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2024-09-03 来源:爱问旅游网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例1、例2及例3。例1和例2是让学生掌握确定事件及不确定事件,并能判断生活中一些事件。例3是让学生通过摸球实验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在备课及上课中,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一. 数学课上的游戏必须数学化

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课前的“相反游戏”,意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状态调整为上课状态,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这一点在课上得到了落实,学生很喜欢这个游戏,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这个游戏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引入“可能”这个话题。游戏做后,我引导:刚才我们的对话中,说到了“可能”这个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可能性”这个问题。利用这个游戏做这样的引导,还是比较牵强,没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迁移到课内,这个效果可以说完成的不是很理想。

第二个游戏,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猜球游戏”,这是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个人整合教材所做的设计。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已知盒里球颜色的情况下来理解掌握“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已经足够多,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悬念,让学生通过“猜”,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这个环节的设计,如课前预想,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两个游戏,并不是简单的玩游戏,他们的目的都是要把学生引入数学的王国,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课上

的游戏一定要带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否则,数学课上的游戏就会哗众取宠,只见形式的欢愉,却失了数学的本真。 二. 数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

在“摸球实验”这一数学活动中,我开始的“实验要求”是让学生每组同学循环六次进行摸球。试讲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因为记录的快慢、数不清循环次数等多种原因,摸球的总次数与循环六次不相符。这时,一些发现错误的学生就会重新做实验,不仅耽误了时间,还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可能性大小与数量的关系”上吸引到摸球总数是不是6的倍数上来。因此,在今天的课上,我将这一“实验要求”进行了调整,“实验至老师叫停为止”。其实这些细节,并不影响结论,因此,做此调整,让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结论的产生。这节课上,也因为这样的调整,没有出现影响结论产生的特殊情况出现。 三. 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学习难度还比较大,课上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对“实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学生先明白要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然后,我进行了组合的分工,一个同学做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摸球实验,这样分工合作,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所有的环节中去,可以分配人员进行合作。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各司其职,高效地完成了实验,并得到了结论。 四.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可能性这节课,抽奖及抽签都是经常被选用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来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想。但这些素材也有他们的弊端。一个学生抽奖环节结束后,当老师问到“你有什么理想”时,就回答说“想天天中大奖”。这句话真的把我吓到了。数学不仅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因此,我皮抽奖环节后,话锋一转“可是,有的人就是这样,每天总是期盼着可能性小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像故事里的这个人”,随即出示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自己付出的努力越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这样的设计指引下,学生就没再出现希望“天天中大奖”的事情。

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通过备课上课,我对11版新课标的认识,从理论上升到了实践,激发了我很多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