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什么?
作者:冯源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8年第01期
一本《红楼》,我读了6年光阴。
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红楼梦》的细密隽永,也没有一本书能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着砭骨的寒意。就像,我曾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匹宋代的绵纹绢,素雅清新,花纹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流畅旋转,层层清晰中泛着历史的厚重。不错,这就是读《红楼梦》的感觉。
读不透。从垂髫童稚到及笄之年,《红楼梦》依旧是《红楼梦》,只是那绵长甘饴的咀嚼令我越陷越深。它究竟是什么呢?批判?反封建?爱情?还是人性?我不知道。有人从它身上读到嘲讽,有人从它身上读到同情,有人从它身上读到爱情,有人从它身上读到仇恨,有人从它身上读到丑恶,有人从它身上读到大美。
它是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正与反,深与浅,红与黑,悲剧与喜剧,欢笑与哀哭,怒吼与低唱,狂暴与温柔,混浊与清新,繁荣与荒芜,日升与日落,都在它身上交织着,冲突着。然后,静静地沉入它浩瀚的海底,化为大观园里女儿口中的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
然而我读到哀哭。对于至善与至美的真性情,惟有眼泪才能将它洗濯干净。林黛玉的哀哭,让我感到星辰陨落,山川减色;晴雯与宝玉的生离死别,让我感到人间已耗尽几个世纪的纯真泪水;尤三姐一剑自刎,那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向苍天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从此大地洒尽高贵的鲜血。感谢曹雪芹,早在几百年前便塑造了一群星座般闪耀桀灿的灵魂,让后人去仰望,去叹息,去哀哭,去写下属于红楼梦的《葬花词》……
然后我又读到同情。有对弱者的怜悯,也有对强者预言般的警示。在一群如花般纯洁的女子间,在一个“白玉堂金作马”的家族间,突然插进来一个浑身上下冒着土气与傻气的乡下婆子刘姥姥。但她却受到了上流社会的善待,过了“梦也似”的一天。迎春身为公侯小姐,一生却在懦弱与忍气吞声中度过,然而曹公却用心良苦地安排她“在花阴下独自拿着花针穿茉莉”,让一个娇弱易碎的生命,在那个时空那个瞬间,显现出了她全部的尊严,让宇宙为一个尘埃般的存在而缓缓一亮。
曹公的笔法,真的仅限于此吗?不,再看负了几百年“处世圆滑,心机重重”骂名的薛宝钗,她也曾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也曾是“阆苑仙葩”,但对于封建的枷索,她选择了顺从。从劝说“经济仕途”到吞服“冷香丸”,她无时不刻地压抑着自己生命中的余热与光辉。但这不是她的错,大时代背景下,腐朽的毒瘤已深深扎入每一个封建家长的心中,这是必然的结果——要么因反抗而毁灭,如林黛玉,要么因潜移默化的认同而得以生存,薛宝钗正是此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任自己的泪水挥洒过,畅流过,薛宝钗将自己心中的热情视为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病,压缩它,雪藏它,也是全书的大悲剧。这也正是曹雪芹上升到另一高度的大同情与大怜悯。
然后我又读到礼赞。对于人美好的原始性情的礼赞。贾宝玉,他是天外的神瑛侍者,一塊连补天资格都没有的大荒山石头。所以他带着宇宙本体的单纯,带着太极的明净,带着鸿蒙的质朴,带着混沌初开的天真。他爱人,但被他爱的人都接连死去。他爱诗意的生活,但那被人指责为“荒淫无度”。他宽容,但屡遭赵姨娘等人的毒手。他却没有恨,非但不恨,在他飘然隐去之际,他还踏入了自己深恶痛绝的科举试场,给家族留下一份希望,给那群苦逼自己走上仕途的父母长辈们一点宽慰,一点舒心。宝玉这种释迦牟尼般的舍己精神,何尝被人理解过,然而他若是想要求得回报或者理解,就不再是真正的贾宝玉了。他,生来是一块孤石,死去必定也是孤独的,这是他的命运。
然后我又读到寂灭。四大家庭的毁灭,青春儿女的消逝,真性情的寂灭。为何世间不能让真善美的东西长存?只见时间轮回,贾府由盛而衰,由衰而盛,但那群星灿烂般美丽的姐妹们呢?随着年华逝去,晋升为王夫人的薛姨妈之流,在若干年前,不也曾系“天真烂漫,喜怒不拘于色”的天真少女吗?寂灭伴随着新生,逝去伴随着重现,年年岁岁,亘古长流。
我又重新思考起《红楼梦》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超越了任何权力的分割与世俗的分类,高于政治文化与道德文化。因此,《红楼梦》并不是什么反封建的战士,它只是打破了红与黑的界限,尊卑、贵贱,内外的区别。它只是致力于对生命的整体把握,拒绝对生命进行权力的分割与道德的运作,拒绝割裂生命“大制”的任何理由!
《红楼梦》是生,是人性,是博爱,是平等,是每一个纯洁的灵魂栖息的家园与港湾,《红楼梦》是人生,又高于人生。 [作者通联:浙江柯桥中学高三12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