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检测报告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检测报告

2021-02-12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检测报告

成年人部分

1. 检测和研究方法 1.1 测试项目设置

同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部分相比,除极少数项目有所调整外(20-39岁组取消了10米×4往返跑,40-55岁组取消了简单反应时),2005年成年人测试的项目设置总体相差不大。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三围、皮褶厚度(三处),机能指标包括安静脉搏、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肺活量和台阶试验,素质指标包括坐位体前屈、握力、背力、纵跳、俯卧撑(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闭眼单脚站立和反应时。其中背力、纵跳、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属20-39岁年龄段测试项目。

1.2 检测器材和方法

2005年成年人体质检测统一使用北京东华腾公司生产的体质监测Ⅱ型器材,测试方法严格按照《2005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1.3. 样本的抽取及样本量的分布

监测对象为20—59岁成年人,每5岁为1个年龄段,根据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从全省13个市的城乡各基层监测点抽取,共抽取有效样本25687人,其中男性12751人,女性12936人。表1是按年龄、性别和城乡3因素分组的样本量分布情况。

表1 2005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样本分布情况

性别

人群 类别 农民

城体 城非 农民

城体 城非 合计

20-24岁 559 530 499 557 516 520 1593

25-29岁 569 549 505 552 517 527 1596

30-34岁 549 529 515 556 547 529 1632

35-39岁 552 529 509 565 563 527 1655

40-44岁 546 521 539 591 546 522 1659

45-49岁 565 516 526 553 522 547 1622

50-54岁 552 524 520 572 516 523 1611

55-59岁 538 515 495 554 497 517 1568

合计 4430 4213 4108 4500 4224 4212 12936

1.4. 评价标准

本报告将对某些单项指标及体质综合状况进行评价,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2003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中规定的单项评分(含身高标准体重评分)和综合评级方法和标准进行评定。

1.5. 数据处理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常规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的统计处理。

2. 专项指标特征分析 2.1. 形态指标

2.1.1. 形态指标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2.1.1.1. 身高

1

图1 江苏成年人身高的性别和年龄特征180江苏成年人男性身高均值为170.1cm,女性身高均值为158.6cm。男女性各年龄段身高均值变化情况见图1。如图所示,无论男女,身高均值均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男性从20-24岁的172.2cm下降到55-59岁的168.2cm,其中30-34岁与35-39岁之间以及45-49岁与50-54岁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女性从20-24岁的159.9cm下降到55-59岁的156.9cm,降幅较男性略缓,20-29岁相邻的两个年龄段之间以及30-44岁相邻的两个年龄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各年龄段男性身高均明显高于女性。 2.1.1.2 体重

图2 江苏成年人体重的性别和年龄特征80 身高(m)体重(kg)757065605550175170165160性别155男15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性别男女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20-24岁年龄段 江苏成年人男性体重均值为69.9kg,女性体重均值为58.1kg。如图所示,男性在45岁之前体重呈逐步上升趋势,从20-24岁的67.2kg增长到40-44岁时的最高点71.6kg,但从45-49岁开始体重有所下降,但后面两个年龄段基本保持平稳,其差异无显著意义。总的来看,30岁之后体重较明显地高于30岁之前,到40-44岁达到峰值。女性体重各年龄段均随增龄呈上升态势,从20-24岁的53.7kg增长到55-59岁时的峰值61.4kg,但45岁以后增速略放缓。各年龄段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但44岁之后差距缩小,原因在于44岁以后男性体重略有下降,而女性体重则继续增长。 2.1.1.3 体重指数(也称身体质量指数,BMI)

2

图3 江苏成年人BMI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BMI2625242322性别21男2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 江苏成年人男性BMI均值为24.1,女性均值为23.1。如图3所示,男性BMI在45岁之前随增龄逐步上升,从22-24岁段的22.7增加到40-44岁段的峰值24.7,以后各年龄段基本保持稳定,虽略有下降,但互相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女性BMI各年龄段稳步增长,上升速率也相差不大,从20-24岁的21.0到55-59岁的24.9,平均每年龄段增长约0.56。男性在50岁之前明显超过女性,但35-39岁之后差距缩小,至50-54岁两者基本持平,55-59岁女性甚至略微超过男性。 2.1.1.4 胸围、腰围和臀围

图4 江苏成年人胸围的性别和年龄特征94年龄段 胸围(cm)909290888684性别男828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图5 江苏成年人腰围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腰围(cm)85807570性别65男6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3

图6 江苏成年人臀围的性别和年龄特征96江苏省男性胸围、腰围和臀围均值分别为91.3cm、83.5cm和93.8cm,女性三围均值相应为86.1cm、75.8cm和92.3cm。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男性三围均在45岁之前随年龄上升较为明显,其中尤以前两个年龄段增长幅度较大,到40-44岁段达到峰值,随后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特别是男性臀围在45岁之后降幅更大一些。女性三围则均随增龄稳步上升,到55-59岁达到最高。男性三围总体高于女性,但由于女性三围在45岁之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因此在此之后男女差距有所缩小,女性臀围甚至在50岁之后超过男性。 2.1.1.5 腰臀比

腰臀比通过腰围和臀围的比例关系来反映人体的形态特征,也是衡量胖瘦程度的指标之一,特别是有助于判断腹部肥胖类型。我省成年人男性腰臀比均值为0.889,女性均值为0.821。

图7 江苏省成年人腰臀比的性别和年龄特征.94如图7所示,无论男女性,腰臀比均随增龄呈上升趋势,表明进入成年阶段,腰围增长速度要快于臀围增长速度,增加的脂肪多堆积于腹部。男性从20-24岁的0.849上升到55-59岁的0.913,其中20-34岁和50-59岁这两段增速相对较快。女性从20-24岁的0.779上升到55-59岁的0.868,其中尤以35-49岁之间增速较快。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提示女性骨盆较大,臀部脂肪相对较多。

2.1.1.6. 三部位(上臂部、肩胛下角、腹部)皮褶厚度之和

我省成年人三部位皮褶厚度之和男性均值为56.0mm,女性均值为67.5mm。

臀围(cm)腰臀比949290性别男88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92.90.88.86.84.82.80性别男女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78.7620-24岁年龄段 4

图8 江苏成年人皮褶厚度之和的性别和年龄特征80如图8所示,男性皮褶厚度之和在45岁之前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0-24岁时的最低点为49.4mm,到40-44岁达到最高点58.7mm,其中20-24岁—25-29岁之间增速最快,增幅达5.6mm。45—59岁之间除50-54岁年龄段降幅较大外,基本在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下降。因此总体上男性的皮褶厚度变化不大,中青年阶段脂肪含量较高。女性则不然,各年龄段一直处于较平稳的上升的过程,从20-24岁的57.3mm增加到55-59岁的76.3mm,平均每年龄段增加2.7mm。其中尤以30—44岁之间增幅更大一些,平均每年龄段增长约4.5mm。女性各年龄段均明显高于男性,且由于女性增长幅度大于男性,因此在25岁之后男女差异在不断扩大,使这两条曲线呈较明显的喇叭型。

2.1.1.7 体脂百分比

体脂百分比是根据日本人长岭的公式依据上臂皮褶厚度和肩胛皮褶厚度推算出身体密度,再代入布罗杰克(Brozek)的有关公式计算出来的,反映脂肪在整个身体成分中所占的百分比(%)。

图9 江苏成年人体脂百分比的性别和年龄特征32 我省成年人男性体脂百分比(%)均值为19.8,女性为均值28.4。男女两条曲线的走向与前述皮褶厚度曲线的走向基本相似,表明皮褶厚度这一指标能够反映人体的脂肪含量程度,也进一步验证了体脂百分比的推导是以皮褶厚度为基础的。男性各年龄段总体变化不大,除20-24岁段相对较低外(18.4),其它各年龄段均在19.6到20.3之间。女性随增龄较稳定地上升,从20-24岁的最低点25.1到55-59岁的最高点30.9,平均每年龄段约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30—44岁之间增速相对较快。 2.1.1.8 胖瘦程度

皮褶和(mm)706050性别男4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体脂百分比(%)302826242220性别男女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181620-24岁年龄段 5

图10 江苏成年人超重和较瘦者在各年龄段所占的百分比%3530252015105020-24岁30-34岁40-44岁50-54岁男 较瘦男 超重女 较瘦女 超重年龄段

用身高标准体重法来评价胖瘦特征,我省成年人体重正常、较瘦和超重的总体比率(不考虑年龄因素)分别为:男性68.7%、6.6%和24.8%,女性77.3%、10.0%和12.7%。超重比率男性比女性高出12.1个百分点,较瘦比率女性则比男性高出3.4个百分点。男女各年龄段较瘦和超重者的比率见图10。男性除50-54岁段外,其它各年龄段超重比率均超过了20%,其中25-39岁之间的3个年龄段超重比率最高,都超过28%,尤其是35-39岁段达到了32.2%。女性超重比率总体随年龄呈逐步上升态势,但除了50岁之后的2个年龄段较高且与男性接近外,其它各年龄段都低于14%。较瘦者比率女性各年龄段均高于男性,尤以`35岁前的3个年龄段和40-44岁段更高一些,均超过了11%。 2.1.2. 小结

2.1.2.1 进入成年阶段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阶段基本结束,因此主要反映骨骼生长状况的人体长度指标—身高,在这一阶段呈缓慢的、随增龄逐渐下降的态势。这种下降趋势与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细胞的损耗、软骨中胶原纤维的丧失并由此导致的骨质疏松、椎间盘萎缩、下肢弯曲等现象密切相关。

2.1.2.2. 体重、三围、皮褶厚度以及BMI、体脂百分比等相关派生指标均为身体丰度指标。进入成年阶段后虽然骨骼生长停止,但与身体丰度相关的指标仍在继续增长,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体重、BMI、三围指标男性均在40岁之前增长较快,40-44岁或45-49岁段达到峰值,然后略有下降或基本保持稳定;女性则总体看全年龄段增速较为均匀,且都是在55-59岁段才达到峰值,但45岁之后的3个年龄段增幅放缓。男性峰值较女性出现得早原因可能与男性在40岁之后内分泌功能的下降有关,而女性45岁之后增速放缓则是同女性绝经期前后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皮褶厚度和体脂百分比均是与脂肪含量有关的体丰度指标,同上述其它指标不同的特点一是女性各年龄段都明显高于男性,二是男性除了30岁之前的2个年龄段增速较快外,其它年龄段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女性这两个指标的曲线走势与其它指标大致相似,而男性的这两个指标同其它指标相比,30岁以后上升的幅度更小。男女之间在脂肪含量上的差异是由激素水平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而相当于女性而言,男性在40岁之前体重的增加可能更多地是依赖于瘦体重的增加。另外,腰臀比随增龄的上升趋势表明无论男女,我省成年人腰腹部脂肪的堆积速度要快于臀部脂肪的增长速度,增加了患腹部型肥胖的风险。

2.1.2.3. 我省成年人男性超重现象较为严重,尤以25—39岁间的3个年龄段超重率最高平均达24.8%,另外,女性偏瘦比率相当于男性更高,其中尤以20—34岁和40-44岁之间最甚。

6

2.1.3. 形态指标的城乡特征

2.1.3.1 身高

江苏成年人三个不同人群的总体身高为,男性:农民169.1cm,城体170.2cm,城非171.1cm;女性:农民157.6cm,城体159.0cm,城非159.4cm。男女均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体到各年龄段的城乡差异见图11、12。

图11 江苏成年男性身高的城乡差异174如图所示,男性各年龄段三个人群两两间差异总体较为均衡,只是45岁之后差距加大,特别是农民和城体之间差距增加。女性各年龄段城体和城非间较为接近,而农民和城市两个人群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45-49岁和50-54岁这两个年龄段,农民与城体和城非之间的差异尤其大。 2.1.3.2 体重

三个人群体重的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68.6kg,城体70.0kg,城非71.3kg;女性:农民58.2kg,城体58.3kg,城非57.8kg。男性体重城非>城体>农民,女性城非最低,农民和城体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的城乡比较见图13、14。在男子组中,除极少数年龄段外,城非均以较大优势领先于城体与农民。而在50岁之前,除20-24岁段外,城体虽然多数优于农民,但差距不是太大。50岁之后,三人群差距明显拉大,尤其是农民,体重在50-54和55-59两个年龄段下降较快,因而扩大了与其它两个年龄段之间的逆势。女子组三人群间的差异总的来说没有男性那么大,城非人群在40岁之前体重处于逆势,而农民在35—44岁之间的两个年龄段高于其他两个人群,但50岁之后掉到了最低。

身高(cm)173172171170169城乡种类农民168167166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 12 江苏成年女性身高的城乡差异161身高(cm)160159158城乡种类157农民156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30-34岁40-44岁50-54岁15520-24岁年龄段 7

图13 江苏成年男性体重的城乡差异742.1.3.3. 体重指数(BMI)

三人群BMI的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24.0,城体24.1,城非24.4;女性:农民23.5,城体23.1,城非22.8。男女性三个人群的差异趋势相反,男性城非>城体>农民,女性农民>城体>城非。两两间均有显著差异。各年龄段的城乡差异见图15、16。

图15 江苏成年男性BMI的城乡差异 BMI25.5体重(kg) 体重(kg)727068城乡种类农民66城镇体力劳动者64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14 江苏成年女性体重的城乡差异6462605856城乡种类农民54城镇体力劳动者52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5.024.524.023.5城乡种类23.0农民22.5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22.020-24岁年龄段 8

图16 江苏成年女性BMI的城乡差异 BMI2625242322城乡种类农民21城镇体力劳动者2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男性BMI指数的城乡差异总体来看要小于女性。男性在50岁之前,除了20-24岁段农民低于城体和城非,30-34岁段城体低于城非外,其它各年龄段城乡两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岁之后,三者差异有所拉大,尤其是55-59岁段,农民的BMI较城市的两个人群有较大的差距。在女子组中,除了一头一尾的少数年龄段外,其它各年龄段农民均最高,其中尤以35—49岁之间的3个年龄段优势较大。城体和城非之间比较,前3个年龄段城体均高于城非,但34岁之后差距缩小,数值上虽然仍高于城非,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1.3.4 三围

我省男女三围总体均值如表2所示。三人群两两间的多重比较显示,男性间的城乡差异要明显大于女性。男性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三围均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女性胸围城体最高,农民和城非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臀围两两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只有腰围农民>城体>城非。各年龄段的城乡比较见图17—图22。

表2 江苏省成年人三围总体均值的城乡差异(cm)

城乡类别

农民 城市体力劳动者 城市非体力劳动者

F检验

胸围

90.0±7.0 91.5±7.1 92.3±6.7 P<0.001

男 腰围

82.9±9.4 83.5±8.9 84.3±8.5 P<0.001

臀围

93.3±6.9 93.7±6.2 94.6±5.8 P<0.001

胸围

85.8±7.6 86.7±7.6 85.8±7.0 P<0.001

女 腰围

76.9±9.6 75.7±8.8 74.9±8.7 P<0.001

臀围

92.3±6.9 92.4±6.4 92.2±5.9 P=0.392

图17 江苏成年男性胸围的城乡差异96 胸围(cm)949290城乡种类农民88城镇体力劳动者86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9

图18 江苏成年女性胸围的城乡差异94先看胸围。男性除30-34岁段外,各年龄段农民均较显著地低于两个城市人群,且差距在45岁之后有所加大。城体和城非之间差异相对较小,在50岁之前,除30-34岁段城非显著大于城体外,其它年龄段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意义。50岁之后,两者差异扩大,城非较显著地高于城体。女性胸围各年龄段差异相对小,且三个人群的位置变换交替,较为复杂。总的来说,35-44岁期间城非最低,前3个年龄段和后2个年龄段城体占有一定的优势。

图19 江苏成年男性腰围的城乡差异88再看腰围。男性除35—44岁之间的两个年龄段外,城非在其它各年龄段上都高于其他两个人群,这种优势在45岁之后进一步加大。农民在前后两个年龄段均明显处于逆势,尤其是在55-59岁段下降幅度较大。女性主要在35岁之后的5个年龄段农民同城市的两个人

胸围(cm)92908886城乡种类84农民82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8020-24岁年龄段 腰围(cm)86848280城乡种类农民78城镇体力劳动者76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20 江苏成年女性腰围的城乡差异90 腰围(cm)85807570城乡种类农民65城镇体力劳动者6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10

群相比优势较大,而城非和城体之间多数年龄段城体稍占优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图21 江苏成年男性臀围的城乡差异96臀围(cm)98959493城乡种类农民92城镇体力劳动者91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22 江苏成年女性臀围的城乡差异 臀围(cm) 腰臀比969492城乡种类农民90城镇体力劳动者88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 最后看臀围,男性城非除40-44岁段外,均明显地高于其他两个人群,45岁之后城非和城体之间的差距显著加大,55-59岁段,农民臀围下降较大,扩大了同城市两人群之间的差距。女性除20-24岁段和30-34岁段农民较低外,其它各年龄段三人群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1.3.5 腰臀比

江苏省三人群腰臀比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0.888,城体0.891,城非0.890;女性:农民0.832,城体0.818,城非0.811。男性农民低于城体,农民和城非、城体和城非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女性农民>城体>城非。各年龄段具体情况见图23、图24。

图23 江苏成年男性腰臀比的城乡差异.940年龄段.920.900.880城乡种类农民.860城镇体力劳动者.84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11

图24 江苏成年女性腰臀比的城乡差异.900除了55-59岁段,男性三人群腰臀比的走势基本相似,各年龄段不同人群两两间差异均不具显著性。55-59岁段城市两个人群有较大幅度上升,而农村人群的腰臀比则同上个年龄段相比无太大变化,因而农民与城市人群的差距扩大。女性除25-29岁段农民和城体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各年龄段农民均显著高于城市两个人群。城体和城非之间比较,除45-49岁段和50岁之后两个年龄段差异不具显著性外,其它各年龄段城体均高于城非。

2.1.3.6 三部位皮褶厚度之和

我省三人群皮褶厚度总体均值为,男:农民55.8mm,城体54.9mm,城非57.4mm。女:农民72.5mm,城体64.9mm,城非64.8mm。男性农民和城体之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城非高于农民和城体。女性农民明显高于城市两个人群,城体和城非之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各年龄段城乡差异见图25、26。

图25 江苏成年男性皮褶厚度之和的城乡差异65 腰臀比 皮褶和(mm).880.860.840.820城乡种类.800农民.780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76020-24岁年龄段 6055城乡种类50农民城镇体力劳动者45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26 江苏成年女性皮褶厚度之和的城乡差异90 皮褶和(mm)8580757065城乡种类农民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30-34岁40-44岁50-54岁60555020-24岁年龄段

12

男性皮褶厚度20-24岁、30-34岁和40-44岁各人群两两间差异均不具显著性。其它年龄段城非均高于城体、农民,或与农民接近。农民在30-49岁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甚至与城非接近,但在49岁之后急剧下降,到55-59岁段处于最低水平。女性各年龄段农民均显著高于城市人群,城非和城体之间各年龄段均无显著性差异。 2.1.3.7 体脂百分比

我省不同人群体脂百分比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19.9%,城体19.5%,城非20.0%;女性:农民30.3%,城体27.3%,城非27.5%。男性城体最低,农民和城非无显著差异;女性农民最高,城体和城非间无显著差异。各年龄段的城乡比较见图27,28。

图27 江苏成年男性体脂百分比的城乡差异21.5 体脂百分比曲线与皮褶厚度曲线走向大致相似。男性除25-29岁段城非高于城体,35-39岁段农民高于城体,以及55-59岁段城非高于城体和农民外,其它各年龄段不同人群两两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但总体看,城体在多数年龄段都偏低。女性同皮褶厚度一样,各年龄段农民均偏高,而城非和城体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2.1.3.8 胖瘦特征

根据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法,将我省成年人的体重特征分为正常、超重和较瘦三种状态,这3种状态占各人群的百分比见表3。男性城乡差异较小,较瘦比率农民最高,比最低的城非高2.4个百分点;超重比率城非最高,但只比最低的农民高1.1个百分点。城体这3种特征都居中。女性城乡差异相对较大,农村人群正常率最低,超重率最高,达到16.0%,比最低的城非高出6.4个百分点。而较瘦比率城非最高,达11.8%,比农民和城体高2.4个百分点。

体脂百分比(%)21.020.520.019.5城乡种类19.0农民18.5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18.020-24岁年龄段 图28 江苏成年女性体脂百分比的城乡差异34 体脂百分比(%)32302826城乡种类农民24城镇体力劳动者22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13

表3 江苏省成年人胖瘦特征的城乡比较(%)

性别 男 平均 女 平均

城乡类别 农民 城镇体力劳动者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

农民

城镇体力劳动者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

较瘦 7.5 6.8 5.1 6.6 9.2 9.2 11.8 10.0

正常 68.3 68.4 69.5 68.7 74.8 78.7 78.6 77.3

超重 24.2 24.8 25.3 24.8 16.0 12.2 9.6 12.7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卡方校验:男p<0.001, 女p<0.001)

2.1.4. 小结

2.1.4.1 身体长度指标—身高,无论男女,均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但是女性城市两人群相对较接近一些。另外,45岁之后的三个年龄段,农民同城市人群之间的差距有所加大。 2.1.4.2身体丰度指标的城乡差异,男女具有不同的特点。除了腰臀比外,其它非脂肪类指标一般均表现为男性城乡差异较大,女性城乡差异相对较小的特点。总体来看,男性体重、BMI、三围等指标城非人群均居明显优势,农民多数最差,城体多居中。女性这些指标的城乡差异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城非人群相对偏低,农民多数偏高或与城体接近。脂肪含量类指标,如皮褶厚度、皮脂百分比,男性城乡差异比女性要小,总体来说,男性城非略占优势,农民和城体接近。而女性农民明显偏高,城体和城非接近。 2.1.4.3. 从城乡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男女身高以及多数男性的体丰度指标,都呈现45岁或50岁之后城乡差异加大的特点,尤其是农民,当城市人群多数指标继续上升时,农民则开始下滑,从而拉大了与城市人群的差距。

2.1.4.4 从体重评价的角度来看,胖瘦程度的城乡差异男女也具有不同特点。男性城非超重率略高,农民则较瘦比率稍高。女性超重率则较显著地呈现农民>城体>城非的特点。

2.2. 机能指标

2.2.1. 机能指标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2.2.1.1 安静脉搏

我省成年人安静脉搏男女性均值均为77.4bpm, 两者间总体差异不具显著性。除20-24岁段和25-29岁段女性比男性略高外,其它各年龄段男女间也无显著性差异。从年龄特征上看,男女各年龄段间差异极小。男性最高值为25-29岁的77.6bpm,最低值为45-49岁段的77.1bpm;女性最高值为25-29岁段的78.3bpm,最低值为45-49岁段的76.6bpm。男女性年龄段间的总体差异和两两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意义,但从数值上看,女性总的来说随增龄下降的趋势比男性要明显,39岁前的4个年龄段均在77.7bpm以上,其中前2个年龄段超过78bpm,而后4个年龄段均在77.6到77.0bpm之间。

2.2.1.2. 血压

我省成年人收缩压均值为男性124.3mmHg,女性116.0mmHg;舒张压均值为男性79.9mmHg,女性74.8mmHg。总体看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其年龄特征见图29、图30。无论男女,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随增龄逐渐上升。男性收缩压从20-24岁的最低值119.7mmHg,到55-59岁的峰值131.4mmHg,平均每年龄段增长1.7mmHg,但前4个年龄段增长较缓。女性收缩压从20-24岁的最低值109.0mmHg,到55-59岁段的峰值126.8mmHg,平均每年龄段增长2.5mmHg,增长速率快于男性,尤其是35岁之后的几个年龄段增长速度加快,明

14

显高于男性,因此缩小了与男性的差距。舒张压男女性分别从20-24岁段的最低值75.7mmHg和70.3mmHg,上升到55-59岁段的峰值82.7mmHg和79.7mmHg,平均每年龄段分别增长1mmHg和1.3mmHg。除了男性50岁以后的两个年龄段上升较缓,以及女性35—44岁之间上升较快外,总体看增长速率较为均衡。

图29 江苏成年人收缩压的性别和年龄特征140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135130125120115110性别男女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10510020-24岁年龄段 图30 江苏成年人舒张压的性别和年龄特征84828078767472性别男女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706820-24岁年龄段 2.2.1.3 脉压差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称为脉压差。我省成年人脉压差的均值为,男性44.4mmHg,女性41.2mmHg,女性总体低于男性。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征见图31。

图31 江苏成年人脉压差的性别和年龄特征50 男性的脉压差在前两个年龄段维持在44.0mmHg左右, 25岁之后有所下降,到35-39岁段降到最低值42.3mmHg,然后开始逐步上升,到55-59岁达到峰值48.7mmHg。女性脉压差在35岁之前的两个年龄段变化较小,只略有下降,其后稳步增长,到55-59岁段达峰值47.1mmHg。男女性脉压差在35-39岁段变化较小,甚至有的年龄段还有下降,表明35岁之前成年人的心血管机能处于良好阶段,40岁之后快速上升,提示此后成年人的血管硬化趋

脉压差(mmHg)4846444240性别男女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383620-24岁年龄段 15

势开始出现,并逐步加强。男女之间除50-54岁段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其中前三个年龄段差距较大,以后逐步缩小。 2.2.1.4. 肺活量

我省成年人肺活量均值为,男性3543.5ml,女性2329.2ml。其年龄特征见图32。男性峰值在20-24岁,3914.5ml,以后随增龄逐步下降,到55-59岁段降至3015.1ml,平均每年龄段下降128.5ml。女性峰值在25-29岁段,为2542.2ml,随增龄降至55-59岁段的1957.5ml,平均每年龄段下降97.5ml。男女均在35岁之后降幅增大。

图32 江苏成年人肺活量的性别和年龄特征5000 肺活量(ml)400030002000性别男100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2.2.1.5 肺活量/体重

肺活量/体重反映每单位体重的肺活量大小,同单纯的肺活量相比,相对于体重而言的肺活量更有利于灵活评价成年人肺通气能力的强弱。我省成年人男性肺活量/体重的均值为51.4ml/kg, 女性均值为40.8ml/kg。见图33。该曲线与肺活量曲线走向大致相似。男性从20-24岁的最高值58.9ml/kg下降到55-59岁段的最低值43.6ml/kg,平均每年龄段下降2.2ml/kg。女性22—29岁的两个年龄段无显著性差异,29岁以后开始随增龄逐渐下降,到55-59岁段降至32.4ml/kg,平均每年龄段下降2.1ml/kg。

图33 江苏省成年人肺活量/体重性别和年龄特征70肺活量/体重(mmHg/kg)605040性别男3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2.2.1.6 台阶指数

台阶指数通过运动后(上下台阶)心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心脏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我省男性均值为55.6,女性均值为56.1,由于男女使用的台阶高度不同,因此性别间不存在可比性。其随年龄变化的特征见图34。男性前两个年龄段间和女性前三个年龄段间变化不大,两两间差异无显著性。男性在30—44岁间处于一个稳定的上升期,45—54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然后有所下降。女性在34岁—54岁持续上升,最后一个年龄段也有所下降。总的来看,心脏耐受非极限运动负荷的能力并不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弱,是因为反映这一能力的台阶指数是根据经过一定时间的运动恢复后的心率变化而计算出来的,而安静心率是心率

16

变化的基础,成年人的基础心率不会随增龄有太大的变化,甚至会小幅下降,因此台阶指数总体上会随增龄而有所上升。

图34 江苏省成年人台阶指数的年龄变化特征62 台阶指数6160595857性别男女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565520-24岁年龄段

2.2.2 机能指标的城乡特征

2.2.2.1 安静脉搏

我省成年人各人群的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77.0bpm,城体77.6bpm, 城非77.4bpm;女性:农民77.1bpm,城体77.4bpm,城非77.8bpm。男性城体略高于农民,其它两两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女性城非最高,农民和城体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年龄段间的比较见图35、图36。男性各年龄段城乡差异规律性不强,除了20-24岁段农民高于城非,30-34岁段城非高于农民,55-59岁段城体高于城非和农民外,其它各年龄段各人群两两间均无显著差异。 女性脉搏随年龄下降的总体趋势比男性要明显,在40岁前的3个年龄段城非高于其他人群,其他两个人群间差异不显著。城非和农民均是在25-45岁之间下降趋势明显,之后相对稳定。城体起伏较多,但30-40岁间两个年龄段有较大下降幅度。

图35 成年男性安静脉搏的城乡差异80.0 安静脉搏(bpm)79.579.078.578.077.5城乡种类农民77.076.576.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36 江苏成年女性安静脉搏的城乡差异79.5 安静脉搏(bpm)79.078.578.077.5城乡种类77.0农民76.5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76.020-24岁年龄段 2.2.2.2 血压和脉压差

17

我省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各人群的总体均值见表5。总的来看,城乡间差异男性要小于女性。男性收缩压农民高于城体,其它两两间无显著差异;舒张压城体最低,农民和城非间无显著性差异;脉压差两两间均无显著差异。女性三个指标在排序上均呈农民>城体>城非的态势,但舒张压城体和城非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城乡差异的年龄特征见图37—图42。

表5 江苏省成年人血压总体均值的城乡差异(mmHg)

城乡类别

农民 城市体力劳动者 城市非体力劳动者

F检验

收缩压

124.7±15.1 123.9±14.7 124.2±14.3 P=0.43

男 舒张压

80.1±9.5 79.5±9.7 80.0±9.5 P=0.009

脉压差

44.6±10.8 44.4±10.9 44.2±10.8 P=0.287

收缩压

118.6±17.0 115.4±15.1 113.7±15.2 P<0.001

女 舒张压

76.2±10.0 74.2±9.3 73.8±9.4 P<0.001

脉压差

42.4±11.3 41.2±10.4 39.9±10.5 P<0.001

收缩压男性人群间差异较小。除25-29岁段城非高于城体,35-39岁段城体高于城非以及45-49岁段农民高于城非和城体外,其它各年龄段城乡两两间均无显著差异。从收缩压的数值来看,女性各年龄段都呈农民>城体>城非的态势,但40岁前的3个年龄段农民和城体间差距较小,而40岁之后农民上升较快,城体和城非间差距缩小。

图37 江苏成年男性收缩压的城乡差异134 男性舒张压除45-49岁段农民高于城体、50-54岁段城非高于城体外,其它各年龄段人群间两两均无显著差异。女性舒张压几乎在所有年龄段农民都高于城市人群,除了25-29岁段农民和城体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各年龄段农民均较大幅度地高于城体和城非。而城体和城非间差异相对来说就小得多,除20-24岁段城体高于城非外,其它各年龄段两人群均无显

18

收缩压(mmHg)132130128126124城乡种类农民122120118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38 江苏成年女性收缩压的城乡差异140 收缩压(mmHg)130120城乡种类110农民城镇体力劳动者10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著性差异。

图39 江苏成年男性舒张压的城乡差异84 男性脉压差人群间差异很小,除35-39岁段城体明显高于城非外,其余各年龄段人群两两间均无显著差异。女性脉压差曲线同收缩压曲线走向相近,25—39岁之间的3个年龄段城非处于较低水平,与农民和城体差距较明显。40岁之后农民上升较快,而城市两人群差距缩小,最后两个年龄段差异无显著性。

图41 江苏成年男性脉压差的城乡差异50 舒张压(mmHg)828078城乡种类农民76城镇体力劳动者74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40 江苏成年女性舒张压的城乡差异82 舒张压(mmHg)80787674城乡种类72农民70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820-24岁年龄段 脉压差(mmHg)484644城乡种类农民42城镇体力劳动者4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19

图42 江苏成年女性脉压差的城乡差异502.2.2.3 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

我省成年人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各人群的总体均值见表6。无论男女,这两个指标都呈农民>城体>城非的态势,人群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女性农民与城市人群的差距较大。人群差异的年龄段特征见图43—图46。

表6 江苏成年人肺活量(ml)和肺活量/体重(ml/kg)总体均值的城乡差异

城乡类别 农民

城镇体力劳动者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

图43 江苏成年男性肺活量的城乡差异4200脉压差(mmHg)4846444240城乡种类农民383634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男

肺活量 3405.8±751.0 3556.8±774.1 3678.5±776.1 P<0.001

肺活量/体重 50.4±12.0 51.6±12.3 52.3±12.1 P<0.001

肺活量

肺活量/体重 38.2±11.5 41.6±11.4 42.9±11.8 P<0.001

2181.2±596.5 2383.2±593.5 2433.2±598.2 P<0.001

肺活量(ml)40003800360034003200城乡种类农民30002800260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0

图44 江苏成年女性肺活量的城乡差异2800 男性肺活量除30-34岁段农民和城体间无显著差异、45-49岁段和55-59岁段城体和城

年龄段非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各年龄段两两人群间均差异显著,且均呈农民>城体>城非之势。前后各两个年龄段农民和城市人群的差距较大,30-39岁之间两个年龄段城非和城体之间差距较大。女性各年龄段农民均和城市两个人群有较大差距,相对而言,城体和城非之间差异较小,虽然各年龄段从数值上看城非均高于城体,但除了20-24岁段和30-34岁段外,其它各年龄段两人群的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

男女肺活量/体重的曲线走向与肺活量曲线大致相似。男性农民在各年龄段都处于劣势,只是在30-39岁之间的两个年龄段以及最后三个年龄段与城市人群的差距有所缩小。城非在30-39岁之间显著高于城体,但在其它各年龄段城市两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除后4个年龄段城非和城体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两两人群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年龄段20-24岁40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城镇体力劳动者45农民50肺活量(ml)2600240022002000城乡种类农民1800城镇体力劳动者160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城乡种类5560)gk/lm(比体肺 肺体比(ml/kg)6570图45 江苏成年男性肺活量/体重的城乡差异 图46 江苏成年女性肺活量/体重的城乡差异605550454035城乡种类农民30252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2.2.4 台阶指数

我省成年人不同人群台阶指数的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58.3,城体56.8,城非56.1。女性:农民60.7,城体59.0,城非58.9。男性三人群间两两均有显著差异,农民>城体>城非,但城体和城非间差距相对较小。女性从数值上看也是农民高于城体,城体又高于城非,

21

但城体和城非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2.3 机能指标小结

2.2.3.1 我省成年人脉搏性别和年龄段间差异均很小,但相对而言,女性脉搏随增龄有所下降的趋势比男性要明显。城乡间差异也是女性要大于男性。男性城体在55-59岁段偏高,女性城非在40岁之前高于其它人群。

2.2.3.2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且40岁之后增速有所加快,这一特点女性更为明显。脉压差40岁之前比较平缓,男性甚至略有下降,但40岁之后男女都以较快速率上升,尤其女性上升更快。血压和脉压差的这种上升趋势提示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会逐步下降,使周围血管的阻力增加,从而造成血压和脉压差的上升。40岁之后增速的加快表明中年之后心血管功能衰退趋势有所加强,从而加大患心血管类疾病的风险。

三个血压类指标男性都显著高于女性,但增长速度总体看女性要高于男性。城乡差异方面,三指标男性城乡差异较女性相对要小,总体来说,收缩压农民稍高,舒张压城体较低。女性城乡间差异相对较大,总体呈农民>城体>城非的态势,农民同城市两人群间差距较大,而城体和城非间差异相对较小,尤其在40岁之后农民同城市两人群间差距加大。 2.2.3.3 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男女均随增龄而逐步下降,且在35岁之后降速加快。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人群间差异总体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但是总的来说,男性各年龄段城非和城体以及城体和农民间的差距大致较均衡,而女性农民和城市两人群间差距较大,城非和城体间差异相对较小。

2.2.3.4 除前两个年龄段和最后一个年龄段外,台阶指数总体看随增龄有上升趋势,这同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心率略有下降有一定的关系。无论男女农民均占有较大优势,城非均最弱,这一结果于2000年监测相似,提示多参加体力劳动有助于加强心功能和提高耐力水平。

2.3. 素质指标

2.3.1 素质指标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2.3.1.1 握力

我省成年人握力的均值为,男性48.4kg,女性29.1kg。其年龄特征见图47。男女均表现为在40岁前先缓慢上升然后再逐步下降的趋势。男性从20-24岁段的49.1kg,上升到30-34岁段和35-39岁段的50.2和50.0kg,但25-39岁之间相邻的两个年龄段间差异不具显著性。然后开始趋于下降,特别是40-44岁段之后降速有所加快。女性从20-24岁段的28.5kg,渐升至30—39岁期间两个年龄段的30.2kg左右,然后开始下滑,45-49岁段之后下降速率有所加快。可见男女上肢前臂力量在青壮年时期(40岁前)仍能得到加强,峰值出现的时段均在30—39岁期间,且这段时间相对稳定。其后握力开始稳步衰退。

年龄段20-24岁20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男30性别4050)gk(力握 60图47 江苏成年人握力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22

2.3.1.2 闭眼单脚站立

闭眼单脚站立反映人体的平衡能力,我省成年人均值为男性31.4s,女性28.5s。其年龄特征见图48。男女均呈随增龄明显下降的态势。男性从20-24岁段45.8s,下降到55-59岁段的18.0s,平均每年龄段降低4.0s。除了20-24岁段和25-29岁段之间以及50-54岁段和55-59岁段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段两两间均有显著差异。女性从20-24岁的46.1s降至55-59岁段的13.3s,平均每年龄段下降4.7s,降幅略高于男性。除了前两个年龄段男女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外,其它各年龄段男性均明显优于女性。

图48 江苏成年人闭眼单脚站的性别和年龄特征50闭眼单脚站(s)403020性别男1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2.3.1.3 坐位体前屈

坐位体前屈反映腰背部的柔韧性。我省成年人均值为男性6.3cm,女性9.5cm。年龄变化特征见图49。男女均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下降,但男性下降的幅度更大,因此两条曲线呈向下的喇叭状。男性从20-24岁段的9.6cm降至55-59岁的2.7cm,平均每年龄段下降约1.0cm。女性从22-24岁段的11.4cm降至50-54岁段的7.9cm然后略有回升。男性各年龄段两两间均有显著差异,而女性前两个年龄段之间和后三个年龄段间两两差异无显著意义。该指标各年龄段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示女性具有更强的身体柔韧性。

2.3.1.4 反应时

反应时通过测试受测者对声光的反应速度来考察神经、动作反应能力。我省成年人的均值为,男性0.470s,女性0.512s。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时间男女均逐渐增加,即反应速度减慢。见图50。男性从20-24岁段的0.419s增至55-59岁段的0.538s,平均每年龄段增加约0.017s,年龄段两两间均有显著差异。女性从20-24岁段的0.455s增至55-59岁段的0.587s,平均每年龄段增加约0.019s,除前两个年龄段间外,其余各年龄段两两间差异均很显著。 各年龄段男性均明显低于女性,即男性的反应能力普遍优于女性。

图49 江苏成年人坐位体前屈的性别和年龄特征12 体前屈(cm)1086性别4男2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23

图50 江苏成年人反应时的性别和年龄特征.60 反应时(s).55.50.45性别男.4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女年龄段 2.3.1.5 背力(20—39岁)

背力主要反映腰背部力量的大小。我省均值为,男性138.7kg,女性76.6kg。如图51所示,无论男女,在35-39岁段之前背力均呈上升态势,且前两个年龄段之间上升幅度相对较大,男女各增加了4.9和5.0kg。然后升幅略有减缓,30-39岁之间相对稳定或略微下降(男性),相邻两年龄段间差异不显著。各年龄段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

图51 江苏成年人背力的性别和年龄特征1602.3.1.6 纵跳(20—39岁)

纵跳反映成年人的弹跳能力。我省男女均值分别为37.5cm和24.0cm,随增龄呈下降趋势, 25岁之后的两个年龄段降幅略增大,见图52。男性从22-24岁段的40.0cm降至35-39岁段的34.6cm。女性前两个年龄段变化不大,从25.2cm降至35-39岁段的22.0cm。除了女性前两个年龄段间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年龄段两两间均显著差异。各年龄段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

图52 江苏成年人纵跳的性别和年龄特征502.3.1.7 俯卧撑(男)和一分钟仰卧起坐(女)(20—39岁)

俯卧撑反映成年男性上臂和肩带大肌肉群力量,一分钟仰卧起坐则体现女性的腰腹部

背力(kg)140120100性别80男6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女年龄段 纵跳(cm)4030性别男2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女年龄段 24

力量。我省男性俯卧撑均值为23.3次,女性仰卧起坐均值为20.3次/分。这两个指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且各年龄段下降速率变化不大。男性俯卧撑从20-24岁段的27.0次降至35-39岁段的19.3次,平均每年龄段下降约2.6次。女性一分钟仰卧起坐则从20-24岁段的23.6次/分降至35-39岁段的16.3次,平均每年龄段下降约2.4次。

图53 俯卧撑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年龄特征282.3.2 素质指标的城乡差异 2.3.2.1 握力

我省握力各人群的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48.5kg,城体48.5kg,城非48.1kg。女性:农民29.2kg,城体29.2kg,城非29.0kg。男性城非最低,农民和城体间无显著差异。女性城体略高于城非,农民和城体以及农民和城非间差异不显著。各年龄段的人群间差异特征见图54、55。男性20-39段农民相对占优,城体居中,城非较差,40岁之后农民下降速率加快,城非、城体间差异较小,50岁之后农民开始低于城市人群。女性40岁前城非也是较差,但农民城体比较接近,40岁之后农民下降速度要更快一些。

图54 江苏成年男性握力的城乡差异52次262422201816男性俯卧撑女性仰卧起坐25-29岁30-34岁35-39岁1420-24岁年龄段 握力(kg)504846城乡种类农民44城镇体力劳动者42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5

图55 江苏成年女性握力的城乡差异31 握力(kg)302928城乡种类农民27城镇体力劳动者26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3.2.2. 闭眼单脚站立

我省各人群闭眼单脚站立的总体均值为,男性:农民25.2s,城体31.3s,城非38.2s;女性:农民20.3s,城体29.8s,城非35.9s。无论男女,人群两两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均为城非>城体>农民。各年龄段的比较见图56、图57。除了男性35-39岁段和50-54岁段以及女性的55-59岁段农民和城体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外,男女的其它各年龄段均呈城非最高,城体居中,农民最低的态势,而且人群间的差异随增龄均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与男性相比,女性农民同城市两人群的差距相对要大一些。

图56 江苏成年男性闭眼单脚站的城乡差异70图57 江苏成年女性闭眼单脚站的城乡差异70闭眼单脚站(s)60504030城乡种类农民20城镇体力劳动者1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3.2.3 坐位体前屈

我省各人群坐位体前屈均值为,男性:农民5.9cm,城体6.4cm,城非6.6cm;女性:农民9.0cm,城体9.4cm,城非10.2cm。男女性数值上的排序均为城非>城体>农民,但男性

闭眼单脚站(s)60504030城乡种类农民2010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6

城体和城非间差异不具显著意义。如图58和图59所示,男性各年龄段人群间差异相对较小,除了25-29岁段和35-39岁段城非高于农民,50-54岁段城非和城体高于农民外,其它各年龄段各人群两两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女性45岁之后各年龄段人群两两间差异不具显著性,20—34岁之间农民最低,城非和城体之间差异较小,35—44岁间城非最高,农民和城体之间比较接近。

图58 江苏成年男性坐位体前屈的城乡差异122.3.2.4 反应时

我省成年人各人群反应时总体均值为,男:农民0.508s,城体0.460s,城非0.440s;女:农民0.577s,城体0.493s,城非0.463s。男女均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农民和城市两人群间差距较大,人群间两两均有显著差异。如图60、61所示,男女各年龄段两两人群间均有显著差异,农民均明显高于城市两人群,即反应能力明显偏低。城市两人群各年龄段差距相对较小。农民同城市两人群间差距男性在35岁之后、女性各年龄段均随增龄有扩大趋势,女性在50岁之后城体和城非之间的差异也有所扩大。

2.3.2.5 背力

我省成年人各人群背力总体均值为,男:农民137.7kg,城体139.6kg,城非138.7kg;女:农民75.0kg,城体77.5kg,城非77.4kg。男性农民低于城体,农民与城非、城体与城非间差异无显著性;女性农民最低,城体和城非间差异无显著性。如图62、63所示,男性差异主要在30-34岁段比较显著,城体高于农民,其它各年龄段两两人群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女性农民在第一个年龄段低于城非,第二个年龄段低于城体,第三、四个年龄段低于城体和城非,各年龄段均处于劣势,人群间差异要大于男性。

坐位体前屈(cm)坐位体前屈(cm)10864城乡种类农民2城镇体力劳动者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59 江苏成年女性坐位体前屈的城乡差异131211109城乡种类农民8城镇体力劳动者7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7

图60 江苏成年男性反应时的城乡差异.65 反应时(s) 反应时(s)背力(kg).60.55.50.45城乡种类农民.40城镇体力劳动者.35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61 江苏成年女性反应时的城乡差异.70.65.60.55.50城乡种类农民.45城镇体力劳动者.4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图62 江苏成年男性背力的城乡差异146144142140138城乡种类136农民134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13220-24岁年龄段 图63 江苏成年女性背力的城乡差异82 背力(kg)80787674城乡种类72农民70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6820-24岁年龄段 28

2.3.2.6 纵跳

我省各人群总体均值为,男:农民34.9cm,城体37.5cm,城非40.2cm;女:农民21.6cm,城体24.4cm,城非26.1cm。男女均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且组间差异非常显著。各年龄段也都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但城体前两个年龄段变化较小,另外女性农民同城市人群的差距要稍大于男性。

图64 江苏成年男性纵跳的城乡差异442.3.2.7 俯卧撑(男)和一分钟仰卧起坐(女)

男性俯卧撑的人群总体均值为:农民21.8次,城体23.9次,城非24.3次。农民最低,城市两人群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农民在各年龄段均明显低于城市人群,城体和城非相比,除25-29岁段城非略高外,其它各年龄段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意义。(见图66)

女性一分钟仰卧起坐的人群总体均值为:农民16.3次,城体20.3次,城非24.5次。总体和各年龄段均明显呈现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且各年龄段城非与城体、城体和农民之间的差距大致均衡。(见图67)

图66 江苏成年男性俯卧撑的城乡差异30 纵跳(cm)42403836城乡种类34农民32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3020-24岁年龄段 图65 江苏成年女性纵跳的城乡差异28 纵跳(cm) 俯卧撑(次)262422城乡种类农民20城镇体力劳动者18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8262422城乡种类20农民18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25-29岁30-34岁35-39岁1620-24岁年龄段 29

图67 江苏成年女性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城乡差异30282624222018一分钟 仰卧起坐(次)城乡种类16141210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农民城镇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年龄段 2.3.3 素质指标小结

2.3.3.1 握力和背力这两个力量型指标在40岁前均能得到一定的加强,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之间。平衡、柔韧、反应等能力和大肌群力量(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则随增龄始终处于明显的下降状态。弹跳能力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前两个年龄段降幅较缓。

2.3.3.2 除了坐位体前屈和俯卧撑、仰卧起坐(这两个指标男女不存在可比性)外,其它素质能力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尤其是力量型指标男性的优势更大。柔韧性(体前屈)是女性唯一强于男性的能力,且随增龄下降的速度也比男性慢得多。

2.3.3.3城乡人群差异方面,握力的城乡差异最小,总体看城非要稍弱一些。平衡能力、反应能力和女性的仰卧起坐,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各年龄段看均比较显著地呈现出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体前屈、背力、男性的俯卧撑等素质农民总体上均处于劣势,但城市两人群的差异相对较小。握力、反应能力均在35或40岁之后农民与城市人群的差距有扩大趋势,相反平衡能力人群间的差异随增龄有缩小趋势。

3. 体质总体状况及其与2000年的比较

依据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对某些专项测试指标进行打分,相加后的总评分以及相应的等级评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省成年人体质总体状况。 3.1 体质总评分分析

3.1.1体质总评分的性别与年龄特征

由于成年人甲组(39岁以下组)和成年人乙组(40岁以上组)参与总评的设项不同,因此甲乙组的总分之间不存在可比性,在进行总分分析时须将甲乙组分开分别进行。见表7、表8。

表7 成年人甲组体质总评分的性别和年龄间比较

性别 男 女 T检验

20-24岁 均值 30.2 29.9

标准差 5.4 4.7

25-29岁 均值 30.3 30.8

标准差 4.7 4.8

30-34岁 均值 30.5 30.8

标准差 4.8 4.9

35-39岁 均值 30.6 30.8

标准差 4.7 4.9

年龄间F检验 P=0.101 P<0.001

P=0.167 P=0.002 P=0.063 P=0.168

表8 成年人乙组体质总评分的性别和年龄间比较

性别 男

40-44岁 均值 23.7

标准差 3.7

45-49岁 均值 23.4

标准差 3.8

30

50-54岁 均值 23.5

标准差 4.0

55-59岁 均值 23.5

标准差 4.1

年龄间F检验 P=0.254

女 T检验

23.5 3.7 23.5 3.7 23.2 3.9 23.1 4.0 P=0.004

P=0.286 P=0.388 P=0.028 P=0.007

我省成年人甲乙组男女总分均值分别为,甲组:男30.4分,女30.6分(p=0.011);乙组:男23.5分,女23.4分(p=0.010)。甲组女性高于男性,但只有25-29岁段男女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乙组男性略高于女性,50-54岁段和55-59岁段男女差异具显著性。年龄段间比较,甲乙组均为女性的年龄段间差异大于男性。总的来看,甲组随年龄增长总分有上升趋势,但男性20-24岁段低于35-39岁段,其它年龄段间差异不具显著性,女性20-24段低于其它3个年龄段,而其它3个年龄段间两两差异无显著性。乙组随着增龄总分则略呈下降趋势,男性40-44岁段高于45-49岁段,女性则是前2个年龄段高于后2个年龄段。 3.1.2 体质总评分的城乡差异

表9 成年人甲组体质总评分的城乡间比较

人群类别 农民 城体 城非 人群间F检验

20-24岁 均值 28.5 30.2 31.6

标准差 4.9 5.1 4.7

25-29岁 均值 28.7 31.0 32.0

标准差 4.8 4.6 4.3

30-34岁 均值 28.9 31.0 32.1

标准差 4.8 4.6 4.5

35-39岁 均值 28.9 30.9 32.4

标准差 4.7 4.6 4.3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表10 成年人乙组体质总评分的城乡间比较 人群类别 农民 城体 城非 人群间F检验

40-44岁 均值 22.6 23.9 24.4

标准差 3.8 3.7 3.6

45-49岁 均值 22.3 23.9 24.3

标准差 3.8 3.6 3.5

50-54岁 均值 22.1 23.7 24.5

标准差 3.8 3.9 3.7

55-59岁 均值 22.3 23.4 24.4

标准差 3.8 4.1 3.6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我省成年人城乡人群总分总体均值分别为,甲组:农民28.7分,城体30.8分,城非32.0分;乙组:农民22.3分,城体23.7分,城非24.4分。甲乙组均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各年龄段的具体情况见表9、表10。甲乙组的每个年龄段也均较显著地体现为城非最优,城体居中,农民最差。

3. 1.3 体质总评分与2000年的比较

表11是对男女两年度总分均值的比较。如表所示,男性甲乙组2005年均优于2000年,女性甲组2005年优于2000年,但乙组则稍差于2000年。表12是对城乡三人群两年度比较的分析。三人群甲组2005年均优于2000年,且城非提高的幅度更大。乙组城非2005年仍比2000年要好,但农民和城体的乙组两年度无显著性差异。

表11 江苏男女成年人体质总评分的年度间比较

年度 2005年 2000年

甲组 30.4±4.9 29.7±4.7

乙组 23.5±3.9 23.2±3.7

甲组 30.6±4.8 29.8±4.6

乙组 23.4±3.9 23.6±3.6

31

T检验 P<0.001 P<0.001 P<0.001 P=0.002

表12 江苏城乡人群体质总评分的年度间比较

年度 2005年 2000年 T检验

农民 甲组 28.7±4.8 28.3±4.7 P<0.001

乙组 22.3±3.8 22.3±3.5 P=0.693

城镇体力劳动者 甲组 30.8±4.8 30.1±4.4 P<0.001

乙组 23.7±3.9 23.8±3.6 P=0.626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 甲组 32.0±4.5 30.9±4.5 P<0.001

乙组 24.4±3.7 24.0±3.5 P<0.001

3.2 达标率分析

3.2.1 达标率年龄特征

我省成年人的达标状况性别间的差异不具显著性(卡方检验的结果p>0.05),表13显示的是达标率的年龄段之间的比较。25—39岁之间的三个年龄段优良率(优秀率和良好率之和)最高,均在60%以上。从40-44岁段开始,优良率明显下降,均在50%多一点,而不合格率则逐步上升。

表13 江苏省成年人达标状况的年龄段间比较 年龄段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优秀 802 25.2% 866 26.9% 942 29.2% 916 28.2% 755 23.1% 688 21.3% 724 22.6% 719 23.1%

良好 950 29.9% 1070 33.2% 1076 33.4% 1098 33.8% 1006 30.8% 1010 31.3% 917 28.6% 859 27.6%

3.2.2 达标率的城乡差异

我省成年人达标状况城乡人群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如表14所示,城非人群的优秀率明显高于其它两个人群,分别比农民和城体高出20.2和7.7个百分点,良好率则与城体接近,比农民高5.1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则是农民最高,分别比城体和城非高4.5和7.2个百分点。达标率情况也同样验证了体质总体状况城非最好,城体次之,农民最差的特点。

表14 江苏省成年人达标状况的城乡差异

合格 1194 37.5% 1111 34.5% 1015 31.5% 1062 32.7% 1306 40.0% 1315 40.7% 1323 41.3% 1269 40.7%

不合格 235 7.4% 172 5.3% 191 5.9% 169 5.2% 198 6.1% 216 6.7% 243 7.6% 269 8.6%

(卡方检验:p<0.001)

32

人群类别 农民 城镇体力劳动者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

优秀 1275 14.3% 2264 26.8% 2873 34.5% 良好 2479 27.8% 2767 32.8% 2740 32.9%

合格 4249 47.6% 2904 34.4% 2442 29.4% 不合格 927 10.4% 502 5.9% 264 3.2% (卡方检验:p<0.001) 3.2.3 达标率与2000年的比较

如表15所示,年度间差异甲组要明显大于乙组。甲组优秀率2005年比2000年要高5.6个百分点,良好率略高于2000年,而不合格率则略低于2000年。乙组虽然优秀率高出2.3个点,但良好率却比2000年略低,不合格率则比2000年高1.1个百分点。因此,总的来说,2005年同2000年相比,甲组人群进步较大,乙组人群略有进步,但总体变化不大。甲乙组间的这种差异同总分比较中反映出来的趋势大致吻合。

表15 江苏甲乙组成年人达标状况与2000年的比较

甲乙组

年度 2005年

甲组

2000年 2005年

乙组

2000年

优秀 3533 27.4% 2524 21.8% 2886 22.5% 2293 20.2%

良好 4201 32.6% 3733 32.3% 3792 29.6% 3455 30.5%

合格 4385 34.0% 4560 39.4% 5213 40.7% 4903 43.2%

不合格 769 6.0% 743 6.4% 926 7.2% 693 6.1%

(甲组:p<0.001, 乙组:p<0.001)

表16 江苏城乡人群达标状况与2000年的比较

人群类别

年度 2005年

农民

2000年 2005年 2000年 2005年 2000年

优秀 1275 14.3% 953 12.6% 2264 26.8% 1720 22.8% 2873 34.5% 2144 27.5%

良好 2479 27.8% 2106 27.8% 2767 32.8% 2469 32.8% 2740 32.9% 2613 33.6%

合格 4249 47.6% 3765 49.6% 2904 34.4% 2970 39.4% 2442 29.4% 2728 35.1%

不合格 927 10.4% 763 10.1% 502 5.9% 375 5.0% 264 3.2% 298 3.8%

城镇体力劳动者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

(农民:p=0.005,城体:p<0.001,城非:p<0.001)

33

再看城乡各人群的年度间比较,三人群优秀率2005年均要高于2000年,但高出的幅度三人群有较大差异,城非、城体和农民依次为7.0、4.0和1.7个百分点。良好率两年度间变化不大,但不合格率农民和城体2005年均略微高于2000年,只有城非低于2000年。因此从达标状况来看,虽然三人群都比2000年有所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呈城非>城体>农民的态势。

3.2 体质总体状况小结

从我省体质总评分的男女比较来看,甲组女性略高于男性,乙组则是男性略优,达标情况男女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总体上看体质状况性别间差异不大。从年龄比较来看,总分男性年龄段间变化不大,女性甲乙组呈现不同趋势,甲组20-24岁段相对较低,后几个年龄段有所提高。乙组有随增龄下降的趋势,后两个年龄段总分较低。再结合达标率的情况,可得出乙组人群体质总体状况不如甲组的结论。

无论从总分还是达标率来看,体质总体状况的城乡各人群间差异很明显。三人群甲乙组各年龄段的总分,以及三人群总体达标率的比较,均体现出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体质总体状况最好,农民最差,城镇体力劳动者居中的特点。因此如何为农民和城市体力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和环境,值得引起有关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年度比较方面,结合总分和达标状况,可得出如下结论:总的来说,我省成年人的体质总体状况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趋势甲组比乙组明显,城市人群比农村人群明显,尤其是城非提高较为显著。在乙组中,女性总分比2000年有所下降,这是纵向年度比较中唯一有显著性下降的人群组,有关部门在制定今后的全民健身战略时,对40岁以上妇女人群的体质和健康有必要给以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