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电图基础2

心电图基础2

2023-08-26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二讲心电图基本知识于华讲师泸州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内容提要

心率的测量(重点)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掌握)及临床意义

校正Q—T即(Q --TC)

心率的测量(P484)

1:测量P—P或R—R间期的时间除以60即为每分钟的心率

心率=60/P—P或R—R(次/分)2:也可经查表得到:

心率(R—R 或P—P)

100

80

(R—R或P—P)心率

60

75

7060

86 100

3:另可:数6个大格中的R波个数×10

数3个大格中的R波个数×20

平均心电轴

心电轴一般就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和。

平均心电轴偏移及意义

心电轴正常范围:-30°—+90°电轴+90°—+180°为电轴右偏。电轴-30°—-90°为电轴左偏。

电轴左偏常见于正常横位心(肥胖、妊娠、腹水)、左室肥大、左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

电轴右偏常见于正常垂位心(儿童、瘦长体型)、右室肥大、右束支阻滞等。

查表法

将Ⅰ导联QRS波群与Ⅲ导联QRS波振幅的代数和分别在表中横列和竖列中查出,相交之处的度数即为平均心电轴的度数。误差为1分,较为实用。

目测法

Ⅰ、Ⅲ导联均以R波为主,电轴正常。

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左偏。

尖对尖向右偏,口对口向左走,尖朝天则不偏,口朝天极右偏。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P486)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波形一般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

P波宽度<0.12s,振幅<0.25mv,有切迹时,峰距<0.04s。

宽度、振幅超过此范围常表示心房肥大。

正常窦性起搏,PⅡ导联直立,PavR倒置。其余形态P波均为异位。PⅢ、avL、V1—V3可直立、双向、倒置。

PⅡ倒置,PavR直立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交界性心律。

逆行P波

P—R间期

代表自心房肌开始除极到心室肌开始除极的时间。即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

一般成人P—R间期0.12s—0.20s。P—R间期与心率、年龄有关。心率越慢,年龄越大P—R越长。

P—R间期延长常代表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缩短,说明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缩短,有快径路存在,常见于预激综合征。

QRS波群

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复极的电位与时间变化。

QRS波群时间

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复极所需的时间。正常人<0.12S。多为0.06s—0.10s。

R峰时间(R peak time)

1、定义:指QRS波群起点至R波顶峰垂线的间距。

2、代表激动从内膜传至外膜的时间,反映心室壁厚度。

3、正常值:V1、V2<0.04s;V5、V6<0.05s。*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V1~V6的正常形态:V1~V2rS 型V3~V4RS 型V5~V6以R波为主

r/s<1

R/S≌1R/S >1

钟向转位

•1、定义:指心脏沿其长轴旋转。(长轴:自心基的主动脉根部到心尖。)

•2、分类: A、顺钟向转位;B、逆钟向转位

V1V3 V5

正常rS RS qRs 重度rS rS rS重度Rs Rs qRs

3、临床意义:顺转见于右室肥大、肺气肿、肺心病。

逆转见于左室肥大。

QRS波群振幅

正常肢导联:

RavL<1.2mv,RavF<2.0mv。超过为左室肥大诊断标准之一。

RavR<0.5mv。超过可诊断为右室肥大。正常心前导联:

V1、V2呈rS,R/S<1,Rv1<1.0mv。

V5、V6呈主波向上可为qR、qRs、Rs、R型。Rv5<2.5mv,R/S>1,Rv5+Sv1<3.5(女),<4.0(男)

低电压

六个肢体导联QRS波群电压均<0.5mv,称肢导联低电压,

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均<0.8mv,称为胸导联低电压。

QRS波群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时限、VAT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2、电压增高:正常年轻人、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

3、电压降低:肺气肿、心包积液、心肌损害、水肿、正常肥胖。

4、异常Q波(时限、电压、形态):肺心病、心肌梗塞。

Q波

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振幅应<同导联R的1/4,时间<0.04s,且无切迹。

V1、V2不应有Q波,可呈QS型,(由于肺气肿等因素,造成心脏转位时)。正常范围内的Q波用q表示。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时限>0.04s,电压>1/4R),常见于心肌梗塞。

S—T段

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电位变化。自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

正常任何导联S—T下移≤0.05mv,诊断以R波为主的导联为准,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心肌损害。

正常S—T向上偏移,肢导联V1—V3≤0.3mv,V4—V6≤0.1mv。向上偏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心肌梗塞,心包炎等。

S—T的位置一般同T—P段比较,但T—P段不明显时,或基线不稳时可与P—R段,或Q—Q连线相比较。

T波

代表心室晚期复极的电位变化。

T波形态T波园钝型,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先缓慢上升,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缓,后肢急的波形。

T波的方向常和QRS主波方向一致。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应直立。

T波振幅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T波低平、倒置、双向,可提示心肌缺血,低钾等。

Q—T间期

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Q—T间期与心率密切相关:心率快,Q—T间期缩短,心率慢,Q—T间期延长。

《Q-Tc》(Q-T corrected)

1、Q-Tc:R-R间期为1s(心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

2、计算公式:Q-Tc=实测Q-T间期/√R-R.3、正常高值:0.44S

Q—T延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常见于心肌损害,血钙过低,心肌缺血,血钾过低,奎尼丁中毒等。

Q—T间期显著延长伴T波异常可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_QT间期缩短可见于高钙,洋地黄效应等。

U波

T波后0.02s—0.04s出现的小波。其产生机制不清。

形态:与T波方向一致,小于同导联T波。

U波明显增高>T,常见于低钾,奎尼丁服用后。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心肌缺血。

U波增大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应注意。

思考题

1、心率的测量

2、各波、段的测量、正常值及意义

3、校正Q—T的概念

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