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青瓷
首先介绍的是一种特殊的窑型——“龙窑”的使用。据考古发掘证明,最早的“龙窑”是在战国时期的广东增城出现的。这种窑型大概是从火膛与窑室连在一起的升焰式方窑发展而来的,即将窑顶封闭,窑身倾斜,低的一端为火膛,在最高处开排烟口,而窑炉依山而建,外形似龙,故称“龙窑”。龙窑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速烧和维持还原气氛。东汉的龙窑烧成温度已达1200℃以上,烧制出的瓷器釉面均匀无裂纹,釉色淡青,胎质白细、薄而微透光,胎釉结合牢固;吸水率在0.5%~0.16%。在部分窑址中发现了成熟的青釉瓷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史由此开始了新篇章。
新兴的制瓷业迅速成长,青瓷的烧造在三到六世纪成了当时中国手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纵贯中国南北的独立体系——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分别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四川、湖北等省,北方青瓷则主要出自陕西、河北、河南和山东。烧制青瓷在相当长的阶段都是中国制瓷业的主流。
为什么青瓷如此受到中国人的青睐,甚至一度影响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对青瓷的推崇?这似乎应当从精神层面找一找答案——青瓷那碧玉般的色泽和质地更符合中国人的“崇玉”心理。玉,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天地日月之精华,可通神灵。在远古时期,玉曾经是重要的礼器,在金文中,“礼”字的结构,是在一个器皿中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也就是说,远古时祭祀用的器具大都是玉器。不仅如此,玉还是帝王及有身份的人佩戴的吉祥物。对于普通人来说.玉更是难得之物。因此,有着玉一般色泽和质感的青瓷,就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盛产青瓷的浙江被视作青瓷的祖庭。纵观青瓷历史,著名的唐代青瓷有越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进入宋代以后,青瓷有了新的发展,有代表性的青瓷出自龙泉窑、耀州窑和
景德镇。
在众多青瓷窑址中,以“越窑”发展最快,其窑场数量多、分布广,产品质量高,影响波及周边地区。“越窑”的名称来自源于唐代(唐代通常以窑的所在地来代指窑址及其出产的瓷器),是浙江东北一带以余姚上林湖为中心出产青瓷的窑场总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林湖窑址(位于今余姚县城东北方约30公里)。越窑的品种包括水盂、唾盂、注子、香薰、杯、碗、罐、盒、洗、盘、盅、碟、壶、盏、钵、盆等,以及小狗、小马、小鸡之类的儿童玩具。 越窑青瓷是用龙窑烧成的,“瓷石”是绢云母和石英等的混合物,相当于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的混合矿物质,所含的有机物质少,粘性和吸附性较小,且杂有水云母系矿物,含铁量较高(0.5%~3%)。青瓷所用的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优点,也只有龙窑的还原焰才能将这种熔度小、粘性小的釉料烧得像玻璃一样透明,可以使坯体上刻划的图案花纹或浮雕形象清晰地浮现出来。越窑青瓷都是在1200℃以上,甚至1300℃的高温下烧成的,从胎质和釉色看,早期越窑青瓷的胎质细腻、呈灰白色,烧结坚硬,不吸水。瓷胎外普遍施青釉,釉层均匀。上釉的部位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而有差别:碗、盏、钵、盆等都是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近底处;壶、罐等容器一般是口沿及外壁施釉,内壁露胎不上釉。由于胎的颜色对釉的呈色起衬托作用,所以胎色淡,釉呈青色,而晚期胎骨较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越窑青瓷惯用的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捏雕、镂空等多种。花纹有鹦鹉、云龙、鸾凤、蝴蝶、飞鸟、花卉,以及名士人物等。
越窑瓷器因其悠久的历史传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优越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南北各青瓷品种中享有“诸窑之冠”的盛名,有一部分品质精良的越窑瓷器还是为宫廷特制的“贡品”。当时很多诗人都创作过歌颂越窑瓷器的诗篇,他们用美丽传神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色调和光泽。上林湖越窑青瓷受到广泛欢迎,我们还可以从明治时期的日本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记载,有一位名叫石川鸿斋的诗人在他的汉文诗中就描述了上林湖青瓷的历史和釉色。而通过明州
(宁波)港销往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及西亚的阿拉伯地区的上林湖青瓷更是源源不断,以至到现代,在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国,都有越窑上林湖生产的青瓷遗物出土。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窑址的分布范围很广。经考古发掘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自汉至明,其窑址数量之多、生产年代之长,在中国的瓷窑体系中是罕见的,因此在陶瓷史上占较高的地位。婺州窑的胎釉,早期普遍呈浅灰色,断面比较粗糙,瓷土处理不细,而且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较差,釉层厚薄不匀,常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裂纹密布,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处或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黄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一种婺州窑青瓷固有的现象。中期由于这一地区的瓷土矿比较分散,而且矿层薄,不易开采,陶工们就广泛地利用当地遍地皆是、开采和粉碎都比较容易、可塑性很好的红色粘土做坯料。但因粘土中氧化铁和氧化钛的含量都较高,烧成后胎呈深紫色,影响了青釉的呈色,于是就在胎的外表敷上了一层质地细腻的白色化妆土以掩盖胎色。由于胎外有化妆土衬托,看起来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黄色中泛一点褐色,但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较用瓷土做胎的瓷器更为严重。晚期婺州窑在品种和造型方面创造了许多更能表现出瓷器胎薄釉色晶莹特征的新器型,并在装饰手法上有所创新。
瓯窑分布在浙江温州市郊外西山一带。温州东临大海,西北靠苍山区,瓯江、飞云江由此直入大海,是中国古代的通商港口之一,制瓷、造船、刺绣等手工业都很发达。瓯窑的大多数窑址都集中在瓯江、飞云江和楠溪江两岸。早在汉代,瓯江北岸的永嘉就已生产原始瓷器,到了东汉末年更进一步烧成青瓷,产品通过船筏运到温州等城市销售,水上交通非常方便。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色泽很美,也被称为“缥瓷”。
在越窑青瓷声名雀起之时,以瓷器釉色黝黑光亮而闻名于世的德清窑,成了越窑的有力补充。德清窑主烧黑釉器,兼烧青瓷,古窑址在浙江德清县境内,有几十处之多,是浙江地区最早的黑瓷产地之一,所烧黑瓷和青瓷简单朴素,大方端正,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主要的器型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均为日常生活用品,特色产品有直筒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浅盘形盏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德清窑的黑瓷釉层较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青瓷普遍在胎外上化妆土,釉色一般呈豆青、青绿或青黄色、釉色比较深,具有较好的光泽,装饰十分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瓷上饰几点褐色点彩。从出土陶器断定,德清烧造陶瓷的历史可上溯至6000年以前,以后历朝历代都生产陶瓷,而为中国陶瓷史所记载的生产黑瓷和青瓷的德清窑仅活跃了一百多年。因此,存世完整精美的德清窑瓷器非常稀少,国内在上海博物馆及个别大一些的博物馆有收藏,而民间收藏界,则以拥有一件德清窑瓷器为荣,尤以黑釉鸡首壶最受推崇。
龙泉窑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宋代青瓷窑之一,窑址分布在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等处,创始于五代(907—960),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至南宋(1127-1279)而鼎盛。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釉层厚如凝脂,雅如美玉。其釉色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又以粉青、梅子青等名贵釉色为青瓷中的最高典型。龙泉粉青瓷色青绿粉润,光泽柔和,纯粹无瑕如美玉;梅子青瓷釉色较粉青更深沉华润,釉色葱翠,釉层略带透明,色泽照人,如梅子初生。这两种釉色与当时烧造工艺的进步是分不开的——龙泉窑场不用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显然是一个创造性的进步。这样处理,可挂厚釉而不致流淌,气泡不致变大,釉面光泽柔和,从而获得丰满幽雅、有如美玉的观感。龙泉窑器型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觚、鼎、炉等,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
塑和贴花装饰。元代龙泉窑瓷器大量销往海外,窑场范围扩大。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1949年后又恢复生产。
耀州窑始于唐代,兼烧黑釉、青釉、白釉三种瓷器,五代末至宋代初,受余姚越窑的影响创烧刻花青瓷,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也是北方著名青瓷产地。窑址在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漆水西岸,古属耀州。宋代耀州窑的产品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标本以青釉为主,器型比较简单,装饰纹样在布局和技法上都还带有不成熟的特征。中期出土物及传世品较多,为耀州窑的鼎盛期。此时的器物以日用器皿盘、碗为主,而瓶、罐、壶、盆、炉、香薰、盏托、钵、注子、注碗等器物俱备,器型之丰富在宋代同期瓷窑中是少见的。耀州青瓷刻花,以海水游鱼纹和莲塘戏鸭纹刻画得最为生动,刚劲有力,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形成了耀州窑的独特风格。装饰技法除刻花之外,印花也比较常见。纹饰有缠枝、折枝牡丹、菊花、莲花等,并且还出现了凤凰牡丹、犀鹤博古、飞鹤、飞蛾和姿态多变的婴戏纹。耀州窑产品以民用为主。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产品质量在北方民用青瓷中属上乘,因此被选中作常年例贡供北宋(960-1127)宫廷使用。
在宋代瓷器中,五大名窑的官窑、汝窑和哥窑都属青瓷,但却有不同的呈色,汝窑的呈色多为天青色、香灰色;官窑和哥窑的颜色较接近,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 宋代景德镇生产一种青白瓷,胎质细薄致密,清白细腻。由于胎薄质细,有的花纹光照见影,色白泛青,如冰似玉,釉色温润、晶莹、淡雅。景德镇青白瓷造型新颖、别致、精巧,装饰纹样丰富、瑰丽,采用了刻花、画花、印花、堆塑等技法,构图严谨,线条简练流畅,形象生动,因此以质纯工巧而冠压群窑,成为代表宋代制瓷水平的名贵品种。在它的影响下,当时福建、广东、四川、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西等省区许多窑场,纷起仿烧青白瓷,影响深远,以至在中国陶瓷史上形成一个“青白瓷窑系”。由于“青白瓷”是模仿青白玉器的色
质特征烧制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这种釉色俗称“影青”,也有称“映青”、“隐青”、“印青”、“罩青”的,是对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的瓷器的专门称谓。
宋以后中国的青瓷还在不断发展。元以后,中国的陶瓷艺术有了世俗化、市民化的趋势,开始由素雅转向繁丽,仅有一道釉的像玉一般洁净的青瓷,不再是陶瓷的至高境界,人们慢慢迷上了丰富多彩,又有故事画面的彩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