之级者也。”反之,“贵贱无序,何以为 周?”意思是说,没有“礼”的等级秩序的建 的一些优秀思想和宝贵智慧提供了维护人 类社会稳定和延续发展的经验和动力,尤 其礼文化对“和”的精神的追求.对于协调 各种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用中国传统礼文化“和”的观念指导现 立.国家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怎么会 长治久安呢?所以说,礼的等差原则是社会 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作用于两大领域: 有序稳定的必要保证,在“礼”的规范要求 明确自己的位置.充当特定的社会角色,人 一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现代和谐社会的 下.每个社会成员都在严格的等级序列中 建设意味着以人为中心所发生的各种矛盾 得到全面解决.围绕个人所发生的各种关 们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安其分,各司其 系都处于一种有序和谐的状态⑥。以人为中 34l社会科学论坛 文化・教育 \ 心的社会关系的协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 然天物要“节用慎取”“索取有度”.重视自 然时令和节度.遵循自然规律,最终实现人 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世界等 各方面全方位关系的健康有序,社会关系 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进而共生共荣。 的协调和社会的有序和谐必须通过对人的 2.加强“以德治国”的实践力度。在汉 规范和约束来实现,古为今用。“礼”的向 代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礼治一直充当 和、求和的精神和原则是协调诸多社会关 系的有效规范和准则.譬如礼之“和”的观 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发挥着 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那 念所蕴含的“分”与“和”、“和”与“同”、“和” 与“中”等秩序、节度、法律、向和的理念,对 于当今社会明确社会分工、维系井然的社 会秩序、调节和平衡各项社会关系以及促 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而且具体可行 的现实指导意义。二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基础。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文化形态。对人的智 力、价值、需求过分强调。人们习惯以强势 固守“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这种 态势下,大自然被严重透支,人与自然关系 恶化,植被破坏、沙尘风暴、大气污染、病毒 疫情、雪灾报复等问题形成了全球日益严 重的生态危机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状 态,人们也由此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和损失而不得不去反思面临的严峻形势。 正如汶川大地震后天津网一位记者所言:浅探中国传统礼文化~和~的精神  面对令人心有余悸的大自然的报复,我们 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 系。与其发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 悲鸣,不如回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为一”的理念,借鉴古人的智慧。开创“天人 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新纪元⑦。 那么,要遵奉古人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哲 学思想,就应该大力发扬传统礼文化“和” 的精神,遵循古人“立中制节”的原则。对自 些盛大的王朝更是如此⑧。所谓“礼治”,就 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 卑、亲疏皆有严格的区别,传统的礼治思想 可以进行现代转换.其合理因素同现代社 会的依法治国方略可以互相促进和支持。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法治化 进程的迈进,仅仅依靠法律已经不能建立 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秩序,有序的社会环 境的形成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的必要 补充。换句话说,以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 略。但是法律不可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 切问题,而且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也要以一 定的道德规范为前提,“礼”是传统社会维 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同样在现代社会 发展的今天,仍然能够并且应该焕发出它 新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凡是要靠人们自 觉自律自勉而又难以纳入法律的行为规 范,都应该约之以礼。2001年9月20日中 共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旋纲要》,首 次将“明礼”“守信”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 德规范。“礼”被当作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和社会主义新人应有的素质和意识而被融 进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良 好的开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德治国与依 法治国道必定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 两种主要力量,两种控制手段的特点和功 能、范围和作用不同。但二者互补协作、相 一社会科学论坛l,35 文化・教育 浅探中国传统礼文化i口和一的精神 辅相成,共同造就一个生动活泼、秩序井 现民族精神的儒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学校 德育教育的主体框架,把儒家伦理与现代 然、健康长远的安定社会。 3.重视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宣传教育。 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儒学反作用于韩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札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 国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强烈民族意 的作用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礼崩乐 识的国人。值得一提的是.儒家伦理进入韩 坏”,孔子不仅劝说当政者“为国以礼”.并 国社会并作用于学校德育,不是直接的、原 且把“礼”当作孔门私学的重要内容以教化 本的.而是同样受到了国家文化的改进和学 天下。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者.战国时 期的苟子更加重视礼在道德教育、化性起 伪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 用,将礼仪教化当作解决人性私恶的重要 办法。然而,“崇礼重德”的优良传统在我国 并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五四”运动以来.反 “礼教”思潮极度发展,礼文化遭到严重抨 击;十年文化大革命痛批孔孟之道,中华传 统礼文化又遭重创.礼文化以惊人的速度 流失。文革以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 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对礼文化的严重破坏 造成的不良影响依然大量存在,社会上失 礼乏礼的现象比比皆是.信仰危机、道德下 滑、精神世界匮乏、价值观念混乱、人际关 系淡漠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近年来,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热, 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 革故鼎新的努力.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 对于传统礼文化,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抛弃, 应予以积极地改造和利用.应将优秀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使之焕发出新 的生机,从而使其成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 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在新加坡,儒学教育 走进学校的课堂,它所贯彻的基本精神是, 剔除传统儒家伦理中带有强烈封建政治色 彩的内容.把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价值观 念输送给年轻的学生。在韩国.韩国人把体 36l社会科学论坛 校德育的选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待 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社 会实际.变通或增加新的内容.进而根据时 代对文化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创新,使之更 加符合当今国情的需要.以求把寓有中华传 统美德和宝贵哲学思想的民族精神财富用 于现代文化的宣传教育当中,最终引导国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这 一概念.鼓励“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 化”“推进文化创新”等社会活动.充分肯定 了文化与国力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国力建设 中的重要意义,这使得我们更加肯定了对 待中国传统礼文化的态度.即从现实的社会 发展阶段出发.有选择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社 会伦理中那些优良的东西,挖掘其合理性 因素与当代价值以为现代社会所用。■ 注释: ①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张小苹:吁L盂苟礼学思想论要”,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7年。 ③⑤⑥⑧张自慧:“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郑 州大学博士论文2o06年。 ④白 奚:“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和谐”,载《哲学动态) 2006年第5期。 ⑦苏文洋:。大地震带给我们一笔精神财富”,载人民 网・天津视窗2o08年5月z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