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理性分析
刘大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江苏 南京 211168)
摘 要:国内外对校企联合办学研究已比较普遍,成果也比较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在此方面也不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要使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必须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如果没有企业的加盟,就难以办出特色。校企联合办学是发展高职教育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最佳结合点,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9)02-0040-05
校企联合办学(也称产学研结合)并非新生事物,国内外对此研究已比较普遍,成果也比较丰富。
如美国4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与企业建立的合作研究中心是较为成功的范例。日本1983年就建立了大学与企业开展共同研究的制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又建立了委托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奖学金制度、捐赠讲座制度、研究室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企业界向大学提供的课题数目、研究经费数目均有明显增加。加拿大实行的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加拿大高校办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促进产、学、研三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不断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教育模式。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似乎一直处于瓶颈状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更显重要,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与高校合作的迫切性。高职教育只有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构造依赖、共荣的水乳关系,才能除弊端,展优势,创特色,求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
办学机制进行理性分析,寻找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建立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迫在眉睫。
一、校企联合办学是发展高职教育的理性选择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不仅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新兴产业的加速引入,尤其是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与此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当前面临着新产业对技能要求提升的严峻挑战,因此,校企联合办学是发展高职教育的理性选择。
(一)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高职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校企联合办学可以
3收稿日期:2009-01-11
(JSJM08187)基金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及特色化建设研究”作者简介:刘大纶(1964—),男,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40—
使高职教育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坚定“高职教育要以学生就业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办学理念,围绕就业抓教学,紧贴市场设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大力实施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二)学校与企业共同利益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教育,成为发展教育的后盾,那么企业的人才需求便成为教育培养的方向,企业的技术需求便成为教育开发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依托高职院校来完成在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后,对员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以此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这样,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人才供求矛盾。学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本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联合培养在校学生。
(三)拓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途径的需要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要为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吸纳方,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学校和企业联办的一系列活动中,根据学生创业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和增加实验设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练就学生能、专、精的创业技能。学校可以从学校内部挖掘校企联合办学的潜力,比如利用领导、教职员工广泛的社会关系,宣传学生开办的公司,帮助学生承揽业务;学校新增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让本校毕业生创办的公司承建。学生创业开办企业的成功,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为母校毕业生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可以出现师兄带师弟、师姐带师妹的局面。这也是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这样,学校支持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四)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的需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类型,其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及中职毕业生,理论基础又不及普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相
对较弱。实行开放办学,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积极营造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亲和力,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将十分有利于形成高职独特的办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订单模式,是我们“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经济”,培养适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坚持“办学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办学理念的必然选择,是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
二、校企联合办学是实现校企
“双赢”的最佳结合点
校企合作是“双赢”的,但学校注重的是教学与
科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企业看重的是商业价值和实际效益,因而在合作时会有些矛盾,需要经历一个适应期和磨合期,但只要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动机与愿望,有相互适应和谅解的诚意,着眼于长远效益,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校企“双赢”就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实施人才培养更具明确性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高职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高职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高职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积极参与学生高职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开发专业课程更有针对性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教师“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高职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高职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实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三)专兼职师资队伍更近“双师型”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
—41—
专、兼职师资队伍,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做见习工程师,企业工程师也可以到学校担任实践课教师,这样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共享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也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双师结构”。
(四)科研工作更显实效性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校企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高职院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可以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中试基地,或在学校投资建立企业实验实训中心。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三、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路径
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是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也是高等教育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但由于校企双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差异甚至冲突,如何合作,如何保证“双赢”,使双方在价值目标上实现整合,仍有大量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应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首先,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其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再次,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项目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在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二)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双赢”机制—42—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专业学科建设居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专业集中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的多种功能,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结合点。所以,基于专业建设建立高职校企合作“双赢”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结合机制、动力机制、组织机制和投入机制。校企结合机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条件,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的制度。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按照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来培养人。学校与企业必须有近距离乃至零距离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高校拥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在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主要表现为: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理论原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结合,互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等。
动力机制来源于合作领域内的总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校企合作的动力源于高质量的人才和高质量的产品,并通过科学技术这一中介,将双方的利益捆在一起,通过优势互补而达到共同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通过校企合作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使企业实现科技能力的腾飞和综合实力的增强,还可作为长远投资为企业节省很多未来预期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与高校的科学创新相统一,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得符合企业要求且具有创新性的关键技术。而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产生的效益就更为明显。关于合作的动力机制,国外已有一些研究,并且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技术推动”(认为具有较强科技力量的群体在创新上优于那些科技力量较弱的个体单位)、
“市场拉动”
(认为联合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及其竞争)以及“技术推动、市场拉动、政府启动、社会互
动”等。核心在于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原则,形成合作“磁场”,构成完整的动力系统。关键是找到利益平衡点,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
选择机制也就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双方在
合作前要有一个理智的调研过程,正确定位合作项目和合作领域,如必须明确“谁想联合”、“为什么联合”、“联合的目标是什么”、“合作的优势是什么”、“如何联合”、“联合的条件是什么”等。联合不仅在于双方或多方力量的相加,而且更在于双方或多方的优势互补,使力量“倍增”。信誉良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减少风险,而不讲信誉,是合作的天敌。
组织机制需要建立管理协调机构。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关系协调、经费支持和质量认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法规保障,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校企合作涉及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保障其正常建立和运行,需要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牵头设立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及运作机制,以组织和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实际落实。国家产学研办公室正在这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它是联合了经贸部、教育部和科技部三个部门组建而成的,主要职能是协调生产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利益,在资金投入、合作方式与渠道以及具体细节问题上给予管理和协调,督促每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尽管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与普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有所区别,但可以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适用人才为目标,建立类似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如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企业三方组成。机构中再设立若干工作组,具体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的生产(经营),处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各专门工作组,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思政工作者、企业一线职工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此外,每个学生的每个工作岗位都必须配备专门的导师或“师傅”,以指导其参与生产(经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完成实践技能训练计划。对于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校企合作,则应在政府的调控下,成立按企业化运作的董事会,形成“合作自愿、意志共同、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分配公平、产权清晰、共同发展”的组织机制,做到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
投入机制要有良性循环。校企合作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三部分。人力投入主要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组建及配备问题。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为主体,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必须辅助参与,共同参与实训计划、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办法等的制订和
执行。物力投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组织充分
利用其他已有的生产(经营)资料,为学生开展实训教学活动提供场所、基础设施和设备;二是学校投入必需的教学基本器具和物资,保证正常实训教学之所需。财力投入包括企业为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学生的实训提供经费支持(投资、捐资、合资等)和学校为完成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业所承担的适度投入。财力投入是校企合作中全部投入的核心,也是校企合作成功的保障。
要保持投入的持续稳定,同样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校企双方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企业财力投入的前提、基础和回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教师地位和劳动回报;学校实训指导教师在学校内部所处的地位和待遇;学校师生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劳动和技术信息等各项支持的前提条件;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促进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或拓宽对外服务渠道的利益分配等。
(三)实施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渠道
学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本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联合培养在校学生,即所谓“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是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在企业确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参与定培养目标、定人才规格、定教学计划、定评估标准。所以,订单培养具有校企合作的规范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毕业生就业的定向性等优势。
订单模式的创新是校企合作的结晶,是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方向的具体体现。它适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满足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构建育人模式的新框架,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施行新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实现了由封闭的教学模式向迎合企业需求开放办学模式的转变;以传统的学校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向按企业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转变;从片面强调学历教育向重视技能教育的转变。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具有实用性、前瞻性的课程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集“专业知识覆盖”和实习中“技术实践应用”于一体,突出了应用性,使实训教学与实际应用对接;利用企业现场作为培养学生做人本领的“硬环境”,达到了素质培养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订单模式的创建和施行,是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高技能为主线的成
—43—
果。突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使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以提高就业率和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研结合、多元投入机制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总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的主体因素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也包括技术、信息的输出。应用型人才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或服务的现场,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实际的生产或服务问题。作为供方与受方的关系,双方能否联合,取决于学校能否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尽管校企合作的形式很多,但真正能够维系合作关系,实现“双赢”目标的内在要素是学校的专业建设,这是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即保持专业定向与高职方向、就业方向的一致,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高职分工。为了达到更深层次的双赢,高职院校还应努力改变目前比较软弱的形象,在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办学特色,保证学生质量,改变以往学校求着企业接收毕业生的情况,用品质说话,吸引企业到学校来竞争要人,争取与企业站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平等的地位,才能做到真正的合作“双赢”。当然,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之外,规范我国的
企业发展、完善劳动力就业准入制度等外部措施也必须跟上,它可以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王兆明,武正林.大学生职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
出版社,2003:8.
[2]李宗尧.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职教育[M].西安:西安电
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35.
[3]朱国锋.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M].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8.
[4]瞿振元.走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
业,2000,(11):12.
[5]俞克新.高职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9:48.
[6]汪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
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113-115.
[7]袁韶莹,等.日本政府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事业的发展
[J].国外教育研究,1999,(1):19-22.
[8]杨希文.加拿大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探微[J].西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29):154-157.
[9]吴树山,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及其创新[J].
科技进步管理,2000,17(7):94-95.
[责任编辑:顾坤华]
RationalAnalysis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the
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LIUDa-lun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iangsuVocationalInstituteofEconomicsandCommerce,
Nanjing211168,Jiangsu,China)
Abstract:Study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thomeandabroadhasbeenmorecommon,resultsarealsorel2ativelyrich.China’svariousvocationalinstitutionshavetriedalotinthisarea.Improvingthelevelofvocationaleducationandaddingitscharacteristics,itisnecessarytopromotethedepth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2chieve“win-win”andcommondevelopment.Undermarketeconomycondition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themainbodyofcultivatingskilledtalents,ifthereisnobusinessenterprisestojoin,itisdifficulttobeuniqu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therationalchoiceofdevelopment,isalsothebestcombinationpointsofachieving“win-w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mustactivelyexploreeffectivepath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effectivepath
—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