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01-30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年第6期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中图分类号:C,423.1 文献标识码:A 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郭金华,姚军 (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200011) 摘要: 编制并实施有个性的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学校课程计 划是理想课程与学校现实之间的结合点,是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大 同中学在统整已有学校课程资源及借鉴国内外课程经验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始了编制课程 计划的个案研究。大同中学的课程围绕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这一培 养目标设计,构建起为学生人格和潜力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时空 的学校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计划;全面发展;个案研究 课程领导力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学校课程的准确定位、相互 补充与整体功能的思考,发展和完善各种实施策略,建立和健全各种保障系统,保证课程政策与要求落 到实处;课程领导力还表现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即对学校内部和与学校相关的外部教育教学资源的挖 掘、组织和整合,当然也体现在课程实施的规划能力和课程文化的建构能力上。因此,课程领导力决非 是简单、机械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而是要结合学校办学和育人目标,对学校课程进行校本地、整体地规 划,这就需要以编制完整的学校课程计划为任务驱动,对学校育人目标再理解,对学校课程资源再梳理, 对学校课程设计再反思,对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再考量,通过修正与统整,实现学校课程的不断改进与 完善。 学校课程计划是理想课程与学校现实之间的结合点,是学校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是学校课程设 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大同中学(下称“大同中学”)二十余年改革历程的实践中,我们梳 理出一条经验:美好的课程改革愿景,必须与学校的文化相结合;理想的课程方案,必须与学校的特点相 融合。因此,我们认为:将课改理念、课程方案校本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的过程。 基于课程计划对于学校发展及课程领导力提升的重要性,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资源,大同中 学在市教委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课程计划编制的研究,以下呈现的就是学校编制2008学年课程计 划的个案研究。 收稿日期:2010 10-09 作者简介:郭金华(1971一),男,山东潍坊人,上海市大同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课程和教学管理研究。 姚军(1978一),男,上海市人,上海市大同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课程和教学管理研究。 64 郭金华,姚军: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理论概述 通过文献阅读与整理,结合学校实际与可操作性,我们采用以下课程计划概念及内容组成,来编制 学校的课程计划。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概念 学校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近期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施方法与策略、管理评价等可操作性措施 的整体规划,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问、空间与学习内容的整体规划,影响着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整 体安排,带动着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指导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阐释课程方 案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的意义 1.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则必须通过共同课程的设置形成群体学生 的共同基础,通过选择性课程的设置发展学生的不同基础,这些课程需要通过整体的课程计划加以统整 实施,形成合力。 2.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课程计划不但决定着学校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也有助于教师 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与方向,学校课程计划的研究、实践与反思,也有助于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推动学校文化和办学特点的发展。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核心工作和活动的规划,课程计划逐年 的研制、总结、评价、反思与改进过程,也是实现学校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构成 学校课程计划主要包括学校背景分析、学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包括学校 一日活动、一周活动、一学期或一学年活动安排等)、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与管理。 二、大同中学的个案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大同中学便开始了课程改革探索的道路,从一期课改“减少必修课程,增 设选修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到二期课改时,形成研究型课程方案,建设拓展型课程序列,实验新教材, 学校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三类课程结构,并形成了有序实施的相关策略、机制。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 也直面许多共同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比较多的集中在有限的学习时空与丰富的课程之间的 矛盾,共同基础落实和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学校育人目标整体性与教师专业特长个性之间的矛 盾,教师教学集体性与学生学习个别化之问的矛盾。学校致力于课程统整实施的深化研究,而学校课程 计划的编制有助于梳理已有的课程资源,统整已有的课程设置,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在编制2008学年课程计划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以下过程: ・信息的收集背景的分析计划的编订反思与修订实施与反馈将已有的课程文本进行搜集、梳理,查阅文献,对课程计划的理论进行综述性的整 以信息为基础,对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优势、问题等进行分析,为课程计划的针对 统整学校课程,从课程目标、内容、设置、管理、评价等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将课程计划草案送交学校课程建设小组及教师、学生代表、课程专家,听取意见与 对定稿后的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课程计划评价的证据收 65 理,形成研究基础。 ・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建议,进行修订,以求课程计划的完善。 ・集,为课程计划实施的评价研究打下基础。 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一)学校背景的分析 学校背景分析是学校研制课程计划的基础与起点。只有在科学地分析学校的经验优势、传统特色、 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学校课程计划才有可能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分析学校背景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SWOT分析法 (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 “SWOT分析”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对企业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 择最佳发展战略的分析方法。其中心目标是制订能够最好地对准、适应和匹配公司资源和能力的战略 以适应环境的需求。将SWOT分析法应用到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中,可以帮助学校系统地分析所面临 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有利于学校在制订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能够准确自我定位,了解面临的 机会和挑战,便于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与管理机制。 表1学校SWOT分析表 郭金华,姚军: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SWOT分析,研究者更清晰地了解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其中的学生、教师 资源分析对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尤其有参考价值(见表1)。 研究者在分析背景的时候,还对于学校历史与文化进行重温,学校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外显形 式。学校是一所创办于1912年的老校、名校。近百年来,学校一贯秉持创办者“为天下大同之宏愿”, 培育学生“立人、达人”的社会责任情怀,积淀了优秀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近百年来,学 校人才辈出,钱其琛、钱正英、丁石孙、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光远、叶培大等39位“两院”院士以 及华君武、叶君健、傅雷、朱建华、陶璐娜、袁鸣等社会知名人士曾受熏于此,可以看到,优秀学子遍布社 会各界各领域,尤以科技界为多。这和学校一贯倡导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培养文化有关。在制订课程计 划的时候,这一文化特色应当考虑在内。 (二)课程目标的制订 我们在制订课程目标的时候,从学生培养目标、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及教师专业成长目标三方面 思考。 其中,培养目标是我们制订学校课程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课程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设置 的,只有将这一问题思考深刻,才能使学校课程计划有内在的精神。 大同中学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 “学会做人”即培养大同学子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政治信念,具有较强的道德判断能 力,基础道德、基本行为领先,社会责任感强。 “学会学习”即培养大同学子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注重学生的 可持续发展力。 “学会生活”即培养大同学子有包容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能够 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学有特长”即培养大同学子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并有某一方面的爱 好和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学会做人是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石,即道德、伦理基石,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及良好道德素养的社 会建设者是大同培养学子的根本。学会学习、学有特长是培养目标的核心,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发 展的能力在知识更新迅速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而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有特长意在打造学生进一步 学习深造发展的基础与空间。学会生活是培养目标的社会内涵,提升学生的参与社会能力,使其具有发 展所需的较高情商。 梳理并分析培养目标后,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就非常清晰了。对于这一目标的思考,研究者的回答 是:“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即:学校的课程计划应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健 全、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艺术修养和体育健身、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经历;学校的课程建设 和实施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还应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多样化发 展的需求。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课程发展目标被设定为: 贯彻二期课改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时代的要求,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 开发作为核心,基本构建起为学生人格和潜力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时空的 学校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建设的行动策略 积极实施国家课程,特别是基础型课程的认真实施;关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形成;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学习提供保障。 67 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正 学校把“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核心理念转化为课程设计的要求和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行为,以 两个“构建”为学校基本特色,一个“聚焦”为学校工作重 15,,三个“建设”为落实的重要保障,全面提升 学校德育、智育、体育、艺术与科技教育等素质教育和谐发展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的平台(见图1)。 广一一 I I l广一 I l I l I●一一 -… 图1 学校课程建设行动策略框架图 (1)两个“构建”:构建学校德育操作体系;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2)一个“聚焦”:将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与课程实施工作的主要精力聚焦于课程教学中,确保教 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三个“建设”:即师资队伍建设、学业管理与评价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2.学校课程设置的原则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学校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 特长为目标。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 个整体,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各种类型、模式、周期 的课程设计要既能保障学生共同基础的学习,又能满足和促进学生向不同基础上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 以及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有学习基础与能 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更应根据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 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 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 (三)课程的设置与课时的安排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这部分主要包括三类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学校 一日活动、一周活动安排,学校一学期(或一学年)活动安排,学校专题活动安排等。 在整体思考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把握“三个立足”,努力做到“三个有利于”。即:立足于促进学生德 智体美劳等诸育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立 足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立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求。使课程实施 更加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设计课程计划的操作中,虽然受到高考升学等诸方面的社会压力,学校仍然确立课程计划为 68 郭金华,姚军: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服务,对于国家方案的要求决不突破,对于学校培养目标坚定执行,学校强调五 个坚持:坚持课改的理念和改革的目标,坚持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结构,坚持控制周 课时总量,坚持非考试科目的最低课时量。并在这“五个坚持”的原则性前提下,对课程方案进行创造 性地实施。 在“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的理念指导下,贯彻“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 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求,确立“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差异性”三个原 则,力求做到“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发展差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鼓励 冒尖”——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发展目标的理念下,设计的课程结构总体要 做到: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 学校课程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l l学科类拓展课程 l I 综合类拓展课程 lI 实践类拓展课程 学科基础科目 l I学科拓展科目 l l 科学素养科目 l 人文素养科目 1项目或课题 必修课程 I l 限定选修课程 自主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图2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图 对于三类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具体如图2所示: i.基础型课程:严格执行课标要求,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基础型课程课程是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共性要求,“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为学生 提供共同修习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在课程计划的编订和执行中,学校坚持基础型课程课时严 格限定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标准内,绝不超课时。 对于由升学竞争压力造成的课时压力,学校坚持向40分钟课堂教学要效益,通过制定并实施《大 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提升教师对于学科教学核心价值、能力的理解,在实施策略上采取年 段分解,底线上移,功能优化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还尝试在基础型课程中对某些学科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比如信息科技学科,基于高一年级 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较大,大一统的基础型课程不能满足部分信息技术特长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 求,在高一年级试点开展信息科技基础型课程分层教学实验。 2.拓展型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习的时空 本着“加强基础,促进发展”的要求,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致力于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习的 时空。 学校拓展型课程横向布局上以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技术学习领域以及社会 实践学习领域规划,丰富课程学习的选择性。为夯实学习基础,彰显学科特色,拓展型课程设置语文选 69 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O10年 修(1课时)、数学选修(2课时)、英语选修(2课时)等限定选修的科目,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 力,设置其他不同的选修科目,以保障学生不同基础上的发展。 学校拓展型课程(学科拓展)在纵向布局上以“理化选修”课程为主线,在高一设置限定选修科目让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对选修课程的认知、了解和兴趣,高二年级实施分层走班学习以提高对选择 科目的能力,高三实施分班设置科目的教学。 数学、英语、理化拓展型课程设置选修l、选修2科目,配给于不同班级,限定学生选修。如表2 所示: 表2 E海市大同中学拓展型课程八大领域结构表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领域拓展 学科拓展 研究型课程 语言文学 学习领域 语文 英语 阅读与 写作 英语口语 散文精品赏读,古代诗文阅读,名著与电影 团 一二… . 与研究 ~… 创新实验 英语翻译,高巾英语写作指导,英语名菩选读,英 活 学习 数学 数学思 维方法 物理 化学 自然科学 物理、化 学习领域 生物 科学 地理 学等白 选课程 社会科学 学习领域 思想政治 历史 社会 历史、政 治等自 选课程 技术学习 领域 劳动技术 信息科技 艺术学习 领域 体育与健身 学习领域 综合实践学 习领域 艺术 体育l 体育2 学校设置这么多门类的拓展型课程,决非东一榔头西一棒,在相关科目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有相应 的课程建设思想,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指向”,“两种策略”,“三个结合”,“四个途径”。 ・一个指向:培养走向未来的大同人。走向未来的大同人,应该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科学素 养、追求超越的创新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基础;应该是“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既怀 民族情感,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70 郭金华,姚军: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两种策略:广域建设,特色开发。“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课程的选择性上, 学校必须为学生选择提供足够的校本课程的科目。但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能光追求数量,而应当根据学 校文化的需求,走“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之路。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可提炼为“全球意 识与民族自尊、合作与竞争、民主与法制、网络意识与网络道德、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业与风险意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往与慎独”等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整合在八个学习领域中。广域建设立足八 个学习领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选择学习内容;特色开发立足文化育人,重点开发支撑学校办学特色、体 现学校文化的课程科目。 ・三个结合:与学科课程结合,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结合,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结合。学校校本课程 开发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课程开发与学科课程结合,拓展基础学科的学习内容,努力夯实学生的 学科功底;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结合,及时吸纳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奠定学生适应未来 社会生活的基础;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养成和发展。 ・四个途径:学校开发,课程引进,教师申报,专家指导。校本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课程领 导行为,单纯地依靠教师特长设置和开发课程,很难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还必须通过不同 的途径来建设课程。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学校牵头组织课程开发,如“STS课程”、“大 同文化”课程等;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选择、引进课程;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估,对符合学校教育 目标的课程支持教师开发;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利用专家、学者专业优势设置拓展型课程。 3.研究型课程: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研究型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形态,以项目或课题形式保证学生有共同修习的经历;同时渗透在学科 基础科目、学科拓展科目、科学素养科目和人文素养科目中,保证学生选择学习的经历。(见图3) 黪 篓技与术应研用 I究l lI—制—作 I机器美人 II l釜IlJI I¨ l 图3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基本框架图 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教育的总目标,学校制订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为核心,以学会发现、提出 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运用反思、批判方法从较高层次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为主线的 分阶段教育目标,这三阶段模式是大同中学在实践研究中形成的独特做法。 第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整体认识能力,以人文精神与科学态 度,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中发现、提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判断问题的价值。 第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并具有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 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能力,为学生研究问题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意识打下一 定的基础,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础。 71 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正 在近年的研究型课程第一阶段设计中,学校形成了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大科技课 程”,利用2049课程中适合开设短小讲座的课程,加以校本化改造,挑选其中涉及“人与科技”、“科技与 未来”等方面的资源形成微型讲座系列,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性修习,开拓学生的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 讲座隔周开设,每个讲座安排2课时,其中l课时为课外时间;学生在8门课中挑选修习其中1门 课,完成作业,通过评价合格者得到1学分,提倡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为 学生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启发思维,打好基础。 4.主题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建立大课程观念 在课程计划的编制过程中,研究者越来越感到建立大课程观念的重要性,学生在校内外所有经历的 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制学年度课程计划的时候,研究者将专题教 育、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纳入到课程计划中。 除了列出各校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学军、学农等教育活动外,还特别将学校持 续有计划开展的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即“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大同文化、升华生命意识、培养责任情怀” 编制进去,并按照年级列出具体的活动主题、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要求。(见表3) 表3大同中学专题活动一览表 年级 高一 高二 和世博同行 高三 树成材报国理想 做大同学子榜样 教育活动主题 墨 引导学生认知大同文化、热爱 大l口=j文化,尽快树立“做一个 与上海共翔 合格的大同学子”的意识。在 侧重学习和了解对社会的责 侧重进行国家前途命运、理想 教育目标 实践中探索研究——指导学 任、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对 信念和责任使命的教育,培养 生学习和了解对个人、家庭与 他人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 学生“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 集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培 会负责”的情怀。 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 责、对自然负责”的情怀。 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情怀。 学?大同文化( ’:上l好 一 大 每个班级落实一个与世博相 传承大同 矗 ‘,组 晕薹 ,誊 一釜 盼感恩封邢信对: 家庭负 鸳 教育内容与要求。,, 。。 一 一三学生学习生活。H1~4 ̄1'.1 目标落 身立 划; …… c 定一项志愿 务篓: 黼: , 了一 N ̄,tl:171 z ̄,s- ! c 。 义教妻 异暴 . 化、科技、民政、教育、卫生、环 想——十八岁成人教育活动 詈 案 主 动一 ,,进行了两次年级交流和图 二: : 全 。 。嘉 开 妻 征 i ‘、 , 。 ’ …… 主 ‘ ” 72 郭金华,姚军: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编订课程实施的管理与评价细则 课程的实施、评价与管理是保证学校各项目标实现,教学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实施的 管理与评价细则编订中,编订者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基于不同的要求。在评价中,编订者关 注学分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管理与评价功能的实现。 1.基础型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在基础型课程中,强调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课程标 准的要求体现在三类课程中,制订并实施了《大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设 计与实施,使课程目标的达成有了更加明确的质量标准,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确立了有力的保 障,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 课程实施的要求中,编订者还强调了教学五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改善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关注点,引 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从课程理念、目标设定、课程设置与安排等一脉相承的课程文化阐发出来。具体 而言,即: 课堂教学要探索“三个问题”:如何解决课堂学生学习的低迷状态;如何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 为形成积极价值观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要关注“四个变化”:“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变化;“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变化; 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变化;传统手段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变化。 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变知识讲授为生活建构;变教案执行为学程设计;变课堂操练为主动 探究。 课程实施过程要加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考试与个别辅导各流程,保障课程教学环节的流 畅性。 基础型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和教学管理的实施意见》,保障课程 实施的质量。 基础型课程学习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力求做到过程与结果一起关注。具体 而言: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发展组成,各占评价总分的10%。结果性评价:大考成绩40%, 中考成绩20%,平时成绩20%。 2.拓展型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对于拓展型课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发挥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作用,成立“学 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由校长、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德育研究室主任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与教师的代表组成;在校长室直接领导,负责学校课程构建的建设、课程的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有关 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面规划、设计和研究实施等工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做到:每学期有课程申报,每个 申报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的评估,每个评估都有对申报教师的反馈,凡评估认定的给予立项,每个立 项课程都有课程实施的计划,每个立项课程的教学都有课程建设研究小组成员的过程跟踪指导。 由于这一课型有走班教学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修习纪律也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总而言之,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强调流程的规范。其实施过程如下: (1)课程申报(2008年6月至7月):教师按学校要求填写申报表格交至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 (2)课程审批(2008年8月):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根据学校当年度课程设置要求,按“立项”、 “修改立项”、“不批准立项”、“建议立项”进行课程审批。 (3)课程立项(2008年8月):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将理想课程整理交教学处编订((2008年拓展型课 程资讯》,登入网上选科系统。 (4)学生选科(2008年9月开学第一周):学生登录网上选科系统选科。 (5)中期检查(每学期期中):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组织对课程实施进行中期检查。 73 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在 (6)课程学习考查(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选修课程考查,学期课程结束。 对于拓展型课程的评价,研究者关注多元、过程、鼓励这三个中心词,主要表现为:提倡在拓展型课 程中实施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可根据科目性质制订不同的评价计划,可以采取考试、小论文、 小组研究课题、课堂表演、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对于学习过程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应当给予奖 励学分。 3.研究型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研究型课程的管理需要关注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参与度和过程性态度,以研究型课程备课组为载 体,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尽量做到个性化管理。学校具体落实为: (1)组成由教学处、信息科研处、年级组及课题指导教师组成的备课组,制订阶段教学计划,通过大 科技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学生丰富的立题资源,通过课程超市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组 成课题组,并实施课题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定时与不定时的研究活动,实施课题研究。 (2)学生课题研究注重过程,学生活动及师生交流活动须在《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形成性手册》上 留下详尽记录,以备评价之用。 (3)研究型课程备课组组织资深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课题成果评审组,通过书面评审及口头答辩 等多种形式开展结题、评价。 (4)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务必注重时空效益。 对于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我们坚持过程性评价原则,以《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形成性手册》为依据 进行评价。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依据《研究型课程形成性手册》实施,注重在实施中多元评价、过程性评 价的方式,组成师生共同参与的课题评价小组进行评价。 三、思考与研究的展望 在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过程中,研究者感到: 1.学校课程计划不仅要有合适的学生培养目标,而且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学校课程计划不 仅指导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还要使学生了解学校所提供的课程。 2.学校课程计划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传承学校办学传统,倡导民主公平的课程 文化,要通过制订的过程,考量、反思学校已有的课程,使学校课程从目标的设定、结构的确定、内容的设 计与实施、管理细则的制订都体现学校文化的根本,要有一种精气神贯穿其中。 3.学校课程要着眼于时代的要求,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构建为学生人 格和才能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时空的学校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结构的多 元性。 4.课程设置既要比较规范地遵守市教委的原则性要求,又充分考虑学校特色,将相关特色课程灵 活安排,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的实施。 课程计划的编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要发挥学校课程计划的长远作用,就需要学校对 课程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总结,作为后续学校课程计划调整和改进的基础与依据,这不仅 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策略与途径,而且也是学校制度和文化不断积淀、完善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学校的课 程评价是下一步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学校课程评价的意义在于改进(improve),改进学校课程系统的 构成,改进学校课程教学的实施。而改进方向选择的关键在于科学、动态、准确的评估。本项目拟对学 校课程自我评价运行与完善的有效机制进行行动研究,包括学校课程评价的重点、评价的具体实施步 骤、评价的机制完善以及相关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具体研究和实施的思路如下: 1.基于学校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评价的重点,包括:进行课程与目标交互效应的 74 郭金华,姚军:课程计划编制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与分析,即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支持度、各科目与课程目标的支持度、科目目标细化等相关 问题;课程与课程交互效应的评价与分析,即三类课程中,不同学科领域间相互统整的科目数量与质量 评估,学校课程模块组合的评估等相关问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相关评估与分析。 2.研究课程评价的具体观测点。以课程开设的前期调研、实施中的过程调研及实施后的成果调研 为主要阶段,研究每一阶段具体的观测点设置问题,进而研究该观测点的观测内容、观测方式,并通过实 践,论证该观测点数据、信息对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 3.研究学校课程评价的运行机制。依托学校原有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评估现有评价运行机制, 结合文献研究,吸收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完善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或称学校课程委员会)介入过程 性评价的机制与运行模式,使学校课程评价有更明确的操作主体、操作规程与操作内容。 4.研究学校课程评价的技术支持,包括学校相关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搜集各种指标证据的 方法、问卷和量表、数据分析与解释的方法等,形成一套可持续运作的技术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学校课程计划研究与编制——基于上海的实践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9. Using Curriculum Planning to Improv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GU0 Jinhua,YA0 Jun (Shanghai Datong High School,Shanghai,20001 1) Abstract: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haracteristic school curriculum pla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school leadership.The school curriculum plan is the joint of an ideal school curriculum and its reality,and an important founda— tion for the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curriculum plan.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ts exist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recourses available at home and abroad,Shanghai Datong High School has begun to conduct a case study of cumc・ ulum planning since 2008.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s“learn to be,learning to learn,lean tro live, and learn a specialty”,Shanghai Datong High School has developed a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that helps students build charac— ter and potentials,fulfill their demands of serf—development,cultivate their awareness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ability and provide adequate room for their maturity. Key words:curriculum planning,all—round development,case study [责任编辑:远方]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