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

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

2023-01-29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37卷第5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 ences) VOI_37 N0.5 Sept.2016 文章编号:1674—81O7(2016)05—0098一O5 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 尤晓刚-,2 (1.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进行穷尽性考察。基于 封闭语料分析发现,通过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主要借助语音隐喻、非拟人隐喻和拟人隐喻等方式串联概 念整合网络的多个空闯,并最终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隐喻机制;网络新词;概念整合理论;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6.05.017 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广泛拓展。 念系统的表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的概念系 在线交流不断加强,网络新词日益流行。网络新词 统是由隐喻、转喻和其他想象结构建构而成.概念 是基于新环境、新事物或新事件而被人们不断创 系统大多是隐喻陛的,惯常的概念隐喻的运作和 造并在网络中频繁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一表 使用大多是无意识的,隐喻系统在语言的语法和 达形式可为全新创造,亦可为旧词新义。还可为全 词汇中起着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主要涉及三 新组合方式。网络新词主要基于隐喻、符号象似性、 个核心方面。第一,可以产生映射关系的始源域和 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机制形成[1]( ̄9o-95)。过往有关 目标域。第二,两域或多域之间的映射。第三,概念 网络语言的隐喻研究所用理论不够统一,内容过 隐喻得以实现的体验性基础。隐喻的主要功能就 于随机,有待系统深入。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 是从一事物出发。通过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系 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对基于隐喻机 统映射实现对另一事物的理解。隐喻性关系如图 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穷尽性分 l所示[3](P147)。 ’ 析.试图探寻隐喻机制在这类网络新词形成过程 ICM2 中如何帮助实现意义建构。 一、隐喻机制 (一)概念隐喻 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借助一个认知 图1隐喻关(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 域事物理解或体验另一认知域事物的认知机制, (二)语音隐喻 尤其是基于相似性(similarity)由具体始源域 语音隐喻由F6nagy于1999年提出,指声音 (sourc ̄domain)向抽象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 (或发音方式)与意义之间的象似关系[ 。 域映射[2](P17卜”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 F6nagy认为,言语韵律可通过虚拟的身体器官动 质更是概念性的。隐喻性语言只是其背后隐喻概 作感知。F6nagy列出了三条指导发音器官动作的 收稿日期:2016-07-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众媒体汉英语码混用的认知与心理研究”(项目编号:13YJAZH097);安 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商务英语专业优化建设”(项目编号:2o15zytzO20);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大数据时代的大 学英语体认教学研究”(项目编号:a ̄yyh2015121)。 作者简介:尤晓刚(1980一),男,山东枣庄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 第5期 尤晓刚: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 原则。第一。与发音器官相关的有意重复,如在表 达消极情感时咽部收缩。第二,发音器官活动可能 取代身体姿势表现,如高兴时舌头向前的动作可 能象征身体或道德上靠近交际伙伴。第三,发音动 作在量上象似于表达内容,如不同的音强、音高和 音长反映交际者不同的兴奋程度或语义强度。在 F6nagy语音隐喻论述基础上。李弘认为语音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基于语音相似性的映 射[ ](i,7o一…。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人,人们认 为隐喻在我们理解语言和由语言所建构的世界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隐喻会 被无意识地应用。对于这些不太显现的运作,人们 往往会忽视其巨大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基于隐 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进行透析。以期弄清该机 制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二、概念整合理论 随着心智空间理论上的发展,Fauconnier和 Turner等学者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义理论发展 过程中阐释在线意义建构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该理论强调对在线意义尤其是新意义建构具有较 强的解释力。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运作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空间假设、空间运作、映射与投射以及 整合过程与结果。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见图 2)包括四个空问:两个输人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 一个整合空间[63(P39-50)。 输入空间. (Input space 1) 图2概念整合网络(Network of BT) 这四个空间彼此独立。输入空间是交际双方 根据交际主题和交际内容动态建构的心智空间。 类属空间则由两个输人空间中的共有结构信息和 组织方式构成。基于此,两个输入空间中的信息可 以实现跨域映射。整合空间中的部分结构除由输 入空间的结构投射而来,还包含一些想象整合得 到的新结构。整合空间中的结构绝非输入空间结 构的简单并置。这里不仅有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 信息.还包括一些具体结构,以及输人空间中所没 有的信息。 同时.这四个空间又通过跨空间映射和选择 性投射彼此相连。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 对应联系。跨空间映射可基于相同或相近的框架 和角色、同一性表征、类比和隐喻等重要关系实 现。Fauconnier&Turner认为选择性投射是概念 整合网络中的必要特征,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是无 意识的运作。选择性投射使得从输入空间投射至 整合空间中的结构范围可大可小,有可能两个输 入空间的结构都被投射,也可能输入空间结构中 的一部分被投射,还有可能输入空间的任何信息 都未被投射。这种投射不是单向的,整合空间的结 构也有可能反射回输入空间。 经过上述基本操作。整合仍需三步才能实现: 组合、完成和细化。组合是指两个相对独立的输人 空间成分建立联系。完成是将进入到整合空间中 结构与交际者概念系统中已有框架或意象图式进 行匹配完成。细化与完成紧密相连,对整个事件进 行身体和心智模拟,并基于新创逻辑建构出新意 义。整个过程中,整合空间与输入空间始终保持着 联系以确保整合的一致性以及意义建构的可理解 性。由此可见,概念整合网络绝非一次性、单向完 成,而是反复、循环运作,这体现了意义建构的复 杂性、协商性和动态性。 当代隐喻理论主要关注从始源域向目标域之 间的结构映射。这样的映射要么利用已有的图式 结构,要么从始源域投射新结构到目标域。这些类 型的映射,大多体现了一种相对静态的结果。而隐 喻通过语言使用产生,其使用也相对灵活。认知语 言学概念整合理论既能展现隐喻中相对静态的一 面,又能兼顾隐喻的动态性建构,对隐喻以及基于 隐喻的表达具有较强解释力。本文将运用概念整 合理论对基于隐喻形成的网络新词进行全面探 讨,全面分析其语义建构过程。 三、封闭语料描述 100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7卷 本文自建一个包含3000条网络新词的小型 封闭语料库,进行穷尽性定性定量分析,讨论基于 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过程,并佐 以相关数据作为支撑。封闭语料中的网络新词共 有四类:象似符类892个(29.73%),如“(^ ”;汉 字类722个(24.07%),如“煲粥”;数字类700个 (23.33%),如“9958”;字母类686个(22.87%)。如 “IC”。由数据可见,四类网络新词分布较为均匀, 具有一定代表性。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封闭语料进行穷尽分析 发现,1 262条网络新词基于隐喻机制形成,占所 有语料的42.07%。所用隐喻机制可细分为语音隐 喻、非拟人隐喻和拟人隐喻。封闭语料中基于这些 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具体数量和比例详见 表 表1封闭语料库中的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 四、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 词的意义建构 基于封闭语料的隐喻分析发现,网络语言的 根隐喻是“互联网是空间”,其他的隐喻表达均由 此演变而来。我们认为“互联网是空间”这一隐喻 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体验。在使用互联网时, 互联网可比作真实世界或其他空间。当人们确定 或申请一个网址时,互联网被视为一个物理空间。 通过对空间不同层级的具化,可从根隐喻中创造 出许多基本的隐喻表达。不同层级的不同隐喻表 达产生于对应的概念隐喻.也就是说这些隐喻表 达实则源于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概念结构。 总的说来,概念隐喻不仅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是 创造新的网络语言形式的工具。下面通过具体实 例来考查语音隐喻、非拟人隐喻和拟人隐喻这三 种隐喻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实现网络新词的意义 建构。 (一)基于语音隐喻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 构 基于语音隐喻形成的网络新词数量最多.共 计876个,占所有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 总数的69.41%。这充分说明语音在语言交际中的 重要作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Langacker将语 言基本单位确立为音义配对体的象征单位。涉及 语音隐喻的网络新词类型比较多,大致有数字型、 汉字型、混合型和字母型。我们知道,网络交际主 要通过文本阅读方式进行,而文本主要通过交际 者输入拼音,在屏幕上显示并选取其对应汉字完 成。对于中国网民来讲,基于语音隐喻的汉字型网 络新词是自然的。数字型、混合型和字母型的主要 是为了追求经济、简练或新奇趣味而为。下面以 “斑竹”一词为例阐释基于语音隐喻形成的网络新 词的意义建构。 输入空间 图3基于语言隐喻形成的“斑竹”的意义建构 众所周知,任何语言都有同音异形现象,网民 通常通过以口语转写的文本信息进行交际,这些 都为网络交际中通过语音隐喻创造网络新词提供 可能。在网络语言中,“版主(banzhu)”常指BBS 的负责人。当想要输出“版主”时,人们只需要键入 对应的汉语拼音“banzhu”。由于没有音调的作用, 其对应的很多组合表达(如“斑竹”、“班主”、“版 筑”等)都会在屏幕上显示供交际者选择。鉴于这 种情况。如图3所示,汉语拼音“banzhu”和其对应 的汉语表达分别进入到概念整合网络的两个输入 空间。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具有相似的发音,这一相 似性被投射到类属空间。然后,输入空间和类属空 第5期 尤晓刚: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 101 间的成分有选择地被投射到了处理空间。在语音 隐喻的作用下,基于语音相似性,“斑竹”、“班主”、 “版筑”和“版主”等表达建立了联系。经过整合的 系列过程,“斑竹”一词进入了新创结构被赋予了 新的意义——“版主”。与汉语拼音“banzhu”对应 的汉语表达很多,缘何唯有“斑竹”被赋予新意?原 间,并通过“日常事件”的共性建立了映射关系。输 人空间的这些成分又有选择地投射到处理空间, 基于“聊天就是做饭”隐喻二者建立了隐喻I生关 系.突显一个耗时很长的事件。经过一系列的整合 程序,“聊天”的特征就融人到“煲粥”中,“煲粥”也 就具有了“聊天”特别是电话或互联网上“长时间 因是在该词意义建构过程中。除了有语音隐喻的 关键作用外,经济原则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 屏幕上所显示的汉语拼音输入表达序列中,“斑 竹”排在第一位,选择它既有新奇效果,又可以节 省时间,自然会受到网民青睐。当然在语音隐喻的 作用下,其他对应的汉语表达(如“班主”、“版筑” 等)也都有可能成为新词意指“版主”。唯一区别仅 在于突显的部分不同。选择“班主”可能是为了突 显“版主”的身份或地位.而“版筑”则可能是为了 突显其任务和作用。但不管哪个词语被赋予新意, 他们首先都是基于语音转喻形成的网络新词。 (二)基于非拟人隐喻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 建构 基于语料观察发现.基于隐喻形成的网络新 词除了运用语音隐喻以外。使用较多的就是非拟 人隐喻,共计308个,占总数的24.41%。下面以 “煲粥”为例(如图4)来阐释非拟人隐喻形成的网 络新词的意义建构。 图4基于非拟人隐喻形成的“煲粥”的意义建构 “煲粥”是日常烹饪活动中的一个事件。在网 络语言中产生了新义。指电话或互联网上长时间 “聊天”。“煲粥”最初属于烹饪范畴,而“聊天”属 于交际范畴,他们都是日常事件范畴的次范畴。 “煲粥”和“聊天”虽然是耗时的小事件,但都是人 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如图4所示。“煲 粥”和“聊天”及他们所对应的特征进入到输入空 聊天”的意义。 (三)基于拟人隐喻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 构 语料中还有一类基于拟人隐喻形成的网络新 词,这类词语相对数量较少,仅有78个,占总数的 6.18%,但也同样值得关注。如网络新词“磁器”的 意义建构过程(图5)。 图5基于拟人隐喻形成的“磁器”的意义建构 “磁器”本义指有磁性的器具。“好朋友”指关 系较好或彼此相互吸引的人。“磁器”与“好朋友” 分别属于“存在”范畴的两个次范畴一“物”的范 畴和“人”的范畴。一般来讲,“磁器”的磁性很强, 能够吸附其附近的一些铁质物体.就如同“好朋 友”关系非常亲密一样。因此,二者都具有相同性 质,即都能将相关实体吸引到一起。这样,如图5 所示,“磁器”与“好朋友”以及其对应的特征进入 到输人空间形成映射关系,这些映射关系又有选 择地投射到处理空间,在此空间中,为突显亲密关 系,基于“人是物”隐喻二者建立的对应的隐喻关 系。因此,“好朋友”的义项融人到“磁器”一词中 “磁器”也就形成了具有“好朋友”之意的网络新 词。 由以上三类示例可见,基于隐喻形成的网络 新词主要通过语音隐喻、非拟人隐喻和拟人隐喻 等机制作用在整合空间中建立联系并进行多域整 I=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7卷 合后完成意义建构。通过考察.还发现除隐喻机制 意外,经济原则、凸显和百科知识等要素在网络新 词形成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封闭语料分析发现.基于隐喻机制形 五、结语 对基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 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语进行穷尽性考 察。 的网络新词主要借助语音隐喻、非拟人隐喻和 人隐喻等方式串联概念整合网络的多个空间, 最终完成新的意义建构。隐喻机制在网络新词 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关键,但形式多样。同时, 过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文章也进一步证明了 理论对隐喻机制和意义建构的强大解释力。 参考文献 尤晓刚.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 980. K.vecses,Z.Metaphor[M].Oxen:OUP,2002. F6nagy,I..Why Iconicity[A].In M.N?nny&O.Fischer(Eds.).Form miming meanin 一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JllPb语学院学报,2005,(3). [5] [6] Fauconnier,G.&Turner,M.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based Cyber-formed Words YOU Xiao—gang ,。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School ofForein Langguages,A UFE,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tains an exhaustive investigation of metaphor-based cyber—-form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On basis of the closed corpus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such words is realized through serial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cyber spaces via sound metaphor,non-personal metaphor and personal metaphor. Key words: metaphorical mechanism;cyber-formed words;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meaning——making 成拟并意通该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上接第80页) A Study of the Mode and Counterstrategies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t Industries LI Min——ping Lu Ping Hu Qiao (School ofCommerce,Jinggnngshan University,]i'an 343009,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t industri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ndustrial upgrades and a demand from mass people with higher lives.With a case study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based on the coupling possibility between the industies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s and mode for such integration,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in terms of governmental guidance,market direction,talent development and local features.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y;trourist industyr;integrate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